-
1 # 花都十號
-
2 # AutoCAD
作為一名秦人,深感佩服我大秦帝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終一統天下,成就大秦帝國。
秦國,由春秋霸主地位逐漸沒落,孝公重商君之策,富國強兵,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的霸主,後惠文王倚武信君張子之策,以連橫之策,使眾諸侯國談秦色變,再昭襄王納範睢之言,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個諸侯國實力大減,難以與強秦抗衡,後來始皇帝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實現了雄圖霸業。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國終能一統天下離不開各代君王的努力,然百姓久經戰火,生活苦不堪言;各國貴族,殘餘勢力苦思復國,都想以竊國雪恥;專治暴露,徭役沉重,橫徵暴斂。國力日漸衰落,百姓極度不滿,終二世而亡。
唐太宗有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太宗如此之思想,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締造了何等強盛之大唐帝國,不過享國289年,談何千世萬世。
封建王朝統治有其片面侷限性,王朝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總有犯錯的時候,平常人如此,皇帝亦如是,難保不會做出錯誤的決斷,輕者,對統治稍有所影響,重者,社稷動搖,江山易主。再者封建專政必然會產生黨派鬥爭,用親不用賢,家族子弟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等一系列問題。以致於內憂外患,埋下亡國的禍根。
-
3 # 提莫說天地
(一)苛政猛於虎。
秦國以商鞅變法走上強國強軍之路,因此篤信商鞅那套嚴法酷刑之治,覺得人民就是用來統治的,要嚴格管束他們。商鞅的《弱民》一篇裡曾有言——“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可以看出秦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要貶低民眾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稍加給予小恩小惠,民眾便感激涕零、捨身忘死,由此可以看出秦國時期的“人權思想”是基本沒有的,奴隸社會的思想還是主流,政策因而是為統治階級利益最大化服務的。
(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秦國統治者最終剛愎自用,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無底線的極限施壓,最終導致人民群眾揭竿而起。秦始皇的實在在於他太過自信,以為自己一統天下就無所畏懼,但他沒有仔細想想,是手底下的萬千士卒拋頭顱灑熱血完成了他的豐功偉業,他作為領導,更應懂得敬畏,畢竟,僅憑藉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實現幾代君王的夙願。
(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斗轉星移,改朝換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曾停歇。皇帝年年有,今年到我家。見到過始皇帝的劉邦有言:“大丈夫當如此也!”而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之!”因此誰都有一個“皇帝夢”,有著那麼多有才華有能力的英雄時刻覬覦著,當權者稍有不慎或者言行失德,立馬就會有人會大喊一聲:“到底行不行,不行讓我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易主是常態,常主天下才是反常!當皇帝的,可要在“任期“內好好表現哦,不然下一“任期”就得換人!
-
4 # 楊朱學派
大秦帝國的興衰,印證了老子之言——驟雨不終日,日中不須臾。太過強盛、暴虐的事物不能長久。
這就是老子的辯證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其中的反者道之動,即對立統一規矩:事物總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月盈必虧,花開必落。物極必反。
只有保持不盈的狀態,事物才能長久。
而大秦帝國統一天下後,窮盡民力民財。沉重的徭役、賦稅、酷刑。換來的“強盛”,必將迅速崩潰。
-
5 # 紅俠客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5個朝代。大多數朝代覆滅的原因都差不多,一般到了王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流離失所,再加上天災,農民起義和土豪割據就接踵而來,給人一種歷史週而復始迴圈的感覺。
大家知道,中國國家形態非常早熟,距今2400年前的戰國時代,各個國家的各層政府機構職能,已經非常完備,戶籍制度也已經建立起來了,每個老百姓的年齡,性別,相貌,財富狀況,都已經被詳細登記在案,作為徵兵,收稅,發派徭役,執法管理的依據。比如著名的秦國商鞅變法,就規定,每一家和前後左右鄰居,合成一個最基礎的社會單位,叫做“伍”。一個伍,就是徵稅徵兵的基本統計單位。而且各家之間互相擔保,一家違法,四家連帶受罰。
我們歷史課本上也說過,歷代封建王朝,到了中後期,賦稅和徭役義務總是太重。無法負擔的時候,這些列入國家戶籍冊的老百姓,只能選擇用腳投票,逃走,當了所謂的逃民。那為什麼賦稅和徭役會逐漸增加呢,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傳統這種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就像癌細胞一樣。本來是正常細胞,起著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它因為沒有力量可以管制,就會自發的不斷擴張,最後癌變,影響整個國家肌體。因為人人都想進體制,享受當官的好處,以權謀私。結果官僚隊伍不斷給自己擴張編制,人數就越來越多,財政開支越來越大,政府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農民不斷加稅,最後激發農民拋下土地逃跑,變成流民,最後乾脆揭竿而起,暴動。
第二個農民要拋下土地流亡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農業本身的特點。就是人均耕地少,自然災害頻繁。戰國時代,有個著名法家政治思想家,叫李悝。他就替農民算了那麼一筆賬,一個五口農民之家,大概應該有100畝耕地,全年的產量是150石小米。國家抽稅拿走10%,再減去全年口糧90石,一家每年的餘糧不過45石,換算成現錢,再減去油鹽醬醋等等其他生活必須的開銷,已經是入不敷出。而且中國這種季風性氣候,天災頻繁,糧食價格極不穩定,只要連續出現兩三個荒年,政府救濟不到位,物價一波動,普通農民就會遭遇破產。舉個例子,漢武帝時期,已經算的上漢代稅收很輕的階段,農作物徵稅1/15,一個農民攤派的人頭稅是每年120個銅錢。但對於農民來說,已經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哪怕辛勤耕作,也只是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僅如此,農戶逃走了,這塊地上的稅收總額卻不會相應減少,就只好由未逃走的農戶承擔。人均負擔越來越重,也只能逼得剩下來的農民也走上逃亡之路。
那麼農民受不了苛捐雜稅,逃跑了,去了哪裡呢?一種是逃到山高皇帝遠,政府管不到的偏遠地區。我們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歷史學家考證說,桃花源裡那些逍遙自在的居民,就是一群幸運,不用交稅的逃民。另一種逃呢。是逃跑到地方有實力的土豪家裡,當他們的附屬,交的稅,也就進了土豪的腰包,不再歸國家和中央政府了。所以,中國曆代王朝,為什麼都要採取打擊大地主,保護普通農民的政策呢。就是怕這些土豪地主透過包庇流亡農民,佔有他們的勞動成果,從而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但是沒有辦法,上面說了,傳統農業經濟時代,有個風吹草動,就有大批農民破產,當流民。所以,國家與土豪之間,永遠在上演爭奪人口的拉鋸戰。尤其在社會動盪年代,比如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內戰一打,農民為了躲避戰亂,更是要依託當地的土豪。地方上的土豪也以此發展壯大,成了可以和中央朝廷掰手腕的豪族。這個時期著名的土豪,有三國演義裡大家熟悉的袁紹,袁家;還有後來一手建立了東晉的丞相,王導。他們都是依靠收容失地的農民,發展壯大起來的地方豪門,自己蓋了碉堡,建了軍隊,地方上的稅收也截流了。老爹當官,職位就可能讓自己的子孫歷代世襲下去,中央政府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然啦,到了隋唐時代,中央政府的集權越來越強了,地方土豪也擋不住,官府對農民逃亡也越來越不耐煩,出臺了各種嚴厲的管制政策。比如隋唐時期,每隔幾年,地方官員都得下鄉,做人口普查。看看每個農民的年紀,相貌特徵是不是跟戶籍上記載的相符,這個叫“貌閱”。而且會不定期地來一次突擊執法,搜查逃亡農民。
到了明朝,政府對於農民逃亡的防範比唐朝更為殘酷嚴密。乾脆不允許農民自由擇業更不允許自由遷徙。為了防止農民隨意遷徙,明朝還實行了“路引“制度。路引即使一種護照,沒有這個檔案你私自出門,就要被逮捕,蹲監獄。“更恐怖的是,明朝還不許逃走的農戶在落腳地入籍,必須強制遣返,嚴厲治罪。甚至派兵鎮壓,然而這些嚴厲措施,也擋不住農民流亡的大趨勢,讓明朝最終在流亡農民大起義的打擊下垮了臺。
所以說,農民從勤勤懇懇的小自耕農,變成失去土地的流民,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和國家社會形態相結合的必然產物。只要沒有實現社會結構和經濟生產方式的突破性進步,這種悲劇總會週而復始的上演。
-
6 # 漢關駝鈴
大秦帝國的興衰說明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規律。秦國的興盛非常迅速,從秦孝公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便勢不可擋,到秦始皇時秦國已佔據西半個中國。從公元前230年秦軍滅韓開始,秦始皇只用10年時間便滅了六國,然後尊皇帝號,建立秦朝。10年後而秦始皇一死,胡亥兩年把秦朝弄滅了,真應“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
秦國興起於西周的敗亡中,周室東遷秦盡得關中之地秦國是在西周滅亡後才立國的,比東方各國晚了三百年,秦人原是漢人西遷的一支,在周穆王時,秦人先祖造父時因千里平定徐國有功受封在“趙城”,因此秦趙同姓。到周孝王時因給周人養馬的有功,被封到秦地,始稱為秦族。周幽王被犬戎攻滅時,秦襄公因保衛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周平王東遷時將關中周王室之地指封給秦國,秦國於是有廣闊的空間。
到秦穆公時秦國已趕走犬戎,盡滅關中諸國並稱霸西陲。但秦人終屬野蠻,秦穆公死後竟讓輔佐他稱霸的一百七十七位賢臣盡數陪葬,導致秦華人才盡數毀滅,此後三百年歸於平庸,再無參與中原之事。到戰國開始後,魏國任用李悝變法先行崛起,魏將吳起率魏武卒連繼敗秦,盡佔河西之地,將秦國壓縮到雍成一帶,此時的秦國既落後又衰弱,被中原各國所不齒。後秦獻公繼位,積極實施改革,並將都城東遷櫟陽,挽住了秦國的頹敗之勢。
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崛起,六代秦王一致向東發展,佔領上黨、洛陽、漢水以西大半個中國秦獻公死秦孝公繼位,立志改變秦國落後面貌,大量招募東方人才,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商鞅是集法家思想於大成也,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下,實施重刑、 弱民、抑商和禁旅的變法思想,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打擊舊貴族。十年後變法成功,秦國變成最強大富足的國家,商鞅率秦軍一舉打敗魏軍收復河西之地,奪得函谷關封關自守。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為相,巧施連橫之術,攻破東方不國合縱之策,任用司馬錯滅蜀、巴二國,得四川天府之國。向東屢挫魏國軍隊,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秦武王繼位後攻克南韓舊都宜陽,問鼎周王室,被鼎砸死。秦昭王繼位,前期在母后羋八子的主政下滅義渠,擊韓魏,囚懷王,破郢城,盡奪魏之河東,韓之河內、安陽,楚之江漢平原。後期以範睢為相,釆取遠交近攻,長平之戰坑趙率四十萬眾,數次攻打韓魏,並滅掉周王朝。昭王死其子贏柱繼位三天暴斃,其孫異人繼位稱為莊襄王。莊襄王任呂布韋為相,滅東周國,三年後死,始皇贏政繼位。
秦始皇繼位親政後奮六世之餘烈,十年統一六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完成華夏統一贏政剛繼位由呂布韋主政,二十一歲親政後誅滅嫪毐,追殺呂布韋,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後用李斯為相,王翦為將,整頓內政,興修鄭國渠,準備一舉攻滅六國。公元前230年出兵滅韓,接著滅趙,這時發生了荊珂刺秦的事,贏政憤而攻燕,攻下燕都薊城,燕遷往遼東。
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國大梁,王賁久攻不下,放黃河水淹城,三月後城壞魏亡。繼而派李信率20萬大軍滅楚,信敗,起用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滅楚,三年後楚亡。滅楚同時,王賁東出遼東滅燕,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滅齊,至此六國滅。
統一六國後,贏政建立皇帝制度,實施中央集權制,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巾、文字、度量衡,廣修秦直到。繼而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完成華夏第一次統一。
始皇崩,胡亥竊位,趙高弄權,陳勝吳廣首發起義,滅秦大幕拉開,兩年後速亡秦始皇統一天下當政十年,在始皇高壓下人民默不作聲,但實際上暗流湧動,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外巡時駕崩與河北沙丘,宦官趙高聯手李斯騙長子扶蘇自殺,扶幼子胡亥繼位為秦二世。趙高弄權,指鹿為馬,逼殺李斯,弄得朝政一團遭。
陳勝押役遭遇天降大雨誤期,挺而揭杆而起,拉開滅秦大幕,繼而六國貴族起兵。秦將章邯收酈山刑徒為軍,東出函谷滅陳勝的張楚,但在鉅鹿敗於項羽腳下。沛縣亭長劉邦受到命運垂青,得以率軍先入關中,秦王子嬰率眾投降,近二百年戰無不勝的秦國滅亡。
秦朝速亡引來後世許多討論,其實是典型的因食得太猛被噎死的,秦始皇一口氣吞下六國,根本就消化不了,而且又建立了各種新制度,這些新制度沒有一樣能幫助消化的,最後被活活噎死。若是秦國滅一個國家消化十年,再滅另一個國家,這樣再過六十年再完成統一,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但實際上秦國在商鞅變法時就埋下了亡國的禍根,秦孝公和商鞅為求變法迅速見到效果,釆用急功就利的辦法,各種變法的措施都非常嚴厲短視,只重刑罰、不重教化,只重軍功、不重文治,只重弱民、不重富民,雖然很快使國家變得強大,可整個國家卻變成一部戰爭機器,在敵人還存在時可以高速運轉發揮最大效辛,但當敵人全消滅後卻不知道該怎樣停下來休整,最終被用報廢。所以當始皇一死,各種零部件便不管用,朝中任由趙高宰割,王公大臣沒一個起來反抗的,這與先秦時期各國的政治傳統都不符。
回覆列表
在這裡我要套用一位偉人的話“生 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馬克 思。(說實在的,老人家的哲學的確很行,而且很有道理,只不過是有些人拿來愚 弄人 民了,就讓有些人厭惡了。)
秦國的興衰也跳不出這個圈子。大家總是看到秦國的張儀之類或是武安君白起之類的,但往往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人 民。人 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熟悉歷史的人可以看看秦國的崛起路。從秦穆公到始皇這麼長時間秦國積累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比如,秦國透過擴張土地和人口政策使自己的人口居於六國之首(有些人否認人數和土地的作用,我們只能說這些人是無知,不要拿現在的生產水品衡量一個奴隸國家,秦國正是因為吞併了巴蜀才讓國家資產翻了不知一番)。商鞅變法為秦國注入了活力,使得法制逐步完善,安定了社會。鄭國渠的修建雖說是南韓的一個小陰謀,導致秦王逐客卿(李斯的《諫逐客書》就是這時寫的),秦國雖然因此耗費了國力,但是秦國也因此收到了更大的回報,鄭國渠把巴蜀變成了正真的天府之國,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也是同樣的作用,秦國富甲天下,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再看一下秦國的作戰能力,如果有人看過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關於秦兵馬俑的節目,好象是探索之類的,秦兵馬俑出土的箭矢是三口的,打磨一流,秦國在奪得趙國的合城之後把鐵礦也納入自己的手下,因此秦國的武器是天下第一,還有六米長矛,連弩等,這都是當時一流的。秦國的軍隊人數作戰能力都是六國第一,而且秦國的尚武風氣一直沒有消退。
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的技術在當時十分先進(比如冶鐵,不僅可以做兵器,更重要的是可以做農具),土地十分肥沃(天府之國是其後盾),人口眾多(六國之首,一百年的休養生息),說穿了秦國的生產力是當時第一。因此秦國能夠在二十年內吞併六國,絕非偶然,是由必然的原因造成的。
其他原因嘛,也有很多,秦國的外交政策就不用說了,張儀的牛X政策為秦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兵不血刃的拿下楚國六百里,讓東部六國亂混混的內戰。還有秦國的人才實在是層出不窮,商鞅,李斯,白起,王翦,王賁等。還有那就是六國實在不爭氣,亂成一鍋,有的搖擺不定,有的窮兵黷武,有的綏靖,有的奸臣亂國。
於是乎,秦國統一六國。
秦之亡,暴君是表,落後是根。暴秦之所以完蛋,根本原因是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也就是奴隸制阻礙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說穿了秦國當時是快要崩潰的奴隸制,滅亡是必然的,你要當農民,秦國的貴族卻讓你當奴隸,誰都不幹。因此,陳勝舉臂一呼,響者雲集。楚漢戰爭爆發,最終確立了封建社會。對於秦始皇的暴政,是一個直接誘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還是生產力不行了。大家想一下,假如讓我們現在去修長城,會引起暴亂嗎?不可能,修一個長城,最多十個工程隊,五年保準完工。事實上,長城的工作量還比不上三峽和青藏鐵路呢。(秦始皇只負責連線已經存在的長城)
這是鄙人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指教。
ps:1生產 力決定生產 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是正確的,但歷史的發展也會有例外和突然。比如當年希臘的滅亡就是一個反例,一個文明古國居然被一群野蠻人給滅了。還有羅馬帝國的滅亡也是一樣,當年興盛的時候,條條大道通羅馬,結果呢,被一群遊牧民族日耳曼給活生生的吞了。當年的匈奴被趕到西亞時,順帶著就摧毀了西亞文明和歐洲文明。但歷史總的車輪是擋不住的。
2土 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土地就沒有一切,大家看一下歷史就知道了,那些否認土地重要性的人實在是想不明白
3秦始皇功不可沒,那些大秦的名將功不可沒。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英雄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打個比方,人民是一輛車,偉人就是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