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196608734

    當然不是,現代戰鬥機都是以一個體系作戰,隱形戰機基本不存在單獨對打的可能。

    隱形戰鬥機並不是完全隱形。

    隱形戰鬥機是透過特定機身外形和氣動佈局的設計以及配合特殊的外層塗料或機身材質,從而降低雷達的探測面積使雷達的反射訊號減小,而讓對方反應時間變長。而所謂的“雷達隱形”並不是真正完全的雷達隱形,隱形戰鬥機也是可以被發現的。

    用不同波段和特性的組合式雷達能夠進行綜合探測和預警。而且隱形戰鬥機的背部不隱形,因此可以用“高空預警機”發現。此外,地面大型長波雷達陣也是可以發現隱形戰鬥機的。各國正在不斷髮展新的雷達技術,可能不久的將來隱形戰鬥機將不在隱形。

    現代戰鬥機作戰都是一個體系作戰。

    當戰鬥機出現時,預警機作為空中的眼鏡去發現目標,透過資料鏈實時協助戰鬥機發現和鎖定目標,然後指揮戰鬥機發射導彈,預警機引導導彈攻擊,戰機都是發射完導彈就跑,很少出現格鬥場面了。

    這時就體現了隱形戰鬥機的好處了。超音速巡航:更好的接近和逃離戰場;超機動性:更好的躲避導彈;隱身能力:讓對方更晚發現自己能夠跑掉。

    就算假設單獨相遇,也沒有充分的機會形成武器射擊條件。

    戰鬥機的速度都非常快的,當戰機相遇時,根本沒有時間去完成導彈加電引導頭鎖定目標。交錯而過後,用最大的加速度轉身形成。對方已經跑到九霄雲外了,基本已經看不見了。儘管隱形戰機非常優秀,但是現代空戰並不是某一款武器就能決定的,這是兩個體系之間的對抗,唯有各方面勝過對手才能確保戰勝敵人。

  • 2 # 張榮根

    首先隱形戰機的到來,是戰機科研人員從設計和外表塗層材料都有前面提升的結果。而雙方的雷達都在努力研發突破對方的弱點,提升搜尋能力和發現目標最遠距離,這不但要依隱形戰自身,更要發揮地面搜尋雷達的功能距離和指收能力,盡最大化早期預警發現目標,協調隱形戰機發揮作用,是各國研發人員正在努力的目標。科技在發展各種通訊,導航,雷達接收,機載武器都在不斷提升,回到當年無雷達戰機作戰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 3 # 淡然小司

    現在的五代隱型戰機雷達反射截面積,一般都在0.1㎡左右。而只是針對雷達的某些波段的探測反射變低,或者出現散射和吸收,從而達到了雷達無法遠距離發現的地步。

    但是對於現代作戰來說都是體系作戰,而不是靠單一兵種的單獨作戰。對一個擁有完備,作戰體系的國家來說。其防空,自然在五代機出現之後,肯定會有相對的相應的政策手段。比如說,相應的米波雷達,被動無源雷達,高空預警機等等很多的手段,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發現隱身戰機。

    再回到本題,對於兩者都是五代機而言。雙方的雷達探測距離甚至無法在遠距離發現對方,那麼一定會在視距範圍內發現。 但是對於五代機而言都具有超音速巡航的效能。雙方相向而飛,那麼雙方的相對速度就會非常之快。

    比如超音速超音速狀態飛行,飛機的速度應該在1.5馬赫左右。那麼意味著飛機的速度就是500米/秒以上。而雙方的戰鬥機那就相對於是1000米/秒的速度。在這樣相對速度的前提下,雙方戰鬥機,透過雷達或者是視覺發現對方,可供反應的時間相當的低。

    在20km的範圍內,透過雷達發現雙方,那樣只會發生的空戰就是近距格鬥導彈。而作為這種狀況下,發射完導彈,必然是掉頭脫離作戰空域。根本就沒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只是看誰能先首先發現對方並鎖定,發射導彈。

    而作為視距範圍內,人的肉眼可發現距離也就在3km左右,更何況,在對空中低可探測性的雙方戰機上,3km的距離也就意味著,3秒鐘左右。在這個距離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反應的時間。通常都會採取快速脫離戰場。

    而對於現在的空戰來說戰機所配備的紅外格鬥導彈的效能優異,導彈紅外導引頭,是我控制的導彈反應過載要遠遠大於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所以一旦被鎖定,幾乎意味著就被消滅。所以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下,幾乎很難發生像以前三代機空戰的狗鬥場面。

    並且現在擁有五代機作戰的國家,通常會把戰機融入到作戰體系當中。在作為五代機,通常的作戰模式,就是突破敵方的防空系統,打擊對方的防空節點,和關鍵環節。像我們空軍所說的“臨門一腳”的作用,為後續空軍的大面積進攻,鋪開道路。圖片來自於網路

  • 4 # 五嶽掩赤城

    謝邀,不會,目前隱身與反隱身技術之間矛與盾的對抗中,優勢正在向反隱身領域傾斜。過去三十多年裡,隱身技術並沒有取得多大突破。從F-22到F-35,再到殲-20和蘇-57,第四代戰鬥機願意為隱身所付出飛行效能方面的代價也越來越少。而反隱身的航電技術在這三十年裡幾乎可以用爆炸式發展來形容,高效能機載計算機在雷達波控制和計算方面使雷達技術突飛猛進,而紅外探測技術等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隱身戰鬥機的最小RCS值並非一成不變的,對於不同角度方向的電磁波,其RCS反射面有天差萬別的差異。直接拿著F-22或F-35只能在極端情況下出現的最小RCS值,然後“科學計算”需要在多少多少距離才能發現,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反隱身技術之一:長波AESA雷達

    目前隱身戰機最主要的技術原理,就是採用雷達波繞行原理,一定波長的雷達波在一定曲率的光滑表面,會產生繞行現象,繞過該物體。而要想發生繞行現象,曲面的曲率半徑不得小於波長,所以波長越長,產生繞行現象所需要的光滑曲面要求越大。

    B-2的最小雷達反射面遠比F-22等大的多,但是為什麼即使美國也認為他是最好的隱身戰機?因為其巨大的光滑曲面的曲率半徑,可以使其面對米波遠端預警雷達時,同樣可以產生雷達波繞行現象。而F-22等隱身戰機的曲面在面對這些長波、超長波雷達,就只能歇菜了。

    所以說長波雷達是對付隱身戰鬥機的天敵,但是長波雷達精度差,無法提供目標的精確方位,特別是隱身戰鬥機透過吸波塗層等削弱雷達回波後,更是隻能知道“狼來了”,但是無法告訴你“狼在那個方向,距離多少,跑的有多快”,更加無法提供鎖定和攻擊所需要的精確數值。但是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透過AESA的有源相控陣技術,與長波雷達相結合,透過精確控制各單元雷達波束,波形,從而提高精確度。JY-26,米波相控陣遠端預警雷達,部署在山東對在南韓-沖繩飛來飛去的F-22看熱鬧

    目前戰鬥機機載雷達,為了精度,其工作波長都是毫米波,釐米波,鮮有使用長波雷達的。長波雷達其發射天線基陣長度也長,對於戰鬥機來說難以安裝。所以隱身戰機的表面隱身處理也主要是針對這些雷達波。但是,毛子在T-50上面,率先利用主機翼前緣的長度,把S波段AESA雷達N036B-1-01搬上戰鬥機。N036B-1-01雷達,安裝在主機翼前緣,可以增加雷達天線長度。

    這是個非常有創意的想法,因為對於雷達罩前緣等凸起物來說,毫米波、釐米波照射上去,得到的不過一兩平方釐米的點,而分米波照射上去,得到就是平方分米級的面。毛子把蘇-57派去敘利亞,說是檢驗雷達和電子裝置,也許真的是去找F-22和F-35玩捉迷藏的

    所以,反隱身雷達發現隱身戰鬥機難度並不大,唯一難的就是精度,目前還無法達到鎖定和攻擊所需要的雷達回波強度。

    反隱身技術之二:IRST紅外搜尋與跟蹤

    IRST:紅外搜尋與跟蹤系統,是近年年發展最快的航電裝置,隨著數字成像技術的飛躍性發展,IRST探測的靈敏度和範圍,急劇擴大。箭頭所指的是歐洲颱風戰鬥機的“海盜”IRST系統,在2012年臺風戰鬥機參加美國紅旗軍演,與美國F-22戰鬥機進行模擬空戰對抗過程中,該系統曾在50公里遠的距離,發現F-22。

    Moreover, at a distance of about 50 km the Typhoon IRST (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 system is capable to find even a stealthy plane “especially if it is large and hot, like the F-22″ a Eurofighter pilot said.F-22的紅外影象,雖然採用二維向量噴管以試圖降低紅外輻射,但是紅外成像技術的飛速發展,戰機飛行過程中機體表面與空氣摩擦所產生的熱量也足以被IRST給捕捉到。

    俄羅斯在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上就裝備過OPES-27紅外和光電探測器,但當時的技術水平,僅能搜尋和跟蹤12公里遠的目標,而且受天氣影響很大。

    殲-20機首下發凸起物是更為先進的EOSS-IRST,具有紅外搜尋與跟蹤和瞄準指示的功能,其探測距離根據北京航展相關裝置資料,可以達到70~130公里。

    正因為IRST功能的強大,所以現在新型格鬥導彈,普遍增加燃料和射程,並具備先發射後製導的能力,導彈飛行過程中,透過IRST獲取的目標資料進行引導。甚至有了一些其他奇怪的想法和東西出來。

    反隱身技術之三:光量子雷達

    在未來能夠將隱身技術徹底洗牌的技術,目前進展的第一階段,光量子篩選,就已經可以對隱身戰機構成極大威脅。其是鐳射雷達的發展,在雷達接收器部門,設定光量子增強檢測技術以提高雷達效能。當雷達波照射到可疑目標時,向該方向發射光量子,透過返回的光量子進行測量,獲取目標形狀。兩種成像機制互相配合,從而大大提高偵測效率。

    光量子雷達

    光量子雷達成像訊號示意圖

    雖然,光量子雷達的應用才剛剛起步,目前還很不完善,但是時間優勢在這一邊,可以等,5年不行,十年不行二十年。而隱身戰鬥機那裡來的勇氣可以高枕無憂??

  • 5 # 程硯777

    隱身戰機的"隱身"是相對的"隱身",目前的隱身戰鬥機主要的隱身方式是:

    1改善最佳化飛機外形,降低了飛機雷達反射面積 RCS 值低;

    2飛機表面塗敷吸收雷達波的材料減少雷達反射回波 ;

    3飛機表面的形狀利於,將照射的雷達波散射,減少反射的回波。

    隱身戰機的隱身設計,使探測雷達的目標發現的距離縮短,跟蹤、鎖定困難,這是目前隱身飛機的主要優勢,同時也給雷達制導模式的導彈摧毀隱身飛機,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目前的反隱身雷達和米波雷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高空飛行的預警機雷達都對隱身戰機有一定的發現、跟蹤能力。可以引導雷達制導型別的導彈攔截隱身飛機。

    現代戰機均裝備了綜合光電探測系統IRST。而先進的四代機更裝備了分散式光電探測系統EODAS,提高了對目標紅外和光學特徵的探測和鎖定能力。根據資料介紹蘇27飛機的光電探測系統,對開加力飛行的目標,探測距離為40千米左右。而F-35的分散式光電探測系統對F-16戰鬥機大小的目標(未開加力紅外訊號相對小),探測距離為50千米左右。(中國的殲10改型 、殲20隱身戰機均裝備了光電探測和分散式光電探測系統)

    機載光電探測系統可以引導,紅外製導模式的空空導彈摧毀來襲的隱身飛機。

    目前隱身飛機的幾大弱點:達不到光學隱身、飛機的電磁訊號輻射也是洩漏飛機位置的因素、發動機等部位的紅外線輻射也是隱身飛機致命"特徵"。有矛就有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隱身飛機的"隱身"會越來越難。

    目前情況分析,紅外線制導導彈是對隱身飛機有效的空中攔截手段,另對於被雷達鎖定的隱身戰機,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一樣可以將其擊落(現代空空導彈均有資料鏈傳輸能力)。只不過對隱身戰機的發現和鎖定的距離大大縮短了。

  • 6 # 鐵嶺鋒

    當今世界的空中作戰體系已經十分完備,每個四代機群升空參戰絕不會是單刀赴會,必在其功能強大的空中預警機,電子偵察機、電子戰機等各種支援系統的保障下,進行體系對體系的作戰。而四代主戰飛機只是作為一個將空戰武器以隱身方式輸送至其射程之內,對目標鎖定(甚至可以不用)開火的節點平臺。至於發現並鎖定敵人都是其背後系統,或空空導彈本身效能所承擔的任務。而在當今用有四代機的國家,這套系統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也已普遍遠超視距十幾倍之外,所以出現四代機狗斗的局面是微其微的。

    作為空戰的隱身矛尖,,四代機雷達不僅僅發現對手距離相對較近,甚至不應開雷達與對方戰鬥機作戰,因為它的探測雷達波會大大早於戰機本體,被對手被動雷達接收機發現,它四代機的隱身效能就失去了意義。這也是中國空軍用殲16非隱身電子戰機與殲20搭擋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未來空戰中,殲20被我空軍定位於破網神針。而這根神針要想準確破網,她就要在不開雷達的無線電靜默模式下,及時、清析的掌握對手在較強空戰能力掩護下節點目標的精確位置。做到一擊破網。這就需要殲16的強大電子戰力去壓制對手的探測、通訊、資料傳輸等手段,而預警機所感知的敵情資訊透過資料鏈傳輸給包括殲20在內的每一個戰位節點,在這種條件下的殲20再用本機的被動雷達訊號接收機來精確找出目標,一擊破網。

    有一種情況會很有可能出現,對戰雙方均有這種體系化能力並也都實戰應用了這種戰術,雙方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讓戰場上的雙方空中探測、資料傳輸等手段全部失靈,這時就看雙方的制空火力射程遠近了,在被動雷達態勢感知能力的助力下仍可實現遠距離破敵,在對手電子戰機那強烈電磁波的誘導下,首先打掉對手的電子戰機,讓對手所有目標資訊重新被已方掌握,仍可從容殲敵,這一點,我們的殲20那超大彈艙讓它佔盡了便宜,霹靂15的超遠射程也就顯示出它這種效能的優勢。

    所以說,在未來四代機的空戰場上,那種近距離空中格鬥景象將很難出現。但戰場態勢瞬萬變,任何無法預料的情況都可能出現,一旦有此態勢發生,殲20的那對小鴨翼將會因其給戰機帶來的卓越機動效能,而迎來無數羨慕的目光,還有掌聲與鮮花!

  • 7 # 軍武資料庫

    需要話分兩頭說。

    目前隱形戰鬥機是依靠減小度對通用的雷達波段的回波強度而達到的隱形效果。但是在很多新的雷達上看隱形飛機其實並不是全都隱形的。還是會有很大的電磁波特徵。據此對隱形飛機的探測是可以達到相應的探測效果的。

    現在使用長波雷達的侷限性就是需要將隱身飛機的訊號從複雜的背景噪聲中區別出來,如果只是依靠人的力量是無法辦到的,現在中國和俄羅斯依靠大量計算機運算在區別隱身飛機的訊號,而且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計算機處理器水平的不斷提高,“隱身”在長波雷達上就變得越來越不堪一擊了。

    另外任何在空氣中運動的物體都可以引起施利倫效應。運動的物體會導致空氣密度的細微變化。雖然施利倫效應對人眼是幾乎不可見的,但是是可以進行探測的。透過大型的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裝置可以探測到這種細微的空氣密度變化,從而發現隱身飛機的蹤跡。並且每種不同的飛機的施利倫線條是有指紋特徵的。

    因此對隱身飛機的超視距攻擊在未來幾年還是很有希望達成的事情。

    話說另一頭即使互相發現不了對方的隱身飛機,那麼就乾脆忽略掉想發現隱身飛機這件事情,大力發展自己的隱身飛機就可以了。

    在戰爭中利用隱身飛機去直接攻擊敵人的目標即可。最後就是互換比的問題了。沒什麼懸念,畢竟——飛機只是火力投射武器,並不是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

    我們的殲-20不裝航炮的因素不也就是因為隱身並且跑的快嗎?針對於隱身飛機的隱身飛機威脅從目前看還是很小的。

    另外,具有訊息稱,某些機構在研製拋灑在空氣中的磁性氣溶膠,用於輔助的隱身飛機探測。當隱身飛機飛過懸浮著氣溶膠的空域的時候,氣溶膠會附著在隱身飛機表面,使雷達吸波材料大幅度失效。

  • 8 # 貞觀防務

    明確的說,不會。

    實際上現代戰鬥機對於隱身飛機的發現距離遠遠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短。

    使用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的Su-35S就可以在40km距離發現迎頭飛行的F-35,而這個距離實際上已經大於其攜帶的中距空空導彈的有效殺傷距離了。

    AIM-120的發動機工作時間大約只有8秒鐘,射程中的絕大部分距離都靠滑翔。

    當然這裡很多人會說:人家不是說這些導彈最大射程能打80-100Km嗎?

    對此我只能說,最大射程這玩意就是說給不懂的人聽的。實際使用中,AIM-120C5,R-77,PL-12這些中距空空彈的有效殺傷範圍不會超過30km。

    雷達方面,這還僅僅只是雪豹-E,如果是F-22,F-35,J-20,Su-57這些雷達探測距離更遠的五代機,發現距離還會更大。

    也就是說實際上哪怕是五代機的空戰,雷達探測距離也明顯大於導彈攻擊距離,所以並不存在什麼打不了超視距空戰必須格鬥的說法。

    這還只是現在,技術方面的發展更是如此。

    近20年來,飛機隱身技術幾乎停滯,現在隱身技術發展的方向都是提高飛機隱身塗料的壽命。但是飛機本身隱身效能是沒有提高的。但是,反隱身技術卻沒有停滯不前。

    如今先進的IRST可以將鎖定距離提高到50Km級別,而長波雷達的探測距離更遠。且不考慮現在AESA雷達探測距離日益增長的事實,實際上,隱身戰機的隱身優勢正在被一點點磨平。

    未來五代機成熟的空戰模式很可能仍然是像四代機那樣空戰,唯一的差別只是因為發現距離地縮短,雙方的戰場態勢透明度不像預警機支援下的四代機空戰那麼高。(因為預警機對四代機的發現距離高達數百千米,哪怕是F-15對於Su-27這種四代機的發現距離也超過100km)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局勢,英國為什麼會跳出來充當美國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