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92023773969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我曾經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談過詩的陌生化問題,今天再從這詩開始,談談王維,談談古典漢詩和現當代漢詩。邊塞詩算是唐人一大風味,其中又以初盛唐為甚。初盛唐詩人經歷戰亂,心多感慨,又自隋入唐見證了太平盛世的誕生,其詩中頗有一種初生、嶄新的豪氣。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又或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無不是一種豪俠之氣。其格調高亢開闊,氣象捭闔,是唐詩中的一大亮點。王維也寫邊塞詩,但他的邊塞詩卻是別具一格,自成一類。別的詩,無論是抒發豪情亦或是邊塞愁苦的,都脫不了一個“我”字,一切景語概是為情而作。“黑雲壓城城欲摧”、“青海長雲暗雪山”,詩人由外向內或是由內而外,收發自如,由物觀“我”,以“我”照物,此皆“有我”、“有情”之境。而王維的使至塞上,自始至終無一字“我”,無一字“情”。我們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氣勢磅礴亦或是心情沉重,不是因為王維的詩本身如此,而是王維所寫的景喚醒了你自身的情感,這與王維的詩本身是無關的。王維作此詩,始終以冷靜之眼觀物、以剋制之言寫詩。身處於此景之中卻又在此景之外,故其筆觸細緻而又能陌生化。曹雪芹《紅樓夢》借香菱之口說其“‘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正是合其道理。王靜安談“有我”、“無我”之境,說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但陶潛為抒發“隱”的志趣,“悠然”而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無我”講的其實乃是一個“忘”字。沉醉於物、亦是沉醉於己心,最終物我兩忘,故曰“無我”,其實為“忘我”。王維也“無我”,不過這個“無我”卻是字面意思上的沒有“我” ,冷眼觀物、不露痕跡,寫景即是寫景。清朝姚鼐的《今體詩鈔》評其曰:“右丞能備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無相。”此言一語中的。王維學佛,其字“摩詰”也和佛經有關,佛教講寂滅,講“無我”。故在王維的一些詩中我們很少能直接讀出其內心的流露,讀到的多是一幅幅景。蘇東坡評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是此意。二十世紀的現代詩壇,龐德基於其對中國詩和文字的“誤解”提出了“表意文字法”詩學, 併成立了“意象派”詩派,主張透過意象展現事物而拒絕議論和感嘆,讓讀者透過意象本身進行思維和情感的發散。這從一個側面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讀王維的詩得到的情感共鳴是完全相反的,王維的詩本身是一幅畫,一個意象群,我們透過閱讀這些意象喚醒我們自身的情感。這個被喚醒的情感隨著讀者自身的閱歷、視角和思維習慣的不同而改變,當你想到孤煙、落日和人身處其中的寂寞時,你就是寂寞的。而當你想到大漠、長河的開闊時,你就是開闊的。現代詩其實也常用此道,木心寫《中世紀的第四天》用一系列緊密的長句羅列出一幅畫卷,其中無一字“我”、無一字“情”。你從中讀到的,是你自己內心被喚醒的感受。中世紀的第四天三天前全城病亡官民無一倖存 霾風淹歇沉寂第四天響起鐘聲 沒有人撞鐘瘟疫統攝著這座城 城門緊閉河道淤塞鳥獸絕跡 官吏庶民三天前橫斜成屍 鐘聲響起緩緩不停那是第四天 不停緩緩鐘聲響了很多百十年 城門敞開河道湍流燕子陣陣飛旋 街衢熙攘男女往來會笑會抱歉 像很多貿易婚姻百十年前等等 沒有人記得誰的自己聽到過鐘聲 鐘聲也不知止息後來哪天而消失無獨有偶,在日本江戶時代,俳人與謝蕪村以其繪畫式的俳風開俳諧中興之始。“菜の花や 月は東に 日は西に”(筆力所限,實不知該作何譯,為方便不懂日語的讀者此處暫且譯為“滿眼菜花黃,日薄西山,月在東方”罷。)然而這首俳句美則美矣,卻不如王維靈動。王維之詩不僅有靜態的畫,更有動態的美。“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澗戶無人可畫,開且落的過程卻是無法畫。“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白和清可畫,落和來卻不可畫。東坡居士這“詩中有畫”的說法倒是不太準確。我想若是東坡居士身居現代,大概會改口為:“詩中有gif”罷。祝安。2016.11.19 深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為什麼突然加速欲解決“和平條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