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三叔看歷史
-
2 # 放棄的回憶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拉上”兩個詞,既然是拉上,那麼就說明德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做出了交易,有著共同的需要。而且,德國主動示好奧斯曼帝國,將其拉上一戰的戰車,那麼也就肯定了一點,德國對奧斯曼帝國的需要更大。
先說一說德國的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出現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現象。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義大利、美國,其資本劇烈膨脹,要求殖民地,但世界已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因此必須尋找市場以適應資本擴張的需要。而老牌英國、法國、俄國資本主義國家又不願意讓出已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
為此,打倒英國、法國、俄國是德國、義大利、日本、美國這四個新興強國的目標。於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而英法俄三國組成了三國協約。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最強的國家無疑是德國,對殖民地的需要也是最大的。打倒德國成為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首要目標。為此,協約國對義大利、日本、美國都作出了妥協,把小部分殖民地的利益讓給他們。英國兩國向義大利許諾了達爾馬提亞等殖民地,於是義大利倒向了協約國。
義大利的倒戈,讓奧斯曼土耳其的重要性顯露出來。本來義大利在同盟國一方,那麼義大利就可以控制地中海,英法兩國與俄國之間的聯絡就會被掐斷,軍事戰略上無法取得同步。德國就可以錯開時間差,先重兵打倒俄國,再回過頭來重創英法兩國。這樣就能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局。
義大利倒戈後,要切斷俄國和協約國英法意三國的聯絡,那麼就得控制黑海與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伊斯坦布林海峽。這個海峽就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這樣一來,爭取奧斯曼帝國對於德國來說就非常重要。這也是德國要把二流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拉上戰車的根本原因,就算國力軍事力量等不怎麼樣,守住自己的國土應該不算太為難吧?
再說一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需要。
為什麼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一戰其實就是守衛自己的國土呢?很簡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一個二流國家,是一個弱國。
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應該是很強大的呀?為什麼會變弱呢?拋開奧斯曼土耳其自身的原因不說,英法俄三國對他的傷害太大了。曾經疆域龐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這三個國家瓜分了很多疆土,非洲地區的疆域被英法意三國瓜分了,北部許多疆域被俄國強佔了。
奧斯曼帝國自身實力弱,起初是不願意加入一戰的。奧斯曼帝國需要德國把老牌殖民帝國給推倒,可是即便推倒了,他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所以剛開始表明了中立的立場。
義大利倒戈後,奧斯曼土耳其的立場依然沒有改變。可是,弱國無外交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立不中立對於英法俄三國來說沒有多大意義。協約國在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略位置表現出來後,不是拉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是威脅,甚至直接將奧斯曼視為敵人。
英國直接將奧斯曼土耳其向英國船廠購買的且已經付清了款項的四艘戰艦扣押,同時威脅性地警告奧斯曼土耳其不要加入戰爭,否則就怎樣怎樣。這個時候,德華人有兩艘很不錯的軍艦因為義大利的背叛被滯留在了地中海,所以只能逃往土耳其。沒有辦法回去的情況下,德華人直接把這兩艘戰艦送給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英法俄三國管你是不是送軍艦,也不在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會不會加入同盟國,直接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了。對於弱國,不講道理,直接開幹,奧斯曼帝國順理成章地被加入了同盟國。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會拉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兩國對於打倒老牌的殖民帝國有著共同的需要。
德國拉攏奧斯曼非常具有戰略眼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加入,黑海的封鎖,對於俄國的打擊是致命的,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和缺乏物資供應,俄國逐漸走向了崩潰。1915年,英法兩國不得不發動一場企圖征服奧斯曼帝國的戰役,為俄國“輸血”,但是遭到慘敗。
面對同盟國瘋狂的攻勢,英法俄意四國不得不尋求新的協約國朋友。於是,作為控制世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要找朋友是非常容易的,於是中日美三國先後加入協約國,與同盟國開戰。最終同盟國幾乎在與整個世界開戰的情況下遭到慘敗,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同程度地被肢解。
-
3 # 我沒忘記home
二流的土耳其有極好的地理位置,雖然奧斯曼帝國在沙俄的打擊下走向下坡路,但至少還能夠維持住在中東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的統治,至少能夠封鎖黑海從而切斷英、法對沙俄的可能援助以及拉俄華人的後腿,至少有希望攻佔蘇伊士運河以切斷英國與亞洲殖民地的聯絡,至少還是一個很不錯的二流隊友。
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普法戰爭以後,德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的復仇主義導致德國兩面受敵,因此採取積極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以及沙俄結成三帝同盟。但1878年的柏林會議後,俄羅斯帝國與奧匈帝國就巴爾幹半島問題發生激烈衝突,此外義大利與法國在北非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因此,義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於1882年5月在維也納簽訂了《同盟條約》,即三國同盟。
俄羅斯得知德奧兩國締結同盟後十分不滿,但老練的俾斯麥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防止了俄羅斯倒向法國。俾斯麥下臺後,條約終止,法華人得以打破外交上的孤立,1894年於俄羅斯締結軍事同盟。而英國海軍在面臨德國公海艦隊的強力挑戰之後,也放棄了自拿破崙戰爭後一直遵循得“光榮孤立”外交政策。1904年英、法簽訂《英法協約》;1907英、俄年簽訂《英俄協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為阻止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組成三國協約。
附圖,開戰後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同盟國為紅色,協約國為綠色,中立國為黃色)
巴爾幹戰爭與倒向三國同盟奧斯曼帝國在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76年—1909年在位)統治下,為復興而作出的改革成效不大,因此一群年輕的民族主義軍官以“團結進步委員會”的名義要求君主立憲,即“青年土耳其運動”,說實話這種純粹的愛國有時候更可怕。1908年,奧斯曼馬其頓駐軍發生兵變,哈米德二世被迫下臺。
1908年10月6日,奧匈以保護僑民為理由單方面吞併波黑兩省,此舉令志在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憤怒不已,沙俄也對奧匈加強了戒備,而奧斯曼帝國的軟弱無力更加強了巴爾幹各國對它的輕蔑。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尼哥羅(黑山)組成的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土耳其,其幾乎失去了整個巴爾幹半島。但戰後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使得聯盟破裂,導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6月-8月)。
塞爾維亞成為兩次戰爭的最大贏家,這引起奧匈帝國的不安,而保加利亞在戰敗後轉向復仇主義,因此在一戰時爆發後加入同盟國,奧斯曼帝國成為奧匈帝國對付巴爾幹同盟的戰友。
附圖,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奧斯曼帝國與沙俄的仇怨奧斯曼土耳其與俄羅斯帝國是一對天生得死敵,虛弱的”西亞病夫“在19世紀一直採取聯英抗俄的外交政策。但1907年英俄結盟之後,土耳其人開始懷疑英國繼續協助自己對抗俄國的協議。恰逢此時,德國為了擴大自己在近東的影響力以及牽制俄、英,承諾向土耳其提供貸款以換取其參戰。
因此奧斯曼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對協約國宣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發生戰鬥。
雖然土耳其軍隊在對俄作戰時不利,並導致精銳的第9集團軍被殲滅,損失約70,000多人。但還是透過加里波利之戰遏制協約國在南線的攻勢,總體來說,奧斯曼帝國已經完成了炮灰所應當承擔的任務。
-
4 # 戰爭之王
實際上奧斯曼土耳其參加一戰中的同盟國陣營的過程是極其具有戲劇性的,經過了一系列波折,最終才同德國等結盟。
近代以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斷衰弱,其控制的領土不斷縮小,幾乎面臨亡國的地步。尤其是俄國,一直以來就是土耳其的敵人,更是對君士坦丁堡等極為覬覦。因此英國同土耳其的關係開始好轉,英國不希望土耳其被俄國吞併。而到了一戰之前,致力於現代化改革的土耳其正在尋求著新的盟友,恰好此時德國也在謀求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範圍,如此一來德國一方面可以幫助土耳其的發展(比如修建鐵路等),另一方面能夠牽制住俄國(俄德關係同樣緊張)。 而在大戰爆發前的1913年,土耳其已經在考慮在可能的大戰中加入哪一方,受德國陸軍影響深重的土耳其陸軍傾向於加入同盟國陣營,但是受英國海軍影響深重的土耳其海軍傾向於加入協約國一方。但是如果加入協約國陣營,土耳其就要同俄國、塞爾維亞等敵人並肩作戰,這不是土耳其所希望的。 結果英華人此時做了一件愚蠢至極的事情,直接將此前顧慮再三的土耳其推向了同盟國陣營。考慮到大戰需要足夠的軍艦,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下令沒收了兩艘土耳其訂購的戰列艦(上圖為其中的阿金考特號)並不予任何賠償,這是土耳其全國翹首以盼的兩艘戰艦,直接嚴重損害了土耳其人的愛國情感並激怒了土耳其。而在此之後,德國海軍派了兩艘巡洋艦前往伊斯坦布林,並直接將兩艦送給了土耳其。 最終,土耳其同英國決裂,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並在後來的加里波第之戰中讓英華人鎩羽而歸。
回覆列表
二流畢竟也是“流”,一戰中德國拉上奧斯曼土耳其也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同盟牽制當時的協約國俄國,這也是雙方相互利益權衡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的歐洲列強之間的“勾心鬥角”簡直堪比宮廷大戲。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最後戰火波及全球。在世界近代史中,歐洲列強之間就伴隨著多次“你爭我奪”的大混戰,由於利益的考量,歐洲列強在歷史上彼此也“分分合合”。在世界近代史中,相比與其他歐洲列強,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時間晚,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等在世界範圍內“開疆擴土”建立殖民地的時候,德意志和義大利還在“四分五裂”著,估計這兩家當時心裡乾著急但是沒辦法。
先看義大利方面:1861年,在撒丁王國的基礎上,義大利王國成立,1870年,教皇國的都城羅馬被義大利王國攻克,義大利統一完成。再看德國方面:18世紀普魯士王國開始崛起,在它的主導下,德意志於1871年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這哥倆在統一後發現,當時的世界上的地方基本被其他歐洲列強一個蘿蔔一個坑地瓜分的差不多了,心裡的“憋屈和不爽”是可想而知的,兩家很快也加入到了爭搶殖民地的活動中了。統一之後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王國的實力增長迅猛,尤其是德意志帝國,在一戰前,德意志帝國的經濟排當時世界的第二,僅次於美國,德國之後是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再次是法國,美國當時不怎麼參與歐洲事務。在一戰前,德國與法國的矛盾十分尖銳,本來德意志在1871年的統一就是在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戰勝了法國之後完成的,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南部多個邦就此脫離了法國統治,德意志帝國建立。普法戰爭對當時的法國和德意志帝國都是影響巨大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的勝利不僅使得德國完成了統一,還使得德意志帝國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長期的霸主地位,同時藉助普法戰爭中法國的失敗,義大利王國也趕走了在義大利的法國勢力,最終完成了統一。
所以當時法國對德意志帝國的“仇恨”可想而知是多麼巨大,當時兩國是勢同水火的關係。德國當時唯恐發生腹背受敵的情況,於是就積極拉攏其東面的沙俄和奧匈帝國,但是當時的沙俄與奧匈帝國因為歐洲巴爾幹問題幾乎也水火不容,於是德意志帝國“捨棄”了沙俄,選擇與奧匈帝國結盟,後來義大利王國在北非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於是義大利也加入了德奧聯盟,1882年,三國簽訂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一戰前的三國同盟。
被人拋棄的滋味肯定難受,沙俄知道德國與奧匈帝國聯盟後非常不滿。法國一瞅機會來了,極力拉攏沙俄,又是提供資金又是提供裝置啥的,沙俄一看法國如此有誠意,1894年沙俄與法國結成了軍事同盟。面對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法國還是覺得盟友少,德國也覺盟友少,都在拉攏潛在的盟友。在英國方面:1815年大英帝國在擊敗了當時歐洲大陸霸主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和霸主,到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主導了國際事務近100年。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策就是不與任何歐洲大陸國家結盟,誰弱就幫誰,誰強就打誰,以維持大英帝國在當時全球的霸主地位。但是在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德意志帝國的實力迅速增強,其海軍日益壯大,英德矛盾日益尖銳。並且在19世紀末期,英國的實力也開始下降,於是英法這對長期的對手又立馬“手牽手”成了朋友。法國當時鼓動英國也與沙俄結盟,但是當時的英國對面積巨大的沙俄懷有深深的戒懼,一直不願意同沙俄結盟。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被剛剛崛起的日本打敗,英國一看原來沙俄如此不經打,戒懼消除,於是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
背景介紹完了聊重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 (1299年到1922年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在15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可以說一個在歐亞非地區“橫著走”的“主”,它當時不僅在亞洲、北非佔據了大片土地,還佔據了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可以說“一流國家”,國土廣闊軍事實力強大,歐洲國家對此恨得估計都牙根疼,但是也無可奈何。但是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衰落了,而歐洲列強也早就意圖肢解奧斯曼帝國了,英法俄等歐洲列強勢力紛紛介入,在19世紀到19世紀末期,奧斯曼帝國控制的歐洲巴爾幹半島的紛紛獨立形成了很多國家,其控制的北非則成為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到19世紀末期,其控制的領土主要是其土耳其本部,中東阿拉伯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的沿岸地帶以及歐洲的一小部分領土,此時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已經是一個“二流”國家了。
由於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對歐洲巴爾幹半島的控制,奧地利帝國(1804年-1918年,1867年匈牙利獲得了自治地位,成立了奧匈帝國)與沙俄在爭奪歐洲巴爾幹半島上矛盾開始變得不可調和。在19世紀奧斯曼帝國衰落和歐洲列強肢解奧斯曼帝國的過程中,各個歐洲列強的態度是不同的:從17到19世紀的200多年裡,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為了爭奪黑海、歐洲巴爾幹、高加索地區以及克里米亞等地,雙方在此期間幾乎是平均19年就打一次大戰,可謂“八世之仇”。而英法特別是英國則不想奧斯曼帝國過度衰弱,以便牽制俄國。1853年,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英國和法國對沙俄宣戰,英法成了對俄國作戰的主力,英法共投入65萬軍隊,而沙俄動員了百萬軍隊,結果沙俄最後戰敗。正是由於英國的態度,所以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才沒又被徹底肢解,奧斯曼帝國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一直實行的“聯英抗俄”的政策。
但是在1907年英國與俄國結盟後,奧斯曼帝國“心裡開始犯起了嘀咕”,開始懷疑英國還是否對自己“真心”,是否真心幫自己對抗俄國。而德意志在1871年才統一,統一就開始迅速崛起,也並沒有怎麼參與到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肢解”過程中,並且兩國也不挨著,沒有什麼歷史恩怨。此時德意志帝國也急需要更多的盟友加入到自己的陣營以便對抗英法俄,於是德國對奧斯曼帝國又是貸款又是援助啥的,開始拉攏奧斯曼帝國,以便透過奧斯曼帝國來牽制俄國。就這樣,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德意志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的三國同盟。但是一戰的結果對於奧斯曼帝國堪稱是悲劇性的,一戰最後是英法等協約國取勝。本來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就是一股子仇恨,這次英國也沒了保住奧斯曼帝國的理由,協約國不僅是要肢解奧斯曼帝國的僅有的殘存的阿拉伯地區以及歐洲的一小塊(東色雷斯),還要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本部。英軍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林。根據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其實際控制的部分僅僅是小亞細亞半島(本部)的北部地區。
英國、法國和希臘的軍隊也開進了當時了奧斯曼帝國,面對此形勢,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1919年—1922年),最後土耳其獲勝,1923年,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完全取代了之前的《色佛爾條約》,根據《洛桑條約》,土耳其雖然放棄了其他地方,但是保住了其本部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一小部分,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一戰中選錯隊給土耳其留下了太慘痛和難忘的經歷,所以在二戰中,土耳其打死也不選邊站了,嚴守中立,兩方都不得罪,和兩邊也都眉來眼去。二戰中,為了防止納粹德國的入侵,土耳其和納粹德國也很友好,還給德國運物資。和美國、英國等也很好,隨著二戰形勢的日漸明朗,土耳其則更傾向於美國和英國,1944年土耳其與德國斷交,在1945年當美英等同盟國的軍隊把納粹德國的軍隊趕出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後,在該年土耳其對德國宣戰,時機可謂拿捏的恰到好處。二戰中土耳其可謂“聰明又圓滑”,關鍵是一戰給土耳其留下了“太慘痛的教訓”。順便講一下一戰和二戰中的義大利:在一戰前本來義大利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在1914年一戰開打,1915年,英國和法國答應義大利分給它達爾馬提亞等地,於是義大利加入英法協約國陣營,對著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開戰。在二戰中,本來義大利與納粹德國和日本組成了法西斯軸心國,但在1943年義大利被美英等同盟國軍隊擊敗,義大利投降,在該年義大利對納粹德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