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沮授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謀士!可以說是袁紹麾下第一謀士!開始袁紹對沮授是言聽計從的,後來因為袁紹的謀士團隊內部不和,加上郭圖等人的煽風點火,袁紹不在聽沮授的計謀!官渡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於不聽沮授的話,袁紹在佔盡優勢的局勢下大敗於曹操,由於沮授沒來得及的撤離,被曹操俘虜,曹操愛才,又與沮授有老交情,所以想招降沮授,為了招降沮授,可謂是給足了沮授面子,在沮授說出我誓死不降的情況下,曹操依然沒有殺他,就是想把他就在曹營,希望沮授自己有一天想通了能追隨自己,但是沮授一心想的還是袁紹,曹操看出招降無望,所以才殺了他!至於為什麼沮授誓死不降曹?可能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因,還有自己的家人還在袁紹那裡,如果自己降曹那家人肯定沒有好下場!死了起碼不是投降,能保家人平安!

  • 2 # 風嬙遙度天際

    沮授當時是袁紹的一員謀臣,也經常向袁紹提出具有戰略性和戰術性的策略,跟田豐類似。可惜袁紹不識人任人,更多聽信於目光短淺的郭圖等人,加之他自己太蠢,導致完美錯過官渡之戰所有的戰機,於是官渡之戰看似完全碾壓的優勢,就這麼被曹操一擊而潰。事後,袁紹倉惶北逃,沮授等就被落下而受到俘虜。曹操很欣賞沮授的才華,希望他能夠投降自己。但沮授自己是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做人講究忠孝。一方面要忠於原主君,否則以沮授的才智估計和郭嘉一樣早走了,另一方面要講究孝,家人父母妻子都在鄴城,這會兒投降袁紹肯定會滿門抄斬。所以無論如何,沮授是不會投降曹操的。

    曹操向來對人才都非常欣賞,這次也是。所以儘管這樣,曹操也沒有立即殺掉沮授,而是好喝好吃的對待他。但沮授仍然密謀逃走回到鄴城,被曹操發現。曹操一看實在是留不住他,但他若回到袁紹身邊,其存在對曹操威脅太大了,於是無奈下只能把沮授殺掉。

    沮授無疑是那個時代文化意識的一個反應。同樣的還有田豐、徐庶、關羽等等。這也是在三國動亂中可愛的一面,也是為人所熟知的一個時代印記。只是可惜沮授的才華和那些高瞻遠矚的諫議,不受到袁紹的重視。否則三國時代成敗真未可知。

    順帶再說一句,袁紹後期蠢的可以。他真的是在打天下麼,還是來幫助曹操升級戰威的?徒有虛名,老來糊塗。比起曹操的《短歌行》真是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 3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關於題主的問題:《沮授在袁紹手下不被重用,恨袁紹嗎?曹愛才,被抓後為啥不跟曹?》,我的回答是:不恨袁紹,沒辦法跟曹操!為什麼這麼說呢?

    沮授原本是韓馥一員謀臣,袁紹用計從韓馥手中騙的冀州後,沮授就成了韓馥的謀臣。袁紹雖然算是一個“漂亮的草包”(易中天語),但相較於韓馥,袁紹在各方面都明顯高出許多,因而沮授也樂於為他效勞。袁紹當然也對沮授委以重任,袁紹準備對曹操發動大舉攻勢的時候,還讓沮授做了監軍,權利甚大。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袁紹徒效周公禮賢下士,卻不知真正的用人之道。看事思維混亂沒有把握重點,喜歡謀劃又沒有決斷,想和他一起共濟天下之事,成就一番霸業,太難了。郭嘉這段話說得太準了。事實上,沮授在袁紹陣營中,是提了不少正確建議的,我們在此做個羅列:

    沮授兩次主張“迎奉天子”至鄴城,袁紹猶豫,聽信郭圖之言不從。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袁紹將三個州分於三個兒子,沮授勸阻,袁紹不聽,最終落得袁尚和袁塘為爭位而自相殘殺,加速袁氏家族的滅亡;

    官渡之戰前,沮授不支援袁紹和曹操打正面對攻戰,而建議袁紹打游擊戰,用三年時間消耗曹操有生力量。袁紹不聽,還聽信了郭圖的讒言,分了沮授的權;

    官渡之戰前,沮授建議袁紹不要把全部大軍壓在官渡,而應該駐紮延津,分兵進官渡,以保萬全。袁紹不聽,並將統領大權交由郭圖。

    官渡對峙時,沮授建議袁紹用“持久戰”方式拖垮曹操,袁紹不聽。沮授建議用能力更強的將領護送糧草、守烏巢,袁紹不聽,結果曹操奇襲烏巢。

    最後袁紹戰敗,丟盔棄甲逃跑時,也把沮授扔在了戰場。

    袁紹這麼對待沮授,沮授恨袁紹嗎?

    我認為,沮授不恨袁紹,沮授也許只會感嘆命運的不公!那個時代的主僕關係,或者說老闆與員工的關係,與現在不同。那時候講究從一而終。而對於老闆,多數謀臣會有一種“愚忠”的概念。

    那麼曹操愛才,也誠心實意想要沮授為其效力,沮授為什麼不肯呢?

    我認為,不是沮授不肯,是沒辦法。首先,曹操招納沮授時,沮授說得很明白:“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即沮授的家人都還在袁紹處,我不死,家人不保。於是曹操才殺了沮授。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曹操為什麼不放沮授回去呢?放回去也是死。袁紹是打了敗仗的人,而猜疑心極重、自尊心又極強,身邊還有不少逆臣。沮授回去後是如何面對袁紹,袁紹又是如何面對沮授呢?唯有一死而已。

  • 4 # HOTMU

    不恨袁紹,不會跟曹。擇主而侍,忠心可鑑。

    我來說下我的想法。

    古往今來謀士都是受人尊敬的,地位也是超然的,不管在什麼朝代哪個國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時,謀士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為國家、主人、領匯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思維和準則,更何況能稱的上謀士的人,以他們的博學多才,高情商、高智商和超前的思維、理念,必勝的技巧和信念,他們的驕傲和準則能不強嗎?

    就說沮授所處的時代,擇主而侍,忠心為主那是他們的基本準則,沮授選擇了主公袁紹,那他肯定選擇之前就認定了輔佐袁紹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符合他自己的心裡準則。

    沮授身為漢臣蒙受漢室恩寵,立志儘自己的力量和生命來振興恢復劉漢天下為理想抱負,後世對他的忠心評價也是蒼天可鑑的。為此他認定曹操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抱負,也不符合他的心裡準則。

    在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是受到袁紹重用的,那時他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袁紹聽從過他的計謀,在奪取青州、幷州、幽州統一河北是有大功勞的。

    所以說沮授不管從理想抱負還是個人準則都不會去曹操那裡,也不會去恨袁紹。

    沮授後期在袁紹手下不被重用,但沮授被曹操俘獲後密謀回河北的袁紹陣營,事敗被殺的。他為什麼還想回去呢?是家人、根基還在那邊嗎,我想這也是他考慮的一方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謀士骨子裡的傲氣,袁紹都不重視我了,都不聽我的了我還回去嗎?要回去的。憑沮授的才能是可以重新讓主公重視的,也有能力能讓主公重新強大起來的,振興恢復劉漢天下是可以實現的。

    所以說沮授不恨袁紹,也不會跟曹,也沒有跟曹。

    不得不說沮授確實沒有遇到一個明主,相比於其他著名謀士,不得不說沮授的個性讓同僚嫉妒,讓袁紹害怕,視為危險分子,謀士的悲哀,可悲!可嘆!

    最後借何茲全的評價:沮授、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 5 # 安定郡小書生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遊俠荊軻,到三國桃園結義的劉關張。沮授先生身為河北名士,也當在此列。史書記載先生“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曹孟德更是發出感慨,如果早點得到先生,“天下不足慮”。

    先生從舉茂才出仕以來,從基層縣令幹起,最後被天下諸侯認識到您的才能,爭相收攬您到自己的麾下。先生一生跟隨了兩任老闆,從韓馥、到袁紹,然而此二公均沒有讓您一展所長,採納您的金玉良言,最終落的了悽慘收場。

    首先是韓馥,身為冀州牧,一方諸侯;就在天下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之時,韓公就是其中之一。此後,韓公準備讓冀州於袁紹,先生就曾出言反對。

    先生認為,冀州披甲百萬,糧草充足,奈何要拱手送與仰人鼻息的袁紹。可惜韓馥不能用先生之言,在袁紹雀佔鳩巢後,只得外出投靠張邈,事後更是嚇得於廁所之中用刻書小刀自殺而亡。

    不亦悲乎!

    之後是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天下公推討伐董卓總盟主。袁紹取得冀州之後,就離開招攬先生到麾下,讓後請教天下大計。先生為袁紹繪就的藍圖,在小子看來,完全不亞於十年之後,諸葛亮在隆中替劉備做出的規劃。

    先生認為:袁公年輕有為,起兵討董,名揚天下。此刻擁有冀州之地,向東掃除黃巾餘孽,然後回師滅掉黑山張燕;揮師北上,活著幽州公孫瓚,再北上威加戎狄地區,平定匈奴。橫掃黃河以北,將幽、青、並、冀四州據為己有,網羅天下英雄人才,擁有百萬人馬;然後西往長安迎接皇帝,重新定都洛陽,號令天下,討伐不服。憑此則基業可成。

    先生之見,真可謂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迎天子、號天下、討不臣、稱帝業。這是小子對先生的對策的總結,不足之處,還望先生不要見怪。然而如此良策,袁本初不能真誠採納,就在獻帝東出長安,流亡河東之際,先生建議袁紹西迎獻帝,遷都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袁本初猶豫不決,最終痛失良機,被曹孟德白的好處,迎獻帝於許縣,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先生二為袁公獻計。反對將三子外放出鎮一方,認為是埋下禍胎。奈何袁本初再次將先生之言秋風過耳,依然讓長子袁譚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幹出任幷州刺史、留幼子袁尚在身邊接管冀州,美其名曰,讓三子各據一州,乃考察其能力爾。事後果不出先生所料,袁本初屍骨未寒,三子就因爭位而大戰,讓曹孟德趁虛而入。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好吧,此時先生也已九泉之中,眼不見、耳不聞,往事如過眼雲煙。

    先生三為袁公獻計。面對日益強大的曹孟德,袁公終於坐不住了,準備舉河北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速戰速決,一舉解決掉曹阿瞞這個隱患。先生就建議,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充分利用河北地理、兵力優勢,穩紮穩打,跟敵人打持久戰;然後尋找戰機分兵奇襲敵軍兩側,畢其功於一役。奈何袁本初再次將先生之言視而不見,甚至這次將先生監軍之權一分為三,讓郭圖、淳于瓊二人與先生進行互相牽制。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小子不得而知,但是先生還是散盡家財,依然跟隨袁本初出征;出征之前,先生就知道此戰有去無回,對此您的弟弟沮宗還認為有些杞人憂天。

    先生四為袁公獻計。袁紹遣大將顏良進攻劉延,先生認為其人難以獨當一面,進行勸阻。奈何袁本初還是不聽,結果是顏良被關公斬殺於白馬。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先生五為袁公獻計。袁本初欲渡黃河,先生就建議留守延津,再分兵進攻官渡,若勝就增兵官渡,若敗就可從容撤離。奈何袁本初還是不聽。不過這次先生應該是生氣了,最起碼您向袁公告了病假。袁公也很生氣,您統領的部隊就被剝奪了,交由郭圖統領。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先生六為袁公獻計。袁本初不聽先生之勸,還是全軍渡過了黃河,結果被曹孟德擊破,更是痛失愛將文丑。先生再次為袁公分析雙方優劣,曹軍勇猛,奈何糧少;袁軍人多,奈何勇猛不如曹軍。先生建議撤回河北,用持久戰跟曹孟德拼消耗。奈何袁公不聽。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先生七為袁公獻計,這也是先生最後一次為袁公獻計。雙方果然僵持在官渡,曹孟德遣人襲擊袁軍後勤補給隊伍,袁本初命淳于瓊領軍護送,據守烏巢。先生再次建議,認為淳于瓊不堪大任,增派蔣奇護送,以防止不測。奈何袁公還是不聽。最後烏巢果然被曹軍偷襲,這邊將領高覽、張郃、降曹,糧草斷絕,軍心打亂,潰不成軍。袁本初只得帶著八百騎兵率先逃回河北,獨留先生於黃河這邊,成了曹孟德的俘虜。

    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不過先生還是大呼,誓不投降。曹公與先生有舊,更是愛惜先生之才,於是厚待先生;然先生身在曹營心在袁,此後更是尋找時機,準備逃回河北,最後被殺。

    被殺之前,先生與曹公曾有這樣一段對話,讓小子久久難以忘懷。先生大聲說:“誓不投降,就是你們抓住我也不投降。”曹公說:“人與人還是有區別的,良禽擇木而棲,您現在是該重新選擇的時候了。”先生對到:“我們這邊失策,以至於敗回河北;我能力有限,才被您擒住了。不要說廢話了。”曹公繼續說道:“袁本初無謀,不能用君計,如今天下喪亂過紀,國家未定,您難道不與我幹一番大事嗎?”先生這才嘆氣道:“叔父、母、弟的命運現在都我在袁紹的手中,您如果有良心,就痛快點,讓我早點死了吧。”先生怨乎?先生恨乎?

    總覽先生一生,小子認為先生無怨無恨。韓馥不能用君計,命喪他鄉;袁紹不能用君計,痛失基業。先生大才,世間少有,千里良駒,奈何世間伯樂更少有。估計先生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說先生無論是對韓馥、還是對袁紹,乃是無怨無恨,只有無盡的惋惜。曹公愛才,先生知之,奈何先生此時心已涼、血已冷,只求速死,與這個世界來此轟轟烈烈的告別。

    痛哉,先生!惜哉,先生!

  • 6 # 帝國烽火

    沮授之才,不在郭嘉之下,可惜袁紹不採納建議,最終兵敗,此乃天命,亦是人謀。

    沮授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但是由於他不是袁紹起家隊伍,所以在袁紹的陣營中並沒有很高的地位。《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當袁紹坐擁四州的時候“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軍,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從這段描寫中,我們沒有發現沮授的身影,可見他在袁紹陣營的地位。

    雖然地位不高,但是絲毫沒有影響沮授的才能,也沒有影響沮授向袁紹提建議的動力,而縱觀沮授像袁紹提出的建議,可謂是價值非凡,可惜袁紹只採納了一次,最終也因此失敗。而我們看看沮授想袁紹都提了哪些建議,從這些建議的提出,我認為他的才能不遜郭嘉、荀攸。

    沮授建議袁紹立足冀州,圖謀天下:

    當時袁紹的事業剛剛起步,由於他在朝堂之上反對董卓,所以隻身往山東,當時冀州之地遭受公孫瓚的攻擊,冀州刺史有意將冀州讓給袁紹。沮授就像袁紹分析了冀州的優勢,建議袁紹立足冀州,圖謀天下,袁紹同意了這個計劃。這也是袁紹唯一接受沮授的建議,並且將沮授升為奮威將軍,也算是對沮授有知遇之恩。

    沮授建議袁紹迎天子,郭圖阻止:

    根據《獻帝傳》記載袁紹佔據河北之後,沮授建議說“益迎大駕,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同意了,但是由於郭圖的阻止,此舉有沒能實施,結果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

    沮授反對袁紹將各州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袁紹不聽;

    《三國志》記載“(袁紹)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已”,紹不聽,曰“孤欲令吾兒各據一州也”。”結果袁紹的這種舉措,在他去世之後,引來了袁氏內鬥,最後給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

    沮授反對袁紹征討曹操,建議緩而圖之,袁紹不聽:

    《世語》記載袁紹準備率領大軍南下的時候,田豐與沮授反對出擊,沮授認為“,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意思是說袁紹雖然現在實力強,但是不一定能取勝,建議袁紹緩慢圖謀,但是袁紹不聽。

    沮授告誡袁紹顏良不能單獨領兵,袁紹不聽;

    《三國志》記載: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結果顏良被斬殺。

    沮授建議袁紹不要過黃河,用勢不用力,袁紹不聽;

    《三國志》記載:沮授又越:“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之,曠以日月。”紹不從。沮授的建議與田豐相同,但是袁紹不採納,一心想決戰,最後被曹操火燒糧草,率領800殘騎逃回。

    沮授建議袁紹聯合劉表抄曹操後路,袁紹不聽;

    《三國志》記載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操之鈔。”紹復不聽從。結果曹操偷襲了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大亂,官渡之戰失敗。

    縱觀沮授一生給袁紹提的七條建議,任何一條建議都是極為準確和有遇見性,可惜袁紹之聽取了一條,最終慘敗。官渡之戰失敗後,由於袁紹跑的太快,沮授沒有及時跟上,被曹操活捉。

    曹操與沮授本來還有舊交,但是曹操勸誡沮授投降的時候,沮授沒有同意,沮授的原因根據《三國志》記載很簡單沮授曰:“叔父、母、弟,命玄袁氏”也就是他的家人都在袁紹的底盤,一旦他投降了曹操,袁紹一定會殺死他的家人,所以他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家人。

    三國曆史上也有很多人,投降敵人之後,舊主並沒有殺死他家人的情況,如後來的劉備對黃權就是這樣。那麼沮授為什麼就一定知道自己的投降曹操之後,袁紹會殺死他的家人呢?因為沮授太瞭解袁紹了,袁紹失敗之後正沒有地方發洩,而且袁紹心胸狹隘,若沮授投降曹操,沮授的家人絕對沒有好下場。

    事實也證明沮授的猜測沒有錯,因為袁紹失敗回家之後就將田豐殺死,原因就是因為他羞愧見到田豐。連田豐這種沒有犯錯的人,都會遭到袁紹的殺害,何況是投降曹操後沮授的家人呢?袁紹不敗,天理不容。

    所以說沮授不投降曹操是對袁紹看的一清二楚,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所以才一心求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現在很多人喜歡穿漢服,大家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