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年往史

    由於宋太祖的突然暴斃,沒有傳位遺詔的流傳,也沒有依據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由已經25歲的趙德昭繼承帝位。大宋的皇帝之位落入了弟弟趙光義的手中,這不合當時的禮法。再加上趙匡胤死亡前夜,召其弟弟趙光義在宮中一起飲酒作樂,第二日清晨趙匡胤就突然的暴死。

    關於趙匡胤的死,歷史上有斧聲燭影的說法流傳於世,認為是趙光義意圖篡位而謀殺了其哥哥。因為歷史上沒有一點兒的蛛絲馬跡可以表明趙匡胤有傳位於弟的打算,宋太祖的突然死亡和宋太宗的不合常理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千古迷案,史學界至今未有定論。

    至於雍正的即位之謎是糾結於得皇位的正與不正,傳位詔書是“傳位於四阿哥”與“傳位十四阿哥”之爭,沒有弒父篡位之說。雍正的老爹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1722年,康熙帝病逝在暢春園,依據傳位遺詔,胤禛繼承了帝位,是為雍正,所以說雍正弒父即位完全是無稽之談。

  • 2 # 看文讀史

    宋太祖五十歲時突然暴死,第二天其弟趙光義便於靈柩前即位。宋太宗是否弒兄奪位?前一天晚上“斧聲燭影”的情況,古籍記載中也只是語氣隱隱約約,文辭閃閃爍爍,給人留下遐想的天地,給歷史留下千古之謎。 

     據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晚,天空清朗,星斗明燦,太祖在太清閣散步賞景,頗覺心曠神怡。忽然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急傳宮人開端門,召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光義到後,兄弟兩人在大內酌酒對飲,命宦官、宮嬪都退下。宮人們只能在稍遠處伺候,只見大內燭影下,光義時或離席,好像是謙讓退避的樣子。飲罷,漏鼓已敲三更,殿外積雪數寸。只見太祖手持柱斧戳雪擊地,看著光義說:“好做,好做!”說完就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當晚,光義也留宿宮內。次日早晨將五更時分,宮人在寂靜無聲中發現,太祖已經駕崩。  司馬光《涑水紀聞》諸書記載:當晚四更時分,太祖晏駕。宮人馬上報知宋皇后,皇后命內侍都知王繼恩立即召四子秦王趙德芳進宮。而王繼恩以為太祖一直打算傳位給弟弟光義,竟不去宣德芳,而徑赴開封府召光義入宮。繼恩來到開封府門前,只見長於醫術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門口,便上前問其緣故。德玄說:“二更時分,有人叫門說晉王有事召見,出門卻不見人影。如是者先後三次,我恐怕晉王真有病,所以趕來。”繼恩告以宮中之事,兩人共同入見光義。光義聽後大驚,猶豫不敢入宮,聲稱要與家人商議。一旁繼恩催促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一句話點醒光義,三人便踏著大雪,步行入宮。 

     到達宮門,繼恩讓光義在直廬等待,自己好去通報。德玄說:“等待什麼?直接進去!”三人遂俱入大內。宋皇后聽到繼恩的聲音,便問:“德芳來了嗎?”繼恩答:“晉王到了。”皇后見到光義,不禁愕然失色,等緩過神來只得悵然說道:“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官家是宋時宗室大臣對皇帝的暱稱。)光義也邊落淚邊回答:“共保富貴,別怕別怕。”第二天,光義即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一種意見認為,宋太宗是弒兄奪位。以《續湘山野錄》所載,太祖就是在斧聲燭影中突然死去,當晚光義又留宿於宮中,以便在次日搶班奪位。是時,光義雖隱然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但太祖諸子也都已成年,都可名正言順地即位,太祖之所以遲遲不宣佈皇儲人選,應仍在思想矛盾之中。同時,太祖與光義兄弟間也時有矛盾產生,如在對待北漢、契丹的政策上,是和平收買還是武力征伐,兄弟間存在著嚴重分歧。太祖曾一度考慮遷都洛陽,原因之一就是試圖擺脫光義在開封府業已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勢力範圍。更何況歷史上皇位兄終弟及者畢竟屬不太正常,太祖隨時可能改變想法,就是說對趙光義來講,能否繼承皇位還存在不小的變數。那麼,如何搶班奪位?自然就成為光義當時最需苦苦思索的問題。而“斧聲燭影”的當晚,應該說是一次極好的機會。 

     據《燼餘錄》記載,“斧聲燭影”為突發性事件,存在具體生動的偶發起因。後蜀花蕊夫人費氏在亡國後被召入後宮,成為太祖寵姬,而光義垂涎其美色已久。這晚,太宗趁太祖酒酣入睡之時,就乘機調戲花蕊夫人,太祖朦朧間發覺而怒斥之。太祖手持柱斧憤慨擊地,並看著光義說:“好做,好做!”就是怒斥道:“你做的好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兄長的寬宥,也早有搶班奪位的預謀在胸,所以乘此機會下了毒手。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如果為太祖開列一張開寶九年的活動日程表,就可發現他當時精力非常充沛,頻繁出巡各地,幸西京(洛陽),次鞏縣,拜安陵……而且於其時,史書從未有太祖生病、大臣問疾的記載,身體應該是健康的。故太祖暴卒,顯然不是因為生病。有人推測太祖是飲酒過度而猝死,但太祖一向以為“沉湎於酒,何以為人”,其飲酒還是有節制的。如果說此次因酒致死,其時與光義共飲,太祖貪杯猝死而光義安然無恙,這也太蹊蹺,或可說明光義在其中做有手腳。因為太宗的確精於此道,南唐後主李煜就是被酒裡下藥而毒死;後蜀降王孟昶也因此而暴卒;吳越國主錢俶是在生日那天,太宗遣使賜宴,當晚就暴死。所以很有可能是太祖發現了酒中有問題,才連聲對光義大呼:“你做的好事!” 

     此外,太宗及其親信是預知其政變登基之時日的。據《宋史·馬韶傳》,馬韶私習星象天文之學,與光義親信程德玄友善,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來見德玄,說:“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德玄連忙報告光義,光義下令把馬韶看管起來,即位後才將他放出,很快授以司天監主簿之職,這說明程德玄也完全預知即將發生的政變。尤其可疑的是:程德玄是醫官,《涑水記聞》卷一載:“德玄後為班行,性貪,故官不甚達,然太宗亦優容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二說:“程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頗信任之,眾多趨其門。”一個醫官會受到太宗的如此寵遇,很可能是其用有關醫術幫助趙光義取得了帝位。或者說“斧聲燭影”當晚的酒毒由他配製,所以他急於知曉結果,到開封府門口徹夜長坐,實是在等候宮中的訊息。而太監王繼恩居然敢冒死違抗皇后的旨令,不宣召趙德芳,徑赴開封府找趙光義,也說明兩人或早有約定。當趙光義猶豫不決時,王繼恩更是直言不諱地提醒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都透露出太宗幕僚集團的事先默契。 

     最後,從宋皇后的言行中也可推見太宗繼位出自強取。皇后得知太祖暴卒,令太監召兒子趙德芳進宮,而不宣趙光義,表明太祖至死都役有確定光義是皇位繼承人,由於是猝死,也不會有傳位的遺詔。所以皇后想召兒子進宮即位,是很正常的舉動。哪知被光義搶先一步,以其在開封的勢力而言,皇后母子根本不是對手,所以一見光義便大驚失色,下意識地感覺到自己母子的性命堪憂,驚恐之餘只能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實際上只能認輸,以求一條生路。如果趙光義是正常繼位,皇后沒有必要如此反應。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光義無關。以《涑水紀聞》所載為據,光義是回到開封府,由太監王繼恩報告訊息,再步行入宮。就是說太祖暴死時,光義不在寢殿。而兄弟對飲時,太祖對光義所說:“好做”,意為“好好做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就改成“好為之”。從醫學角度看,太祖身材矮胖,宋末元初畫家錢選所摹南宋宮廷藏畫《蹴鞠圖》中的趙匡胤像就是如此,加上他嗜酒如命,去世的那天晚上,飲酒睡下後,鼻息如雷霆,這應該是腦溢血發病前的典型症狀。也有人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優鬱症。所以《續湘山野錄》所載“斧聲燭影”之故事,實是不經之談。  有人誤解史書中所說的“柱斧”,以為“斧聲燭影”就是趙光義在燭影下用利斧劈死太祖。這是不可置信的,柱斧一為武士所用,一為文房用具。文房用具的柱斧也稱玉斧,以水晶或玉石為材料,“斧聲燭影”中的柱斧顯然只能是文具,大內寢宮中不可能放有利斧這樣的殺人兇器,況且光義也無須做得如此露骨。 

     總之,在這一疑案中,太宗存在許多難解的疑點,有些細節也許永遠將是歷史之謎。太宗繼位後,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很耐人尋味。如太宗是十月二十一日即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宣佈改元太平興國元年。一般來說,子繼父位,或弟承兄業,出於對前任皇帝的承認和尊重,當年是不改元的,更何況已近年底。太宗這麼急於改元,急到還有幾天都等不及的程度,後人估計是出於逆取皇位的心虛理虧而幹出的傻事。還有太宗登基沒幾天就侷促下令:全國禁止傳習天文星象、陰陽卜相諸書,有私習者斬首;並通知各地官府,迅速將全國原本已知的天文相術之士全部送京甄別。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對各地送到的三百多名天文相術之士於甄別後,把其中六十餘人留在司天監任職,其餘近三百人以“矯言禍福,誑耀流俗”的罪名,全部發配到沙門島。太宗如此迫不及待地處置這些術士和嚴禁私習有關書籍,顯然想禁止有關不利的輿論和流言的產生與傳播,這是否為其心虛的表露呢?

    胤禛繼承大統,史界和民間一直以來有不同的看法,迄無定論,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一種看法認為胤禛在繼位前作了長期的謀位準備,經過精心的謀劃,抓住康熙生病靜養與外界隔絕的時機,偽造遺詔而得以繼承皇位;另一種看法是康熙遺言傳位於胤禛雖沒有留下令人信服的材料,但從康熙帝生前比較看重他的情況看,傳位於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代英豪清康熙帝執政六十一年,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駕崩。其後,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但迄今為止,雍正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寶座的,是按遺詔之言合法登位,還是暗中篡改遺書而繼位的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仍然是一個謎。雍正皇帝篡位說一直在民間流傳 

     據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冬至前,胤禛奉命代祭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但仍然能“靜攝”政權,掌控一切。胤禛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才不得不破例把胤禛召到暢春園來。而在胤禛未到之前,是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以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在御前侍候。這時,康熙向他們宣佈說皇四子胤禛人品極好,肯定能夠傳承大統,繼承皇位。此時,其他皇子都在外候旨,當胤禛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告訴他病情的惡化,胤禛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到了夜裡戊時,康熙歸天,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位,即為雍正帝。  

    從上面官文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繼位是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的官書可以說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後世有人根據雍正的品格、才幹、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他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徵,以及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斗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綜合分析,雍正是根據康熙的“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而繼承皇位是可能的、可信的。 

     但是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繼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 

     早在雍正帝在位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是要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的,在他患病的最後幾天,曾經下旨要十四皇子回到京城,但是胤禛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真情,篡改諭旨,在十四皇子還未到之前假傳聖旨,宣佈胤禛繼位。這就是民間所謂的“矯詔篡旨說”的由來。另外一種說法是,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但是詔書遭到了胤禛及其死黨的篡改,把傳給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於”字,這就是民間所謂的“盜改遺詔說”的來源。那麼到底是誰盜改的遺詔,又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雍正本人親自改的;有的說是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還有人說是雍正所養的死黨、武林高手把詔書偷出來之後而精心篡改的…… 

    著名清史學者王鍾瀚先生,從對康熙皇帝之死及其四子胤禛繼位的情況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從康熙皇帝在其六十一年(1722)八九月份至熱河行圍,十月回宮的身體狀況來看,其身體相當健康良好,當時,康熙只是患了感冒,胤禛多次親自或派人請安,康熙的答覆都是“聯體稍愈”,從這個情況來看,他的身體並沒有什麼大的病情,如果沒有發生非常的事情,還沒有到要“壽終正寢”的時候。然而康熙卻在病情並未惡化的情況下突然死去,其中疑竇重重。從事變的發展迅速來看,很可能是因為胤禛相信了人們吹捧大阿哥可能繼位的言論,感到得位無望,於是看準時機,與隆科多等勾結,控制了康熙與外界的聯絡,害死了康熙,篡改了詔書,篡奪了皇位。從康熙皇帝駕崩之後,僅由隆科多宣佈口授遺詔的情況來看,也是大為讓人生疑的。 

     還有人認為,康熙本來就是要在四皇子和十四皇子兩人中選立皇儲,而最終確定為四皇子胤禛,十四皇子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這也說明康熙確實把胤禛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之一。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為親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二十二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的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禛的兒子弘曆寵愛有加。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也有人認為,康熙本想讓十四子繼承皇位,但在他臨終前,十四皇子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佈詔書,恐發生皇位糾紛的變化,無奈之下就傳於雍正。 

     總而言之,雍正繼位有著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疑點。這些問題使一些歷史學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然而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可以說,雍正繼位是否合法,仍然是個謎。這不僅是因為雍正在繼位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繼位後不久,就有很多難解的言行,尤其是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這些連在一起,更是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 3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宋太宗殺兄和雍正殺父都屬於民間傳說。

    先從宋太宗說起。

    五代十國時代,皇帝位子傳給義子的例子很多,比如唐莊宗李存勖傳位給唐明宗李嗣源,唐閔帝李從厚傳位給唐末帝李從珂,晉高祖石敬瑭傳位給晉出帝石重貴,還有周太祖郭威傳位給周世宗柴榮。

    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傳位與宋太宗趙光義在五代十國時期很正常。

    之所以會有宋太宗殺兄上位這樣的傳聞出來,有幾個原因:

    一、宋太祖壯年突然死亡,而最大受益者是宋太宗,所以才會傳出“斧影搖紅”這種傳聞。

    二、宋太祖本身就得位不正,後周皇帝柴榮沒死多久,正處於“主少國疑”階段,趙匡胤身為後周大將,趁虛發動兵變,逼迫後周幼帝禪位,既然宋太祖有這先例,宋太宗重來一次也不是沒可能。

    三、與中國傳統繼承法不一樣。中國自周朝開始,禮法就是子繼父,只有沒有子嗣的時候才有可能弟繼兄,而宋太祖子嗣也不少,而繼位的卻是弟弟。

    四、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宋太祖的兒子下場都不怎麼好,導致很多人懷疑是趙光義下的手。

    這些都使傳聞越傳越真實。

    其實宋太祖傳位於宋太祖趙光義很正常,本來五代就有傳位義子的先例,還不止一例,而且北方強敵契丹正磨刀霍霍,鑑於此,國家需要一位長者為儲君,而且還不能是外姓人,趙匡胤子孫還小,所以只能是趙光義,而趙匡胤死的太早,只能便宜了趙光義。

    宋太祖

    宋太宗

    至於雍正殺父就更扯淡了。

    雍正繼位有一種流傳最廣的傳聞就是趁康熙病重殺死父親,然後修改遺詔, 把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

    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

    一、康熙病重,身邊都有張廷玉和馬齊兩位大臣輪流侍奉,旁邊還有大內侍衛,雍正是非常難接近康熙的。

    二、藥物是由內務府負責,就算皇子也不能過問的。

    三、四爺八爺鬥爭那麼厲害,康熙被下藥了毒死了,四爺繼位,八爺還會那麼無力抵抗嗎,早造反了,正因為是康熙的命令,四爺合理合法繼位,所以八爺在四爺繼位那一刻就註定無力反抗,也無法反抗。

    至於傳位於十四皇子更是子虛烏有的事。

    一、雖然在古代民間,已經出現了簡體字“於”,但是官方正式檔案中一定是文言文和繁體字,簡體字“於”和繁體字“於”完全無法改動。

    二、繼位詔書都是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 滿文的“十”根本不可能改成“於”。

    之所以有這種傳聞,有可能是八爺殘黨宣傳的,也和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最喜歡和別人辯論卻經常出現反效果,雍正寫了一本奇書《大義覺迷錄》(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部皇帝與囚犯進行大辯論的書,也是中國歷史上洩漏宮廷內幕和宮廷隱秘最多的一部御製書,這本書對了解清朝宮廷有非常大的幫助),本想澄清這件事,卻不想越描越黑,最後乾隆看不下去了,一繼位就把這本書給禁了。這也是中國史上唯一一部皇帝寫的書被禁的。

    綜上所述,這兩件事都只是民間傳聞,做不得真。

  • 4 # 宋安之

    宋太宗殺兄篡位和雍正弒父篡位並非是真的,但也不能說是野史,因為這屬於是爭議歷史,並沒有蓋棺定論。

    關於宋太宗繼位的燭影斧聲迷題,《國史》及《實錄》之中並沒有提到,畢竟這種事情涉及到兩位皇帝。

    宋代的李燾在著作《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參考了各方資料,倒是記載了宋太宗進行了燭影斧聲。

    但這個屬於是各說各說理,屬於是千古迷案,並沒有蓋棺定論,所以只能說是具有爭議。

    關於雍正這個呢。

    也是有爭議,但爭議不在於雍正弒父,而是在於雍正有沒有修改遺詔。

    因為根據《上諭內閣》還有《世宗實錄》來看,康熙駕崩的有些突然,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然後口傳的遺詔,在三天以後,康熙遺詔才正式出來。

    隆科多當時屬於老四一黨,康熙駕崩時就他一個人在,很難說隆科多有沒有人為改變這份遺詔。

    所以雍正的篡位之迷,同樣也是一個爭議的話題,並沒有蓋棺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日大暑,你有什麼節氣養生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