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嚴格來說,蘇聯比美國提前10餘年研製了自動(突擊)步槍,而不是晚20年,即7.62毫米AK-47步槍,蘇聯得感謝一位曾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卡拉什尼科夫。

    網上曾流行一則故事,僅供軍迷們參考,說是AK47的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在戰場上負傷了,他的戰友在病床上問他:為什麼德華人在戰場上可以有連發30發的步槍,而我們蘇聯卻用打一發扣一發的步槍?

    (蘇制AK-47自動(突擊)步槍)

    戰友的話,對卡拉什尼科夫觸動很大,決心研發一把能連發的步槍,為此在住院期間,就找來了有關槍械的書籍閱讀,對其啟發極大,在參考德國MP44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發明了後來聞名世界蘇俄包括全球各地共生產了上億支的AK-47步槍。

    卡拉什尼科夫,這位二戰老兵,據此成了槍械大師,AK-47中的A是指自動(突擊)步槍,K是其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名字的第一個字母,47是這把槍械正式面世時間,蘇軍與1949年正式裝備了AK-47步槍。

    (美製M14自動(突擊)步槍)

    美國國防體系相當完善和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撇開海空軍裝備領先德意日不論,即使步兵班火力也要遠強於德意日等對手,步兵班有1把20發彈匣的M1918A1勃朗寧自動步槍(很多時候當輕機槍使用,為此專門配有兩隻腳)、1把M1903式春田5發栓動步槍當狙擊槍使用、1把M1式30發湯姆森衝鋒槍、10支M1加藍德8發漏夾供彈的半自動步槍(二戰後期,則大都換成了M1式15發彈夾的卡賓槍或30發彈匣的M3衝鋒槍)。

    (美製M16自動(突擊)步槍)

    北韓戰爭時,美軍依然大量使用M1加藍德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M1衝鋒槍和M3衝鋒槍,特別是對M1加藍德半自動步槍,美軍方上下都很滿意,認為此槍是二戰時期最好的一把步槍,所以一直使用到60年代初。

    美軍開發自動(突擊)步槍是在1959年,即7.62毫米M14式20發彈匣供彈的步槍,此槍六十年代初裝備美軍,在越戰使用時,發現該槍彈丸殺傷力過剩,後座力特別大,且全槍過長過重,後來就被5.56毫米的M16自動(突擊)步槍所取代,可謂曇花一現。

  • 2 # 杜口無言

    我覺得這個命題是有問題的!

    不是美國比蘇聯裝備突擊步槍晚20年。應該是比蘇聯早10年!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為什麼呢?

    第一、概念的確定

    1、AK-47誕生70年了!他總是被冠以突擊步槍的始祖。在下覺得有所偏頗!

    2、AK-47真正的名字應該是“1947年型7.62mm全自動步槍”!

    3、真正上陣臨敵的是德國的stg44全自動步槍

    4、在二戰結束前各國都研製或裝備的全自動步槍,實現了單兵武器的最高火力配置,那時的軍事專家們還沒有提出“突擊步槍”的概念!

    5、那時考量武器的主要資料還是以射擊距離來衡量的!在AK-47的槍脊上還是出現了那個為了提高瞄準精度的標尺!

    (AK-47的標尺)

    有了標尺就是意味著AK-47還是考慮遠距離射擊的,

    而新一代的自60年代開始的小口徑突擊步槍普遍取消了標尺這個設定!因為真正的突擊步槍是控制400米以內的目標,在這距離上的槍彈都是可以直瞄射擊的,不需要標尺了!

    6、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在50年代開始了新一代步槍的換裝,這次換裝中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換裝的中威力7.62mm“全自動步槍”。這時的世界各國還是依據二戰時期的觀念來研製裝備單兵武器,7.62mm槍彈在800米內的殺傷效果還是很受到重視的!班用機槍的支援作用被降低了,甚至有人認為機槍可以退出班一級作戰單位了,全自動步槍的火力完全可以替代輕機槍!

    (美國M14自動步槍的標尺)

    但是後來的實戰說明了,輕機槍主宰400-800米距離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全自動步槍的威力過剩了,超過400米以外和他沒有啥事了!全自動步槍的實際作用還是近距離殺傷!

    因此第一代正式全自動步槍的裝備之間很短!只有短短的不到20年!當然因為某些原因部分國家沒有跟上這個時代步伐!

    7、真正的“突擊步槍”是在美國進行小口徑革新以後出現的!美國在1964年開始裝備的M-16才是現代“突擊步槍”的始祖!這要感謝美國槍王斯通納!

    (世界兩大槍王卡拉什尼科夫和尤金.斯通納)

    5.56mm彈藥在400米範圍內的合理打擊火力威力,完全代替了之前的全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的作用!而且突擊步槍真正的使命從此被確定了,就是控制400米以內的目標。別的少管,管你也不行了,5.56mm彈藥的有效射程被限定在了600米以內!乾脆把遠距離射擊要用的標尺也直接去掉了!

    當然保留標尺的中ak-74也是很著名的,之所以保留可能是蘇聯假象的未來戰爭還是在平原地區進行的有極大關係!

    (AK-74突擊步槍的標尺,用處不大)

    8、因為有了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出現,隨之以來的是班用輕機槍的小口徑化,這樣就完全的確定了現代制式輕武器的分界作用,400-800米是重機槍的事7.62mm,200-600米是班用輕機槍的事5.56mm左右,400米以內尤其是200米以內就是突擊步槍的主要職責了!

    9、既然現代突擊步槍已經形成了世界的認可和制式裝備!

    也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人們把突擊步槍的範疇大大的向前推移了!連老古董stg44全自動步槍都被錯誤的說成最早的突擊步槍了!

    10、就真正的突擊步槍的正式裝備來說,蘇聯是走在美國後面的!比美國出生晚10年的AK-74,要不是在越南遇到極大衝擊,他們還在繼續7.62mm的AK-47及其衍生型號的使用了!

    最後說下!自動步槍的正式裝備是蘇聯!

    突擊步槍正式裝備的鼻祖是美國!

    (第一代M16在越南)

  • 3 # 貞觀防務

    因為美華人官僚啊。

    突擊步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使用中間威力彈。

    是這樣的,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使用的是全威力彈,發射時的後坐力較大,點射還無所謂,如果是連射的話,機槍可以依靠槍架在有依託的情況下射擊,精度還好,但是對於無依託射擊的單兵武器而言,全威力彈的大後坐力會讓命中率爛的驚人。在開發出中間威力彈之前,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用手槍彈,也就是衝鋒槍。

    但是對於預計有效射程至少要達到300-400米的突擊步槍來說,手槍彈很顯然是沒法用的。得要開發中間威力彈。

    但是中間威力彈在400米外的遠距離殺傷效果並不好,怎麼辦呢?美華人覺得他們應該開發全威力彈的自動步槍,結果就是T-25,用的是.30-06彈。

    戰後也不是隻有美華人在搞新步槍,英華人是搞出了自己的EM-2步槍。

    比利時人則搞出了FN步槍(那時候還不叫FAL)

    當時適逢北約成立,如果一個軍事同盟的國家能夠在彈藥方面通用,那麼後勤上的好處自然是大大的。所以1950年美國舉行的各國槍械測試實際上還包含第一次北約選彈的目的。

    當時的EM-2和FAL用的是.280/30彈,這是一種中間威力彈,相比於當時唯一流行的中間威力彈:蘇聯的M43彈,.280/30彈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步槍測試的結果是:T25除了重量輕,半自動射擊精度高以外一無是處。全自動精度甚至因為脫靶太多測不出來。然而即便是EM-2表現優秀,FAL也比T25好不少,但是美華人還是毅然決然的拒絕了.280/30彈。原因有三:1,彈頭太小初速較低。2,彈道下墜較大,遠距離殺傷力差。3,7mm口徑太小,無法制造特種彈藥。

    對於一款有效射程預計在500米內的子彈,一二點分明就是雞蛋裡面挑骨頭,第三點更是無稽之談。(後來美華人用了幾十年的5.56mm穿甲彈,5.56mm曳光彈,不知道臉疼不?)

    德國的STG-44作為第一款真正服役的突擊步槍,其樹立的中間威力彈,上下機匣分離前部鉸接的開創性設計無疑是戰後突擊步槍的發展方向。

    然而很明顯,德華人的衝壓垃圾和上面用的陽痿短彈,美華人是根本看不上。我大美利堅的單兵武器,怎麼能放棄遠距離的彈道和威力呢?

    美華人最後搞出的就是M14,然而M14實在是太爛了,後來美國陸軍決定買85000支AR-15作為SPIW之前的過渡槍,結果一直用到了今天,而此時已經1967年了,距離蘇聯裝備AK-47,過去快20年了。

    另外,關於M14,美華人的評價如何呢?

    “我認為這個專案簡直就是個恥辱,我不是針對軍隊,而是說針對國家而言。相比於製造衛星,登月艙或者導彈系統,打造一把步槍應該是相對更簡單的工作。”-美國時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

  • 4 # 使用者63370657840

    是噠。二戰結束後,美國研製了新一代的制式步槍——M14。M14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現已破產),約翰珈蘭德設計。約翰珈蘭德還設計過美國在二戰中的制式步槍——M1珈蘭德步槍,M1在二戰中表現搶眼,在太平洋戰場上完全壓制住了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歐洲戰場上因德軍MP系列衝鋒槍的射程問題,M1在中遠距離上也完全壓制了德軍活力。於是,二戰後,美軍就授權珈蘭德來為美軍研製新一代的制式步槍。因為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世界上第一款突擊步槍——STG44型突擊步槍主要在對付蘇軍的東線戰場成建制使用,美軍的西線戰場基本上很少遇到,而且,蘇軍為了爭霸需要,嚴密封鎖了有關突擊步槍的任何訊息,所以,珈蘭德就繼續採取了傳統的7.62的子彈。但越戰中的美國可是沒少吃M14的苦:M14體型笨重,後坐力太大,只能鎖定在半自動模式開火,被北越游擊隊小巧的AK47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美國這才開始裝備M16(連M16也是美國空軍先裝備的),到這時候美軍已晚了蘇軍十幾年。但美軍起點較高,直接就是小口徑,比蘇軍的AK74又早了點,所以,美蘇雙方在步槍上也沒有因為這幾十年有什麼差距。

  • 5 # 一葉楓流

    一戰時,步槍的主要效能是射程和精準度。二戰時,武器自動化,衝鋒槍大量裝備。但是衝鋒槍的問題是射程太近。於是開始出現了射程居中的自動步槍,這就是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出現在二戰時期,普遍推廣在二戰後。最早的突擊步槍為了討好希特勒,還是叫衝鋒槍。

    美國對單兵武器歷來不太重視。二戰後想打一場核戰爭,對單兵武器要求更不高了。

  • 6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20年這個數字是不正確的,不過10年還是有的。

    美軍在二戰後研發的新式步槍是M14,實際上還是一種思想極為陳舊的老式步槍,不過是換成了自動版而已。M14自動步槍使用的是7.62X51毫米槍彈,也屬於大威力步槍彈範疇。這種彈藥之所以成為美軍的制式彈藥,和美軍當時的作戰思想有關。

    當是美軍還是認為大威力槍彈才是正統,於是在北約新式槍彈選型中透過操作讓這種彈藥成了制式彈藥,否決了很多中間威力彈。同時,基於這種彈藥的M14步槍開始研製,而M14步槍的設計也很落後,幾乎就是一支二戰水平的步槍,毫無革新。在使用中自動射擊極為難以控制,而且有過重的問題,在越南戰場更是存在又木質槍身容易腐朽,雜物易進入槍中等問題。

    而蘇聯人早在二戰中就研發了新式7.62毫米M43中間威力彈,可以說是這種子彈成就了AK47,使得AK47極為適合中近距離作戰,同時自動射擊容易控制。

    後來,直到60年代美國軍隊開始逐步換裝全新的M16系列步槍,美軍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後來根據使用經驗,美軍又推出了可靠性更高的M16A 1,M16系列步槍的傳奇生涯由此拉開序幕。

  • 7 # 瘋狗的輕武

    這個問題倒還不如說M16是不是比AK47晚了二十年列裝。

    就看AK和AR兩的研發歷史好了,卡拉什尼科夫正式拿出AK47原形是在46年,而在此之前它的作品還是SKK之類的卡賓槍

    而AK47雖然於47年定型,但是試裝已經在49年。但注意這還只是試驗性的裝備,而後面AK47還經過了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的改良,這些都沒被大量裝備。畢竟當時毛子又不打仗,不像德華人當年裝備stg44那麼火急火燎的。

    AK47第三型開始生產的時候已經是53-54年,而且在此期間,卡拉什尼科夫繼續根據早先AK47的一些不足改進,終於設計了AKM。某種程度來說,AKM才是正兒八經AK量產的型號,這時候已經是1959年。

    而M16被美軍裝備是始於1955年越戰開打之後,美軍的M14在遇到越南人的AK47(蘇援和中援)後是被一路吊打的。因此美軍方面在1957年提出了使用基於.222高速小口徑彈的自動武器計劃(5.56前身),而尤金斯通納則基於AR10改出了AR15。而且速度非常快,1958年3月就拿出樣品讓軍隊測試。

    不過美軍高層官僚的日常為了小口徑還是傳統口徑日常撕逼,辦事兒又拖沓,直到把阿瑪萊特公司拖破產...然後AR15的專利就賣給了柯爾特公司。

    柯爾特畢竟槍界老油條,幾次造勢把M14貶的一文不值,終於讓美軍在1960年嘗試裝備M16,當然,當時名字還叫Colt 601,而且只是作為M1/2/3卡賓槍的替代品,作為守備用途。

    1961年,美軍決定讓AR15去越南試試,結果大受好評(第一批AR15,那會叫做XM16的質量其實是不錯的)

    1963-1964,已經定型為M16,並開始大量裝備。

    我的意思是,雖然AK47研發更早,但是最終定型和大規模列裝已經是1959年,而M16是1963年。兩者相差不遠,主因就是戰爭的急迫性。

  • 8 # 不正經的軍棍

    如果說全面列裝的話,並沒有那麼久,也就五六年。

    這個問題也就是AK47和M16之間的問題,蘇聯裝備AK47,美國裝備M16,從發展上看,蘇軍更早一些,美軍在越南被暴揍一頓之後,才列裝M16,然後,還是又被暴揍一頓。

    AK47的研發是從1946年開始的,定型是在1947年,之後裝備蘇軍部隊是在1949年,但是這個時候並不是全面列裝,試裝。之後的幾年裡,AK47一直都在不斷改進,總共經歷了三個型號,最終定型的是AKM,這個是蘇軍大規模裝備的一把AK,外形和AK47基本一致。而AKM全面列裝蘇軍是在1959年,這個時候,距離第一代AK47的定型已經過去了12年。

    而M16服役時間相對較晚,1964年才開始裝備美軍部隊,第二年開始在越南的叢林裡開始作戰。實際上,美軍在M16之前,是有一把自動步槍的,就是M14,這其實是個自動步槍,不過很多部隊拿到手之後都被改成了半自動的了,這其實又是美軍那些官僚們的傑作。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既然有了M14這把自動步槍,那麼對於突擊步槍的研發和裝備就不是那麼緊急了,反正他們有自動步槍。然而,美軍的M14卻在越南栽了一個跟頭,被北越的AK47結結實實的爆揍了一頓。這個時候,官僚們才開始把M16裝備給美軍。

    AK47和M16之間交手的焦點就在越南,兩個大哥指揮人家越南一家人在那互毆,後來,山姆大哥發現,自己支援那個打不過另一個,自己親自出馬了。從始至終,蘇聯人沒公開在越南打過仗,北越成了給蘇聯試驗武器的人了。1947-1959,這些年裡,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很安詳的年代,沒仗打。美國倒是好,直接掉越南的坑裡了。

    美國之所以裝備的晚,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有可以用的M14,而這方面,蘇聯人的理念稍微走快點,先拿出來的就是AK47這種突擊步槍。而M16從研發到大規模裝備部隊,要比AK47快,畢竟戰事吃緊。

  • 9 # 輕兵器愛好者

    這個說法的確比較常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之後的一些研究表明,隨著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的大量使用,步兵輕武器的交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了數百米,因此二戰中使用的裝藥較多,動能較大,後坐力也比較大的全威力彈已經不必要了。所以就有人縮短了彈殼,設計出所謂的中間威力步槍彈,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突擊步槍。 德國的stg44,蘇聯的ak47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美國在同時期在做什麼呢,在研究t65型槍彈,也就是7.62x51mm NATO彈的前身,雖然相比二戰時的.30-06(7.62x63mm)彈,彈殼的確縮短了一些,但是由於發射藥技術的進步,動能還是同一等級的。美國還利用其政治影響力,將這種槍彈推廣成了北約制式彈藥。英國本來二戰後設計了一種.280口徑的中間威力步槍彈,最終也被7.62x51mm NATO彈給比下去了。

    STG44是一種投入大量使用的突擊步槍

    蘇聯的AK突擊步槍

    發射該彈比較著名的槍就是M14,誠然M14是一種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的步槍,看似具備突擊特徵,但是由於槍彈動能過大,導致其後坐力也偏大,在全自動射擊時很難控制,命中率極其低下。再加上其20發的彈匣容量,全自動射擊也很容易浪費彈藥。所以在越南戰爭期間有一些M14上了快慢機鎖,防止士兵將步槍切換到全自動模式,讓人貽笑大方。

    M14步槍所謂的快慢機鎖實際上即使把快慢機操作杆變成一個沒法受力的圓形旋鈕

    直到後來小口徑步槍彈,以及M16步槍的出現,美軍才用上了能夠進行可控全自動射擊,具備突擊特徵的輕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外打工的人最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