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秀阿門
-
2 # 使用者61261209737
民勤即民勤縣,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地處絲綢之路要衝,中華民國17年(|928),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而得名。
民勤歷史悠久,早在2800年前就有人在這裡生息繁衍。那時候,這裡山青水季,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因此,四面八方有人陸續遷居這裡,將不同地域的文明帶入這裡,相互融合,創造了有名的“沙井文化”,素有“身居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稱。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氣候逐漸向惡劣演變,風塵暴橫行,旱魔䦉虐,生存環境惡化。為了生活,相繼有人遷居他鄉,融入當地,並將民勤文明帶入當地,安居樂業,求得生存。於是就有了“天下有民勤人,民勤人沒天下”這一說。
“天下有民勤人,民勤人沒天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人和環境也不例外。不笤在任何情況下,人都要抱著積極的態變,懷笤感恩的心,與人為善,不屈不撓地樂觀地生活著,儘可能活出自我的精彩。
-
3 # 藝享書畫
應當是說民勤人到哪裡都能生存,讚揚他們勤勞肯幹能吃苦,能適應任何環境。民勤無天下應該是無天下人,意思可能是民勤這個地方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不好,外地人來這很難適應。
以下供參考:
民勤:這裡離蒙古很近,只隔一個沙漠,歷史上,蒙古人只要越過八十里大沙,就能殺到這個地方。因此,明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在這裡設立小城,其含義非常直接:目的就是鎮守邊防,抵禦外族的入侵。民國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鎮番改名為“民勤”,據說因為當時的民勤人“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近百年來,民勤人一直沒有辜負這個名字,或者說,這名字已成了他們的群體個性。
關於民勤人的勤勞,還有一種說法:“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為啥?因為,民勤雖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但民勤人重視文化,也很踏實,民勤的群體性格之中,有一種非常強韌的東西,這讓他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生存,這就是“民勤有天下人”。但外面的人不一定能在民勤生存,因為,外地人不一定像民勤人這麼能吃苦。現在,民勤雖然治沙成果顯著,生活環境好了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也好了很多,但是,因為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多外地人就算到了民勤,也待不了多久,所以“民勤無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的另一個原因,是民勤人既能吃苦,也想改變命運,所以民勤人很重視教育,他們把教育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手段。民勤孩子學習勤奮,而且是自發地學習,不需要監督。每天早上四五點,有些孩子就騎著單車上學了,中午不回去,在學校裡學習,晚上上完晚自習,已經九點多了,再騎車回家。那種勤奮,是實打實的,所以,他們點點滴滴的知識積累都很紮實。每年高考,都有很多民勤孩子考上大學,他們會帶著父母的期待,到另一個城市去發展自己的人生。如果他們在外面有了安身之所,也會把父母也接到外面生活,那麼,一家人也就改變了命運。時代在變這是民勤的孩子擺脫不了的宿命,出生在這塊土地上,就註定了這樣一種生活。他們不能像別處的孩子那樣,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想怎麼揮霍青春就怎麼揮霍青春,命運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權力,但命運給了他們另外一種權力,就是成長和選擇的權力。這個時代,很多過去的鄉下孩子都成了父母,他們讓孩子過上了自己過去期待的生活。他們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夢想,允許孩子過快樂的生活。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們唯獨給不了孩子們的,是已經逝去的鄉土。以前,我會常常帶孩子去鄉下。那時,孩子的天性會完全地釋放,他會像放飛的小鳥一樣,放飛自己童真的心靈,去接觸自然,去感受善美,去感受乾淨純潔的一切,去感受生命的真實,去做最真實的自己。但在這個時代,又有多少人能離開網路,離開消遣,離開五光十色,享受鄉村的安寧和質樸呢?這個時代,盛產的並不是隱士,也不是哲人,而是商人。人活著就要“思考”但西部是一塊生產哲人的厚土,尤其在過去,這塊土地不能缺少的,就是對生活的思考。人有了信仰,有了嚮往,不迴避死亡,就開始思考生,思考死,思考活著的意義,思考自己要如何活著,哪怕生活再艱苦,他們也追求一種不會被艱苦打碎的東西。這種特點,在民勤特別明顯。我在《西夏咒》中說過一本關於鎮番的民間志書,鎮番是古時的民勤。這本鎮番志書記載了鎮番從明洪武三年到民國二十五年間的社會生活,還有鎮番五百多年間的歷史變遷。它是由鎮番的歷代文人相繼編寫的,五百多年間,它一直沒有中斷。但它不是藝術,而是一種紀實文學,保留了一個正史中沒有的鎮番,包括當地的風俗民情、時代變遷、環境變化、民生百態、奇聞軼事等等,它很有價值。2000年,有一家香港圖書公司出版了此書,有學者稱,它是中國唯一一部編年體方誌。只是,此書的發行量甚少,現在,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我很隨喜這本書的編纂者在文化上的擔當和夢想,也很隨喜他們的格局和創意。他們用踏踏實實的勞動定格了歷史,也讓自己的活著有了意義。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價值。當人的精神層次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就會有一種使命感,他就可能超越了小我,也超越物慾。
-
4 # 烏斯太印象
民勤無天下人主要是民勤縣地處偏僻,經濟不發達,礦產資源少,投資辦廠無利可圖。所以只有民勤人走出去,到全國各地打工維持生計,可想而知,外地人到民勤縣來幹什麼呢!
-
5 # 那山那石那鄉音
民勤縣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由武威市管轄,縣域三面被沙漠圍困。在歷史上,民勤的生態比現在好的多,處在石羊河下游,水資源充沛,土地廣袤,糧草豐盛,養育了眾多的人口,不得不說,在農耕時代,民勤是人類生息的天堂。但由於近代生態環境的惡化,民勤的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人口出現了大量外遷。多數去往內蒙、寧夏、新疆等地。由於遷出的人太多,在新疆、寧夏、內蒙等地總能見到民勤人的身影,所以有“天下有民勤人”之說,事實上民勤人遍佈各地;說“民勤人沒天下”這句話可能在代代相傳中有口誤,感覺是個偽命題,倒是有的人說“民勤沒天下人”,該說法更符合實際,近代以來民勤失去環境資源優勢,嚴重缺水,沒法吸引天下的人遷徙和謀生。我再按“民勤人沒天下”勉強解釋一下,不致跑題;在中國、甚至在我們甘肅,知道有個叫民勤縣的人都很少,過去出版的地圖上幾乎都沒有標註過,民勤默默無聞,人們不知道有個民勤存在,除了鄰近的幾個縣區,民勤沒有知名度。“民勤人沒天下”,就是說,天底下,人們不知道民勤在哪裡,也不知道這個地方,那兩句話還告訴人們:民勤人的知名度高於民勤這個地方。當然,隨著地質調查的發現或者能解決水資源問題,民勤也許能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到時候民勤會被更多的人知道。我是武威人,我是這樣理解的,不排除有其它解釋,您有什麼見解,歡迎在下方討論!
-
6 # 歷史寶藏
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是:“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沒天下人”。這是一個歷史環境變遷與人類社會相互關係的生動案例。民勤歷史上也是有“天下人”的。
明洪武年間,平定河西之後,設軍屯以守邊疆,民勤這裡就設定了臨河衛。駐紮官兵近三千人,後又招募內地民人前來屯田,從河西、山西、陝西等地招徠民人兩千餘人。之後不斷移民實邊,到永樂十五年時候,這裡的人口已過萬。
這時候的民勤,還是和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時候一樣,水草豐茂,駝馬遍野,城郭相望,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於周邊環境的壓力逐漸增大,半乾旱區的屯田也造成了沙漠化的倪端,最致命的是大量人口與農業對水資源的消耗,使得本就缺水的民勤發展堪憂。
正如史料所載:“以生齒日繁,兼風沙據,上游移丘開荒者沿河棋佈。因河水細微,澤梁亦涸,土活澤饒成往事矣”人口增加破壞了環境,環境反過來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生活。綠洲萎縮,無法承受巨大的人口負載。風沙,缺水,這些對於民勤的發展是致命的打擊,無法生存的居民,只能舉家遷徙。
從此天下開始有民勤人。為求生路,民勤人遷往濟木薩爾、吉昌、烏魯木齊,爭相奔走新疆、內蒙等地,至今民勤人仍稱新疆為第二故鄉,由此可知自清代開始遷過去的人數之多。
至今說起“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沒天下人”這句流傳幾百年的俗語,仍然可以想見不畏艱險的民勤人勇闖天下的豪情,但是也需要反思人類與自然的緊密關係,採取合適手段逐漸恢復民勤這類地方的生態環境,爭取讓民勤再次成為一個容納天下人的好地方。 -
7 # 餘一得
我是民勤人,看到這個提問有種想回答的衝動,所以不請自來。
準確地說,這個問題應該是“怎樣理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沒天下人這句話。”
在這裡有必要對民勤這個地方有個大概的瞭解。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石羊河下游。南依武威,西鄰金昌,東北、北、西北與內蒙古左、右旗相接。民勤過去叫鎮番,1928年才改為民勤。單從縣名就可知這裡的百姓是多麼勤勞質樸。本縣處.於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包圍之中,東西北三面環沙,環境十分惡劣。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僅127毫米,而年均蒸發量高達2623毫米。乾旱缺水風沙大是民勤最顯著的特徵。
建國前有一首民勤民謠說:舉目四望全是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沙逼人退埋田園,流離失所走天涯。
民勤小曲戲《二瓜子吆車》中臺詞道:爹死了,娘嫁了,哥哥嫂子賊殺了,二畝田地沙壓了。這些都是舊民勤的真實寫照。
我們拋開乾旱缺水單說風沙,舊民勤就是一個不適宜人居的地方。一場大風颳過,青苗被埋,再次耕種,雖然有違農時,減產歉收不可避免,還不至於顆粒無收;一場大風過後,快要成熟的莊稼變成一地黃草,貧苦農民將怎樣度日?舊中國內憂外患,政府自顧不暇,遑論救災!螻蟻尚且貪生,人又怎麼能坐以待斃呢?於是扶老攜幼外出逃荒就成了不二選擇。限於當時條件,交通不便,更無交通工具,徒步逃荒自然以周邊地區為首選。於是逃往新疆,內蒙,寧夏的難民最多,其他地區較少。這就是天下有民勤人原因在。
既然舊民勤是個不適宜人居的地方,外地人也就很少來了。即使來了,也不會在民勤紮根,自然就是民然沒天下人了。
當然這是舊民勤。建國後黨和政府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封沙固沙,近年又調水解決乾旱缺水問題,民勤已是舊貌換新顏。現在來民勤務工的做生意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民勤沒天下人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願民勤的未來更美好,願民勤人熱愛自己的家鄉,願民勤能吸引更多外地人!
-
8 # 家園147391535
此話雖然來自民間俗語,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自然環境限制了民勤的發展,加上交通閉塞,所以大家都出去謀生。
-
9 # 明眸1376
原本的說法是“天下有民勤,民勤無天下”。
我認為這句話主要是對民勤過去社會現實狀況的一種反映,過去民勤人多有跑到天南海北謀生的,而民勤這個地方卻很少有外來人,當然現在就大不同了;其次這句話就是對民勤人吃苦耐勞精神和民勤生態生活環境的一種反映,說明在民勤這個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只有民勤人能生活下去,其它地方的人吃不了這個苦,也說明有很多的民勤人為謀求好一點的生活環境而跑到外面去了。
這句話是貶義的,,它的意思是說:天下人可以容忍民勤,但是民勤人的性格呀做事方法啊,是永遠得不到天下人的贊同和認可的,也就是說,民勤人這樣的處事永遠沒有大的發展。
我也是民勤人,我感覺我們民勤人是很講信譽的。講好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不重視書面的東西。老吃虧著。
我認為這句話主要是對民勤過去社會現實狀況的一種反映,過去民勤人多有跑到天南海北謀生的,而民勤這個地方卻很少有外來人,當然現在就大不同了;其次這句話就是對民勤人吃苦耐勞精神和民勤生態生活環境的一種反映,說明在民勤這個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只有民勤人能生活下去,其它地方的人吃不了這個苦,也說明有很多的民勤人為謀求好一點的生活環境而跑到外面去了。至於其它的說法像什麼小氣了、耍小聰明瞭、巴結領導了等等,純粹是胡扯,這些其實在別的地域人身上也有而且可能還更嚴重呢,因為這種人的特性是不能以地域來劃分的,我覺得在別的地方也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的。
-
10 # 老樹100079409
小時候聽一些銀川人叫一些要飯的是“沙老鼠”弄不清什麼意思,後來大一些了才知道那是從沙漠那邊逃荒過來的民勤人。
回覆列表
國家需要勤勞的人民群眾不能沒有國家
朕的江山有的是勤快的人不差你一個兩個而你
卻離不開朕的江山需要智者
替我辦事的人有的是你離開我什麼都不是
你跟大佬的關係就跟魚和水魚離開水就死了水沒有魚反而更清澈
你是多餘的有你沒你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