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藏山林
-
2 # 火器工坊
戚家軍由被稱為東方近代步兵方陣復興之父的戚繼光將軍所創,他所採用的步兵戰法使得戚家軍得以成為大明最為可靠兩支步兵中的一支(另一支是秦良玉的白桿兵)。戚家軍採用小團體不同兵種步兵協同作戰,可以發揮每個兵種的最大作用,這與西方的步兵復興之父拿騷的莫里斯一樣。憑藉著鴛鴦陣、五行陣、三才陣等陣法,戚家軍遠近皆可攻,在東南大敗倭寇,基本解決了海患問題。在薊北由使得蒙古人16年不敢靠近薊北長城一步。在壬辰倭亂中,戚家軍參加了第一次出兵救援,並且在攻打平土襄時負責了最難攻的牡丹峰,結果自然也是攻無不克。然而就是這麼一支神兵,為什麼卻消失在了明末的戰場呢?
這裡就要講一個關於戚家軍最後一戰的故事了。1621年天啟元年,努爾哈赤令後金軍進攻瀋陽,瀋陽主將賀世賢立即派人赴遼陽報告,並請求援兵,遼東經略袁應泰命川浙兵近萬人(其中川軍7000人、浙兵3000人),及奉集堡、虎皮驛的三萬遼東明軍增援。然而當川浙兵到達瀋陽之後,城池已丟。於是乎川軍白桿兵和浙軍戚家軍就在瀋陽城外的渾河岸邊駐紮。瀋陽的後金軍發現明軍後隨即向努爾哈赤報告,不以為然的努爾哈赤令白旗軍嚮明軍進攻,意圖趁其立足未穩全殲了他們。然而白桿兵的長槍方陣卻讓白旗軍傻了眼,自凡是有騎兵衝過去,便會被長槍刺倒,然後再被川軍亂刀分屍。不一會兒白旗軍便傷亡慘重,頗受震驚的努爾哈赤隨即領黃旗軍出擊,結果也是慘敗。就在這時,李永芳收買了被俘的明軍炮手以火炮射擊川軍陣地,在炮火和騎兵的雙重打擊下,川軍幾乎全滅,剩餘的殘兵逃往戚家軍陣地,以圖再戰。此時戚家軍已經擺好車陣,坐等金軍來攻。
在打掃完北岸戰場後,努爾哈赤命後金軍殲滅南岸的浙兵,待金軍過河後,雙方隨機展開對決。面對後金軍的衝鋒,戚家軍以火器迎擊,待金軍衝至車陣前,戚家軍又以長槍、狼憲擊之。不一會兒,金軍便傷亡三千有餘。
就在戚家軍與金軍激戰之際,有兩萬之眾的遼東軍卻被皇太極帶人打著跑,絲毫無法救援川浙兩軍。終於,戚家軍打的彈盡糧絕,車陣也被後金軍衝破,雙方開始短兵交接,戚家軍憑藉鴛鴦陣奮力抵抗後金軍的進攻,反而將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頻繁擊退,九名八旗戰將戰死,傷亡者達到數千人。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和連續兩天的急行軍以及激烈戰鬥造成體力不支,浙兵不斷的倒下,年近七旬的老將陳策在斬殺了十幾個敵人後,也倒在了血泊裡。打到最後,只有戚金和童仲揆等幾十名戚家軍官兵立陣站著中央,而被戚家軍打的失去了勇氣後金軍再也不敢衝鋒了,他們撤到了後方,用弓箭和大炮結束了這場戰鬥。
少數逃出來的川浙官兵來到了遼陽城,幾日後,遼陽淪陷,這些官兵全部戰死。
這就是戚家軍消失的原因,因為在渾河一戰,川浙兩軍,無人生還。他們並非沒落,而是直接在戰爭中被抹殺。沒落是因為落後,而戚家軍的戰法並不落後,因為200年後,一個叫曾國藩的人用這套戰法組成了不可一世的湘軍,而湘軍,卻是擊敗了太平天國。
-
3 # 網購質檢員小劉
戚家軍被朝廷調到東北對付遊牧騎兵 這不是找死嗎 鴛鴦陣 只能對付散兵遊勇 當年戚繼光在東北對付蒙古騎兵用的不是鴛鴦陣 而是戰車 為什麼要用戰車了 因為戰車可以在野外結陣 抵擋騎兵的衝擊 然後用騎兵迂迴到敵人後方攻擊敵人 讓敵人騎兵受兩面夾擊 這招基本非常有效 可惜戚繼光死了 在沒有將領可以運用這樣的戰術了
-
4 # 大秦鐵鷹劍士
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術,戰鬥意志高昂,被譽為“16世紀亞洲最強軍隊”。 戚家軍沒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戚繼光貧病交加而亡;其二、明朝黨爭嚴重,支援戚家軍的官員勢力弱;其三、明朝財政困難,對戚家軍的支援力度變弱。以上三個原因導致了戚家軍的沒落,不過戚家軍最終都是戰死在戰場上的。《繡春刀2》中的陸文昭、丁白纓師兄妹兩人就是戚家軍的後代。
古代軍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主將的靈魂作用,一旦主將死了又後繼無人,則這支軍隊也就相當於死了。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戚繼光無疑是明朝一顆閃亮的將星,他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士兵的團體協作能力,對敵人則知已知彼,因此戚繼光是一代帥長兼將才。晚年戚繼光又窮又多疾病,最終死在家裡一年後朝廷才得知將軍去世了。戚繼光一死,戚家軍就沒有了靈魂,戰鬥力下降得很多。這就跟戰國時代的趙國一樣,有李牧在趙軍就悍不畏死,沒有李牧在,趙軍就一觸即潰!又好比沒有李雲龍的獨立團就很難打勝仗一樣。
明朝是一個以儒家治國的朝代,儒學十分的昌盛,因此明朝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黨爭十分嚴重。戚繼光有張居正的大力支援,所以在前線能打勝仗;等兩位核心人物離職後,戚家軍就沒有了後臺支援。在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事件中,從北韓得勝歸來的戚家軍因為軍響長期被拖欠,直接被薊鎮總兵官王保誅殺3200餘人。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中,川漸聯軍被明軍出賣,後金八旗軍和明朝降軍合擊四川白杆軍和浙江戚家軍,全軍七千餘人戰死,其中戚家軍三千餘人戰死,從此戚家軍從歷史上消失。後來的關寧鐵騎可以看作是戚家軍的餘脈,但是已經相去甚遠了。
最後就是明朝實在是太缺錢,戚家軍是一支職業軍隊,他們都靠軍餉養活全家。但是明朝朝政腐敗,豪門大戶投稅漏稅,普通百姓稅賦沉重,各級官吏層層貪汙,最終戚家軍的軍餉都發不出來 。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事件,就是因為戚家軍在北韓擊敗日寇後,回國沒有領到軍餉,首功也沒有支付,導致戚家軍怨聲載道,總兵王保貪汙了軍餉,怕事情敗露,於是以戚家軍叛亂為由誅殺了三千餘戚家軍。張居正離職後,明朝批判張居正,因此戚家軍不受明朝待見,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了,都做了冤死鬼。
-
5 # 漩渦鳴人yy
戚家軍不是落寞,而是消失在了整個明朝的作戰序列之中。
當時明朝的東南沿海發生倭寇之患,戚繼光奉命組建相應的武裝部隊,卻抵抗當時的倭寇,原本戚繼光是在山東練兵的,後來由於調房的需求跑到浙江去了,浙江的,當時的總兵給了他一批紹興兵。戚繼光覺得這批紹興兵不符合他未來軍隊建設,所以專門去尋找了適合組建軍隊的兵員,因此找到了義烏組建了相應的義烏軍,由這一批義務兵作為基礎,組建出來的戚家軍。
但是邊關的軍隊並不是憑空變出來的,它是挑選全國其他優秀的軍隊組建起來的,因此大明王朝給戚繼光了命令,由你率領3000大軍啊?立刻到北方邊關報道,然後當時北方邊關計程車兵說你們這批來自於南方的人,戰鬥力不強,像什麼兵啊,器官看了一眼北方飄過來烏雲,說什麼是軍令,咱們等著瞧!說完戚繼光立刻就跑了,沒過一會兒的功夫,天上下起大雨,所有其他的軍隊全部溜光了,只有戚繼光的戚家軍待在大雨裡面站了整整半個鐘頭!這就是軍令如山戚繼光,當時就用這一條告訴邊關其他部隊,雖然我們打仗,咱們可能說戰鬥力不能夠說明什麼東西,但是比服從軍令我的不對,比你們部隊強100倍。
戚繼光的戚家軍鎮守邊關十年,胡人侵犯了兩次,被戚繼光直接殺的片甲不留,戚繼光率領大約兩萬左右的軍團一直駐紮於邊關,成為了邊關上面一個重要的站點。
時間久了,戚繼光率領的這一批戚家軍也慢慢的逐漸成為邊關的職業。不對,也就融入到了邊關的體系裡面,唯一不同的是氣極光仍然還是統帥,所以他們還是叫戚家軍,但是戚繼光將軍後來因為自己夫人的問題,最後黯然離世了,以後這支軍隊就歸在了大明的邊關體系,軍隊裡面成為了邊軍之一,所以戚家軍完美的融合到了大明的邊關部隊裡面,也就消失在了歷史書上面。
-
6 # 小舟侃侃侃
抗倭明將戚繼光所領導的戚家軍,在大明後期可以說是戰鬥紀律嚴明、戰術素養高,武器裝備先進,幾乎是百戰百勝的代名詞。當他們與倭寇作戰時,創造出十分牛逼的戰績。不過後來卻逐漸失敗的戰役越來越多,最後沒落,這是為什麼呢?
作為一支戰術素養非常高的軍隊,其不僅可以透過戰術手段戰勝敵人,也可以透過戰鬥意志威懾敵人,歷史上凡是戰鬥力強的軍隊還從來沒聽說打仗還需要挑對手。
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在後來戚家軍抵抗金人進攻的時候,會表現的與抗倭時的戰鬥表現完全不一樣呢?其最重要因素就是這隻軍隊在領導人事上的重大變動。
在明朝後期,當首輔張居正死後,朝政動盪,萬曆皇帝要對張居正進行清算,作為其心腹的戚繼光自然也就再所難免。
戚繼光先是被調到了廣東偏遠地區任職,然後就藉故被免職。而在其被皇帝清算後,戚繼光一手建立的戚家軍失去了核心人物,沒有了領軍,這支隊伍的戰鬥力也就蕩然無存。
所以,即便在後來戚家軍參加了很多次抗金作戰,但由於缺少核心人物,其戰鬥精神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戰鬥意志早已不復從前,其戰鬥力自然越來越弱。
在加上戚繼光被清算後,明朝東西廠各類特務機關如此黑暗的監督下,冒險使用其戰法必然會被納入清算之列。其所創的那一套戰術戰法自然沒有人敢再冒險使用,久而久之其戰法就會慢慢消亡。
因此,即便成名之初的戚家軍是如此出名,但其領導被清算,核心戰術戰法未有效流傳,到了後期抗金作戰中只能說是名存實亡了。
-
7 # 戰爭史
提到戚繼光的名字,只要稍微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他是明代後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統率著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倭鬥爭,把襲擾中國沿海多年的倭寇殺得聞風喪膽,稱他為“戚老虎”。後來他又奉命帶領“戚家軍”鎮守北方的薊州鎮,多次打敗侵入長城的蒙古騎兵,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名的常勝將軍。而“戚家軍”也和戚繼光一樣,成為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個神話。甚至有人說,如果“戚家軍”還在,努爾哈赤的八旗軍肯定無法像後來那樣橫掃遼東。那麼,“戚家軍”後來的結局到底如何呢?這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是怎樣從歷史上消失的呢?這就是本篇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故事了。
(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支的“常勝軍”)
讓咱們先從戚繼光的結局說起吧。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曾經權傾一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萬曆帝清算,戚繼光因為攀附張居正也遭到御史彈劾,終被貶斥回家,連俸祿都被剝奪,以至於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最後在窮困潦倒、貧病交加之中死去。他帶到北方的戚家軍失去了靈魂和靠山,在北方變成孤立無助的“客軍”,遭到其他北方軍隊的排斥。在拖欠軍餉成為家常便飯的晚明,戚家軍更是成為欠餉的重災區,所以他們多次聚眾討餉,由此又成為了上司眼中的“刺兒頭”,真可謂是處境艱難,舉步維艱。
(戚繼光蟒袍像)
但是,戚家軍的戰鬥力畢竟還是強悍的,所以他們雖然受到排擠,但卻始終被視為一支重要的戰鬥力量。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侵朝,明朝調集北方邊軍入朝作戰,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也在徵召之列。出國之前,出任遼東經略的浙江人宋應昌考慮到戚家軍都是從遙遠的南方去朝作戰,很不容易,既是出於同為浙江人的同情之心,也是出於鼓勵戚家軍奮勇作戰的目的,決定“各於原支數目外,量加一倍,以寓優恤之意。”在雙倍軍餉的激勵下,戚家軍在朝果然十分賣力,表現非常出色。攻打平壤之前,提督薊遼諸軍的李如松許諾“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結果戚家軍一路猛衝猛打,第一個衝上了平壤城頭,立下了頭功。然而,李如松卻因為戚家軍是南方來的軍隊,而把戚家軍的頭功給抹殺了。李如松的做法,就連朝方都看不下去了。《朝宣祖實錄》記載:“當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是以南兵多怨對者……”認為李如松的做法是“不智不信不仁”。
(明人所繪《李如松平壤之戰圖》,圖中顯示李如松率軍首先攻入平壤城,然而事實卻是戚家軍首先攻入平壤城)
首先攻入平壤的賞銀沒了下文,接下來事先承諾的雙餉也開始出了問題。隨著宋應昌被解職回國,繼任的徵東經略以財政困難為由,開始拖欠戚家軍的軍餉。儘管賞銀不給、軍餉被拖欠,戚家軍卻仍然保持著優良的軍紀和作風。朝方稱讚他們“號令明肅,所過不折一草。雖瓜菜之微,必出其價而買之。”在軍紀敗壞、掠劫成風的明軍當中,戚家軍可謂一股清流,所以朝百姓為他們“一路皆立碑頌之”。他們強悍的戰鬥力、嚴明的軍紀和優良的作風,可以說為援朝明軍爭了光、添了彩。
(南韓電視劇《懲毖錄》中明軍掠劫朝平民的鏡頭,在史料中是可以找到記載的)
然而,就是這麼一支光榮的軍隊,卻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回國之後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到了十月間,明廷已經拖欠他們的軍餉很久了,這些遠離家鄉的軍人一家老小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之中。終於,飢寒交迫的戚家軍再也無法忍耐下去了,他們集合起來,跑到薊州鎮總兵府討薪,要求按當初承諾的雙餉標準發放拖欠的軍餉,並且兌現平壤之戰中先登城頭的賞銀。而此時的薊州總兵王保,早就看這些“南蠻子”不順眼了,遂決定趁機以“倡亂”的藉口對戚家軍進行屠殺。據《明史•王保傳》記載,王保以發餉的名義誘騙戚家軍到石門寨演武場集合,然後設下埋伏,對手無寸鐵的戚家軍進行了殘酷的屠殺,當場殺死數百人。事件發生以後,明廷不但沒有追究王保濫殺有功將士的罪行,反而認為“南兵大逆有十”,王保殺得好,殺得對,以“平定兵變”之功得以加官進爵,封妻廕子。而戚家軍呢?除了被殺的人,其餘的人據《明神宗實錄》記載是“餘黨盡驅南還”——全部遣散回浙江老家了。
(戚家軍被屠殺的地方——今秦皇島市海港區的石門寨鎮)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明廷對戚家軍是何等的殘酷與不公——許諾的軍餉拖著不給,答應的登城之賞也被抹殺,士兵討薪卻遭血腥屠殺,明廷如此對待在朝戰功卓著、軍紀嚴明、廣受好評的功勳部隊,真可謂是讓人痛心而心寒。所以《兩朝平攘錄》說:“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者。”短短二十年後,努爾哈赤的八旗大軍橫掃遼東,不知此時,明朝統治者是否會想起已經被自己親手消滅了的戚家軍來……參考文獻:《明史》、《明神宗實錄》、《宣祖實錄》、《經略復國要編》、《兩朝平攘錄》
-
8 # 歷史雲頂
放眼當下,站在歷史發展的潮頭之上,放眼去看有史料作為依據的史實,再去對照一些民間流傳的歷史資訊,我們就會發現不少資訊的準確性其實並不是很高。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使得民眾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視,錯誤認為歷史事件的發展就是如此。今天我們所要說的歷史事件就與此有關。民間廣泛流傳說渾河戰爭中,明軍最後的結局是全軍覆沒的,其實不然。
天啟元年興起的渾河之戰,努爾哈赤抓住時機,趁著朝廷內部出現矛盾的時機裡,以迅速之勢嚮明發動了戰爭,直接逼入瀋陽。根據實際的史料考證可知,渾河戰爭中明軍其實還殘餘了剩餘力量,這些剩餘力量完成了一連貫的撤退,並非大家所認為的那樣,沒有全軍覆沒那麼誇張恐怖。
在這裡我們要著重介紹在渾河之戰中的一支隊伍,這支隊伍興起於渾河河畔,明末時期的巾幗鬚眉秦良玉培養了一支精壯的部隊,民間將其稱為白桿兵。明朝大難來臨之際,秦良玉派出自己的白杆軍前去支援。當時的明朝軍隊主要由三支軍隊聯合整編而成,這三支軍隊分別是酉陽土兵、白桿兵以及戚家軍。
當時努爾哈赤進攻明朝的時候,明朝的政治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突然而來的戰爭,多少壓得明朝喘不過氣來。明朝在戰爭中所處的地位也是十分不利的。瀋陽城遭敵方猛攻失手之後,明軍主要將領陳策和周敦吉就戰爭的後續戰略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陳策一方主要是主張要採取保守的策略,即使止損率兵撤出瀋陽境內。但是周敦吉則主張應該趁著敵人有所鬆懈的時期,來繼續進攻。經過雙方的協調之後,明軍打算繼續同金作戰,試圖扳回一局。
上文我們提到,主要由三支隊伍組成的抗金隊伍,在實際戰爭中,兵分三路。當金兵遇上白桿兵和酉陽兵,金一方的實力也有所損耗,傷亡也是比較慘重的。李永芳發現金損失慘重之後,想到了另一個方法。他利用那些被俘虜的明兵,命令這些俘虜在暗中埋伏,然後在白桿兵和酉陽兵不注意的時候,就向他們開炮。
在這種情況下,白桿兵和酉陽兵自然也是猝不及防的,撐了一會之後,實在是沒有了能夠與之抗衡的能力,抓緊時間急忙撤退到敵人的包圍圈之外。這個時候戚家軍的職責主要是使出障眼法,盡最大力來幫助白桿兵和酉陽兵完成撤退。金兵漸漸看清戚家軍的意圖,立志要將戚家軍一網打盡。
在戰爭的尾聲,戚家軍的物資儲備極度缺乏,彈藥等資源都用完了,還怎麼能打敗金軍。沒有什麼懸念的是,戚家軍最後全軍覆沒了。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在渾河之戰中,白桿兵和酉陽兵還是有殘餘勢力成功完成撤退的,雖然殘餘下來的主要都是各個隊伍的軍官將領,戚家軍不幸覆沒,並非像民間流傳那樣。
回覆列表
一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不僅來自嚴格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還必須有充足可靠的後勤保障。
有人說,戚家軍類似岳家軍,強大的戰鬥力是靠嚴酷的紀律來保證的。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如果仔細分析萬曆初年的戚家軍,造成戚家軍戰無不勝除了嚴明的軍紀、嚴格的訓練,另一個最大的依仗就是充足的後勤保障。
從戚繼光親率的戚家軍的裝備來看,這是一支在當時世界上裝備最為先進的軍隊,其火器之完善,兵種之完備是絕無僅有的,再加上有戚繼光這個軍魂式的人物存在,戚家軍才能戰無不勝。
到了萬曆中後期,張居正改革被廢止,朝廷財政日益捉襟見肘,整個明朝政府(朝廷)面臨著破產的邊緣,再無餘力為戚家軍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援,戚家軍僅靠戚繼光留下的威名勉強支撐。
戚家軍逐漸走向沒落,有政治的因素,有軍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明朝朝廷財政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