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姐愛秀
-
2 # 推享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被各種新鮮事物充斥著!社會的發展過快,帶動各行業快速發展,遊戲行業也是如此,大量的快餐遊戲,充值遊戲比比皆是!手遊更是多種類層出不窮,很大一部分遊戲都是要玩家不停的刷刷刷,打打打,練練練,模式僅僅就那麼幾種,不是耗費金錢就是耗費時間。如今旅行青蛙如一股清流般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輕鬆的遊玩,不必花錢,隨時拿出來看看!讓玩家輕鬆無壓的去感受遊戲的樂趣!讓我們在繁雜重複的多種手遊中有一種特別的遊戲體驗!
-
3 # 青雨染素衣
《旅行青蛙》最近突然火起來的,一隻非常萌系的青蛙,雖然是日文,但是操作比較簡單。每天要做的就是收四葉草,給呱兒子準備好東西,它會每天隨機出門,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會給你帶禮物,特產,寄明信片。
可能最近養成遊戲比較流行吧,養女兒,養女兒的四個男人(戀與製作人),養呱兒子。每天都有蛙媽們等著崽家,出去幾天不回來的;還有愁著呱兒子不出門的。
現在能找到漢化版了,但不知道是不是正版,日文版的看看攻略還是能懂。最後問一句,你的呱兒子回家了嗎?
-
4 # Okay不算再來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其實蘊含了深奧的物理知識,當玩家每天開啟遊戲之前,都不知道是否有青蛙在家,而青蛙的行動乃是一個獨立隨機事件,完全無法推測。每天的青蛙對於玩家都是一個未知的神秘存在,玩家將逐漸為這一神秘的現象所吸引,最終將不可避免的對這個遊戲產生極大的興趣,遊戲在玩家心中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這個謎一樣的遊戲,這一刻薛定諤附體,帶著量子論般深沉的哀愁,讓玩家從此不能自拔!
總結:將“旅行青蛙”這樣一個遊戲提升到了科學研究的領域,為了深入研究,故開創“旅行青蛙學”在此暫設立兩條基本假設為公理:
1、玩家早上必然開啟遊戲。
2、玩家能感受到可能在家的青蛙,即能感覺到青蛙的去向,且對其做出反應。
玻爾指出了這一物理本質後,作了大量的唯象研究。他發現,玩家的這種心理複雜現象,其實是自然界一個普遍現象,有微觀機理。比如他發現,氫原子的光譜,竟然可以用同樣一套量子化規則來說明。最後玻爾因此獲了諾貝爾獎。
-
5 # 淪星i
因為養青蛙不用玩家特別的管理,可以由自己隨心所欲的玩。佛系青蛙讓玩家省了特別多的心。
畫風非常好看,同時玩法也非常簡單。適合男生女生都可以玩
-
6 # 智黑inHeater
就是這隻蛙↑
在官方尚未組織任何宣傳活動的情況下僅僅花了45天就擠掉了農藥、吃雞、戀與製作人,跳上了AppStore遊戲免費榜第一位!
2017年12月6日,日本Hit-Point公司推出《旅かえる》,中文譯名《青蛙旅行》(蘋果手機請複製下載正版:旅かえる,安卓手機有漢化版下載)
2018年1月21日,《旅行青蛙》登上AppStore免費遊戲榜第一。在遊戲社群taptap獲得了10分的滿分評價。
《旅行青蛙》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躥紅,撩遍各種年齡段的女性。
不管是愛玩遊戲的不愛玩遊戲的,從學生族到上班族,從未成年少女到家庭主婦都自願中毒並且拒絕治療。
究竟憑什麼?
1.角色代入
角色代入是《旅行青蛙》遊戲走紅的一大原因。大多數使用者都稱自己的蛙為“兒子、兒砸、崽崽”,並自稱為等蛙回家的老母親/爹。
這款遊戲對使用者智商的要求極低,玩家只有4個任務:收割三葉草、買旅行道具、收拾行李、招待客人。
而這隻牽掛著千萬少女腸肚的蛙,在家也只會做4件事:吃飯、看書、寫信、削木頭。
蛙出門旅行的時候,玩家有時會收到自家蛙的明信片。結束旅行的時候還可能收到手信和伴手禮。
玩法非常簡單,對時間的要求也極低。使用者只需要閒暇之餘開啟點兩下就好。
看看咱兒子出門了沒有,看看咱兒子回來了沒有,看看收到兒子的明信片沒有...
很多網友都表示玩了這個遊戲之後終於理解了爸媽的心情。兒子在家的時候嫌棄他不出去玩,兒子出去久了不回來又碎碎念“怎麼還不回家呀”。
《貓咪後院》和《旅行青蛙》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兩者相比之下《旅行青蛙》更勝一籌。原因就是母親/父親的角色代入帶來的心理牽掛。
就像黑莓醬上班的時候老是忍不住開啟看看我兒子回來了沒有(噓不要告訴我老闆……)
這種牽掛心理成為使用者和遊戲之間巨大的粘性。
使用者在遊戲操作上花費的時間是極少的,但是使用者對“兒子”的牽掛卻可以是一整天的。
2.佛系關懷
上個月開始“佛系青年”詞條刷遍網路。就是“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喜歡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做事。
嫌結婚麻煩……嫌戀愛費錢費時費神……嫌生兒子事兒多……
所以談戀愛不如養Quattroporte,生兒子不如養蛙。
另一爆款愛情養生遊戲《戀與製作人》,也是手遊屆的女性收割機。
同樣利用了前面所說的角色代入方法斬獲了無數佛系少女的心,但是很多使用者由於不滿被Quattroporte逼迫氪金,稱養紙片男人不如養蛙,扎入了空巢養蛙佛圈
《旅行青蛙》的玩家控制不了遊戲的走向,不知道自己兒子什麼時候會出門,什麼時候又會回家。
這種遊戲反饋的隨機性,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充滿小小期待。
而兒子的突然回家和偶爾寄回的明信片,又出其不意地滿足了玩家,符合了佛系青年的心理。
這款遊戲在佛系風口推出,順應了當今的趨勢,也是其迅速爆紅的的原因。
3.清新略萌
這款遊戲只有四個介面:庭院,房子裡,雜物間,商店。
操作非常簡便,完全碾壓智商,畫風清新亮麗。
蛙兒子寄回的明信片,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而青蛙的形象則是賤萌,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特別是女性玩家。
清新亮麗還帶一點萌的畫風,給玩家帶來了絕佳的遊戲體驗,這也是很多玩家拒絕治療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女性向手遊正在全世界迎來爆發期。尤其在中國,女性向手遊的掘金時代正在到來。
可以說,得女性者得手遊天下,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這裡有每日更新的腦洞黑科技,智慧好物評測及良心乾貨分享。
想成為一個風趣又有思想的新時代人類,那就趕緊來找嘿嘿一起玩吧~
-
7 # D小小姐
自從“佛系”這個概念走紅後,越來越多的人都把這個詞當做了自己的標籤。《旅行青蛙》可以算是佛系手遊了,安詳寧靜,不傷肝腎。蛙兒子每次旅行都是隨機的,它出不出門、何時出門、去往哪裡、何時歸來,全都是隨機的。玩家無法主動去控制青蛙進行任何行為,更多的則是觀察和等待,最大樂趣也正來自這裡。玩家如同空巢老人一樣期盼著蛙兒子的歸來,不斷檢視它寄回來的一張張旅行照片,以及當它回來時帶的各地特產。一、專屬感和控制感剛進入遊戲,系統會要求你給自己的蛙起名字,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蛙,這種專用性讓玩家有專屬感。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愛自稱“爸爸”?甚至身邊很多女漢子也常會自稱“爸爸”。網路流行語裡,這裡“爸爸”當然不同於家庭裡具有血緣關係的爸爸,網路流行語裡的“爸爸”,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對別人的控制,自稱者希望自己具有控制感,體現自己剛強、有能力的性格特徵。有了自稱“爸爸”的這批人,當然也就有了愛養“兒子”這批人。如果說自稱”爸爸“的多為男性,那麼養”兒子“的多為女性就不足為奇了,女性天生具有母愛,朋友圈就有了李澤言夫人們開始大規模養蛙這一現象。二、認同感和成就感旅行青蛙中的青蛙一直是正面形象,它的生活簡單,非常愛學習,可以一直不停看書好幾個小時,看書完寫東西,寫完東西削木頭,然後就是吃飯,接著是旅行寄明信片,有時候會帶朋友回來。正是他這樣簡單又專注的生活,現實中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這也就成了刷屏的誘因,“蛙蛙已經學習幾個小時了”、“我兒砸終於帶女朋友回來了”、“兒砸一直揹著我在寫啥”......現實中,哪個父母不喜歡炫耀自己的兒女呢?三、情感寄託旅行青蛙不僅萌,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使用者情緒。與《戀與製作人》所寄託的“完美愛情”不同的,對許多玩家來說,寄託在蛙身上的情感,則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你會擔心它只會學習不出門;也會擔心怎麼出門兩天了還不回來。這對於許多遊離在外多年的子輩們,這是一款可以寄託和表達自己思念情感的遊戲。
四、門檻低
安卓使用者有漢化版遊戲,對於iOS使用者來說,只能對日文瞎猜,遊戲圖示鮮明,憑著看圖示以及系統指示也能上手。遊戲火爆更多在於玩法太簡單,花零碎時間給蛙蛙割草買吃的、準備旅行行囊,不像王者榮耀,對玩家技巧性要求較高。畢竟,像我這種微信區少數青銅玩家也會玩旅行青蛙。五、使用者激勵作為養成類遊戲,蛙蛙每次旅行回來都會帶不一樣的明信片,你會慢慢了解你蛙去了哪裡玩,遇見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去除了等級成長體系的“旅行青蛙”,讓使用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收到“禮物”的那份驚喜,而不再是盯著如何升級成長這個點上面。六、使用者上癮蛙兒子每次旅行都是隨機的,它出不出門、何時出門、去往哪裡、何時歸來,全都是隨機的。這樣的佛系青年,讓老母親們操碎了了心,時不時點開APP,看看兒砸回來沒有,沒有回來時還能收收草。老母親們對蛙兒砸的掛念,還有蛙蛙每次旅行後帶回來的明信片和特產都是讓玩家上癮的重要因素。
-
8 # 無名修仙組織
養娃遊戲是繼養四個紙片男人後又火爆的一款手遊,其遊戲操作十分簡單,在蛙蛙的行李中放入適當的吃的用的,它自己回去旅遊,旅遊途中會給你寄照片回來,告訴你他去哪玩了,跟誰玩了,當然也會消失一天天的,讓你不知道去哪兒耍了,,,蛙蛙回來之後會在房間裡寫寫日記,看看書,削削木頭,,,乖乖的,遊戲還會有一些蛙蛙的小夥伴來串門、有的會和他玩耍。當然現在有的青蛙有伴了,也是讓廣大操碎了老母親心的玩家們安心,蛙蛙終於不孤單了。
這款遊戲操作簡單,不用練級,不用打排位,不著急升級,不擔心和朋友比排名,不競技不競速,看上去是個很養生的遊戲,也很佛性,很隨心、蛙蛙想怎樣就怎樣,一切隨緣,不強求不勉強。(但仍有很多人操碎了老母親的心,擔心蛙蛙吃的好麼 玩的好麼 有沒有被別人水煮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也挺符合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心態,在壓力很大的工作學習生活中,這種佛性隨性的心態也比較適合玩這種遊戲,也是孤單的人在遊戲中有一個寄託,彷彿跟這隻蛙有什麼莫名的聯絡,互相牽扯著,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得到意思慰藉吧。
我養的這隻蛙,剛開始真的也是擔心,總開啟看看怎麼還沒回家,,,操碎了心,但時間長了也還好,他會定期寄個照片回來,我時而在院子裡收割一下三葉草,時而看看有什麼買的東西給蛙蛙,遊戲在一段時間內肯定會由火熱到涼涼,,,都是一個階段,玩的時候開心就好。
----16
-
9 # 渾說點娛長
《青蛙旅行》這個遊戲現在很流行,感覺身邊每個人都在玩。為何會這麼流行,我分析了幾點原因。
1、遊戲風格獨特。該遊戲講述一隻青蛙去各個地方旅行的故事。目前這類風格的遊戲並不是很多。對很多人來說有新鮮感,就會有試一試的心態。
2、遊戲操作簡單。該遊戲操作十分簡單,玩家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割草收集金幣,用金幣購買道具,整理道具等待青蛙去旅行。上手難度低,面相全年齡,對手殘黨來說很友好。
3、遊戲所需時間少。大部分的上班族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沒有很多時間玩其他的。該遊戲完成所有操作也就幾分鐘,操作完成後只需要等待就可以。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比如上廁所,等待回覆時等。
4、網路流行語的推動。最近“佛系”一詞火火遍大江南北。然而這一款很“佛系”的遊戲也正趕上了這一潮流。
5、票圈以及微博等的傳播。這些傳播平臺很有效得將該遊戲推向全世界。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身邊的朋友都玩,自己自然也會跟著玩。
(ps:我的青蛙已經出去一天了,至今未歸)
-
10 # 二不楞子後生
今天,你養蛙了嗎?
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刷爆社交媒體。
“打包好行李,為什麼我的蛙卻不去旅行?”
“我的蛙很久都沒回來,誰見到它,請提醒它回家”
我認為養蛙遊戲爆紅離不開以下幾點。
1.社交媒體的發達
2.遊戲自身(操作簡單)
蛙蛙走的第N小時……想它,想它,想它……
這可能是諸位“老父親”“老母親”近日共同的心思——例行工作生活之餘,開始掛念一隻屬於自己的旅行蛙。
簡單輕操作流行的基礎、碎片化時間佔用是青蛙遊戲
首先,簡單輕操作、碎片化時間佔用是《旅行青蛙》能“男女通吃”和把我這種潛在玩家變為真實玩家的基礎。若按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中描述產品引發流行潮的要素劃定,青蛙遊戲自有特質可說是極具傳播力、附著力很強。即使當前遊戲官方僅有日語版本,但對“入青蛙坑”沒多少阻礙。
在沒看任何攻略,不懂日語的情況下,我的養蛙之旅開始了。
3.現在人生活節奏
現在工作普遍壓力大,節奏快。突然出現這麼一款佛性遊戲,養養,零碎的時間裡隨時操作,而且不像其他遊戲一樣充滿緊張、刺激。更是讓人門在休閒之餘真正的放鬆。
4、社會交際
比起前幾代人,現在更多的是宅男宅女。人們無時無刻都離不開手機,人與人的交往不同以往。最遙遠的距離是咋們坐在一起,卻拿著手機聊天。蛙兒子更是讓大家體會到一種情感蛙蛙會路過許多別樣的風景,遇見新的小夥伴們,把遠在遊戲外的感動與真實用照片分享予你,帶遠方的禮物回來給你。
正因每次旅行沒有預期,所以無論蛙蛙歸來與否,收到照片、禮物都是一個個足以敲打內心的“包袱”,蛙蛙未曾說任何一句話,遊戲全憑想象和感受,卻也治癒得沒有痕跡,感動得沒有負擔。
我的蛙蛙好久沒回來了,我只能開啟家裡扶梯旁一側的門簾,翻看著它出行的“回憶”,想它。這也許就是深層次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辛勤的小夥伴們,照顧蛙吃,照顧蛙喝,照顧蛙洗澡,照顧她拉屎。外出了,擔心他找不到家,關在家裡又擔心他不開心。真實的讓人體會了一把從小學課本上學到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之意。
於是網上各種流行語爆發,最典型的一句就是“養蛙方知父母恩”。養蛙的確很難,吃喝拉撒睡,無微不至。但最最難的是蛙生病了,恢復起來會很難,各種找醫生,各種找藥。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到底哪個醫生好,哪個醫院靠譜。
這讓人聯想到現實當中,為人父母的孩子病了,也是這樣的焦心和不知所措。好在現實中人們有了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忙,不光是線上靠好大夫和春雨問診,還可以透過妙尋醫生進行大資料智慧查詢醫生的口碑。再結合當下京醫通、114等的掛號服務,順利解決一系列面對疾病時不得不解決的一系列 難題。
據說《青蛙旅行》這款女性,在日本之所以流行,大都是年輕女性的突出貢獻。日本人口負增長異常嚴重,女性都不打算生孩子了,結果卻喜歡《青蛙旅行》的遊戲,看來孩子可以不生,但母性斷然不會消失啊。如今中國也面臨人口負增長的威脅,據前幾日最新出生人口報道,2017年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下降。而出生人口的下降,其實並非因為適齡夫婦二孩生育意願不夠,主要是很多夫婦連一孩都沒有生育。這國情和曾經的日本如此相似,也無怪乎這遊戲能夠在王者榮耀之後盛行於中國了。
不論怎樣,遊戲的目的不過是工作與生活之餘的消遣。玩孩子要花幾百萬人民幣,玩蛙只花遊戲幣,相比之下划算多了,且只是擔心不會發生真正的人身安全等風險。
養娃,養蛙。看似親子關係的模擬,不同的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那隻青蛙恰是長大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