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公好龍177224125
-
2 # 孫博士侃歷史
二戰歷史上大的騙局: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的演技天衣無縫!很多朋友都在戰術、戰略上討論了巴巴羅薩計劃的精妙之處,那麼我就從歷史的觀點,再給大家來點補充吧。說一說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希特勒是怎麼用出色的演技瞞過蘇聯人的!
1941年6月22日,當近260萬德國士兵發動突然攻擊時,蘇聯卻還渾然不知,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巴巴羅薩計劃”,這個二戰歷史上,乃至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騙局。更要感謝希特勒天衣無縫的演技。
(圖)希特勒
1939年,德國與蘇聯曾經簽署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而希特勒與斯大林都心知肚明,這不過只是彼此的緩兵之計,德國與蘇聯早晚要有一戰。當德軍佔領法國後,斯大林開始憂心忡忡了。他沒想到德國能這麼快的就完成了歐洲戰場的攻勢,此時,德國是進攻英國還是進攻蘇聯,便成為了斯大林最為關心的問題了。
在斯大林的計劃中,如果能夠將蘇德的戰爭推遲到1942年以後,這樣蘇聯在人事、軍備上都能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畢竟剛剛經歷了“大清洗”啊!而希特勒也猜透了蘇聯人的心思,他知道以德國的海軍實力,難以攻陷英吉利海峽,與其與英華人鏖戰,讓蘇聯坐收漁利,不如在最短時間內擊垮蘇聯。
(圖)巴巴羅薩計劃
於是一份精心謀劃的“巴巴羅薩計劃”便出爐了。為了迷惑斯大林,希特勒首先炮製了一份“海獅計劃”,並高調宣揚進攻英國。與此同時,德軍以換防為名,秘密的運送士兵至蘇聯邊境。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甚至放棄使用軍用火車運送士兵,而改用民用火車。而希特勒也是耐心十足,並未頻繁增加列車的班次。
不過,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於是當莫洛托夫肩負著探聽德國意圖的使命進入柏林後,希特勒開始了他的表演!
(圖)希特勒會見莫洛托夫
1940年11月13日,莫洛托夫終於等來了希特勒的約見,不過這並不是一次會談,而是希特勒一人的脫口秀。“英國已被擊潰,最後投降只是時間問題,德意聯軍在非洲也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因此軸心國的勝利指日可待了,現在已是應該考慮勝利後的世界安排問題了……”
希特勒不失時機地賣弄起了演技:“親愛的人民委員,請替我轉告斯大林先生,如果俄國想在英國土崩瓦解的時候分享戰利品,那麼現在是宣佈參加德、意、日三國公約的聯盟的時候了。我甚至替斯大林先生考慮過,鑑於俄國目前的處境,不一定公開地參加軍事同盟……關於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利益,我們也可以在勝利後修改1936年的蒙特勒協定,使公約更符合你們的利益。”
希特勒眉飛色舞的替蘇聯人規劃著美好的未來,而莫洛托夫則是一臉愁容,他看不出希特勒到底在暗示什麼,而又感覺希特勒的演說中總是想隱藏些什麼。莫洛托夫只想知道德國到底想先打英國還是進攻蘇聯,而這卻是他從希特勒的言行中讀不出的。
(圖)莫洛托夫與希特勒交談
於是,在第二天的會談中,莫洛托夫決定反客為主。
莫洛托夫向希特勒丟擲了三個尖銳問題“德國軍事代表團在羅馬尼亞幹什麼?為什麼不按照我們的《互不侵犯友好協定》先進行協商就派出它?同樣的為什麼德國軍隊會出現在芬蘭?為什麼也完全沒有和我們協商?”莫洛托夫本想用這些敏感的問題,刺激希特勒,看他會不會路出破綻,而希特勒只是繼續微笑著,向莫洛托夫描繪著美好的未來。
第三天,一個意外的事情,更增加了莫洛托夫的疑惑。會談時,突然發生了空襲,希特勒迅速拉著莫洛托夫躲進了防空洞。在那個狹小的防空洞裡,希特勒也沒閒著,繼續向莫洛托夫描述著戰後的世界,暢想著世界的劃分。
就這樣,德國的訪問結束了。莫洛托夫好像得到了很多資訊,又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他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混亂的腦子,因為斯大林只想得到確定的結果。
(圖)莫洛托夫與斯大林
“德國還遠遠沒有解決英國這個麻煩,同時鑑於丘吉爾政府特別強硬的態度,德英兩國不太可能達成媾和。我們知道希特勒在大西洋上的海戰和在海峽上空的空戰中都沒有得到半點便宜,在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登陸英國,將不是一個能迅速完成的作戰。我判斷德國至少在明年(1941年)冬天之前不會進攻我們,如果他不想兩線同時作戰的話。也就是說,不會在佔領英國之前,發動對蘇戰爭。”這是莫洛托夫最後向斯大林彙報的結果。
而這也最終左右了斯大林的決策,即便當德國向蘇聯邊境的軍事部署已經不斷露出破綻,斯大林也依然固執己見,莫洛托夫的報告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也並不能怪莫洛托夫太容易上當,只能怪希特勒的演技實在是天衣無縫啊!
(圖)德國突襲蘇聯
-
3 # 歷史長流水
只能說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戰爭初期是成功的,直到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束,德軍的閃擊戰不敗的神話被蘇聯軍隊打敗了。
“巴巴羅薩”計劃初期之所以能夠成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希特勒的戰略意圖偽裝的好,斯大林並未徹底察覺到。
斯大林在揭穿希特勒的入侵野心和戰略意圖不具備徹底性,與能夠揭穿英美的綏靖政策、禍水東引的意圖相比,更相信希特勒不會對蘇聯發動戰爭。尤其是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斯大林對希特勒更是深信不疑,以致在戰爭爆發前英美有關報刊報道了德國將入侵蘇聯的訊息後,斯大林仍不以為然,還痛斥英美的挑唆。
第二:蘇聯軍隊並沒有做好防禦。
在德軍全面入侵蘇聯時,蘇聯的大部分軍隊還處在改裝和整編的階段,大力進行儲備力量的工作。由於斯大林無視德國入侵蘇聯的確切情報,以至於在戰爭爆發前的三個小時時,才下達軍隊進入一級戰鬥狀態的命令,直到戰爭正式爆發,許多集團軍基層單位還沒有收到作戰的命令。在面對德軍的閃擊作戰,更是形不成有效的防禦,一潰百里,僅僅幾個月時間,蘇軍損失巨大。
第三:蘇聯領導層對德軍的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斯大林認為德軍主要想要的是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所以把德軍的主攻方向定在了西南,同時把大部分的兵力放在了西南方向進行防禦。事實上,德軍的主攻方向是在莫斯科方向,是在中央集團軍群進攻的路線上,即明斯克-斯摩稜斯克一線上。等到蘇聯領導層搞清楚德軍的進攻方向時,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利用閃擊戰術進抵到了第聶伯河。
第四:當時蘇聯的經濟模式未能快速進入戰時軌道。
剛開戰之初,蘇聯正在大興東部地區經濟的建設,把一部分的西部企業工廠都前往了東部,而東部的經濟體系也不足以支撐戰爭的需要。在加上一開始德軍的迅速推進,佔領了蘇聯大片的領土,使得蘇聯丟失了大量的重工業基地和其他產業。在打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蘇軍就出現了彈藥匱乏、補給困難等現象,進一步加速了戰爭初期德軍的進攻步伐。
-
4 # 陶德中士
不知樓主這個巴巴羅薩計劃成功的觀點是從哪裡得到的?作為納粹德國發動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最終德國並沒有實現其計劃中的作戰目標,還讓德軍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的失敗。這一戰讓德軍失去了取得戰爭勝利的重大機會。
失敗有很多原因,首先蘇聯軍民的誓死精神與頑強的表現,讓德軍在數次重大戰役中吃鱉,而且每一次的強烈抵抗中蘇軍都表現出不弱於莫斯科守軍的戰力。比如明斯克作戰、斯摩稜斯克作戰、基輔作戰、敖德薩作戰等蘇軍都是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土,在巷戰中與德軍爭達每一條街道、第一棟樓房、每一個居民點,讓德軍戰事極為不利。失去了閃電戰的優勢~~而對於納粹德國來說,1941年8月分兵南北兩路,而不直接奪取莫斯科被一些觀點認為是最大敗筆。但是實際上,攻下烏克蘭,打通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並沒有什麼錯誤。只不過蘇軍確實韌性太強,讓德軍最終失敗,這才讓部分高階將領把失敗原因全推給了希特勒,認為是他的無能指揮所導致的。
另外,俄羅斯寒冷的冬季也被認為是德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德軍進攻速度太快,導致冬裝嚴重不足,維護武器的必備用品也奇缺,讓武器無法正常使用。比如光學瞄準儀器失靈、發動機凍住不預熱啟動不了、潤滑油被凍住、輪胎報廢等等。極端惡劣的環境嚴重削弱了德軍裝備優勢,人員非戰鬥損失也可當大,人員凍傷22萬多,馬匹也損失25萬匹,這更加劇了補給的難度。
對於德軍來說本身進攻一個國土面積、資源、人員等重要指標都遠超自己的蘇聯,其結果最終只能是失敗。蘇聯可以把人都撤向中東部重新積蓄戰力,而德軍則不同,戰線越拉越長,光襲擊補給線都能把德軍拖死,失敗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之所以德軍失敗了,跟希特勒的戰略指揮失誤有直接關係。他老想搞滅種這樣的極端主義,徹底消滅斯拉夫人~~結果把本來能爭取過來的力量也推到了對立面,反而讓蘇聯人更加團結最終擊敗了德軍。但如果,希特勒用溫和政策拉攏像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這些地區,則蘇聯可能就沒有了,不存在了。開戰初期德軍俘虜了超過335萬的蘇軍人員,而這裡面有很多人是主動投降的,他們有的甚至希望德軍勝利,並表示會幫德軍對付蘇軍。但是歷史不會重演~~~巴巴羅薩計劃最終失敗了~~也讓蘇軍進入反攻階段~~
-
5 # 據史論爭
巴巴羅薩在初期是成功的,德國在蘇聯推進的距離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他們後勤部的預期了(後勤部曾經預測德軍只能推進800到1000公里左右,然後就要等待增員到達才能繼續推進),但隨著德軍在莫斯科戰敗,巴巴羅薩計劃的終極目標宣告失敗。
巴巴羅薩計劃初期成功的原因是蘇聯的軍隊在冬日戰爭後剛改制過,還沒經歷過實戰檢測,導致他們面對已經經驗豐富的德軍時顯得非常無力。1941年德軍不管是在戰術層面還是實際指揮層面都全面領先蘇聯人,並且德軍又掌握了閃電戰的原理,巴巴羅薩的前期推進就如同他們在法國推進一樣簡單。但在莫斯科戰役,他們遇到了蘇聯的大縱深防禦和一些後勤問題,導致了他們的失敗。隨後德軍開始的藍色計劃依然在南線推進了很長的距離,但在這個計劃的後期他們不光遇到了後勤問題,還遇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城市戰已經不再那麼碾壓了。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這種發生了很多巷戰的作戰,德華人確實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等到蘇聯在43年的戰時生產走入正規,軍隊素質得到鍛鍊之後就開始與德軍平分秋色了。
關於巴巴羅薩計劃的成敗,看你怎麼理解了。
我認為巴巴羅薩是歷史上一次性推進最快,最遠,最碾壓的軍事行動,只是他並沒有達成終極目標,所以可以算是最終失敗。
-
6 # 清水空流
從實際來看,巴巴羅薩計劃失敗了。蘇聯取得的了最終的勝利。但如果希特勒完全依照巴巴羅薩計劃行事,鹿死誰手還是未可知? 用最簡練的話說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就是是德國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此人在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被活活捉)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代號“巴巴羅薩”。
作戰時間:1941年6月到7月。
作戰地點:蘇聯國境腹地。
參戰兵力:德軍作戰兵力分為南,北,中央三大集團軍群,下轄7個集團軍.四個裝甲群,合計152個師又3個旅,總計305萬人,塔克3350輛,飛機3275架,火炮7146門。
蘇聯作戰部隊:170師又2個旅。總計290萬人。1800輛坦克。1540架飛機,3456門火炮。
德軍作戰指揮官:凱特爾,德國陸軍元帥,時年49歲。先後擔任德軍作戰局局長。最高統帥部參謀長。
蘇聯作戰指揮官:朱可夫,蘇聯陸軍元帥。時年45歲。先後擔任遠東軍區司令員,莫斯科軍區司令員。
此役從6月22日德國突然閃電襲擊蘇聯到7月9日第一階段戰役結束,蘇聯軍隊損失極其嚴重,30個師全軍覆沒。70個師的部隊人員,輜重灌備損失一半以上,3500架飛機被炸燬,2600個軍用庫房被毀,蘇軍被迫後撤500公里。波羅的海三個加盟共和國全部失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分失守,德軍先頭部隊已經直抵列寧格勒。但必須指出的是,德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軍隊死傷15萬多人。坦克950輛等等。這是德軍在二戰的最後閃擊戰。
這次戰役德軍完全做到了突然性和閃擊性,是完全出乎蘇聯政府的意料之外,所以戰役初始,蘇聯的損失是極其慘重的。斯大林最初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是完全依照一戰思維考慮問題,而且斯大林認為蘇德戰爭應該在英國戰敗以後,當時蘇德武器裝備基本差不多。蘇聯失敗就在於斯大林的料敵失誤。這一戰略性判斷才導致了蘇聯的失敗。
也正是由於此役的失敗,蘇聯進入全國總動員,開始全面抗擊德國入侵,而希特勒也因為此,覺得再踢一腳,整座房子就會倒塌(希特勒語)德國更改了作戰計劃。從而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
7 # 大片集中影
巴巴羅薩計劃只是前期戰術執行層面的成功,戰略方面是失敗的,以至於最終計劃破產。前期希特勒戰術欺騙做得很到位,集結260萬部隊一路突襲至莫斯科。但作為一個國家元首或者德軍參謀部居然沒有考慮到蘇聯惡劣的天氣,交通,德軍本身能源損耗等情況,失敗就在所難免了。眼裡死死盯著芝麻,對一旁的西瓜無動於衷,莫斯科終究只是從嘴邊溜掉的肥肉。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蘇聯1934到二戰爆發前的蘇聯大清洗使蘇軍失去了一大批高階軍官,大大影響了蘇軍的戰鬥力。
蘇聯大肅反,5位元帥幹掉3位,15位陸軍司令幹掉13位,9位海軍上將幹掉8位,57位軍長幹掉50位,186位師長幹掉154位。開戰時各軍區司令員、集團軍司令都是戰前的師、團長,他們指揮兵團作戰還有個適應的過程,這大大影響了蘇軍初戰時的戰鬥力。
二、德軍在戰前已熟練地掌握了古德里安發明的、地面以坦克叢集為主導的閃電戰術,而蘇聯斯大林否決了朱可夫的坦克叢集使用戰法。
德國希特勒採納了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戰法,即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併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一進攻愈迅猛,傷亡愈小。這一最新戰術使德軍在戰初所向披靡。
朱可夫親自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諾門坎戰役,親眼看到機械化兵團的威力,力主組建大規模的坦克兵團,可斯大林武斷否決,所以蘇德戰爭初蘇聯坦克軍不是個獨立的存在,只是最多以營的建制配屬給軍、師,蘇德雙方戰術優劣,一目瞭然。
三、蘇德勢同水火,交戰是必然的,但蘇聯下手遲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蘇聯也有“大雷雨計劃”,參謀部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因為準備不夠,只得推遲到7月,為了實施大雷雨計劃,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軍把邊境上的鐵絲網拆了,地雷挖了,還修建了不少東西縱向的公路(正好被德軍利用長驅直入),有個蘇軍師長說那時他的部隊正在開往西方的鐵路上。
四、蘇聯斯大林忽視了中國及蘇聯特工的德國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的情報。
我黨潘漢年系統、閻寶航系統均偵知德軍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由中央直接發給斯大林,但固執的斯大林沒有采信。紅色諜王佐爾格最先向蘇聯報告了德軍在蘇聯邊境集結的情報,在德軍即將進攻蘇聯前夕,佐爾格向蘇聯發出戰爭警告:進攻將在6月22日拂曉全面展開。但所有這一切都被斯大林忽略了。
回覆列表
“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意圖是要集中兵力,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打擊蘇維埃俄國。開始對俄國的進攻,德軍呼叫的兵力總數是七百二十三萬四千人,要組成三個集團軍群進攻。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是馮·萊布元帥,第十六集團軍和第十八集團軍、第一坦克叢集和空軍第二航空隊配合行動,越過波羅的海,進攻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將要由馮·博克元帥來指揮,第九及第四野戰集團軍,第二、三坦克叢集,在第一航空隊的支援下,在布勒斯特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在比羅夫托夫方向實施輔助突擊,任務是合圍並消滅白俄羅斯軍隊;最後是南方集團軍群,將由龍德斯泰特元帥來指揮,第十二、第十七、第六野戰集團軍,第四坦克叢集和空軍第三航空隊,在裡沃夫斯基和切爾諾夫斯基方向實施突出,切斷併合圍烏克蘭地聶伯河右岸地區的俄軍主要集團。德軍對俄國的突然進攻,包括同盟國的軍隊,總共為一百九十個師,五千架飛機,和四千輛坦克,敵人的抗擊會被迅速瓦解,在追擊的同時,應儘快的攻到莫斯科,從政治和軍事上考慮,必須佔領莫斯科。”
德軍統帥部決定“我們應當避開俄國的偵察,必須不斷加強對不列顛群島(英國)發動突然進攻的準備,要在一九四一年的春季和夏初集中大量的航空兵部隊越過英吉利海峽集中襲擊英國。總而言之,要把世界輿論的注意力引到不列顛群島地區,讓他們(俄國)深信,德國無論從空中和海上對英國的進攻將每時每刻都可能進行,而現在向東方運送部隊和裝備的軍事行動,僅僅是為了製造假像。”
阿道夫·希特勒陰險的說:“我們同俄國簽訂了長期的貿易協定,向他們介紹過航空技術,並把最先進的飛機賣給了他們,但他們在戰爭開始之前是無論如何也來不及把我們的新技術運用到軍事上的!這情況還信任表明了我們德國同他們的友好關係。五月二十日(原定進攻日期),‘巴巴羅薩計劃’應該全部準備完畢。”阿道夫·希特勒走近結住德國陸軍元帥馮·博克說:“馮·博克元帥:要記住,你對白俄羅斯的突擊,主要目的是去進攻―――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