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宋1990
-
2 # 微史春秋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第一次遼夏之戰。
第一次遼夏之戰發生在賀蘭山。
一、基本戰況1044年九月,遼興宗“會大軍於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南韓王蕭惠將先鋒兵西征。”十月初,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渡過黃河,第一次遼夏之戰正式開始。
遼興宗做了周密部署,兵分三路進攻西夏:
北路6萬主力由南院樞密使蕭惠率領,進兵賀蘭山。
南路由皇太弟耶律重元率兵七千策應。
中路由東京留守蕭孝友統領,護衛遼興宗行營。
遼興宗大軍壓境,西夏李元昊不敢硬抗,採取以逸待勞策略。
遼軍殺入西夏國境四百餘里,都未遇到夏軍的有效抵抗。
李元昊將主力部隊左廂軍秘密部署在賀蘭山北麓,遇到了蕭惠率領的遼軍主力前鋒,雙方一戰,西夏被打的大敗,李元昊便退到賀蘭山中不出。
李元昊又主動示弱求和,遣使向遼興宗謝罪請降,示弱。
遼興宗覺得留著李元昊總是禍患,而且興師動眾而來豈能輕易回去,拒絕了西夏的請降。
請降不過是李元昊的緩兵之計,他趁請降之機向後撤軍,遼軍再度殺來時,他仍不斷撤退,“每退必赭其地”,實行堅壁清野政策。
西夏的堅壁清野非常有效,使得遼軍以戰養戰的策略失效。時日一久,戰線拉長,遼軍人糧馬料都成了大問題,人馬皆乏,士氣不振。
李元昊又再度請降,很快遼興宗同意請和。
但李元昊又故意拖延議和具體時間,使得遼軍飢困不堪。
李元昊則趁機發起猛攻,直奔遼軍大營。
遼軍倒也厲害,蕭惠率軍擊退了李元昊並率軍追擊。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遼軍快要追上李元昊之際,突然天起大風,風沙撲向遼軍。遼軍沒遇到沙塵暴天氣,西夏人卻習以為常,立刻抓住機會反攻,遼軍大潰。
最終遼興宗僅率數騎逃出。
第一次遼夏賀蘭山之戰以遼國慘敗告終。西夏也因此戰徹底奠定了遼宋夏三國分立局面。
二、此戰遼軍失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遼軍深入敵境,糧草補給缺乏保障
雖然遼軍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寄往掠奪西夏糧草來支撐戰爭,但是李元昊實行堅壁清野政策,燒燬了沿途的房屋糧草,使得遼軍補給成為大問題。
2、西夏以逸待勞,避開遼軍鋒芒
十萬遼軍來勢洶洶,李元昊知道不敵,直接放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想法,將西夏精銳藏於賀蘭山,遼軍深入西夏境內四百里都沒有遇到有效抵抗,也使得遼軍疲乏且滋生輕敵思想。
3、李元昊的詐降請和運用得當
李元昊兩次請和,一是拖延時間疲憊遼軍,而是使得遼軍放鬆警惕,尤其是第二次趁遼軍疲憊鬆懈直衝遼興宗大營,手段靈活多變,著實是位出色的軍事家。
4、意外的沙塵天氣
戰場往往充滿不可預料的因素,這場沙塵暴來得恰到好處,幫了西夏大忙。
後來遼興宗吸取了戰備的教訓,1048年趁李元昊被太子殺死之際,再次伐夏,最終取得了遼夏第二次賀蘭山戰役的勝利。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044年10月,遼興宗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之後,親率十萬大軍出遼國,深入西夏境內討伐西夏,初入夏境的遼兵一開始雖然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但是很快便被反應過來的夏軍打敗,最終狼狽逃回遼國。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的遼夏河曲之戰。這場實際上是由於遼、夏矛盾長期發展惡化而導致的戰爭最終以西夏勝利和遼國的慘敗給告終。遼國的失敗最主要是原因其實就是軍事指揮上的嚴重失誤以及西夏軍隊的訓練有素。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遼、夏戰爭的起因:
西夏和遼國的戰爭是遼夏矛盾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元昊時期遼夏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主要是由於以下幾種因素造成.
首先,元昊同興平公主的不睦引起遼國的不滿。元昊在被立為太子之時,其父李德明為了加快稱帝步伐,孤立宋朝,同時也為獲得遼國的支援並繼續同遼結盟,因此主動為元昊向遼聖宗提出求婚,遼聖宗欣然許諾。但不久,遼聖宗去世,遼夏聯姻之事被暫時擱置起來,後來遼興宗即位稱帝,將其姐姐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元昊因此成為夏國公、西夏王。但是元昊與興平公主婚後生活很不和睦,公主生病,元昊既不去看望,也不向遼興宗報告,最終興平公主因憂傷過度悶悶不樂而死。當遼興宗知道姐姐是因元昊的冷落憂憤而死後,十分惱怒,立即下旨責問元昊,表達了對元昊的極為不滿。
其次,在宋夏戰爭中,元昊懼怕遼興宗因興平公主之事棄夏聯宋,南北合兵,夾擊西夏。元昊為此曾極力討好遼國,元昊曾將一些俘虜的宋朝冬裝獻給遼國,以便繼續維持遼夏聯盟,同時元昊在攻宋時也曾請求遼興宗發兵相助,但是遼興宗出於本國利益考慮,並未發兵,元昊對此非常憤恨。
第三,元昊對於遼國違背遼夏盟約,單獨與宋朝修好,並接受宋朝每年的歲幣極為不滿。元昊因遼國未被盟約單獨與宋朝修好並得到好處而遷怒遼國。
第四,在遼夏關係出現裂痕並且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遼國為了在經濟上制裁元昊,曾下令,禁止夏華人在遼國境內私下買賣黃金和鐵器,甚至禁止夏華人購買馬匹,這些都惹惱了夏國統治者元昊。
其實,遼夏戰爭的實質在於爭奪對西北党項諸部落的統治權。
戰爭的結果是夏勝而遼敗,遼國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滅亡西夏,反而落得個丟盔卸甲,慘敗而歸,這其中有這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雙方指揮上的差異造成:
元昊在敵強我弱,遼兵勢不可擋的形勢下,首先求和以示弱,接著以退為進,實行清野焦土之策挫敗了遼國兵鋒,然後趁著遼國大軍人困馬乏、軍心渙散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合力出擊,一戰而勝。這種胸有成竹、隨機應變排程有方的指揮藝術,與遼興宗的胸無成竹、優柔寡斷、排程無方一味只知硬打硬拼的打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西夏軍隊訓練有素,實踐經驗較為豐富:
與西夏軍隊訓練有素不同的是遼軍的缺乏經驗。元昊所統帥的夏軍經過了宋夏戰爭的鍛鍊和洗禮,不僅士氣旺盛,而且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這對於久未參加戰爭鍛鍊缺乏臨戰經驗的遼兵來說實在是強敵。同時由於遼軍指揮不當,所以最終的失敗實在是在劫難逃了。
-
4 # 正二位都承旨
說起北宋的歷史,不少人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出這麼一幅畫面,宋朝的步兵被契丹和西夏的鐵騎追著砍,然後皇帝氣得直跺腳,恨恨的說道:“要不是幽雲十六州喪失,你們這幫騎馬的也就在長城底下吆喝幾下而已。”雖然略顯誇張,但事實也卻是如此。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國祚裡,經常遭受著北方政權的壓迫。但是我們轉念一想,人們總是在討論北宋和契丹、北宋和西夏的恩恩怨怨,這個契丹和西夏好像倆人啥事沒有一樣,鐵哥們一對,現實裡真的如此和諧嗎?然而並沒有,早在西夏開國初年,兩國間就曾爆發了一次激烈的武裝衝突,以至於影響到後來的勢力格局......
在今天的甘肅青海一帶,在九百多年前曾存在過一個鼎盛的政權,它就是西夏國。西夏又名大夏,或稱邦泥定國、白高大夏國,是由党項族建立的王國。說起党項的歷史,可以說時間跨越非常之長。党項族的祖先曾經居住在青藏高原,他們是羌族的分支,《舊唐書》裡有這樣的記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 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而《隋書》中同樣以“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來描述党項族的起源。漢朝時,党項族大量遷移到河隴及關中一帶,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到了南北朝末期,在今天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開始有了党項族活動的痕跡。此時的党項族“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牆”,過著原始遊牧漁獵的生活。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党項族酋領拓跋寧叢等人,率部族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文帝授予拓跋寧叢大將軍之職。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朝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達34萬口,當時党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因與唐軍作戰失敗而投降,唐太宗安撫其心,封拓跋赤辭為平西公、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唐貞元年間,党項族領袖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為朝廷世代鎮守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的防務。此時的党項族在不斷地和中原王朝的接觸中,實力逐漸得到發展,而他們也因領袖官職的緣故在陝西甘肅一帶定居下來,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然而就像現代人常說的,躺著也能中槍,很快党項族的安穩生活就被無情的打破了。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党項族領袖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朝君臣欣喜萬分,覺得這是控制党項族的大好時機,於是大張旗鼓的冊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但沒有讓他回到駐地,而是將其軟禁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宋朝的所作所為令党項族內部產生了激烈的化學反應,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不滿哥哥的做法,在屬臣張浦的建議下,帶領一部分黨項貴族逃入距離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叛宋自立,並於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和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連續大敗宋朝大軍,宋太宗雖震怒卻又無可奈何。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李元昊(李繼遷之孫、李德明之子)繼任夏國公之位,著手籌措開國事宜。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開國稱帝,建國大夏,正式走上歷史舞臺。西夏國的建立,在遼宋兩國都引起了地震式的效應,特別是宋朝上下對於李元昊的行為極為憤怒,宋仁宗直接下詔剝奪其官爵和國姓,停止宋夏邊境的貿易往來,並傳旨誅殺反賊,隨後雙方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大打出手。
可是反觀遼國(契丹)方面,雖然對李元昊的行為大感不滿,兩國貢使往來也漸漸冷落,但由於為了共同對抗宋朝,遼興宗也只能默許現實的存在,保持一種中立態勢。特別是遼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宋軍攻破西夏宥州界蕉蒿寨並新築數座軍砦,在元昊“以所掠緣邊人馬獻於契丹,請援”的哀求下,遼軍集結幽州城(今北京)以此聲援西夏。至少在這段時期,遼夏兩國間的關係還算是蠻不錯的。那麼為什麼最後會爆發戰爭了呢?在承旨看來,歸根結底是西夏君主李元昊的過錯。
遼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為了深化與黨項族的聯絡,遼興宗在即位之初就把自己的姐姐興平公主許配給了李元昊,可以說兩人結為了親家。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興平公主長得不好看,還是說李元昊不喜歡這場政治婚姻,婚後夫妻兩人的關係就一直不好,“素與元昊不睦”,元昊甚至在興平公主重病臥床的時候連看都不看一眼,反而公然和其他的女人來來往往。最後公主病逝,元昊才遲遲把訊息報給遼興宗(元昊遣使貢於契丹,不以病告)。姐姐的死讓遼興宗大為光火,作為丈夫居然連自己的老婆都不關心,他當即派遣了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手持詔書到西夏切責李元昊,要他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當時西夏正在跟宋朝打得熱火朝天,為了避免惹毛遼國老大,李元昊選擇低頭裝孫子,口含迷糊地應付了庶成的問題,但遼夏兩國的蜜月期也因興平公主的死走到了盡頭。遼國為了防範西夏勢力的繼續壯大,便在西南邊境設立了西南面都招討司、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等機構,部署重兵防禦西夏可能的入侵(自河北至午臘篛山七萬人,以備契丹)。同時,遼興宗還下令“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和“禁約諸蕃,令沿邊築障寨防遏之”,從經濟上對西夏進行制約。遼國的一些列措施在西夏朝廷看來無異於背後捅刀子,李元昊也不是軟骨頭,他一方面在遼宋談判時屢出難題讓遼國顏面掃地,另一方面誘使遼國境內的岱爾族和一部分黨項族背叛政府逃到西夏,“潛誘山南党項諸部及呆(岱)兒族八百戶,盡叛契丹,陰附於己”,嚴重影響了遼國的民族政策執行。陰謀詭計都做到這份上了,遼興宗非常憤怒,為了能夠建立同自己父親遼聖宗一樣的豐功偉業,興宗大量調集兵馬將帥,在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十月,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出金肅城,兵分三路殺入西夏境內,遼夏戰爭正式爆發,史稱“河曲之戰”。
三路遼軍渡過黃河,長驅直入西夏境內四百餘里未見任何抵抗,遼興宗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在得勝寺這個地方紮下大營,派出探騎搜尋夏軍主力的位置。很快探騎帶回情報,夏軍主力潛伏在賀蘭山北側一帶,遼興宗大喜,詔令北路軍統帥趁夏軍輕敵大意之際進行偷襲。李元昊識破了遼軍的陰謀,率領大軍將遼軍團團包圍起來。此時遼軍大將直古迭勇猛無比,“左右馳射,躍馬直擊中堅”,夏軍抵擋不住,隨即潰敗逃散。李元昊收攏殘軍退守賀蘭山,見遼軍人多勢眾,於是採取緩兵之計、以退為進的戰略,派出使者到遼興宗那裡請罪。面對元昊的請降,遼興宗有些動搖,畢竟現在已經讓西夏君臣領略到了遼國的實力,不如見好就收。但是隨軍大臣(南韓王)蕭惠不同意,他認為這是李元昊的緩兵之計,如果不趁熱打鐵一舉消滅西夏,那麼對於國家而言一定會留下後患。思來想去,遼興宗最後同意了蕭惠的主張,命令遼軍繼續猛攻賀蘭山,兵鋒直指興慶府。眼見和談不成,元昊一路撤退一路清堅避野。本來遼軍遠道而來所備糧草就不多,加上夏軍把能夠燒燬的東西全部清除,遼軍無法及時得到補給,又不能速戰速決,以至於大量戰馬缺乏草料而病亡,軍隊士氣低落。當行至河曲一帶,元昊再次派出使者請降,正當遼國君臣在爭執之時,夏軍突然發起猛攻,遼軍匆忙應戰,但還是在蕭惠的指揮下抵擋住了夏軍的攻勢。正當遼軍打算追擊的時候,四周風沙乍起,向來迷信鬼神的契丹將兵被嚇得膽戰心驚,見慣了自己地盤上自然現象的元昊不失時機地回頭猛攻遼軍。這一次遼軍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最終遼軍慘敗,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夏軍緊接著攻陷了遼軍在得勝寺的大本營,遼興宗“單騎突出,幾不能脫”,數十位契丹貴族和庭臣被夏軍俘虜,甲帳輜重丟棄無計。經此戰,遼國元氣大傷,不得不與西夏議和。
河曲之戰發生後的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七月二十六日,遼興宗在外出巡行時感染重病去世,享年四十歲,諡號神聖孝章皇帝,葬於慶陵,他身後即位耶律洪基(遼道宗)最終將遼國帶上了日暮西山的道路。而李元昊在戰後不久,被自己的兒子寧令哥所弒,享年四十五歲,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葬於泰陵,其幼子李諒祚(夏毅宗)繼位,西夏迎來了輝煌盛世。遼興宗與李元昊之間的一切功過是非,皆成過眼雲煙。
-
5 # 小聰話歷史
雖然這是一次以多打少的戰役,西夏參戰人員僅為一五五千人,本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攻取西夏,然而最終遼興宗卻慘敗而回!雖然結果出人意料但又是必然之勢!
說原因之前,先給大家講下遼軍為何攻夏。其實遼國國君遼興宗和西夏國君本事親家,本來也是一直友好相處,西夏國力弱小,也一直以遼國馬首是瞻,是一個小弟的身份。公元1042年西夏喊著大哥遼國一起發兵攻打宋朝,遼軍進到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津,便寸步不前了,西夏這時便已心生暗恨。而來年八月份,遼國讓小弟西夏出兵幫助其平叛,大哥發話小弟不敢不從。但是平叛之後,遼軍竟然沒有分給西夏一點戰利品,使得西夏人極其不滿。西夏人唆使叛軍投夏,這時引起了遼人反感,這才引起了遼軍徵夏。在宋朝五倍於敵就可強行攻城,為何遼軍八倍於敵功虧一簣?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原因。
一:西夏皇帝元昊計策好,善於示敵以弱,麻痺對手。見興宗大批人馬殺過來,便採用緩兵之計,我錯了,我投降,我賠禮道歉請求和解!這個計謀不得不說是一個高招。這個計策一出,導致遼國將士無不是對西夏軍士非常小視。我等還沒有殺過去,敵國就怕了。使得遼國軍心膨脹,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
二:西夏皇帝元昊戰術好,元昊見求和計策行不通於是又心生一計,退兵百里,把遼兵引入國門,繼而再麻痺對手。每退三十里,把方圓數十里的草原全部燒乾淨,讓敵軍沒有水源,戰馬沒有糧食。
三:遼國初次征伐西夏經驗不足,沒有備足糧草,沒有明確計劃。而西夏前期採用避戰策略,你攻我退,你打我跑。遼國軍士好像揮舞一把鐵錘打在棉花之上,有力無處使。
四:地理原因,西夏為現如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地貌高原與山地犬牙交錯,地理構造極其複雜。
五:遼國士兵長途跋涉,西夏士兵以逸待勞。遼國十多萬兵馬從金肅城,也就是現今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從準格爾旗到寧夏為五百三十九公里,在現在開車走高速最快也得七小時左右。而古代交通不便,只有將領才有馬騎,而士兵多為徒步行走。經過長途跋涉,士兵都累的不行,別提上陣殺敵了,兩條腿都快斷了。
六:第六點又有些巧合成分了,天公助夏不住遼。在兩軍交戰之時,遼軍眼看馬上就要追上元昊,此時竟然狂風大作,風沙漫天,使人不能睜眼。本地人習慣了,但是這可害苦了外地人。這時遼軍竟認為此次出征惹怒了上蒼,竟有跪地求饒的。三軍亂作一團,西夏人隨後追殺。正是此次惡劣天氣也給遼軍致命一擊。
正是這幾點因素導致,遼軍第一次徵夏失敗。究其原因,最主要因素還是西夏人有一個好的領導,有一個好的戰術,如果前期沒有采取求和戰術,麻痺對手,使遼軍疏忽大意,可能也就沒有以後的故事了。雖然此次征伐西夏失敗,但遼興宗也是吸取了經驗教訓,為以後第二次徵夏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孫子兵法: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動員10萬軍隊,要影響70萬家,按每家(戶)4-5人計算,至少影響200萬人以上。換句話說,中國戰國時期的動員率就是在3-5%之間,超過5%,就屬於動員率紅線了。
古代斬首數字絕大部分為以1為10的誇大,甚至比例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