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車迷
-
2 # 釆姑娘的老蘑菇57316098
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華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著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編寫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3 # 王家二憨
現在的春節是中華民國袁士凱時期規定的。之前的元月初一,叫元旦。滿清滅亡後,舉國崇洋媚外,認為凡是中國的都是糟粕腐朽的。文字、曆法、民俗這些都“必須”改變。所以官方將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並打算讓人們不過年,只過“洋旦”。無奈民風難改,為弱化傳統節日,將“立春”這個春節安排到農曆正月初一。
-
4 # 螃蟹橫行天下無敵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複製別人的)
-
5 # 夕陽風吟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1]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華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 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
6 # 範鵬娃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
7 # 謝國棟512
據記載,華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農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
現在過春節更多的是代表著團聚,團圓,歡樂,因為沒有比過春節更充足的理由回家了。
-
8 # 三隻小熊哦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
9 # 心陌小築
春節又名“年節”,俗稱新年、大年、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據考證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的起源有號多種說法,最主流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相傳公元四千多年前,舜繼天子位,帶領民眾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從此人們把這天當做歲首,每年的這天人們都穿上新衣,備上豐盛的貢品進行祭祀,慢慢地演變成了現在的春節。
-
10 # 陽洋爸爸340
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回答都是那些歷史學家講的,什麼從上古時代,春秋時期等等。
對於我來說,華人的春節就是從我記事的時候開始的,我不記事我也就不知道春節開始了啊,我記事了,那就是春節開始了。尤其是小時候,為什麼,因為小時候家裡窮啊,只有到過春節的時候家裡才能吃點好的,什麼燉肉,,排骨,丸子,扣肉,還有餃子。過年最喜歡燉肉尤其是燴上白菜粉條,或者土豆粉條,那叫一個好吃。
還有春節放假尤其是過年放鞭炮還有煙花,小時候好多夥伴拿著鞭炮到處去玩,各種玩的花樣,手拿著放,放到地上點燃就跑,最好玩也是最壞的是去茅房放炮,想起那時的時光多麼有趣,現在都太缺乏年味了,也就是西南地區可能年味還稍微足一些,而且人大了事多了,想的也就多了,當時的心境也就很難再找到了!所以留著孩子們美好的童年,讓他們自由自在的過好彌足珍貴的童年吧!!!
-
11 # 暖心咖啡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 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 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12 # 輕踏落葉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
13 # 劉紅強1
據傳在上古時代,“年”是常年生活在山林裡的一種頭上長有單個犄角怪獸,每到歲末辭舊迎新之際便出來禍害百姓,傷害人畜,人們對此叫苦不迭。後來在一位白鬍子老者的指點下,據說這位白鬍子老者是位神仙,人們發現了“年”有怕火光,怕爆響,怕紅色東西的弱點,此後每到歲末,人們便貼上紅對聯,家家燈火通明,燃放爆竹,以驅趕“年”這種怪獸,這些都是上古的神話傳說而已。
回覆列表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華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著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編寫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漢武帝以前,春節的具體日期不太統一,漢武帝時期,春節才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由此逐漸變為民族節日。
在古代人最早的認知中,春節不是一個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的觀點,這都是陽中之陽的日子,是災難性的日子。
但日子再不好也得過,這就跟竹子一樣,竹子哪兒都是光滑的、順的,就竹節的那個地方是疙瘩的,所以,這種日子叫節,所謂春節,就是春季裡最不吉利的日子!
因為春節這種節日不吉利,不好過,但是這一天還必須得過,所以人們就想出各種過節的辦法:驅鬼辟邪、祈福迎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種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與功能在唐代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這個時期開始,春節慢慢從驅邪祈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了,過春節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各種娛樂活動。可以說,在唐代以後,春節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明清時,春節習俗的禮儀性、應酬性逐漸加強。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一些相關的習俗和信仰傳承了古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