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法媽媽育兒經
-
2 # 現代與經典
最重要的是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不是要提前學習漢語拼音和一年級的數學知識。
小學的學習任務性增強,需要孩子增強時間意識,按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幼兒園是以玩為主,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完成,也不會挨批評,但小學就不是這樣了。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提前在大班下學期做好工作,如讓孩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到校。不是很安靜的孩子,要提升他的規矩意識。一進小學,規矩會比幼兒園多很多,如果孩子是老師的“眼中釘”,對家長和孩子,老師都不是好事情。小學老師最怕遇到太鬧騰的孩子,影響其他孩子學習,耗盡老師心力,但有些家長可能還不理解,認為老師歧視自己的孩子,沒有注意努力配合老師去抓好孩子的行為習慣。
-
3 # 覷紅塵
這個問題很大。
對那些平穩過度好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家長不用操心焦慮太多,更沒必要花錢給小孩報各種幼小銜接班。
上小學低年級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很重要,成績次之。
對於幼兒園時期沒帶好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習慣一般不太好,需要家長花心思慢慢往好的方面引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幼兒園時期三年時間慢慢行成的不好習慣,不可能幾天幾個月就能彎過來。所以這樣的家長更需要比其他家長有足夠的耐心,有更好的應對孩子發生錯誤時泰然處之的心態,當別人歧視孩子或孩子遭受差別對待時,這樣的家長需要有機智處理問題的能力。否則,最後受傷害的是孩子。對孩子後來的教育也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
4 # 我是老碗哥
幼小銜接班目前已經列入政策的重點打擊物件。今年的教育政策更加嚴格,從上至下無不嚴肅待整。政策規定,禁止幼小銜接,禁止小學課程提前化教學,確保一年級從0教學等一系列硬性規定。
有人說這些規定沒用,現實改怎麼樣還是怎麼樣。沒錯,有些地方的確如此,但是隻要政策在,就會有人監督。而起監督作用最大的還是我們家長群體。只要有規定在,那些打著各種旗號賣弄的商業行為就是違規的,理虧的。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從小要擺正心態,擺正態度。假如凡事至追求隨大流,不求是非對錯,那麼教育就會失去意義,又何必在意一時的幼小銜接。一句話,人家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得了,焦慮也就沒有了。之所以焦慮,說明還有與人不同的想法,以目前情況下,建議個人意願+政策規定,來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不用看別人怎麼樣,堅持自己就好。
-
5 # 媽咪老師
這個問題問得好。
現在不少家長因為幼小銜接問題而焦慮,最近就有不少家長追問我,希望我假期能夠開個幼小銜接班,還有不少當我指出他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他們就把希望寄託於把孩子送到機構去解決的。
雖然許多家長陷入幼小銜接焦慮之中,可是作為有多年幼小銜接經驗的我,認為大部分家長焦慮錯了方向。
我們怎樣幫助孩子跨越幼小銜接?我認為家長應該重點關注這幾方面:
1、專注力。小學課堂四十分鐘,孩子必須學會專注,學會傾聽,能夠坐的住。幼兒園課堂時間較短,課堂形式多樣,如果在幼兒園孩子就堅持不了一節課,進入小學肯定有問題。
2、學習慾望。沒有興趣的學習是難以持久的,不明白學習意義的堅持是艱難的。家長必須引導孩子認識到學習對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幼兒階段提到學習就感覺頭痛,以後學習肯定有問題。
3、任務意識。為何現在孩子的學習問題讓家長頭大?也許作業佈置有問題,主要原因應該是家長過多參與孩子的作業過程,孩子沒有自己獨立完成作業任務的意識。
4、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點網路資訊很多,家長可以自行蒐集學習、參考、借鑑。
5、規則意識。規則是安全的保障,作為家長必須引導孩子懂得遵守規則,約束行為。
6、自我保護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小學有課間,校園內難免有不注意安全、不遵守規則的孩子。這個時間段的孩子不能時刻處於老師視線範圍之內,孩子必須學會注意行為,規避危險,以及學會應對突發事件。比如被別人撞到怎麼辦等等。
7、前閱讀和前書寫及基本的運算能力。適當的知識儲備是必要的,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較快融入新的學習氛圍之中。
這些是學習的基礎,而這些指望銜接機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太多家長把目光放在知識儲備上,但是如果這些準備你沒做好,再多的知識準備也無意義。
-
6 # 愛家教育
我記得我女兒入學之前,非常興奮,經常問我上小學時候的事情,我就挑一些有趣又好玩的事情告訴孩子,孩子聽完後,對上學更期待了。
當孩子如果問起來和上學有關的事情,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講一些有意思和好玩的事情,讓上學這件事情先給孩子一個好的印象,讓孩子充滿期待,這樣孩子才會喜歡去上學。
我認為作為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我認為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並讓孩子不產生厭學的情緒。
孩子的成績倒是次要的,只要孩子成績能跟的上就可以,養成了好習慣後,孩子會自覺學習,這樣孩子的成績自然就上來了。
-
7 # 諾善說育兒
我覺得父母因為幼小銜接引起的焦慮程度,應該是低於入園引起的焦慮的。
不知父母還有沒有忘記,當初孩子入園前自己的那種焦慮?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睡不好,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被同伴欺負,擔心老師會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入園之前,家長似乎會突然發現很多很多的問題,左看右看都是孩子入園後會面臨的重重困難,因此而焦慮不已,並把自己的這份焦慮傳遞給了孩子。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況;因為孩子的入園,可以看作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里程。對於家長來說,特別是只有一胎的家長來說,也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情況,沒有以往經驗可以參照;因為對未知的不安和對孩子的關心,所以才會出現焦慮的情況。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熟悉幼兒園的生活,並喜歡上幼兒園之後,家長的這些焦慮也是慢慢地隨風消散了。
孩子在幼兒園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三年或四年,家長也跟著過了沒有太多煩惱的日子;等到臨近讀小學的時候,才又猛然發現那種熟悉的焦慮感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似乎又是冒出了一大堆的問題,讓家長覺得無從適應,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解決。是不是這樣?
其實,這和孩子入園前引起的焦慮,起因是同樣的,都是因為對未知的不安和無法掌控才會引發的;但畢竟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孩子的年齡也比入園時要增長了好幾歲,所以家長的焦慮應該是輕於入園焦慮的。
而且,既然有過面對焦慮的經驗,那麼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找到相應的應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焦慮。
我們知道,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會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比如給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以及孩子能力方面的準備,從而讓孩子能夠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孩子和家長的焦慮情緒。
那麼在孩子入小學前,我們可以做哪些準備呢?
比如說,可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學裡是以上下課鈴聲作為訊號的;那麼可以告訴孩子,聽到上課鈴聲,要及時坐到自己的座位上。還有,當天的作業要當天完成,第二天要帶到學校交給老師等等。
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專心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回家後專心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不會讓其他事情分心;作業完成後能主動檢查等等。
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性。我們知道,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會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幫助孩子處理各種事情;而升入小學後,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學會自己去處理。所以,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性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能讓孩子較快適應學校的生活。
-
8 # 小晗晗愛閱讀
我家小孩去年剛上一年級,您的這個問題我可以用的實際經歷來回答
幼小銜接我們擔心的是什麼?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都會提到幼小銜接的問題,甚至有的早早就開始準備,幼兒園小學化,即使學校不去這樣做,家長也會自己這樣去做,讓孩子學拼音,學算術。如果孩子不想學,還要逼著學,如果孩子學的不好或者是沒學的,等到要上小學了就開始焦慮著急的不行。
為什麼會這樣焦慮?因為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把小學一年級當成起跑線,我們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我們覺得如果幼兒園沒學習,小學一年級就可能跟不上,小學一年級跟不上孩子就掉隊了,好像以後也會不怎麼樣。真的是這樣嗎?
真正的幼小銜接不是知識儲備,不是搶跑學習,而是培養習慣分享我和孩子的故事
我兒子上的幼兒園沒有學習拼音,也沒有學習算數,主要的時間都在玩。我們也沒有給他在家裡輔導什麼。等到去年九月份上一年級以後,的確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特別是拼音,在幼兒園沒學過,但很多孩子都學過,老師的教學就是正常速度。這個時候孩子就顯得有些跟不上,第一個難關就是不會拼讀。努力的去練習,去讀,老師佈置的作業還是完不成。自己也特別著急。
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給過他任何壓力。因為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就像我們大人學習一項新技能,剛開始也會覺得困難。掌握需要時間。後來我們就一起找到了新的學習方法,然後再去練習,很快這個難關就過去了。包括在後來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是慢慢的都好起來了。
從始至終我都沒有擔心過孩子會跟不上,也不覺這是什麼問題,是孩子很差。反而我覺得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兒子都很多好的習慣,他每年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兒就是寫作業,我們從來不用管。他會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時間,能夠專注於一件事情。遇到自己不會的,他願意去嘗試,去練習,能夠保持耐心。他會積極主動,所以他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會想辦法去做好。有了這些習慣,那些暫時的困難和問題真的都不算什麼。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長跑,學習也是如此。如果真的有什麼起跑線,我覺得不是一年級的成績,而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明白,孩子越往後,年級越高,學習的科目越多,學習壓力越大,任務越重,而且大人的影響力都會減弱。這個時候,那些好的習慣,就會派上用場,差距會因此而拉開。其實在小學,特別是低年級,就知識而言真的很簡單,成績說明不了什麼。就像校長在新生入學家長會上說的,最重要的是培養習慣,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你為孩子做的最好的幼小銜接,應該是在幼兒園的3年裡給孩子培養這3個好習慣1、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習慣。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很多家庭從孩子上小學開始進入到雞飛狗跳的模式,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總是覺得孩子不主動,父母操碎心。而且還不落好。就開始尋找讓孩子積極主動學習的好方法,想走捷徑。
我想說的是,獨立自主真的不是孩子長大就會有的,也不是突然就會有的。這是一種習慣,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不需要面對學習成績的時候,不覺得獨立自主的重要性。事事包辦,事事代勞,等到上小學了,在學習上更是如此,能盯就盯著,能陪就陪著,能管就管著。結果孩子主動性沒了,獨立思考能力沒了,自信也沒了,遇到點問題就開始自暴自棄了。這樣又怎麼能好,只會越來越糟。
所以,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放手,從生活小事開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教會孩子堅持、練習、耐心這三件事。在這個過程中多給孩子鼓勵和信任。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讓他為自己做主,為自己努力。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等上小學以後,在學習這件事上,自然就能少操心。
2、培養孩子時間管理高效的習慣。拖拉磨蹭也是媽媽們最為苦惱的問題之一。寫個作業拖拖拉拉幾個小時,一會兒幹這個一會兒幹那個。結果搞的沒時間做別的,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了,自然也不開心,媽媽也生氣。
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做時間管理,分清事情的輕重緩解,專注一件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給自己做計劃等等。等孩子上小學了,也會很輕鬆。大家可以先給孩子讀一些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先有這些概念和意識。在準備一些計時沙漏,在日常生活中用起來,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緊迫性。和孩子一起進行練習,就像玩一樣,做個週末計劃呀,旅行計劃呀,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排事情更高效。
3、培養閱讀習慣。這一點也非常非常的重要。所有科目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理解,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很多育兒專家都提到了這一點,喜歡閱讀的孩子往往會更有後勁,在上小學的時候或許並不能拉開差距,但是越往後,影響會越明顯。而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習慣則更容易。培養閱讀習慣從堅持親子閱讀開始,每天讀故事給孩子聽。
與其焦慮不如行動,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給孩子培養好習慣,而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那些小學的知識。如果想讓孩子學,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把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讓學習變得有趣,孩子自然會去學。否則,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熱情,那就得不償失。 -
9 # 彭華勇家庭教育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回覆列表
幼兒園和小學確實有很多的差異。比如上課時間的不同,小學要在45分鐘左右,而且要求孩子的專注力非常高。另外就是心理方面,要求孩子獨立,並具備自己上衛生間,洗手,整理書包的習慣等等。因此在入學前,幫助孩子逐步過渡,適應小學時間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