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華禪寺
-
2 # 敖漢人的生活
不是社會浮躁了,是我們的心在浮躁。社會上的各種誘惑看的眼花繚亂,掩蓋住了本應平靜的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迷失了自我。想讓心平靜就要回歸自我認清自己評估自己,自己的能力應該得到什麼,別太高估自己。
-
3 # 水推船移
能看到世俗浮躁,說明你不願隨波逐流,想要心靜也很簡單,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專心做你自己想做和你需要做的事。目標清晰,態度堅決,排除誘惑和干擾,去實現你的理想,做了努力過了就不會有後悔的一天,目標小一點,慾望少一點,慾望少了心自然就靜了。要知足知止,時刻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出家和隱居都是消極避世避,畢竟,人是社會動物,有交流的需要的。
-
4 # 呂曦56139191
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才能做到靜心養性。我曾一度在徘徊中,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園,脫離開浮躁的世俗,這並不現實。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尤其是在拜金社會下,人心難測。學會包容,學會面對,學會拿的起放的下,以一顆Sunny的心態快樂了自己,也愉悅了別人,人生何處不Sunny?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專案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一般來說,出家與隱居的初期是透過遠離浮躁的環境,遮蔽不必要的干擾,而達到心靜的狀態。但是這裡還有一層意思,達到心靜狀態的人,更願意選擇清靜的環境來居住。
浮躁是一種能量,心靜是一種能量。無論您有沒有覺察到,心最初的狀態就是安寧平和的,這是它的原始設定值。所以,您其實問的是,如何讓心在浮躁中迴歸和平?
舉個例子,有人有一個LV的包,你看到了很喜歡,也想擁有一個(慾望),回頭看看自己的銀行存款,頓感囊中羞澀(匱乏),於是覺得他人是在炫耀(嫉妒),而且感覺自己不如別人(自責),於是你拼命努力工作,想要超越別人,掙更多的錢(爭強好勝),最後終於達到了目標(滿足),然後,你將這個貴巴巴的包視為生命(依戀),害怕丟失被盜(恐懼),終於有一天,它被損壞了(痛心),你感覺到損失了一筆巨大的財產(喪失)……在這個過程中,心的起伏是隨外境而不斷起伏的,這就是浮躁。
再舉個例子,有人有一個LV的包,你看到了很喜歡,就美美地欣賞一番,恭喜獲得這個包的人,心想要不要自己也買一個。回頭看看銀行存款,也能買一個,但再想想,這個包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也不完全是,買了包,還得配上其它相應的服飾,這些服飾又得在特定的場合才能穿,完全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買了就大部分時間是擱置的了。於是,根據自己的所需,斷然決定“不需要,不買”。很簡單吧,心很清晰,也很明瞭,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必需的,不追隨慾望,不陷入比較,心就在安定之中。
你的心在安定之中的時候,就看不到浮躁。對於某些人浮躁可能還是存在的,但你的心直接明瞭,只以所需來定所求,並且簡單有效地行動,無畏無懼。至於所需之外的枝節,恰恰是對你的心是否處於安寧和平中的障眼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追求枝節,便會喪失本心,而得不償失。
修心的理念很簡單,但修心的過程豈是一個回答便可以解決的?沒有捷徑,需自己勤悟勤修!
-
6 # 展現出的氣質
浮躁的社會,怎麼讓心安靜下來?看慢一點,再慢一點。慢閱讀,滿思考,慢走路,慢吃飯,慢說話。慢下來不會讓你掉一塊肉,少一分錢,反而讓你跳出牢籠,體會一個新的視角世界!
各種形容現在社會物質,利益,金錢等的詞都有了,可見並非我一人,而是大多數!怎麼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把心安靜下來呢?如何平復我們內心的不安?如何安息我們頭腦的騷亂?及時覺察心的語言,及時覺察頭腦的語言,及時看見它們在說什麼,及時看見那個震盪,及時握住它,及時覺知它,給它依靠,給它能量讓它停下來。
感受和想法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常常結伴出現。有時感受是哥哥,感受先出現,而後才有想法;有時想法是哥哥,想法先出現,而後才有感受。但常常想法在上,感受在下,想法上揚,感受下沉,想法外越,感受內旋,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個性格內向,一個性格外向。
通常,我將想法說為頭腦的語言,將感受說為心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修行就是要學會聆聽,要學會聽見頭腦在說什麼,要學會聽見心在說什麼。大部分人通常會聽見頭腦在說什麼,少有人聽見心在說什麼,除非那心非常難過,用很大的聲音給你說你才聽見。
想法是一種聲音,感受是一種聲音,我們應時時注意自己內在的動靜。如果說修行,這是最基本的修行。想法是頭腦的震動,感受是心的震動,你必須及時看到那些震動,用覺知之手握住它,體會它們,溫暖它們,和它們在一起,它們才會較快的安靜下去,消停下來。否則,那震盪會更久,那彌撒會更廣更深,你受到的內傷更嚴重。
有一個想法出現,及時看住它,有一種感受出現,及時握住它,把它們攬在懷裡,像對待受驚的孩子一般的安撫它,安慰它,讓它們像孩子貼近母親一樣的貼近你的感知,貼近你的覺目。音叉一經握住,它的震顫就會終止。感受、想法一旦被覺知之手握住,它也將不久就停下來。
如何平復我們內心的不安?如何安息我們頭腦的騷亂?及時覺察心的語言,及時覺察頭腦的語言,及時看見它們在說什麼,及時看見那個震盪,及時握住它,及時覺知它,給它依靠,給它能量讓它停下來。
音叉沒有握力會持續很久,頭腦或心的震盪沒有覺知之力也會持續很久。所以,覺知是修行人最基本的心行能力,而聽見頭腦的語言,聽見心的語言,看見頭腦的震盪,看見心的震盪,是最基本的解脫行為的開始。
來,修行四念處——從覺知呼吸開始,擴充套件到對感受的覺知,擴充套件到對想法的覺知,擴充套件到心對事物詮釋和創造的覺知。四念處是佛陀聖教的起步,修行者從這裡起步走向大乘,走向解脫,走向正等正覺。
四念處不應被大乘修行者遺忘,應該被重新發現、發掘和利用。如果須菩提復活過來,如果他活在現代,如果他重新問佛陀:世尊,這個時代的修行人,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想,世尊會回答,修行四念處。修行四念處的功德利益,絕非頭腦主義者,大乘主義者所想的。
這個時代,患有空虛症,內心浮躁、焦慮,生活沒有目標,心不知該安放到何處者,修行四念處。四念處是茫茫空海中的島嶼,它可以讓你駐足,它可以讓你暫住,它也可以讓你在這裡安家——然後變現一個天堂,然後綻現一個佛國。只要你在這裡停下來,沉下去,你想要的都會呈現。真實,不虛。
一個人若想免除被感受的影響,被想法的影響,修行四念處——從觀呼吸開始,擴充套件到對感受的覺知、對想法的覺知、對一切諸法及法界的覺知。大放光明,正等正覺,非你而誰?
依止四念處,踐行八正道,人間百八年,平實安穩過。如陸上踏步,非水上行舟。境定無風險,老病死皆樂。
合十。——來自一念行者
-
7 # 求圖55
西方一位哲學家說:“天浮躁有雨,社會浮躁有亂,人浮躁有禍,心浮躁有事”!
當下社會確實很浮躁,浮躁的整個社會好像一個時刻都會爆炸的火藥桶一樣可怕。天災人禍接重而至,這些都是我們天天看到或者經歷著的,如:地震、洪澇、火災、自殺者、殺人者等多到觸目驚心,不死人的現在都不叫事,也許是應著:“天浮躁有雨,社會浮躁有亂,人浮躁有禍,心浮躁有事”吧!不過,能讓社會浮躁的並不是社會本身,而是人心,也可以說是人心浮躁則事事浮躁,進而上升到社會浮躁,人心不安則事事不安,進而演繹到社會不安。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是歷史的那面鏡子映照的是過去;而現實社會也是一面鏡子,只是現實這面鏡子映照的是現在,是人心。人心是什麼樣,社會就是什麼樣!也有人說:現實就是人心的影印件,人心美如畫,現實就是一幅畫;人心險如坑,現實就是一個坑,
一人心亂天下皆亂的經典案例很多,如:春秋時期的晉國是六大家族掌控著,後來實力最強的智氏家族動了歪心,想逐步消滅其他家族自己一家獨大,後來反被“趙、魏、韓”三家所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的故事,經此一變,不只是消滅了智氏家族,還消滅了晉國,同時建立了“趙、魏、韓”三個諸侯國,更是結束了三百多年的春秋時代,開啟了一個更為殘酷的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而造成這個舉世皆驚的中國歷史分水嶺的格局的只是因為智氏家族一人的心亂而引發的天下大亂!這種貌似波瀾不驚一人心動而造成天下皆動的案例一直在上演著。如現在的:
部分商家動了歪心,市場就湧現出了毒奶粉、地溝油、假貨、水貨等等亂像;
部分機構、磚家動了歪心,電視、報紙、媒體就出現了各種圈錢的坑爹套路;
部分學校、老師動了歪心,各地就冒出五花八門的強制式補習班;
部分企業部門動了歪心,保險、保健等行業就做成了聞之色變的傳銷;
部分人大力倡導物質文明建設、學習西方文化的時候,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幾乎被荒蕪,以至於一個開國上將的離世都沒有一個三流演員緋聞有轟動;
再如: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離婚、出軌的現象就直線上升;
……如此種種不正常的現實和現象,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誘惑,也是挑戰,更是一種抵禦和對抗,目前看來,以上種種浮躁正在吞噬我們每一個人,想在這個昏昏噩噩的、浮躁的社會里保持一顆安靜的心的確很難!
我們都知道:“欲動天下者,必先動天下人之心,欲動天下人之心,必先動己之心”!可見,病由心起還要用心醫!
可以說,看是社會浮躁,實則是人心浮躁;看是道義淪喪,實則信仰缺失;看是崇尚拜金,實則底線崩潰;如此眾多浮躁僅是我們的心不安而已!
現實如此紛擾,也不是我們一人可以改變的,就算現實瘋了,我們如果人人能守住自己內心的那份安逸,社會何愁不安逸呢?
正所謂:“心靜則天下靜、心安則天下安”!
-
8 # 生病的阿雅
最近時常感受到溫度的改變,我也開始慢慢迴歸自我,你們都知道的,我總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抱有執念,比如我在畫畫的時候,時常戴上耳機單曲迴圈網易雲裡的某一首民謠,慢慢品味其中的故事和旋律;比如我喜歡在乾淨的馬路上走,看Sunny直射下的未來;比如我只喝沒有味道的礦泉水,比如這些年心底一直有一個人……
我幾乎聽了八年的陳綺貞,清新,溫暖,樂觀,獨愛旅行,不忘初心也總能深壓心底。有人說:聽陳綺貞的音樂就像是喝了一杯氣泡礦泉水,舒服暢快,最後還不小心打了個嗝;也有人說她的歌聲如同輕緩的微風拂過,棕梠樹沙沙作響,你還可以看見白雲睡歪了東邊。陳綺貞的歌都是她心底裡的話,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聽過的歌。這看起來似乎很文藝,但她卻並不是太在乎,也不太懂這個詞,她只知道自己生活狀態是個什麼樣子。而愛她的人喜歡叫她“陳老師”,因為她學哲學,愛文學,能寫歌,會生活,像個“仙女”,很多人羨慕她的一句“現在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以前總以為自己愛上了陳粒,愛上了風塵僕僕的民謠,可一聽《旅行的意義》立馬被拉了回來。我們的生活不像民謠裡說的那麼荒頹和跌宕,縱然也崇拜詩和遠方,但畢竟沒有勇氣去流浪。
很多人問過我你是否有一天會和我們告別去遠方,我說誰知道呢!一年一個心態,可能看了一個電影我就真的去了撒哈拉,也可能某天傍晚我安靜的聽了一首歌就真的覺得心安,享受現世安穩,結婚生子了。
有時候選擇這個問題,還真的是沒準的事兒!
後來有一天深夜,我醒了過來,躺在床上想我常常苦惱於諸多煩心事,經常不能選擇好該做的事情。原因不是我不會選擇,而是我野心太大,想要的太多,既想要放蕩不羈愛自由又想要安安穩穩的踏踏實實的做個小姑娘。
李亦非曾經說:一個女人實現財富自由一共就三種方式:一是繼承,二是出嫁,三是自我奮鬥,這三種每天都在這個世界上上演,沒有高低貴賤,你衡量一下自己,然後選一種。
這話說得非常務實,絲毫沒有價值觀的高高在上,繼承是先天而來的,後天我們能做出改變的也只有後面兩種了。
自食其力或許是兩百年來世界給予女人最大的機會和公平,所以我不要輕易放棄,而靠男人吃飯的本領和壓力,是另一種辛苦,也不比工作少。
曾經兼職打工的時候認識過一個特別漂亮的姑娘,和她住一個宿舍。每天早起搖呼啦圈,敷一張妝前面膜,然後洗臉刷牙,精心上妝,然後穿前一天搭配好的衣服,然後和圈子裡的朋友逛街、下午茶並藉此認識更多的國企大老闆,晚上畫精心的煙燻陪老總消遣,每天吃很少的飯和很多的維生素來保持身材,每年往返一趟南韓,微調自己的五官,她告訴我她一點也不想靠男人活了,一點也不想想盡千方百計來討他們開心,一點也不想帶上溫柔的面具發嗲撒嬌。我多想像你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點也不把男人當做自己的牽絆,每天做一個只為自己活著的姑娘。
你看,做一個嫵媚的賤貨也沒那麼容易。
但是當我決定成為職業女性,或者選擇創業模式,那意味著,沒有多少人體諒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20歲還是40歲,身體健康還是有特別的病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上有老下有小瑣事纏身,心情愉悅還是遭遇了很大的變故。
這也就是現實,我一邊做著浪跡天涯的女強人的夢,一邊還在深夜思忖自己是否應該老老實實嫁個人在家相夫教子,有人說我就是太墨跡,說的好聽點是不會選擇,難聽點就是野心太大,想要的太多。
後來我想,還真的是那麼回事兒!
難做的不是選擇本身,難做的是怎麼控制自己的野心。
不光是我,現在更多的人都混沌於人生選擇,大張旗鼓的喧囂著斷舍離,最後卻還是貪嗔痴,有時候我們的選擇太多,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不會選擇,而是因為我們想要選擇的太多。
我們捨不得的現世安穩又但又不忍放棄自由和遠方,我們一邊捨棄不了既有的東西,一邊還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就像我常常想要去流浪,去尋找詩和遠方卻又放不下歲月靜好的世俗生活。
你看,有時候我們就是那麼慫,那麼慫。
當然了,愛情也是一樣,想要的太多,慾望在作祟。
我看到的真的有些人談戀愛真的就是因為寂寞了,因為別人都有了所以我也要找一個心理慰藉。
等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人,卻苦惱於不知如何選擇。
《告別薇安》裡林對喬說:“告訴我,你不會愛上我”。她在羞恥和快樂中,仰起她如花般盛開的臉。我不會帶給你任何麻煩。林,你是自由的。她的眼淚從眼角滑落。喬知道他們的身體痴纏太久,所以靈魂註定越走越遠。後來我越發的覺得林對喬是自私的,林喜歡薇安但卻不捨得放棄喬帶給她的慰藉,他想兩者兼具。
有人說他可恥。
對,那是一種貪慾的可恥。
百度對選擇困難症的解釋是:.不能確定自己內心最重要的需求,無法獲得心理平衡。面對選擇的時候會覺得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滿意的選擇。
其實這些從根本上來說就不是選擇困難,而是你想要面面俱到所以才猶豫不決。這就是人性深處的慾望。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遇到了很多選擇,我希望你能刨除掉人性深處的慾望,再做選擇。這樣你會很清楚的做出每一個決定。
-
9 # 健康行者
行色匆匆,幹啥都急,匆忙吃飯、睡覺;愛發牢騷,抱怨不斷,消極心理使其焦慮不堪;每天被工作和生活搞得頭昏腦漲,時時為名利和錢財絞盡腦汁……
其實,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浮躁的,都有人為此煩惱,而同時代也永遠有內心安靜的人。俄國文豪普希金曾說:“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內心的安靜作為基本特徵。”讓內心世界迴歸安靜,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品質和悟性。
靜心需要牢記“三少三多”:少點焦躁和匆忙,多點從容和淡定;少點抱怨和功利,多點感恩和信仰;少點痛苦和彷徨,多點豁達和自信。
心煩氣躁、心內不安時,靜坐是一個養腦養神的好辦法。端坐姿勢,雙肩下垂,雙腿分開,手放膝蓋,肌肉放鬆;背部挺直,下頜微收,頭頸正直,閉目閉口;排除雜念,舌頂上顎,腹式呼吸,舒適為宜。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發現,看樹利於身心平靜,僅需6分鐘就能顯著減壓,天氣好時不妨出去散步,曬曬太陽,聞聞泥土的芳香。
回覆列表
你想過哪一種生活的方式,想要哪一種生命的結果,秘密就在這裡
人生酸甜苦辣都是自己一手調製的,別人不可能給你調製。
你想過哪一種生活的方式,想要哪一種生命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你現在的選擇。
我們可以假想:釋迦牟尼佛當初如果開悟以後沒有下山普度眾生,今天還活在我們心中嗎?今天佛法還存在嗎?所以,釋迦牟尼佛開悟了以後,並不是住在山上享受他的禪定。
我們的人生有沒有意義?生命能不能持久?生活有沒有內容?取決於你自己的調製和選擇,當然外面的因素也很重要。
你想賦予你的生活什麼內容,例如有沒有價值。一方面是你自己決定的,另一方面是你願不願意請教外面的高人?
如果你願意請教,有這個膽量,人家就會幫助你,幫你完善你的人生。
但有很多凡夫俗子沒有這個境界,他不敢請教別人,所以他的生活沒辦法豐富,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他沒有真實的內容。
人生的成長的確需要藉助外援,什麼時候你不需要藉助外援呢?
佛法講:你證到了無師智你才不需要老師教你,在沒有證到無師智之前,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幫助,都要請教高人,都要請示身邊的人。
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都是一體的時代,你做任何事情和身邊的人都是息息相關的。你不能認為你做事和別人沒有關係,其實你想沒有關係也是不可能的,它必須是有關係的。
既然你想的、做的都離不開周圍,那麼,你在做任何事情時就要想到你所做的是利益對方,還是傷害對方。這點是很重要的,否則你孤立了是存在不久的。
孤立的人就如同生命一樣,沒有得到源頭。你只有和大眾融為一體,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你才有真正的力量,才能真正獲得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