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楓159723321

    肯定被掩蓋了真相。首先清朝編的明史,被篡改太多,很多都是康雍乾三個皇帝親自下令修改的,特別是帝王本紀,被極力抹黑,以彰顯清朝建立的正統性。第二,為教育自己的後代勤政,必須要樹立一個靶子,一個壞典型,一生黑點多多的武宗就成了最好的例子,據說清朝皇帝被老師教育舉例最多的就是武宗,別說,清朝皇帝除了最後一個,其他的皇帝雖然不是都很聰明,但都很勤政,至少沒有懶政。第三,就是明朝上下都對武宗不滿意,所以文人記載就用春秋筆法抹去了真實歷史!我覺得明朝那些事兒裡寫的挺好!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根本就沒有什麼應州大捷,吹牛的。

    在所有的史料中,只有清朝修的《明史》才認為明武宗朱厚照取得了所謂的大捷,還給予了高度讚揚,其它史料都對此嗤之以鼻。

    《明史》中,有兩處提到了應州大捷,一處在《武宗本紀》中,一處在《韃靼列傳》中。

    一、《明史·武宗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十二年春正月己丑,大祀天地於南郊。遂獵於南海子,夜中還,御奉天殿受朝賀。三月癸巳,賜舒芬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戊戌,以兩淮、浙江、四川、河東鹽課充陝西織造。夏四月壬子,靳貴致仕。丙辰,副總兵鄭廉敗土魯番於瓜州。五月丙子,禮部尚書毛紀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六月乙巳朔,日有食之。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儲、蔣冕、毛紀追及於沙河,請回蹕,不聽。己酉,至居庸關,巡關御史張欽閉關拒命,乃還。丙辰,至自昌平。戊午,夜視朝。癸亥,副都御史吳廷舉振湖廣飢。丙寅,夜微服出德勝門,如居庸關。辛未,出關,幸宣府,命谷大用守關,毋出京朝官。九月辛卯,河決城武。壬辰,如陽和,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庚子,輸帑銀一百萬兩於宣府。冬十月癸卯,駐蹕順聖川。】

    分析:從敘述上看,好像明武宗這次北征蒙古早有策劃,錢糧兵馬預備充分,還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

    分析:頗有御駕親征的風采,好像很有指揮才能的樣子。事實上,他懂什麼打仗。

    【十一月丁亥,召楊廷和復入閣。戊子,還至宣府。十二月癸亥,群臣赴行在請還宮,不得出關而還。閏月丁亥,迎春於宣府。是年,琉球、烏斯藏入貢】

    分析:把琉球和烏斯藏入貢和應州之戰聯絡起來了,好像有威服四方的效果。生拉硬扯,純屬搞笑。

    二、《明史·韃靼列傳》中這樣記載的:

    【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勳等於應州。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復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虜、朔州,值大風黑霧,晝晦,帝乃還,命宣捷於朝。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分析:說的是經過這次大戰,把蒙古人嚇住了,“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挺有效果的。其實比較扯淡,蒙古人後來沒有大規模入侵,是因為發生了內亂,沒顧得上來收拾明朝。

    從《明史》的上下文分析,給人的感覺是,關於這次大戰,朱厚照是早有預謀,前面的種種安置似乎都是為了這次戰役而精心策劃,上合天意,下應民心。朱厚照還親自指揮,取得了大捷。蒙古人被打怕了,“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而琉球與烏斯藏入貢,彷彿也是這次大戰所造成的。有“威加四海”的效果。

    但是,清修《明史》準確嗎?我看是吹牛,以上這些記載,所謂的輝煌戰果和深遠的影響,都不能相信。

    還是來看看明朝人自己的記載吧。

    三、《武宗實錄》中這樣記載的:

    【丁未,上親督諸軍御虜於應州,虜遁,駕還駐大同左衛城。 先是虜五萬餘騎營玉林將入寇。 上在陽和聞之,命諸將分佈要地。 大同總兵官王勳、副總兵官張輗、遊擊張輗、孫鎮軍大同城。遼東左參將蕭滓,軍聚落堡。宣府遊擊時春,軍天城。副總兵陶羔、參將楊玉延、綏參將杭雄,軍楊和。副總兵朱鑾,軍平虜。遊擊周政,軍威遠。 時九月戊戌也。

    既而虜分道南下,營子孫天堡等處。勳輒鈺、鎮率所部御之。 上命春滓往為之援,政鑾政及大同右衛參將麻循、平虜城參將高時尾虜後,又亟調宣府總兵官朱振、參將左欽都勳龐隆、遊擊靳英俱會陽和,參將江桓、張昶為後應,十月甲辰勳遇虜於繡女村,督軍步戰,虜南循應州而去。

    明日,輗鎮鈺與勳復遇虜於應州城北五里寨,戰數十合,頗有殺傷。薄暮,虜傍東山而退。仍分兵圍勳等。北曉大霧,圍乃解。勳等人應州城鑾及守備左衛城都指揮徐輔兵至。 又明日勳等出城遇於澗子村,大戰。滓、春、政、時、循等兵亦至,虜以別迎敵我軍不得合。上乃率內外提督監督太監張永、魏彬、張忠、都督朱彬及振、傑、玉、欽、勳、英、隆、雄,參將鄭驃等兵自陽和來援,眾殊死戰,虜稍欲,諸軍乃合會。

    暮即其地為營壘,乘輿上焉。 明日虜來攻。上覆督諸將御之自辰至酉戰百餘合,虜乃退。 明日引而西,上與諸將且戰且退,追至平虜朔州等邊。 上覆進兵。會天大風黑霧晝晦,我軍亦疲睏,乃還。復令勳及巡撫僉都御史胡瓚以揵聞於朝。是役也,殺滷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分析: 這個記載明顯是非常詳細了,戰前佈署,戰鬥過程,激烈的交鋒,包括取得的戰果都詳細記錄下來了。比較可信。

    戰果輝煌“殺滷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幹掉敵人16個。我方犧牲52人,重傷563人,有零有整,資料詳盡。

    戰況激烈的時候,朱厚照的總指揮部還差點被蒙古人端掉,還好,沒學了他祖爺爺朱祁鎮,到草原上去放幾年羊。

    四、明朝人談遷寫的《國榷》中的記載與《武宗實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丁未,王勳等出戰澗子村,蕭滓、時春、周政等兵至,……,是役也,斬虜十六級,我喪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

    這兩個史料彼此之間有應證。

    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皇明通紀》就完全是另外一種說法,居然說所謂的應州大戰可能並未發生過。

    五、《皇明通紀》是這樣記載的:

    【上命諸邊將擊之,虜尋引去。】

    分析:《皇明通紀》說雙方並沒有真正發生過激烈戰鬥。蒙古人見明軍人多勢眾,就飛快地逃走了。

    而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蒙古史書《蒙古黃金史》。

    六、《蒙古黃金史》是這樣記載的:

    【其後,達延可汗向南移動,在察罕。格爾臺安營紮寨………… ……他們看見明軍從庫克和坦出發直奔他們這裡來了。庫克、博爾斯二人急報可汗。一個站在房後警戒,一個解下栓著的馬來,扶可汗和合敦二人上馬,從麻因草原中逃出去了】

    分析:按照《蒙古黃金史》的說法,蒙古人並沒有與明軍發生什麼激戰。蒙古可汗看見明軍人多勢眾,就趕緊跑掉了。

    各個史書上對應州大戰的評價也是不同的。

    一、清修《明史》的評價: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

    居然說朱厚照御駕親征,到邊關上陣對敵,有英雄氣概,建立了功業。

    當然,對這樣的評價,我們可以一笑置之。

    二、明朝人談遷寫的史書《國榷》的評價:

    【武宗少即警敏,好佚樂,……帝閽沈沈,曾不及新豐之市,繡甲華旌,輕蹄彤矢,日不輟御,雲中上谷,河西金城,遠詘萬乘之尊,擊狐伐兔,馳峻阪,望窮漠,民至不得保其伉儷,享糟糠孤嫠之業。】

    把明武宗朱厚照親征塞北的戰鬥,比喻成了“擊狐伐兔”,到邊關去打狐狸和野兔去了。️️️️

    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那麼我們來綜合比較一下各個史書的記載和觀點:

    1.《明史》認為: 朱厚照確實御駕親征,與蒙古人發生過激戰,取得了應州大捷,戰果輝煌,蒙古人被打得不敢來了,意義深遠。

    2.明朝史官寫的《武宗實錄》認為: 朱厚照確實在應州與蒙古人發生過戰鬥,蒙古人退走了。蒙古人死了16個,我方傷亡615人,朱厚照差點被敵人俘虜。傷亡比1:40,明軍被揍慘了。

    《國榷》也認為: 朱厚照確實在應州與蒙古人打過仗,蒙古人退走。蒙古人死了16個,明軍傷亡共計615人。朱厚照差點被俘,明軍被打慘了。

    《皇明通考》認為: 朱厚照命令邊將出擊,但蒙古人見勢不妙,就跑了,雙方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激烈戰鬥。

    《蒙古黃金史》認為: 蒙古人看到明軍人多勢眾,就逃跑了,雙方並未發生過激烈戰鬥。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綜合分析:

    只有清修《明史》認為,明武宗取得了“應州大捷”。所以不可信。

    《明史》說戰果輝煌,也許是居心叵測,是想抹黑蒙古人的戰鬥力。

    《武宗實錄》和《國榷》描述詳細,有戰鬥過程,有參戰人員,言之鑿鑿,比較可信。尤其是戰損資料,完全一致。明軍吃了大虧,朱厚照差點被俘。

    《皇明通考》和《蒙古黃金史》也有可取之處,雙方並沒有激烈的大戰,與明軍發生衝突的很可能是蒙古人的後衛部隊。

    總的來說,只有清修《明史》認為有“應州大捷”。而按照明粉理論,《明史》不可信。

    結論:沒有什麼“應州大捷”,吹牛的。

  • 3 # 這些歷史要讀

    關於應州大捷,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一種認為是謊言是鬧劇,正德並沒有取得多少戰果;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正德是被黑的,應州大捷是被後世刻意淡化和扭曲的。

    對此,個人認為,後者是比較有可能的。首先《明史》本就是真實性最低的正史,裡面對明朝皇帝的描寫多有抹黑和醜化,不少事蹟不是添鹽加醋,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其中對於應州一戰的描述,十有八九都是失實的。

    其次,我們不妨代入應州大捷前後的背景中去分析下,究竟正德皇帝此戰的表現和作用究竟如何!

    試想,幾十萬人在戰場上,反覆對砍對射好幾天,結果就是《明史》記下的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這難道不覺得很不科學嗎?

    其實,透過一些歷史的殘片,我們還是能明確應州大捷絕對不是一場鬧劇,而是一場戰術運用得當的圍擊戰。

    當年,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大軍進犯明朝邊境。注意,韃靼可是有備而來的,不搶掠夠是不會輕易折回的。

    而朱厚照也不是隨便迎戰,他還是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的。他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調集長城一線的明軍,而且還是主動出擊韃靼軍隊。 因此,雙方都不存在“假打”,自然就不可能存在傷亡幾十人這個現象。

    而從戰術角度分析,應州大捷明軍也是贏得很精彩的。要知道,過去明軍之所以屢屢敗於蒙古部落的軍隊,主要一個原因是因為各處要塞守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調配,因此一出戰就會被韃靼軍逐一擊破。久而久之就變得不敢出城禦敵,處處被動挨打。

    然而,此戰就不同了。皇帝老子親自調動,各要塞軍事將官有誰敢不奉調呢?而且將士們看到皇帝也來了,更是一改以往的怯戰姿態,都拼死一戰。

    再說,估計這韃靼人過去欺負明軍習慣了,多少會以明軍都會像過去那樣當縮頭烏龜。可不曾想象到這次居然是皇帝親自上陣玩命,很有可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啊……

    再說,朱厚照個人也是有些軍事天賦的。此戰中,他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 然而,據《武宗實錄》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這就黑得太誇張了。

    我們從後來韃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敢進犯明朝這點,其實都能看出,此戰對韃靼的打擊或是影響,應該是相當大的。如果他們只損失了十幾人,而明軍還損失比他們大。佔了這麼大的便宜,還不大舉進犯撈上一筆?

    實情應該是韃靼軍隊由於不知道明武宗的真實身份,也不料到明軍居然會接二連三的出城野戰,最後被打個措手不及,其傷亡應該比明軍慘重。因此,後來懼怕明軍而不敢再輕易南下。

  • 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對於應州大捷的評價,是非常極端的兩種看法

    第一種觀點——這就是一場戲,朱厚照同志策劃導演兼主角,本色出演且演技極佳

    第二種觀點——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大勝,且明武宗無愧於武這個字,充分的在這場戰爭中體現了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和戰略眼光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源於明朝政治格局的特殊性——內閣

    是“雄才大略”還是“荒淫無道”,這是一個問題

    明武宗朱厚照名聲一向很差,差到什麼地步呢?到了清朝還一直成為反面教材,如果皇子讀書不努力,就會被老師板著臉呵斥:“你想學朱厚照嗎?”由此可見,這哥們不學無術的形象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

    其實他也不冤枉,畢竟作為明朝歷史上最能折騰的主兒,朱厚照能玩兒是出了名的,出名到什麼地步?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把朱厚照放在今天,那絕對分分鐘出道,成為超級巨星;要麼就從商,絕對是服務業的龍頭大哥級別

    建豹房,玩女人;搞自駕,玩手段;朱厚照充分的表現出了極強的娛樂天賦,一生都是多姿多彩,達到了一種不是絕後但是空前般的高度,在他之後也只有乾隆同志能和他一比高下,也算是夠本了

    早已做好準備的朱厚照,先是打探到小王子的行蹤,隨後以部分兵力拖延時間,使用添油戰術,集結了邊關精兵,最終和小王子硬碰硬,在應州結結實實的打了一架!

    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為何只有寥寥幾筆且十分詭異?

    這場戰爭很詭異,詭異在什麼地方呢?朱厚照率領五六萬大軍,面對韃靼首領小王子的四五萬精兵,昏天暗地的打了一整天,戰果十分喜人,是真的喜死個人哦!因為蒙古方死了17名戰士,而大明也損失了52員精兵

    這是什麼概念?十萬人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對砍,就死了這點人?就算是拿著板磚互拍幾下,也不止這個數吧?所以這場戰鬥很明顯被人抹黑了!

    可就是這樣詭異的戰爭統計,竟然還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記載,那就是朱厚照表示自己也親手宰了一個,要求記錄下來。說來朱厚照也是英明神武,十萬人對砍總共砍死十來個,他還能順手撈一個,實在是牛的很關於這個記載,很多人都以為朱厚照在吹牛,但作為皇帝隨隨便便吹牛是很掉價的,況且戰場之上,眾目睽睽的大放厥詞,實在不是他的風格。

    這是詳見於《明實錄》中,可信度很高,但問題又回來了,這不符合邏輯啊!甚至說還記載朱厚照差點就給人俘虜了,這更是讓人懷疑。要是明軍死傷過半,皇帝給人擄走還有可能,但問題是一共就死了不到百十人,敵人是如何做到差一點逮到朱厚照的呢?

    明朝的文官,雖然再也不能當宰相,卻有的時候比宰相還牛

    自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明朝由永樂大帝創辦內閣,原本是個好事兒,卻逐漸演變成了另外一種景象——內閣的權力竟然跟宰相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孩子當太子,內閣不同意,結果僵持起來就是幾十年。再如皇帝想要提拔提拔自己喜歡的人了,內閣不同意,直接就給你把手諭退回去。而且明朝的文官尤其是言官特別有骨氣,在上疏進諫方面簡直是不要命的猛

    泣血上疏的,拉著棺材死諫的,從來不把自己的腦袋當回事兒,如果因為進諫被貶謫、罷官甚至殺頭,不僅不哭反而覺得十分光榮。就是這樣的精神頭兒,讓他們非常驕傲、非常自豪,所以他們也非常固執

    而朱厚照同志,是一個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的人,所以他從來都不按規矩辦事,比如應州大捷,就是他利用“漏洞”,偷渡到關外的,因為按正常流程走,他壓根兒就出不去。也正是因為這是野路子,所以不被文官集團所認可,自然見於史料中也是一場可有可無,甚至帶有抹黑性質的小打小鬧

    這是君權和臣權鬥爭的結果,朱厚照打破了遊戲規則,並快速升級,出現高光時刻;但文官集團卻利用手中的籌碼(編寫史料),用系統更改了朱厚照的等級和裝備

    曾在關外叱吒風雲,囂張無限的小王子,在這場損失不過二十人的戰鬥之後,銷聲匿跡了好一段時間,多年未曾進犯明朝邊境。如果真的如史料所記載,作為當時威震一方、四處兼併的韃靼首領,實在是有些言過其實了罷!

    所以說,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武宗朱厚照在這場早已規劃好的戰爭中重創韃靼,導致小王子元氣大傷,因而多年未敢進犯

    當然文官集團黑人也是有限度的,最終他們給了朱厚照一個合理的評價和諡號——明武宗。但也在朱厚照臨死之時和他開了個玩笑,算是小小的報復了一下

    據說朱厚照臨死前,懺悔了自己的一生,表示自己做錯了很多事云云,但我認為,朱厚照是不會說出這些話的,他這一生都在跟規則作鬥爭,跟文官集團博弈,到死就會妥協的嗎?很明顯,是......

    不必原諒,也不需原諒!我這一生就是這麼放蕩不羈愛自由——朱厚照如是說

  • 5 # 認不認識我2

    《武宗實錄》原文:上覆進兵會天大風黑霧晝晦我軍亦疲睏乃還復令勳及巡撫僉都御史胡王贊以揵聞於朝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者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

    古文不帶標點害死人,每次看古本我都想抓牆。上面的話如果斷成:復令勳及巡撫僉都御史胡王贊以揵聞於朝,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那麼確實是這一戰只殺了對方十六個人。但如果換一種斷句方式呢?復令勳及,巡撫僉都御史胡王贊以揵聞於朝,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意思就會變成,胡王贊以強壯在朝內聞名,這一戰他也殺了十六個人,而我軍只死了52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大後的春節和小時候的春節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