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霓安然

    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

    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 ,

    等資訊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正確反應。

    因為人的動作是在大腦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實現的,動作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大腦皮層神經活動的發展。

    所以感覺統合本身就是是由腦神經神經生理學基礎發展而來的。

    感覺統合的訓練可以

    1,調節神經系統接受和傳導資訊的能力

    神經元的軸突和樹突訊號傳導,資訊傳送的多少,在13歲以前是具有可塑性的

    2,訓練大腦對接受資訊的處理和檢索的能力

    3,增強神經系統對調節和整合身體各器官的能力,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 2 # 亞峰醫生說

    1.我們先搞明白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覺統合:是人體大腦必須具備的功能,它的作用伴隨著人的一生。

    感覺統合治療:透過感覺的刺激輸入的大腦神經,尤其是前庭系統:嗅覺、肌肉、關節、面板等給大腦神經輸入的感覺,讓孩子能統合這些外界刺激帶來的感覺,並同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2.神經可塑性又是什麼?

    指的人類曾經做過的事情經驗引起的大腦的變化反應。

    答案:透過專業的感覺統合的治療,如透過運動、遊戲等形式,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對孩子健康成長精心設計的訓練方式,促進孩子的感統能力得到良好的發育,進而影響孩子的神經可塑性。

  • 3 # 北大醫療腦健康

    感覺統合治療是臨床最常使用的,用於訓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症、或其他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的障礙的作業治療手段之一。感覺統合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促進感覺-運動發育,透過影響神經系統可塑性,進而促進大腦發育,改善多動症、孤獨症等疾病的症狀。

    我們透過介紹如下四個方面,來說明感統治療是如何透過影響神經可塑性改善腦發育的。

    什麼是感覺統合?感統失調如何表現?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 Jean Ayres博士於1972年最早提出。感覺統合是指將兒童各感覺器官的資訊輸入組合起來,經過大腦整合,完成對身體內外的感知,並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各個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兒童順利適應融入周圍環境。這一理論包括:腦功能發展、學習及學習障礙、訓練三部分。

    任何原因引起的感覺刺激資訊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整合,都會使整個身體不能協調有效的運作,而導致所謂的感覺統合失調。

    感統失調常見表現為:身體運動協調障礙、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身體平衡功能障礙、視聽覺語言障礙和觸覺防禦障礙等。

    1)身體運動協調障礙

    指運動的協調能力存在問題,會導致運動障礙,如穿脫衣服、扣口子、繫鞋帶動作笨拙,吃飯掉飯粒、發音及語言能力不佳。

    2)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

    主要涉及視知覺問題,表現為距離知覺不準,左右分辨不清,視覺不穩定,閱讀困難。

    3)前庭平衡功能障礙

    翻、坐、爬、站、跑等運動能力,以及注意力等學習能力與前庭功能關係密切,胎位不正、爬行不足等會引起前庭平衡功能障礙,表現為喜歡旋轉或繞圈子跑,多動、手腳笨拙、易跌倒、爬上爬下、注意力不集中、組織力不佳、弄亂東西等。

    4)聽覺語言障礙

    兒童早年聽覺弱,易受噪音影響,若父母經常發脾氣或責罵兒童,會造成兒童聽覺上形成隔離狀態,養成拒絕聽別人講話的習慣;長大後不知如何與別人溝通,語言表達能力欠佳。

    5)觸覺防禦障礙

    觸覺資訊統合不良可造成“觸覺防禦過度”或“觸覺防禦不足”。

    防禦過度:表現為對環境反應過於敏感,膽小、害怕陌生環境、咬指甲、偏食、挑食。

    防禦不足:表現為對觸覺資訊分辨能力差,導致缺乏自我意識,動作不靈活,變的笨手笨腳。

    感覺統合治療可以幫助什麼兒童?

    感覺統合治療正是為了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感覺統合治療的理論基礎源自:神經科學、發育心理學、作業治療和教育學。首先,感覺-運動的發育是所有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大腦的發育是透過兒童和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實現的。其次,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針對性的感覺-運動訓練可以有力的調節這種可塑性。進而促進神經系統發育。

    感覺統合治療適用於幫助:感覺統合失調,年齡在3-12歲的兒童。透過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驗證,發現對於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症、學習障礙、閱讀障礙、語言障礙等的兒童,均有明確的治療效果。

    感覺統合治療的內容?

    感覺統合治療目的是為了改善兒童對感覺資訊的加工和整合能力;培養兒童的獨立性,為更好地參加日常活動和學校任務提供基礎。訓練方式以集體訓練的方式,透過遊戲的形式提高兒童的興趣。常用的訓練教具包括:滑板、大龍球、羊角球、平衡木、平衡臺、跳繩、蹦床和獨角椅等等。

    感覺統合治療的內容主要包括:進行各種需要大量觸覺、前庭覺和軀體覺刺激的感覺運動活動;透過這些活動來刺激並整合感覺系統,挑戰運動系統;從而改善感覺、運動、認知和知覺技能。

    居家訓練+遠端指導:對於不能堅持到訓練機構的兒童來說,也可以選擇遠端的“個別化家庭支援計劃:感覺統合治療”,在嚴格的層級督導下,透過專業康復老師的一對一遠端指導,利用家長的碎片化時間,實現在家裡科學、準確地操作該訓練。透過居家訓練的方式,促進兒童“感覺-運動”發育,改善兒童感統失調的問題,促進腦功能發育,最終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感覺統合治療如何改善大腦可塑性?

    目前研究提示,感覺統合失調並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疾病分類,孤獨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發育性協調障礙有很多障礙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最新的精神科診斷標準DSM-V裡,也將“對感覺輸入的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或在對環境的感受方面不同尋常的興趣(例如,對疼痛/溫度的感覺麻木.對特定的聲音或質地的不良反應,對物體過度地嗅或觸控,對光線或運動的凝視)”列入孤獨症的診斷標準之一。而關於孤獨症與感覺的研究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如圖所示)

    相當多的兒童在處理和整合感覺資訊時存在困難。研究發現,5%-15%的幼兒園普通兒童表現出感覺統合失調;80%-90%的孤獨症兒童表現出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而感統治療透過個性化定製的訓練,豐富的所需感官刺激,將提高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感覺資訊的能力,增強感覺的組織和整合,因此對孩子的日常活動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Ayrse假說,感覺統合失調將影響適應性行為的產生,並因此影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表現。

    已有綜述批判性的總結了50篇既往基礎研究文獻(Shelly J. Lane等, 2010),提示感覺輸入與腦區的神經可塑性的存在緊密關係,環境的改變對於神經系統發育及可塑性存在明確的影響,從基礎研究的角度迴應了Ayrse感統治療的假說。

    毫無疑問,神經系統是具有可塑性的,感覺輸入是這種可塑性的重要調節因素。運動和興趣似乎對可塑性也很重要,積極參與可以增強影響可塑性變化的效果。此外,這些研究表明,神經系統改變是發育性的,動態的(反應性的)和任務特異性的。在這方面,這些資料為感統治療師的使用提供了間接支援,成為了感統治療的理論基礎,即在恰當的難度和有趣味性或有意義的背景下積極參與系統的感覺統合治療具有積極影響,透過影響神經系統可塑性(Ayres,1972)改善神經系統發育。

    除此之外,研究結果也提示我們,多種感統治療模式同時開展,可能更有利於影響神經可塑性,透過多種感覺刺激輸入,促進神經系統發育。

    參考文獻:

    1. Lane SJ1, Schaaf RC.Examining the neuroscience evidence for sensory-driven neuroplasticity: implications for sensory-based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Occup Ther. 2010 May-Jun;64(3):375-90。

    2.Kilroy E1,2, Aziz-Zadeh L3,4, Cermak S5.Ayres Theories of Autism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Revisited: What Contemporary Neuroscience Has to Say. Brain Sci. 2019 Mar 21;9(3). pii: E68。

    3.任桂英,王玉鳳.北京市城區1994名學齡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報告[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995(2):70-73。

  • 4 # 多維人生dovilife

    首先需要了解大腦發育的基本規律。大腦細胞在孩子6歲左右已經全部發育完成,也就是說在後續的發育中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腦細胞。此後的大腦發育主要是建立腦細胞之間的神經連結。

    大腦發育不良發生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腦功能改善的效果。如果因為腦損傷導致大腦發育不良,且腦損傷出現在三歲左右,大腦具有補償功能,即可以在大腦其它未受傷區域發展出類似功能。但過了三歲,大腦出現的損傷基本是不可逆的,即腦細胞傷了就傷了,不能再自我修復,這部分功能也就是失去了。這種情況下後天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非常有限。

    第二,腦細胞不會再生,但是細胞之間的神經連結卻可以不斷產生,不斷改變,新的連結可以被建立,而已經建立的連結可以被打破重建。就像走迷宮,連結不同的點會得到不同的路徑和出口一樣,不同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會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如行為模式,思維能力等。

    第三,腦細胞間的神經連結的建立需要外界不斷地刺激才得以形成,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發生的前提。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持續接受不斷地接受某型別的刺激達到一定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建立某個神經連結,形成一條神經迴路。我們給予兒童的刺激越多,兒童腦細胞之間建立的神經連結越多,大腦發育就越完善,功能更強大。這裡提到的刺激的來源就是感覺統合治療涉及的各方面。

    感覺統合治療是以一種結構化的、重複的方式使兒童受到感官刺激,從而調整兒童對身體感覺的反應方式及刺激大腦。

    第四,除了神經可塑性為感覺統合療法提供了起作用的可能性,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及其運作機制是另一個此療法起作用的前提。大腦就像計算機的處理器,本身無法直接獲取資訊,需要透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獲取資訊,然後將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在對這些資訊處理後,根據需要輸出相應的指令到身體的相關器官或不做任何指令,從而調節我們的身體活動和各種反應。輸入大腦的資訊越準確越完整,大腦對身體的調節就越精確和有效。如果兒童對某些刺激不敏感,則其輸入大腦的這類感覺資訊就少,大腦就無法獲取充分的資訊去調節身體做出準確的行為。透過重複,不斷地加大這類刺激,讓大腦建立神經連結,從而改善大腦的發育和對身體的控制。

  • 5 # 多特兒童專注力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曾進行過一次針對感覺統合訓練的實驗: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在實驗室裡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組。

    第一組三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裡一起餵養,此為「標準環境」

    第二組老鼠被單個隔離起來,隻身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裡,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這叫「貧乏環境」

    第三組十幾只老鼠一起被關在一個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裝置齊全的籠子裡。內有秋幹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此所謂「豐富環境」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薰陶後,馬克-羅森茨威格從表現上看到,豐富環境的老鼠「最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

    而將老鼠的大腦摘出解剖分析,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細胞的大小等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其中,豐富環境中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有較好的「感覺神經傳導」「接收資訊能力,以及有較好的「學習和運動能力」

    透過這個實驗,生物心理學家正式揭曉: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腦的發育就越好

    說到這裡,大家其實就能有直觀的理解,「感覺統合訓練」真不是單純的帶著孩子玩玩鬧鬧而已。

    感覺輸入的控制是學習活動的主要環節,當感覺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時,就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

    1、視知覺失調的孩子:

    往往可以長時間的看電視,卻不能順利的閱讀,經常錯字、漏字、添字等現象,或者在寫字時經常性的部首偏旁顛倒,看了就忘,常抄錯題或抄漏題。

    2、聽知覺失調的孩子:

    表現在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經常忘記父母或者老師的話。

    3、前庭系統失調的孩子:

    主要表現為多動,易摔倒,旋轉不會眩暈,分不清左右,方向感不強等。

    由於前庭網膜的協調和掌控功能不足,孩子的重力感和平衡感都會失常,這就可能導致孩子好動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看起來有些笨手笨腳的,與普通孩子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與異常。

    4、觸覺失調的孩子:

    往往不合群,愛去招惹別人,害怕陌生環境,容易產生焦慮,還存在有偏食或者挑食的現象。

    觸覺反應遲鈍的孩子還伴隨有反應慢、動作遲鈍、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等特徵。

    5、本體覺失調的孩子:

    容易走失,對捉迷藏、繫鞋帶、扣紐扣、用筷子等動作較為遲鈍,還伴隨有動手能力差、動作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等現象。

    透過這些感統失調的表現,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孩子表現在學習上的障礙有哪些?

    孩子的學習能力基本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注意力問題列為引起全球兒童學習障礙的首要因素。

    1994年,全美學習障礙聯合會釋出對學習障礙的解釋是:

    個體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能力獲得上存在顯著困難,表現為學習成績明顯落後、學習方法掌握不當、學習策略運用不佳等。

    學習障礙的孩子大運動方面基本不存在問題,但是「動作精細度不高」「身體協調性差」

    所以,在學習活動中顯得笨拙、緩慢、知覺動作不協調,例如:言語表達詞不達意,含糊不清;閱讀時候出現跳字跳行、漏字漏行、前後顛倒;書寫時候錯別字多、易漏符號、上下或左右結構混亂;抄寫時候經常漏字漏行,甚至漏讀整個段落。

    另外,上課時候「不認真聽講」,不停擺弄文具、掰手指、玩頭髮,學習知識不求甚解,缺少獨立思考,寫作業一定要家長陪伴才能完成。

    最後,存在學習障礙的孩子中往往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情緒行為」問題,如好動、多動、攻擊行為、消極自我意識等。

    透過對比上述兒童學習障礙問題,你會驚人的發現,它們與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基本一致。

    其實,孩子就如同一盆花,父母要做的不是修枝剪葉,而是培土豐根。

    感覺統合能力,是我們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

    當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時,孩子就會表現出一系列不自主的學習障礙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消失,12歲以前透過專業的感統訓練很容易得到糾正,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很難改變,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 6 # moon惟畩

    之前就諮詢過,感覺統合訓練,平衡感是人類行動的基礎 ,觸覺是神經體系的營養,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 體感是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根,語言發展遲緩大多由於感統不足。多多少少會有點影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續篇寫蕭峰、段譽,後代那本書名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