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公元前636年,流亡公子重耳為了爭取秦國的支援,返國執政,與秦穆公展開了一輪至關重要的談判。在談判桌上,秦穆公採用賦詩言志的古老傳統,只引用了三句《詩經》中的句子,便將自己的要求表達得淋漓盡致。

    只是讓人不解的是,秦穆公從前曾經支援過重耳的兄弟晉惠公夷吾返國,結果遭到了夷吾的欺騙。已經吃了一次虧的秦穆公為什麼不長記性,這一回又要支援重耳呢?

    01

    依照周代“賓禮”的規定,諸侯國君或者他的使者到別國進行外事訪問,東道國的國君都會設宴享賓。宴會之上,賓主雙方往往還要賦詩勸酒。

    比如《左傳》載:

    (公元前539年)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

    ——《左傳·昭公三年》

    重耳之前抵達楚國的時候,楚成王也是按照這樣的外交禮儀接待重耳的:

    及楚,楚子享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這一回來到秦國,接受了秦穆公的聯姻提議之後,重耳又一次參加了秦穆公為他舉行的饗宴: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關於秦穆公與重耳的這次飲宴,《史記》與《左傳》的上述記載基本相同,但《國語》所記錄的宴會經過及賓主雙方的談判磋商卻要比這曲折得多,也艱難得多。《國語》載:

    秦伯享公子如享國君之禮,子餘相如賓。卒事,秦伯謂其大夫曰:“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恥門不閉,不可以封。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乎!”

    ——《國語·晉語四》

    秦穆公也擺開了接待國君的禮儀來接待重耳——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呢?似乎楚成王前回接待重耳的情景又重現了。

    但是這一次,重耳面臨著更艱難的考驗,因為當他一隻腳邁入“考場”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陪臣趙衰都發現:秦國君臣在考卷的開頭“加試”了一道題目。

    周禮中的賓禮規定,當賓客蒞臨宴會的時候,東道主方面應安排專門的司儀出來迎接,是為“”;進入宴會現場,還須有專人贊禮,是為“”。

    但眼前的情形是,秦穆公擺開了國宴,國宴上卻沒有儐相之人的影子。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裡的那個故事:孝景帝宴請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周亞夫,為了殺一殺這位功臣的氣焰,景帝吩咐在他的席位上擺了一大塊肉,卻偏偏不給他切肉的刀和筷子。

    沒有儐相,重耳怎麼入得了席呢?可老這麼傻站在外頭也不是個辦法,豈不要引得秦人嘲笑?就在這時,趙衰急中生智,挺身而出,扮演起了儐相的角色履行完禮儀流程之後,鑑於秦國君臣的無禮,重耳並未與穆公飲宴,而是徑直退席表示抗議。“子餘相如賓”,主人失禮,還要靠客人來圓場,這讓秦穆公顏面無光。

    望著重耳君臣離去的背影,秦穆公斥責身邊的下屬道,筵席都擺開了卻不安排儐相,善始而不能善終,丟人!表面上客客氣氣,暗地裡卻給人使絆子,更丟人!咱們要麼不做這個人情,不請人家吃飯。既然打定主意請人來了,臨了又這樣陽奉陰違,進退失據。要這個臭毛病改不了,秦國的形象早晚讓你們給敗光了。別老惦記著咱們手裡有槍就只當可以為所欲為,外交禮儀是極其重要的,你們全都得給我打起精神來,敬慎其事才行!

    我也不確定,秦穆公的這番“五恥論”罵的究竟是他屬下的眾位大夫呢,還是他自己。有可能,儐相缺位是秦國大夫們的自作主張。但是按照秦穆公往常口不應心的做派,也說不一定眾大夫們是受了冤屈,幫君上背了黑鍋呢?

    不管儐相缺位的餿主意是誰出的,都證明了在秦國內部有人想給重耳君臣一個下馬威,但第一個回合的交手過後,很顯然,秦穆公這邊兒不但沒撈著便宜,反而還丟了臉面。

    02

    根據《國語》的記載,雙方的正式宴飲與實質性的會談是從第二天開始的。

    秦穆公在次日重擺宴席,招待重耳。一開席,穆公便賦了一首《采菽》。孔子的庭訓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不學詩,無以言” 。所謂“言”,也就是答對酬酢,尤其在外交場合的言語交流中,賦詩言志使用得就更頻繁,更講究。

    引用《詩經》中的經典語句,將自己的意思暗寓其中,這不僅是為了文質彬彬、典雅莊重的表面需要,而且和直抒胸臆的表達相比,賦詩言志所能傳遞出的資訊含量也要大出許多。

    就比如秦穆公所賦的這一首《小雅·采菽》,根據韋昭所注,他很可能是賦了其中的這幾句詩:

    君子來朝,

    何賜予之?

    雖無予之,

    路車乘馬。

    ——《小雅·采菽》

    從字面上看,這幾句詩顯示出重耳來到秦國之後,秦穆公應該是仿效當年齊桓公和宋襄公接待重耳的故事,贈予了他一定數量的馬車。

    但是秦穆公借《采菽》這首詩說出贈車之事,背後的用意可就深了。

    因為《采菽》這首詩是周天子賜予諸侯命服(即按官階等級所穿著的禮服)之時所演奏的歌詩。在春秋時代,因為王室衰微,小國諸侯往往不是向周天子而是向主導霸權的大國朝覲,以此尋求他們的庇護。比如:

    (公元前642年)鄭伯始朝於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左傳·僖公十八年》

    公元前642年齊桓公去世,齊國霸業中衰。與楚為鄰的鄭文公望風梯榮,率先改換門庭,投靠了楚國。為了向前來朝覲的鄭文公炫耀楚國的富庶,楚成王破例以珍貴的銅料贈予了鄭文公。贈與之後,成王又仗恃自己的軍事強勢,蠻橫地附加額外條件——他要求鄭文公承諾這批銅料只能用於鑄造禮器而不能用於鑄造兵器。

    現在秦穆公將公子重耳的赴秦訪問視同於鄭文公朝楚那樣的“來朝”,並仿效成王贈金的做法贈與重耳馬車,“君子來朝,何賜予之”,這一言一行隱隱地便定下了他與重耳之間的尊卑、主從關係,儼然是以中原霸主自居,代周天子行權的口氣了。

    面對秦穆公的強勢,重耳該怎麼辦?他的祖國晉國自8年前韓原戰敗後就淪為了秦國的附庸,而他本人現在還得仰仗秦穆公的援手才有可能回國執政。要迫使秦穆公讓步,平等相待嗎?他沒有足夠的談判籌碼。

    即便此時提出了外交抗議,我想秦穆公的回答也不會比1945年蔣經國前往蘇聯談判《中蘇條約》的時候斯大林說的那番話更客氣:“你說得都對,但你要搞清楚一點,今天是你來求我的。倘若你們自己有力量打贏日本,我自然不會提要求。你既然沒這個力量,說再多都等於廢話!”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此時如果再用“退避三舍”把穆公頂回去,無異於毀滅了爭取外援的最後希望。因此沒等重耳表態,趙衰就趕緊讓他降拜受禮。面對著秦穆公假惺惺地下堂拜謝,趙衰朗聲說道:

    “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

    ——《國語·晉語四》

    重耳既已表態承認秦國的領導地位,也就等於接受了秦穆公的談判前提,接下來他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了。於是趙衰讓重耳賦了一首《小雅·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小雅·黍苗》

    “生機蓬勃的黍苗啊,正仰天企盼著雨澤的滋潤。”重耳之望穆公,如久旱之望甘霖。這份求援心切的期盼,秦穆公當然體會得到,所以他說“知子欲急返國矣。”(《史記·晉世家》)

    但有個問題的答案,想必是秦穆公在俯允重耳的請求之前想要了解的,就是楚成王問的那句“何以報我”。因此在重耳賦詩之後,趙衰隨即向秦穆公解釋說:

    “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陰雨也。若君實庇廕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榮,東行濟河,整師以復強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獲集德而歸載,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命!

    ——《國語·晉語四》

    從這一段話看,趙衰實際上代表重耳向秦穆公開出了兩項交易籌碼以換取他對重耳即位的支援。

    其一,晉國將改變自公元前655年以來由晉獻公制定的遮斷東路、阻擊秦國東進的國策,轉而向秦國開放過境通道。秦軍將被允許東渡黃河,取道晉境直搗洛邑。這樣一來,秦國東向問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緣障礙將被掃除。

    其二,晉國承認秦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輔助秦國實現霸業。這兩個條件一提出,意味著重耳至少在表面上放棄了與楚成王談判時所堅持的“退避三舍”的基本立場。秦穆公當然也明白,這幾乎是重耳所能對他做出的最大妥協了。對這個價碼,穆公是滿意的,因此他表態說:

    “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

    ——《國語·晉語四》

    細諳這兩句話的語氣,不能不佩服秦穆公,他真有一副一流政客都不一定具備的好口才。“晉君之位命中註定就該是你的,哪兒能全是我的功勞呢”,這話裡邊兒是尊重天命,話外邊兒卻是代天授命;字面兒上否認全是我的功勞,言下之意至少大部分是我的功勞。語氣越是謙遜,心態越是驕橫。

    03

    但春秋雖然已經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卻也還不能像戰國那樣把赤裸裸的政治交易公然攤到桌面上供人觀瞻,它還得披上一層溫情而合禮的遮羞布。

    於是志得意滿的秦穆公緊接著便賦了《小雅·小宛》的首章《鳩飛》: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

    我心憂傷,念昔先人。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小雅·小宛》

    “我徹夜難眠,思念著兩個人”,這所謂的“二人”指的是重耳的先父晉獻公與他的亡姊秦穆姬。賦這兩句詩,秦穆公是要向重耳強調,我願意助你復國純粹是看在已故的岳丈和妻子的情分上。

    雖然亡人已矣,但你我怎麼說還是親戚嘛,我可不是貪圖你們家那點兒東西啊,這一點你要特別搞清楚!此時距離秦穆姬去世的時間並不長,穆公別有用心地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提到她,是要在順利達到談判預期之後打出一張感情牌,刻意去沖淡那些赤裸裸的交易色彩

    可晉獻公如果泉下有知,他的女婿秦穆公就像餓狼一樣巴望著從晉國的大腿上狠狠地撕下一塊帶血的肉來,估計九泉之下,也不能安枕的吧。

    秦穆公的虛偽,歷經滄桑、閱人無數的重耳當然看得明白。但是將近20年的流亡生涯早已磨練出了他深厚的涵養與氣度。即便秦穆公話裡話外咄咄逼人,為了達到返國執政的目的,重耳也竭力表現出了最大的隱忍。他緊接著穆公之後賦詩一首,賦的是《小雅·沔水》:

    沔彼流水,

    朝宗於海。

    ——《小雅·沔水》

    “我對您的崇敬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沒錯,重耳的這番話跟周星馳的無厘頭幾乎是一樣的,不必太當真。但秦穆公可能有那麼一點兒當真了,他的心態開始發“飄”,於是賦出了下面的這一首《六月》:

    王於出征,

    以佐天子。

    ——《小雅·六月》

    韋昭注《國語》,楊伯峻注《左傳》,前賢時彥異口同聲地認為賦這兩句詩,秦穆公是在預言重耳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

    在我看來,這絕無可能。因為必霸諸侯、匡佐天子恰恰是秦穆公本人的目標,如果讓他看出重耳有這樣的企圖或者潛質,那秦穆公是不會助他返國執政的,這不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這兩句詩,跟開席時賦的那一首《采菽》有異曲同工之妙,穆公賦詩的時候大概已經找到了點兒周天子發號施令的感覺,他開始向重耳發出“旨意”,命他返國之後,要做好準備隨自己征伐四方了。

    到此,秦穆公的驕矜和狂妄已經是任什麼“雅言”都遮掩不住了。但詩無達詁,你有你的表達,我有我的理解,大家不妨各說各話。趙衰替重耳回覆穆公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君稱所以佐天子匡王國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從德。”

    ——《國語·晉語四》

    秦穆公的本意是要求重耳執掌晉國後像輔佐周天子那樣盡心地輔佐他。可趙衰說您把輔佐天子、匡扶王國的期待放在重耳的身上,公子他一定會全力以赴的。——尊王攘夷,一匡天下,那不就是齊桓公當年做的事兒嗎?

    趙衰的回答裡可沒承諾重耳和晉國要做秦國的陪臣,重耳要匡佐的是名副其實的“周天子”,他要做的是東周的霸主。

    04

    不信嗎?就在這場宴會之後的次年,也就是秦穆公助重耳登基執政的元年,周襄王同時向秦、晉兩國告難,他的弟弟王子帶謀反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鄭國,只得哀告諸侯,請他們勤王救駕。天子的使臣剛到晉國,狐偃就建議晉文公重耳一定要搶在秦國之前出兵:

    “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於此乎在矣!君其務之。”

    ——《國語·晉語四》

    雖然剛剛登基,立足未穩。但晉文公仍然接受了狐偃的建議,利用晉國的地緣優勢,搶在秦國前面將周襄王迎回了成周,邁出了晉國圖王取霸的第一步。

    勤王之後,晉文公重耳第一次暴露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他請求周天子允許他死後享用隧葬的禮儀。

    根據周朝禮制,諸侯下葬的時候棺槨只能用繩子吊放到墓室裡,透過墓道將棺槨拖入墓室,這是周天子獨享的哀榮。死求哀榮,必然生求治權。周襄王為了維護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體統,拒絕了晉文公的請求。但為了安撫他的失望,周襄王又給晉文公畫了一隻“大餅”:

    “賜公南陽陽樊、溫、原、州、陘、絺、組、攢茅之田。”

    ——《國語·晉語四》

    這份賞賜可有意思了。《左傳》載:

    王取鄔、劉、蒍、邘之田於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

    ——《左傳·隱公十一年》

    從歷史上看,周襄王賜予晉文公的這些土地,其所有權根本就不屬於周王室,而是蘇國的封地。77年前,周桓王就曾經玩兒過一次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將原屬於蘇國的這些領土,以天子的名義與鄭國進行“置換”

    由此獲取了鄭國在黃河南岸的鄔、劉、蒍、邘四座重鎮。而春秋小霸鄭莊公因為實力有限,又礙於君臣尊卑之別,嚥下了這份啞巴虧,沒能武力奪取蘇國12邑。

    77年過去了,現在周王室又要效仿當年糊弄鄭莊公的故技,一批貨賣兩家,用蘇國的這些封邑虛贈與勤王立功的晉文公。

    周襄王原以為剛上臺的晉文公會像當年的鄭莊公那樣忍氣吞聲。誰知道,這位晉國的新主子可比當年的春秋小霸強橫多了,硬是軟硬兼施,把這片河內之地統統打了下來,將晉國的國境線一直前推到黃河的北岸。一水之隔的南岸,就是周朝的心臟——成周洛邑了。

    許多年以後,齊宣王求教於儒家亞聖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而聞乎?重耳的雄才遠略不輸於已故的齊桓公,而他開創的晉國霸業更遠比齊國的成就輝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一位偉人都有自己成功的起點,而重耳成功的起點正是公元前637年與秦穆公的那一次饗宴賦詩。

    從這時起,重耳破繭成蝶,青雲直上的夢想漸漸變得觸手可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九阿哥不幫助十阿哥繳納國庫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