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臺視野

    臺灣泥鰍人工繁殖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加強親鰍的選育

    1.親鰍的選育

    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從成鰍養殖池或集貿市場上進行優選體質健壯、體形豐滿、無病、無傷、單體規格在30~150克的2齡雌雄成鰍作為後備親本進行強化培育。優選量可以根據單位及個人來年的生產計劃進行統籌。

    2.親鰍的培育

    後備親鰍要專池培育,培育池面積不應太大,放魚前 10~15 天要對培育池進行生石灰消毒。培育池面積以300~1334米2為宜,水深保持在1.2~1.5米。為了提高親魚的培育質量,親鰍放養密度上要儘量稀放,建議每平方米 投放5~10尾。要定期投餵新鮮的*雜魚肉、螺螄肉以及專用全價飼料等高蛋白質餌料。

    越冬過後,翌年的二月中下旬要及時進行雌雄親魚分養,並加強飼餵和經常換水,確保水質清新無汙染。同時,還要經常進行流水刺激,以促進雌雄親魚的性腺發育。

    二、提高親鰍的催產率

    1.親鰍的選擇

    在人工催產前要進行親鰍的選擇,要求親鰍每千克在 12~20 尾,個體規格在 30~150 克均可。雌性個體要求體形豐滿,性腺發育明顯,腹部膨脹有彈性或腹部紅潤有光澤。雄性個體要求無傷殘,無病害,無寄生蟲寄生,個 體活躍彈跳有力。

    臺灣泥鰍人工繁殖的方法

    2.催產池水質要求

    繁殖水質要清新無汙染,符合漁業育苗用水標準,晾曬的井水更佳。育苗池水位不要太深,一般保持在60釐米左右。水溫要穩定在20~26℃,全天溫差不要超過3℃。臺灣泥鰍的群體繁殖週期很長,為避開寒流天氣的襲擾,皖 北地區室外育苗最早可以安排在穀雨前後,最遲可持續到霜降前後。2017年9月14日我們進行臺鰍的秋季育苗生產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3.優選適當的催產藥劑

    經過多年嘗試,為了提高受精率,人工催產臺鰍雌雄配比最好控制在1∶(1~2)。繁殖臺灣泥鰍單用一種催產試劑效果不太好,最好幾種催產試劑合用可以起到藥物的協同作用,且效應時間短、發情快,人工授精率及自然產卵 率均高。催產藥物可以選用 HCG、LRA-A 3 、DOM 3 種試劑合用,要求每毫升氯化鈉溶液中含HCG 200~300單位、LRH-A 3 2~3微克、DOM 2~3毫克,且經濟划算。也可以用專用泥鰍催情激素藥物,但為了提高催產效果可以 在每瓶中新增15000單位的HCG效果更優。早期催產可以加大注射劑量,雌性臺鰍每尾註射0.6~0.8毫升,雄鰍尾註射量可略微減半。為便於白天開展工作,需安排在下午6:00前後結束催產。催產後的親鰍12~16小時後均可發 情,雌鰍卵粒遊離並可進行人工採卵及授精。

    臺灣泥鰍人工繁殖的注意事項

    三、待產親鰍的產卵與孵化

    要做好待產親鰍的管理工作,如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親鰍流產或中途死亡,致使催產工作失敗。如親本個體較大,個體不能自然交配,對注射後的待產親鰍要進行雌雄分養。因此,要及時做好親鰍的採卵、採精、授精及人工 孵化工作。如果親本個體較小,尤其是雄性個體單體規格在30~40克時,完全可以讓其進行自然交配與自然孵化。

    1.親鰍人工授精

    雌雄臺鰍如個體規格較大,自然交配難以纏繞,生產實踐中要進行人工採卵、採精、人工授精等方法再進行集卵、孵化育苗工作。

    單體在 60~150 克的催產親本要進行分池暫養,當效應時間12~18小時時就要及時回捕。雌雄分養的臺鰍,不要再進行宰殺雄性親本進行取精,可以直接用活體進行邊採卵邊採精的辦法進行人工授精。催產後的親本一旦同池 暫養一般很容易造成流產,即便沒有流產的親本,雄性親本採精時也很難採到必要的優質精液,致使受精率極低。受精卵透過水體消毒後可以在孵化桶中進行人工孵化育苗,也可以在孵化槽中進行育苗。

    2.親鰍自然受精

    (1)清水育苗。育苗池水如沒有進行肥水操作就採取清水育苗。雌雄臺鰍如個體規格較小,單體規格在30~80克的完全可以進行自然產卵。如果催產池池底平坦無汙泥(如水泥池或*工膜池底),完全可以把催產後的雌雄親鰍放 入設定好的5目聚乙烯網箱中,讓其自然交配產卵與孵化,這種方法省時省力。親鰍放入網箱後要進行人工增氧以免造成缺氧死魚事件的發生。增氧可形成微流水以刺激親鰍產卵,產卵結束後要及時從網箱中捕淨親鰍。同時, 也要把網箱從池中取出,孵化前要對池底的受精卵用0.2~0.3毫克/升的硫醚沙星消毒後在原池進行增氧孵化。

    (2)肥水育苗。育苗池水透過追施發酵的有機肥後,水體中分佈豐富的天然活性飼料,這樣的水體育苗成活率很高,而且苗種的質量較好。當育苗池水加到適量水位後就可追施有機肥了。一般每畝追施有機肥150~200千克為宜 。追肥2~3天后,當池水溫度適宜時就可以進行人工催產育苗了。肥水後的7~10天輪蟲形成高峰期,此時正是鰍苗水花的優質開口活性天然餌料。

    為防止肥水中的水生昆蟲對受精卵的侵害,可以採用雙層網箱進行育苗。網路箱可以採用80~100目的尼龍網,內網箱可以採用5目網眼較稀的聚乙烯網片製成箱體。內網路箱箱底之間要留置15~20釐米的空間,且內網路箱箱 底要平坦無褶皺,這樣更便於卵粒的掉落,可以更好地讓卵粒均勻分佈箱底不至於相互堆積。催產後的雌雄親鰍要同時置入內網箱中讓其進行自然交配與產卵。同時要設定增氧機,一般每2~3米2設定2~3個氣石,目的是增加 水體的溶解氧和形成微流水刺激,提高親鰍相互追逐的能力。當親鰍產卵後要及時捕出親鰍同時取出內網箱,網路箱中的受精卵經消毒後就可以進行人工增氧孵化育苗了。

    四、提高人工育苗措施

    1.適量的孵化密度

    孵化用水的自然載卵量是一定的,一般情況下要求受精卵控制在500~1000粒/升,如孵化條件好還可以適當增加孵化量。孵化過程中要人為地增設增氧氣泡頭,防止孵化缺氧造成窒息。

    2.孵化溫度要適中

    臺灣泥鰍人工孵化的水溫最好保持在 20~26℃,水溫忽高忽低不利於人工孵化工作。如溫棚早繁當棚內溫度控制在28~30℃時,水溫一般宜控制在 24℃左右。當孵化用水的水溫穩定在24~26℃時,從催產到幼苗平遊一般只 需4天,且幼苗生長較快,病害較少。

    3.適時開食

    如清水育苗,當發現幼苗可以平遊時可適當投餵少量的蛋黃及臺鰍專用水花飼料。如系肥水育苗,水體中有充足的天然活餌,當箱體內的幼苗平遊時可以直接把鰍苗水花放入培育池中進行培育,育苗池中的天然活餌量可維持 鰍苗水花5~7天或更長時間不要人為投餵。肥水育苗,泥鰍水花生長迅速、體質健壯,病害很少發生。

  • 2 # 粵西逗趣

    泥鰍生長的時候非常喜歡比較熱的溫度,大多數的時候對於10度到30度左右的水溫都能夠適應,在25度左右的溫度,是比較理想的成長環境這個階段泥鰍會更加的活躍,攝入的飼料也會比較多,而且能夠更加旺盛的生長。溫度適合的階段需要提供足夠的餌料,然後就能夠促進快速的進行生長,但是溫度也不能過高,因為一旦高於30度的時候,泥鰍就會停止吃東西,而且直接就鑽到了泥土裡面,就如同我們想要避暑是一個道理,而這個階段很容易導致泥鰍銷售。夏季是養殖泥鰍非常重要的階段,需要及時的對水溫進行控制,而且還應加錢管理哦

  • 3 # 川農斌娃

    泥鰍食性較貪,且泥鰍為兼腸道呼吸,因此在飼料投餵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鰍由於過食造成腸道損傷誘發腸炎。建議在放苗前一個月可投餵粉碎料,一個月後投餵小粒徑飼料。飼料質量要求蛋白優質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臺灣泥鰍屬底層魚類,喜靜,則投放餌料時間選擇在早晨和傍晚為佳,水溫控制在25攝氏度為宜。

    希望可以幫到你

  • 4 # 文哥123w

    臺灣泥鰍是大陸泥鰍與臺灣本土泥鰍的雜交品種,肉質細嫩鮮美,深受人們喜愛。與普通泥鰍相比,臺灣泥鰍在生長速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從寸苗(3-5cm)養至成魚(15尾/斤)只需3-4個月,因此,臺灣泥鰍逐漸受到廣東養殖戶的青睞,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在2013年種苗繁殖獲得突破性進展後,2014年臺灣泥鰍的養殖熱情異常高漲。目前在珠三角的中山、珠海、三水、西樵、九江、順德地區及粵東的揭陽、汕頭、汕尾等地區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上,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

      

      由於臺灣泥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部分養殖戶對臺灣泥鰍生活習性、飼養環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養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最終導致虧損嚴重。因此,本文從臺灣泥鰍的生長特性、養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開介紹,以期為臺灣泥鰍養殖者提供技術參考。

    臺灣泥鰍

      

      一、生長特性

      

      1、底棲性 臺灣泥鰍屬於溫水性底層魚類,喜歡棲息在池塘四周的淺水區域,或是腐植質多的淤泥表層,或在雜草多的地方活動。

      

      2、喜溫性 泥鰍適宜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5-27℃,當夏天水溫超過30℃、冬天水溫低於10℃時,臺灣泥鰍的攝食會明顯下降。

      

      3、耐低氧 臺灣泥鰍的耐低氧能力遠勝於其它養殖魚類,這主要跟臺灣泥鰍特殊的呼吸方式有關。臺灣泥鰍除了鰓呼吸以外,還能透過面板、腸道進行呼吸,在池塘精養的其它養殖魚類因缺氧而發生死亡時,臺灣泥鰍仍能正常活動。

      

      4、善逃逸 臺灣泥鰍很善於逃跑。春、夏季節雨水較多,當池水漲滿或者池壁被水衝出縫隙時,泥鰍會在一夜之間全部逃光,或鑽進池塘壁縫裡,尤其是在水位上漲時會從進出水口逃走。因此,務必加強防逃管理。檢查進出水口防逃設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縫隙,要及時排水,防止泥鰍逃逸。

      

      5、食性 臺灣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常攝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以堆放雞糞和牛、豬糞等方法(需要進行生物發酵),繁殖生物餌料,投餵商品飼料可以加快其生長速度,提高養殖效益。但臺灣泥鰍特別貪食,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鰍因吃得過飽而妨礙腸的正常呼吸,最後導致消化不良。

      

      6、養殖週期 臺灣泥鰍與普通泥鰍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快,養殖週期短。在正常水溫下,臺灣泥鰍從寸苗養至成鰍的時間一般在120天左右,具體情況還應結合苗種質量、飼料營養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養殖技術

      

      1、水質選擇

      

      臺灣泥鰍對水質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來水都能適應,然而被農藥汙染或化學藥物濃度過高的水對泥鰍生存和生長不利。

      

      除水質外,土質對泥鰍質量也有較大影響。在以沙土為底質的水域中養出來的泥鰍,體烏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質較差;在黏土底質的水域中養出的泥鰍則體黃色,脂肪多,骨骼軟,味鮮美。所以,最好應選擇含豐富腐殖質的黏土底質的地方進行泥鰍養殖。圖1為土塘和水泥兩種邊坡,後者更適宜臺灣泥鰍的養殖和起捕。

    2、 池塘選擇

      

      養殖臺灣泥鰍,池塘不宜過大,以5畝以內為宜。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設防逃設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釐米,水深1.5-2.5米,池邊無雜草,做成斜坡狀,四周池壁無縫隙。池塘內可配2臺葉輪式增氧機(一臺備用),一臺水車式增氧機。等泥鰍長大至100頭/斤左右規格後,可在池塘中種植水葫蘆、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佔池面10%左右,起到遮陽、吸收水中過剩養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蟲作為泥鰍活餌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鰍攝食,以增加營養供給

      

      3、放養密度

      

      建議臺灣泥鰍苗放養密度在3-5萬尾/畝,選擇大小均勻、飽滿有活力的泥鰍苗,可套養鱅魚10-20尾/畝、白鰱15-30尾/畝,用以調節水質,防止藍藻爆發。

      

      4、投餵管理

      

      由於臺灣泥鰍的惰性以及喜遊邊性,為保持臺灣泥鰍長勢均勻,飼料沿池塘四周進行投餵。建議放苗後的前一個月投餵粉料和小破碎飼料,一個月後可飼餵小粒徑浮水料,預防泥鰍翻肚及腸道疾病。

      

      在飼料選擇方面,由於臺灣泥鰍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高,更需選擇營養均衡、蛋白優質的配合飼料,選擇大廠家口碑好的配合飼料。不建議使用草魚料、羅非魚料等其它魚類配合飼料飼料,由於食性和品種差異,沒有針對性,不利於泥鰍的營養均衡與健康快速生長。投餌率可參考表1。

      注意事項:每天實際投餵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做出調整,為了及時瞭解臺灣泥鰍喂料量,建議在池塘四周設定4-6個餵食觀察盆,以30分鐘左右吃完為宜。在7-9月高溫季節,建議每半個月停料一天,以調節泥鰍腸道健康,降低肝膽負荷,預防腸炎以及肝膽疾病等。此外,建議每10天拌EM菌投餵一次,以增強臺灣泥鰍免疫能力。

    圖3 便於觀察吃食情況的料罾

      

      三、病害防治

      

      臺灣泥鰍抗逆性強,病害較少,但由於在養殖過程中投料量大,糞便、殘餌多,尤其到了高溫季節,水質容易敗壞,引發各種疾病。臺灣泥鰍常見病害有:鰍苗氣泡病、白嘴白尾病、爛皮爛身病、腸炎等。

      

      1、氣泡病

      

      症狀: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鰍苗階段,由於水中溶氧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易導致氣泡病。病鰍腸中充氣,腹部鼓起,浮於水面。

      

      防治措施:發病重池,可用食鹽水全池潑灑,濃度1g/L,或加入新鮮水體。平時投餌要注意少食多餐,並加強水質管理,可以預防此病的發生。

      

      2、白嘴白尾病

      

      症狀:病鰍從吻部到眼前的一段面板呈現乳白色,唇腫脹,嘴部周圍的面板腐爛,可看到有絮狀物粘附在嘴部,病鰍成團聚集在池邊。

      

      防治措施:外潑聚維酮碘溶液,連用2-3天,同時配合內服氟苯尼考、黃連解毒散與黃芪多糖、多維等,要連喂3-5天。平時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藥物及EM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製劑,改善池塘水質,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定期使用消毒劑給水體消毒,定期內服黃芪多糖、多維之類的保健藥品。

      

      3、爛皮爛身病

      

      症狀:泥鰍身體兩測,腹部,尾部,鰭根部,肛門等部位的皮膚髮炎,水腫,表皮脫落,出血,面板潰瘍、腐爛,嚴重的肌肉腐爛。潰瘍灶容易感染車輪蟲等寄生蟲。有的泥鰍併發腸炎病,肛門紅腫。病鰍食量減少,消瘦,出現死亡。

      

      防治措施:內服氟苯尼考、肝膽康與三黃散,連用3-5天,外用戊二醛,聚維酮碘,二氧化氯等,任選一種,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潑3次。可適度換水,改善水質。加強管理,降低養殖密度。

      

      總之,臺灣泥鰍病害防治的原則是以防為主,治療為輔,以減少經濟損失。

      

      四、日常管理

      

      1、要防止泥鰍浮頭和泛池,特別在氣壓低、久雨不停或天氣悶熱時,如水質過肥則極易浮頭泛池,應及時更換新水。

      

      2、巡塘管理:平時要堅持早、晚巡塘,主要查驗水質,看水色,觀察泥鰍活動及攝食情況等,發現活動能力差或死鰍應及時帶鰍檢查。

      

      3、水深管理:寸苗養殖第1個月水深控制在0.8-1米,中苗養殖第2-3個月水深控制在1-1.5米,成鰍養殖第4個月水深控制在1.5-2米。水溫低於10℃,可將水深加到2.5米進行越冬,且保持增氧。水溫高於30℃,可抽井水進行降溫。

      

      4、防逃管理:泥鰍逃逸能力很強,尤其在暴雨、連日大雨時應加強防範。平時應注意檢查防逃設施是否完整,塘埂是否滲漏等。

      

      5、天敵防禦:臺灣泥鰍養殖能否成功、能否獲利,天敵防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天敵主要包括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以及鳥類。

      

      水花培育階段:放苗前徹底清塘,使用50-100公斤/畝的生石灰全塘消毒,進水後使用40-50公斤/(畝·米)的茶籽餅殺死野雜魚、水蜈蚣以及蝌蚪等。進水管需裝濾網,防止野雜魚隨水進入池塘。

      

      成鰍養殖階段:建議在離岸30cm的四周進行圍網,如圖4所示,使泥鰍不靠近池壁,以此來預防老鼠和蛇,也可以使用蛇籠進行捕捉。此外,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網,防止鳥類對泥鰍的攻擊。

    五、捕撈

      

      普通泥鰍由於愛鑽泥,只能靠地籠經行捕撈,捕撈工作強度大,而且捕撈率低,嚴重製約了泥鰍的人工養殖發展。而臺灣泥鰍與土鰍習性不一致,喜游水面,不鑽泥,可採取拉網式進行捕撈,地龍式適用於存塘量少的池塘。採用拉網式捕撈時,網具最好採用尼龍材質,防止泥鰍拉傷。一次拉網後可潑灑高錳酸鉀使泥鰍浮頭進行再次拉網,如此操作可提高起捕率。

    水溫不高於30度,最適水溫為25-2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日本旅遊,你們都會選擇去哪些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