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86253838791

    蚓為習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中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中國有2000多種。

    與人類的關係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是淡水釣魚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髮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外剖形態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 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無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溼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體壁和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溼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住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遊離。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當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且體表富粘液,溼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髒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繫膜和腹腸繫膜。蚯蚓的腹腸繫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繫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顯。而腸壁的髒體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腸的髒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洩作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溼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佔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迴圈系統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迴圈。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向後流動。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環血管主要有心臟 4~5對(P. hupeiensis為4對,P. 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心臟連線背腹血管。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向腹側流動。壁血管(parietal 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迴圈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大部分血液經心臟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與排洩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氧溶在體表溼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溼潤,有利於。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洩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洩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嚥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嚥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佈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嚥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佈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佈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佈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複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斗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綠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髮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範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髮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溼,冬天只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產(這裡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只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個,透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產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經輸精管排出。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著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斗,透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個。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著,頭端分向兩方。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透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向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與養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花盆在室外地下襬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蚯蚓在大田裡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裡卻是有害的。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著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如果花盆裡有蚯蚓,可到花店裡買一些“敵百蟲”(農藥)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不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系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著。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位於體腔中隔裡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系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透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裡生長。就這樣,隨著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新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月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 2 # 使用者5440565183244

    將泥土堆放在一邊或直接將其吞下作為食物。蚯蚓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掘出洞穴。有些蚯蚓把吞嚥下的泥土帶到土表,又以小土粒或蚯蚓糞的形式將其排洩出來。 蚯蚓也會伸出洞外,拖一些地上的植物殘葉為食。 蚯蚓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和普通,以至於我們都快要忽略它的重要性了。進食的時候,它們會促進植物成分的分解,使得其中有的營養成分滲入土中。它們不斷地在土裡掘洞,使空氣循流通,也使雨水可以適量排走。如果沒有蚯蚓,泥土很快就會變得堅硬,毫無生命力。 將泥土堆放在一邊或直接將其吞下作為食物。蚯蚓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掘出洞穴。有些蚯蚓把吞嚥下的泥土帶到土表,又以小土粒或蚯蚓糞的形式將其排洩出來。 蚯蚓也會伸出洞外,拖一些地上的植物殘葉為食。 在一年中,5000平方米草地上的蚯蚓可以將7---18噸重的土壤帶到地表。它們就是這樣耕地,或者翻地的。

  • 3 # 使用者5147634925370

    蚯蚓吃植物的枯枝落葉和植物的根莖。.花盆裡不能養蚯蚓,因為花盆的體積有限,枯枝落葉不多,蚯蚓還會吃植物的根莖,如果將蚯蚓放入花盆,則不利於植物的生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空形成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