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蒙內
-
2 # 千年風雅
一場戰爭的成敗不只是由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決定的,背後更重要的應該是這些人身後的國家和人民。清朝後期朝政腐敗,國家實力和日本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人民愚昧。沒有一個強大國家和人民作為後盾,軍隊就是是無根之木,宛如浮萍。
-
3 # 冒牌田伯光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以上是百度對北洋水師的介紹,咳咳咳,接下來就是我的一點個人觀點。
事實上,北洋艦隊的構成,大致有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艦隊指揮官有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等,精神領袖是李鴻章。
的確,諸如劉步蟾,鄧世昌等人都留過學,留下了“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樣的豪言壯語。
然而北洋艦隊的失敗是從戰鬥力上面深層次決定的,他們也許能夠在戰術上面影響,但絕不可能扭轉,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所面對的敵人,是狡猾多端的伊東佑亨。
戰術指揮上面雙方都並無優勢(據查證日軍可能偷襲),勝利的得來只能看艦隊實力了。北洋艦隊整體噸位數優於日軍聯合艦隊,然鵝,真正在7000噸以上的只有兩艘,其他都在3000以下。炮彈供應什麼的自不必說(看過電影的都懂)。
黃海海戰結束後,李鴻章又錯誤的認為北洋艦隊已經失去作戰能力,將北洋艦隊撤回,失去了對黃海的制海權。北洋艦隊在水陸齊攻的情況下覆滅。
-
4 # 792突擊步槍
甲午海戰形式上是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的作戰,實際上是清朝和日本國的作戰,慈禧太后巴不得戰爭的規模越小越好,戰爭的結束越早越好,那怕是賠款割地也認了,也心甘情願,朝廷上下沒有一個支援北洋艦隊的,甲午戰爭戰敗,慈禧卻大喜事——總算是沒有出現太大的亂子,日本提出的條件一概都答應了
-
5 # 帝國中興
1877年清政府從福建海軍學堂選出12名錶現出色的海軍官兵作為第一期留學生前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海軍知識,期限為3年。在當時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軍學院,這個學院主要是培養高階海軍軍官,被譽為英國海軍的搖籃。當時日本和清朝一樣都需要強大的海軍維護各自的海上權益,因此日本也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前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他們和清朝留學生都是同學。
由於當時的大清帝國虛弱腐敗,在戰爭中屢次被西方國家打敗,因此這些留學生在英國並不受待見,時常遭到外華人的欺負,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而是忍辱負重刻苦學習海軍知識,三年過後這批留學生成為皇家海軍學院最出色的留學生,受到學院的高度讚賞。學業完成之後他們前往德國接收在德國建造完畢的清朝軍艦--定遠艦和鎮遠艦回國。回國之後12人中有9人被李鴻章提拔為北洋海軍高階將領,成為主力戰艦的管帶。
1888年清朝向德國和英國訂購的所有先進戰艦陸續回到國內,這年的12約17日北洋海軍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用來加強海軍建設,北洋海軍成為當時世界第九遠東第一的強大的海軍艦隊。但是不久之後因為慈禧要過60大壽,需要重修頤和園,在慈禧的暗示之下就停發了北洋海軍的經費,並把北洋海軍原有的經費挪用,這一年是1890年,距離甲午海戰還有四年的時間。
北洋海軍雖然是一支新式軍隊但是處在那樣一個腐敗的年代多少還是繼承了晚清軍隊的制度和習氣,特別是在後勤供應上,後勤部利用職務便利剋扣北洋海軍物資並把優質燃料賣給日本,把劣質燃料供應給北洋海軍,這就直接導致了軍艦鍋爐的迅速老化軍艦航速不斷降低。而且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一直堅持洋人的調停,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致使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處在不利局面。最為嚴重的是北洋海軍在戰爭中軍艦炮彈奇缺,特別是威力巨大的榴彈,這也是在戰爭中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原因之一。因此北洋海軍縱然有一批出色的海軍將領但是在腐敗政府的領導下也只有戰敗覆滅的命運。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在網際網路非常發達的今天,像這種問題完全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檢索相關資料,進而找出想要的答案。只不過,現代人除了會用網際網路噴糞、造謠之外別的什麼也不會。
言歸正傳,海軍向來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軍種,所以裝備往往在海戰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以大東溝海戰來說,北洋海軍是一流的軍人,三流的裝備;而日本海軍是二流的軍人,二流的裝備。
第一,北洋海軍船不如人。北洋海軍成軍的時代正是Lisa海戰大行其道的年代,這一時期服役的戰艦基本上都有如下特點:在船頭方向佈置大口徑主炮,水線以下設有撞角和魚雷發射管,戰時排成橫隊衝鋒,以衝亂敵軍陣型亂戰,以大口徑主炮、魚雷甚至是撞角擊沉敵艦。北洋海軍就是在這一時期成軍,所以北洋海軍的戰艦基本都是在此思路下建造。
同時,北洋海軍的戰艦另一個特點就是小船扛大炮,說不好聽的,就是一堆縮水戰艦組成的海軍,還不如猴版。比如定遠和鎮遠鐵甲艦,長度不過90多米,排水量不過7000多噸,如果沒有12英寸主炮的話就是二等鐵甲艦?
同時代大英帝國海軍的不屈級鐵甲艦排水量都達到了萬噸以上,定遠與之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而且,7000噸的體量也造成定遠艦擁擠狹小,尤其是兩座主炮幾乎都擠到了一起,主炮無法同時獲得側向射界,同時主炮只能使用短管炮,這也使得定遠12寸主炮顯得大而無用,因為無法發射長倍徑炮彈,對射程也有影響。
還可以再看一下致遠級巡洋艦,上圖是致遠艦,裝備三門210毫米主炮,但是排水量才2000多噸。從上圖來看,透過與致遠邊上的交通艇對比,就知道致遠多小了。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此時海軍擁有鐵甲艦、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岸防鐵甲艦以及魚雷艇,可謂是種類齊全。此時按照外國雜誌的排名,北洋海軍排水量亞洲第一,世界第六(這個排名有水分),此時清政府也飄了,認為渤海海防永固。
北洋海軍海軍旗,後來演變為清帝國國旗
但是19世紀後期正是海軍軍艦快速發展的時期,一艘圖紙上還非常先進的軍艦還沒下船臺就過時了。致遠艦就是這麼尷尬,致遠級在圖紙上還非常先進,但是還沒等致遠級下船臺,比致遠級更大更強的軍艦圖紙就出來了,比如吉野。
尤其是19世紀90年代在海軍強國當中掀起了一股海軍革命,由於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海戰重回縱隊模式。這一時期的戰艦共同點都是戰艦火力從船頭移向兩舷,並在兩舷佈置大量的速射炮。而且,這一時期戰艦噸位增加,航速加快,比如吉野4000噸的體量能跑出23節的高速,而致遠強圧通風才只能跑18節。
北洋海軍由於清政府缺乏戰略眼光以及上層政治鬥爭的原因,完美的錯過了這次海軍革命。所以在甲午海戰前,北洋海軍用的都是過時的戰艦,而日本海軍則大量裝備海軍革命之後的新型戰艦,甚至還有戰前一年服役的戰艦。
第二,北洋海軍炮不如人。北洋海軍的艦炮除了致遠級兩艦裝備了十門速射炮之外,其他各艦都是老式架退炮。
架退炮每次開炮後需要人工復位,並重新測算敵我距離和方向角,往往五六分鐘才能重新開炮,甚至時間更長,上圖是濟遠艦前主炮。典型的架退炮。
而日本海軍普遍裝備阿姆斯特朗120毫米速射炮,速射炮不需要人工復位,開炮之後自動復位,因此一分鐘能發射五六枚炮彈,只要按照觀測員測算的資料調整炮位,短時間內火力非常密集,避免了人工復位、重新測算帶來的麻煩。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炮位數量也超過北洋海軍。我曾經統計過,日本海軍主力艦主炮副炮炮位加起來有83位,加上扶桑、比睿、赤誠、西京丸則達到了120位,北洋海軍炮位只有57位,比日本海軍少了一半;在速射炮的數量上,日本海軍有76位,而北洋海軍只有致遠級兩艦裝備了10門速射炮。所以,在火炮這方面,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北洋海軍已經遠落後於敵軍。
第三、炮彈不如人。北洋海軍主要裝備的炮彈是開花彈和穿甲彈,穿甲彈自不必說,於火藥,內部裝填砂石配重,有時候也是實心彈,主要透過擊穿敵艦水線等要害部位造成進水。
開花彈主要裝填黑火藥,因為當時主流都是裝填黑火藥。但是因為黑火藥開花彈存在質量問題,經常有臭彈,就是穿而不炸,北洋海軍在海戰時候沒少打這種臭彈。即便如此,根據洋員馬吉芬的描述,北洋海軍的官兵們仍然非常愛護這些質量不高的炮彈,認真的儲存來之不易的炮彈。
但是日本海軍的開花彈主要裝備苦味酸火藥,苦味酸非常活躍,一碰就著,當時也就是不把人命當回事的日本敢用,再沒人敢用苦味酸。
海戰中北洋海軍各艦都因為苦味酸火藥而燃氣大火,而且很難撲滅,許多戰艦都被重創。而且日本海軍重點打擊定鎮兩艦,兩艦都被燒成火龍,但是兩艦仍然死戰不退,日本海軍甚至哀嚎不沉的定遠。
來遠艦後甲板被燒變形,但是仍然開回了旅順,被洋人稱為奇蹟。
第四,煤炭不如人。負責給海軍提供煤炭的開礦務局總辦張翼仗著是醇親王的門子,把優質的五槽煤出口賺外匯,出口的物件甚至包括日本,給海軍提供都是散碎的劣質煤。
劣質煤燃燒不充分,無法給戰艦提供充足的動力,導致戰艦航速降低;而且五槽煤因為不充分燃燒會產生濃煙,容易暴露;更要命的是劣質煤炭會加速鍋爐的損耗。
第五、觀瞄裝置不如人。北洋海軍仍然使用六分儀測距,六分儀誤差大,測完了資料需要結算,耗費時間。
而日本海軍已經用上光學測距儀,光學測距儀不需要解算過程,可以直接測算出與敵艦的距離,進而把資料通知炮手。
圖片為沙俄海軍留裡克Ⅱ裝甲巡洋艦,艦橋上有三部光學測距儀
所以,北洋海軍駕駛著過時的戰艦,操作著落後的艦炮,使用著劣質的煤炭,頂著敵艦密集兇狠的火力,硬是與敵軍周旋了五個小時沒有崩潰,粉碎了日軍攻擊在鴨綠江口登陸解除安裝的陸軍的企圖。而且,在戰鬥中北洋海軍官兵表現出的軍事素質和決死的勇氣不僅讓洋員以及觀戰的洋人動容,也令日本海軍動容。
比睿
吉野
浪速
赤城
秋津州
松島
從日艦的中彈情況來看,北洋海軍官兵炮術並不差,很多炮彈都命中了敵艦水線、炮位、煙囪、船舵等要害部位,而且至少重創了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等四艦。如果炮彈給力的話,那麼勢必會帶走幾艘敵艦。
松島一門120速射炮炮管被炸彎
而且,北洋海軍命中率也高於日本。北洋海軍定鎮兩艦大口徑主炮一共打了200多炮,命中十幾炮,命中率5%,這個資料在此之前只有英國海軍能在演習中打出來,日本位0。而北洋海軍整體命中率15%,遠高於日本,另外平遠艦更厲害,主炮十中三,命中率30%,這個資料在火炮時代沒人能打出來。
而且,平遠艦曾經一炮打廢了敵旗艦松島的主炮,炮彈從松島的軍官艙穿行到中央魚雷室並將其廢掉,接著穿行到艦尾的主炮,打壞了主炮的液壓旋轉裝置,導致松島主炮成了擺設。這枚炮彈的穿行路線十分漂亮,只可惜這是一枚穿甲彈,要不然松島絕對會去見天照大神,因為主炮下面就是彈藥庫。
另外,更令我動容的是北洋海軍將士們都抱著必死的心態參戰。海軍提督丁汝昌負傷後堅持不進鐵甲堡,坐在鐵甲堡外激勵將士們殺敵;經遠艦二副陳京瑩戰前給老父寫信表達了戰死沙場的決心,並叮囑老父勿以兒為念;而且,致遠艦在即將沉沒的時候加速衝向敵軍旗艦松島,欲和松島同歸於盡,但是因為鍋爐爆炸,致遠艦含恨沉沒,管帶鄧壯節公與艦同沉,壯烈殉國。
更何況,戰後劉步蟾拒絕逃兵方伯謙搖尾乞憐的時候擲地有聲的說,且大東溝之役,彼固知全軍將覆,而欲脫身事外,袖手以觀我輩之淪亡,彼於大局何?由此可見,海軍上下抱定了必死得決心走上了戰場。
所以,北洋海軍雖敗猶榮!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失利的原因很多,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多種因素。從軍事角度來看,造成最後失利的主要因素有:戰略戰術滯後,忘危怯戰思想較重,武器裝備落後,訓練和實戰水平低下,指揮能力不強等。其中,武器裝備、作戰準備、指揮素質和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
武器裝備落後是海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隨著熱兵器的產生和發展,武器裝備優劣成為戰場勝敗的重要指標。北洋海軍失利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裝備落後於日本。
一是參戰艦艇總體實力弱於日艦。戰前,清廷海軍軍艦總數為78艘,日本為31艘;海軍總噸位為8萬餘噸,日本為5.9萬噸。雖然清廷海軍總體上優於日本,但參加黃海作戰的海軍只有北洋艦隊,主體力量弱於日本。日參戰艦艇12艘,總噸位為40840噸,北洋海軍參戰艦艇10艘,總噸位為31366噸。在艦艇和武器系統效能方面,清廷海軍也弱於日艦。北洋海軍參戰艦艇共有火炮195門,日艦為268門。其中,120毫米以上的速射炮,北洋海軍與日艦相比為0∶97。
二是參戰艦艇的船齡相對老化。主要表現為船體結構不牢,多有船體鬆動現象,航速低、機動靈活性較差。參戰的主力艦艇“定遠”、“鎮遠”號服役已滿14年,艦艇機械及武器平臺相對老化。“定遠”艦在首次發炮時,就將飛橋震塌。相比之下,日艦多為海戰前自建或外購的新型戰艦。故此,北洋海軍參戰艦艇的作戰效能難以有效發揮。
三是老舊武器裝備未能及時更新。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清政府不惜挪用海軍經費,大修庭院、樓堂和館所。在窮奢極欲的揮霍中,國防開支全面緊縮,拮据萬分。1894年5月視察北洋海軍後,李鴻章憂心忡忡地上書:“臣鴻章此次在煙臺、大連灣,親詣英、法、俄各鐵艦詳加察看,規制均極精堅,而英尤勝。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鉅艦。中國自(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後,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英國駐華公使歐格訥評價說:“中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較日本有相當優勢,但訓練方面,尤其是裝備方面遠不及日本。”北洋海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迎來了慘痛的甲午海戰。
一、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
1,統治集團內部腐朽不堪,爛泥一潭。眾所周知,慈禧太后為個人享樂竟能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執意挪用海軍軍費用於生日慶典和頤和園修建,至上而下,官員公然放膽胡來。受命購買軍艦的李鳳苞竟敢以兩成回扣中飽私囊,用四艘軍艦的錢購買回三艘軍艦。官二代李鴻章的外甥負責軍需供應,“偷盜抵換”,致使黃海戰艦炮彈量少質次。
2、賣國官僚體系無視大局,私利先行。當朝領袖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兩,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島開設洋行三所。”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購買3萬噸煤和3000石大米,開戰後部下建議停止供貨,李鴻章卻說“訂貨在失和之先”,命令繼續供貨“以示信用”,而這些貨物正是日軍急需的的軍需資料。李鴻章的這種賣國言論和行徑連外華人都認為“李的立場值得深思”。
二,作戰準備不足是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期,吏治腐敗,政府無能,內憂外患交織,軍隊缺乏打仗思想,是這場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1,是思想準備不足。1876—1888年,清廷海軍整軍備戰的意識還比較強,大量外購先進戰艦,海軍整體力量和能力高於日本。但在1888年後,僥倖心理充斥軍隊內部,徹底停止了軍艦的外購和發展強大艦隊的計劃。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廷不知日本動向,對戰爭沒有任何準備。戰爭爆發之際,軍內外高層不是督促積極備戰,而是寄希望於外交調停。海戰之前,北洋海軍對作戰部署和計劃缺乏認真研究。作戰中,最高指揮官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旗艦受重創而無法履行職能,北洋艦隊群龍無首,全軍陷入混亂。
2,是參戰彈藥攜備不足。據北洋海軍的洋員馬吉芬戰後回憶,北洋海軍的彈藥供應極為不足,至戰鬥結束前半小時,“鎮遠”艦的305毫米主炮的爆破彈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彈全部打光,僅剩15發穿甲彈,“定遠”艦也是如此。日艦則備彈十足,直到最後仍在猛烈射擊。造成炮彈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作戰準備不充分,攜彈量偏少。
3,是實戰訓練不足。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海軍也在大搞訓練,李鴻章多次檢閱,並給予高度肯定和讚揚。但是,當時的訓練重基礎、輕實戰,重表面、輕實用,這一問題十分突出。北洋海軍在戰後總結中寫到:“我軍無事之秋,多尚虛文,未嘗講求戰事。在防操練,不過故事虛行。故一旦軍興,同無把握。雖職事所司,未諳款竅,臨敵貽誤自多。”中國海軍“徒求其演放整齊,所練仍屬皮毛。毫無裨益。此中國水師操練之不及他國者,弊在奉行故事耳”。這些記載反映了當時北洋海軍外強中乾的真實情況。
4,墮落軍紀最終導致水師喪失還手之力。軍紀敗壞、訓練荒廢,即便是扛著“原子彈”也難以取勝。1886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官兵上岸在妓館鬧事,引起事端,致數十人傷亡。事後李鴻章不但不處理,還開脫說“武人好淫,自古而然”。水師提督丁汝昌原是陸軍將領,任職十多年,既不懂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