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劉六、六七起義是爆發於明朝正德年間,由於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加之河北等地百姓不堪馬政之苦,從而引發的一次大規模起義。而由於義軍紀律性極差,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縱橫鄉里,導致民不聊生,於是慘遭荼毒的百姓便根據義軍首領劉六、劉七的名字諧音,創造出了“流裡流氣”這個詞語。

    △劉六、劉七起義

    土地兼併和馬政引發大規模起義

    明朝初期,由於經常與北元殘餘交戰,為了滿足戰馬供應,朝廷於是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然而養馬需要百姓付出的代價極大,不僅耽誤農事,如果養不好還要承擔賠償和處罰,一度導致百姓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當時便有人形容“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馬政給百姓帶來了極大負擔

    此外,河北距離京師極近,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極多,而從明朝中期開始,土地兼併問題便開始逐步嚴重,各級官員、權貴勳親、宦官廠衛等紛紛利用手中的特權,大肆兼併百姓手中土地,社會矛盾持續突出。

    由於以上原因,從明朝中葉開始,河北等地便經常爆發農民起義。為了安定京畿一帶的局勢,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正德皇帝極為寵信的宦官劉瑾以御史寧杲為“捕盜御史”,率兵到河北鎮壓農民起義,然而寧杲卻採取高壓手段,大肆屠殺和鎮壓農民,他“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入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

    △大太監劉瑾

    結果,寧杲不僅沒能平定局勢,反而導致百姓更加怨聲載道,激發了農民更大的反抗情緒,劉六、劉七起義便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

    義軍轉戰全國各地,最終被朝廷剿滅

    正德五年(1510年),劉六、劉七在安素(今河北徐水)劫獄救出齊彥明,三人於是聯合起來發動起義,而在寧杲圍剿下已經勢弱的霸州楊虎,也領導義軍與劉六、劉七等人合併,義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由於河北地區養馬戶極多,農民們紛紛用自己養的馬來武裝義軍,使得義軍聲勢不斷浩大,粵語間便攻陷了山東、直隸地區的二十多個州縣。同年七月,義軍兵分兩路,西路由楊虎、劉三(劉惠)、趙瘋子(趙鐩)率領,挺進河南山西,山西人李華也起兵呼應。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在直隸、山東作戰,兩個月間,兩隻起義軍破城數百,轉戰千里。

    朝廷雖然派軍予以鎮壓,但由於義軍靈活作戰,官軍的圍剿並未收到效果,於是朝廷急調宣府、大同、延綏的邊兵鎮壓義軍,同時將平叛不利的都御史馬中錫、山東巡撫都御史邊憲等人撤職查辦。

    這次起義持續三年,先後轉戰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廣大地區,甚至三度威脅明朝京師,而朝廷面對靈活作戰的義軍,卻往往只能跟在屁股後面吃灰。

    △義軍最終被朝廷剿滅

    然而隨著楊虎的戰死,在進入正德七年(1512年)之後,義軍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屢戰屢敗。同年八月,義軍與明軍戰於保狼山,齊彥名中槍而死,劉七中流矢溺水亡,最後全軍覆滅。劉六劉七起義至此告終。

    劉六、劉七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卻缺乏穩定的根基,士兵疲於奔走,一旦遭遇失敗,兵源和均需的補給都極為困難。同時,義軍內部也長期處於分裂之中,兩路義軍各自為戰,極大削弱了義軍的力量。

    △劉六、劉七被百姓稱為“流裡流氣”

    此外,楊虎一路義軍雖然紀律較為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劉六、劉七等人畢竟是響馬盜出身,他們率領的義軍紀律性較差,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橫行鄉里、強奪糧草,可以說是無惡不作,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故而私下裡將義軍領袖“劉六劉七”稱為“流裡流氣”,倒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詞語。

  • 2 # 歷史的小學生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這次起義:劉六、劉七起義的爆發地在今天的河北地區。進入明朝中葉以來,皇室和勳貴在這裡廣置田產,農民的土地大都被他們兼併、侵佔。同時,河北農民還受明朝政府的馬政之害。為了保證軍用馬匹的正常供應,明朝政府自建國起就強制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地區的農民充當馬戶,為政府餵養種馬,繳納馬駒。明朝中葉以後,又強制河北地區農民為政府養馬,以備隨時取用。這些馬戶既要養馬,還要耕種,或者從事其它生產。繁重的體力勞動壓榨的這些農民喘不過氣來。況且,他們還要承擔馬匹死亡或丟失的責任,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都要由馬戶賠償。有的貧苦農民為了賠償政府,只能變賣田產以充其數,苦不堪言。所以,當時流言這樣一句話“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另外,河北緊鄰京師,是廠、衛特務人員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這裡的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人民生活極為痛苦。有些失掉土地無法生活的農民,就團結起來,劫富濟貧。因為他們經常騎馬馳騁在平原曠野,所以被稱為“響馬盜”。明武宗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派出所謂的“捕盜御史”,專事捕殺。為了防止百姓接濟或暗中保護起義軍,明政府實行連坐之法,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終於爆發了明朝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劉六、劉七大起義。

    劉六、劉七是河北文安人,他們在河北霸州聚眾起事,“諸窮民響應之,旬日有眾數千人,屢敗官兵”。明王朝的捕盜御史嚇的要死,不敢與起義軍對陣,就殺良冒功,斬殺當地百姓向朝廷報賞。百姓為了躲避官軍,就“閉門逃遁”。而起義軍受到百姓們的熱烈歡迎和擁護,他們不但免費給起義軍供應糧草器械,有的還直接參加了隊伍。文安生員趙鐩,與他的兩個弟弟就率五百人參加了起義軍。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起義軍由河北攻入山東,以後又由山東回攻京畿。這時,起義軍的勢力進一步壯大起來,已有數萬之眾。起義軍就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劉六為首領;一路由楊虎、劉惠、趙鐩、邢老虎為一路,楊虎為首領。他們互為犄角,時分時合,不斷轉戰於河北、山東等地。

    正德六年九月,劉虎起義軍攻破河北滄州,進至山東蒙山,接著又大敗明朝副總兵李瑾。過泰山時,趙鐩寫下“縱橫六合誰敢捕”的詩句,可見當時的起義軍勢力之盛。他們進軍至濟南、東昌、兗州、登州、萊州等地。由於山東郡縣大多被起義軍攻陷,明王朝就把主張招撫的右都御史馬中錫下獄。命太監谷大用總督軍務,兵部侍郎陸完提督軍務,除加派京營軍外,還調撥宣府、大同、延綏鎮守邊關的明軍前來鎮壓。企圖把起義軍消滅在山東境內。楊虎突破明軍的包圍,向南進攻徐州,無功而返,就於正德六年十一月搶渡黃河,在渡河戰鬥中,楊虎壯烈犧牲,起義軍就推舉劉惠為首,趙鐩為副。楊虎的妻子崔氏,英勇善戰,楊虎死後,她率軍參戰,號稱“楊寡婦軍”。劉惠率軍進入南直隸的安徽霍丘,大敗明軍,殺都指揮王保,破鹿邑、新蔡,聲勢大振,“當是時,河、淮南北官吏望風遁”,大批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實力大增。之後,大家共同推舉劉惠為奉天征討大元帥,趙鐩更名懷忠,稱副元帥,小張永管前軍,劉資管左軍,馬虎管右軍,邢老虎管中軍,並稱都督。明王朝見義軍勢大,難以撲滅,就玩起了招撫的手段。他們派人到趙鐩軍中,趙鐩回覆道:“群奸在朝,濁亂海內,誅殺諫臣,屏斥元老。乞皇上獨斷,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斬臣之首以謝群奸。”透過趙鐩改名懷忠及回覆明朝官吏的話,就可以看得出,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仍然毒害著這支起義軍,趙鐩面對明王朝的招撫,立即動搖了起來。不久,起義軍攻破河南裕州,殺明指揮詹濟、同知鬱採。正德七年二月,邢老虎病死,趙鐩合納了他的部眾,“號十三萬,騎五千”,是當時最為壯大的一支起義軍。之後,趙鐩率領大軍轉攻襄陽、樊城、棗陽、隨州、新野,破泌陽,火燒前大學士焦芳的家。這時,明朝派都御史彭澤和咸寧伯仇鉞率軍來攻,劉惠和趙鐩退到固始、潁州、光山,又至六安。正德七年閏五月,趙義軍為了擺脫被明軍全殲的危險,分兵兩路,劉惠一路北赴商城,趙鐩一路向鳳陽、泗州進發。這時,起義軍首領張通、陳翰率眾投降了官軍,趙鐩勢孤難擋,就削髮為僧,打算偽裝為江,與江西的義軍會合。但行至江夏時,被明軍擒獲。劉惠一路轉戰桐柏、南召,被明軍射傷左目,自殺身亡。

    劉七、劉七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於正德六年秋自河北進入山東,連破日照、海豐、壽張、陽穀、安丘、寧陽、曲阜、沂水、泗水、費十城。攻濟寧,焚明王朝漕舟一千二百艘,俘虜了工部主事王寵。正德七年四月,明軍“十萬人合圍”起義軍於登州,劉六、劉七率軍成功突圍。他們再由山東攻入河北,進至香河、寶坻、玉田諸縣,轉攻武清,大敗明軍,殺明參政王杲,威脅明朝的統治中心北京,明王朝慌忙調集重兵堵截。起義軍被迫轉戰冠縣、平原、邳州,渡河到固始。這時,劉惠、趙鐩的起義軍已經失敗,劉六、劉七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後來在湖廣時被明軍擊敗,劉六與其子投水自盡。劉七隻得向江蘇南通轉移。起義軍剛在南通站穩腳跟不久,明王朝就調集大軍合圍南通。面對來勢兇猛的官軍,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對革命前景產生了動搖,“以失地利相尤,多潰去”。正德七年七月,明王朝調集遼東、大同精銳明軍向義軍的根據地狼山進攻,不少義軍戰士寧願跳崖而死,也不願成為明軍的俘虜,劉七中箭投水自殺,齊彥名英勇戰死。其他義軍戰士全部裝死犧牲,起義失敗。

    劉六、劉七大起義軍給明王朝給重創,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他們持續三年,轉戰南北各地,狠狠打擊了豪紳官吏。但是,由於他們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沒有建立堅實的根據地,一意流動作戰,士兵疲於奔命,後勤供應難以保證,以致被明軍各個擊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創造一個良好氣氛談判人員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