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涼李義山

    好的!

    諸葛亮,生前為了劉備的江山鞠躬盡瘁,劉備死後,他幾乎獨攬蜀國的軍政大權,所以他要是像司馬懿那樣有野心的話,早就可以逼劉禪退位,取而代之,但是他沒有,當然他的兒子沒有像司馬師,司馬昭那樣手握大權,主要原因是諸葛亮死的時候,他還很小啊,而且諸葛亮還來不及教他就去見劉備了,實在不像司馬懿那樣,有充分時間去打磨兩個兒子。

    227年夏天,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誕下諸葛瞻,這就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而諸葛亮死的時候是234年,這時候諸葛瞻才7歲,你說,怎麼把大權交給他。還有就是諸葛瞻小的時候,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根本都沒有功夫教他讀書寫字,為了劉備的恩情,諸葛亮真的不容易,最後只能找個可以保障江山的弟子,先開始找的是馬謖,但是馬謖此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而且沒有怎麼經歷過戰爭,所以大意失街亭,並且好死不死還立下軍令狀,逼得諸葛亮只得殺了他。還好有個姜維,個人覺得姜維更適合,他其實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有勇有謀,真可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騎馬蕩乾坤。只可惜後期的蜀國,人材凋敝,他獨木難支,最後只得以死報國,以死報師恩。

    所以諸葛亮的傳人是姜維,姜維也確實後期得到了跟諸葛亮一樣的地位,至於諸葛亮的兒子,因為諸葛亮死的時候太小,無法子承父業。

  • 2 # 新知傳習閣

    諸葛瞻出生於公元227年,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也就是說,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僅有8歲。

    諸葛亮臨死前還專門寫了 《誡子書》給諸葛瞻,希望他能成大器。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殷切關注之情。

    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司馬師也已經43歲了,正值一個男人壯年,是建功立業的年華。在這時司馬氏早已控制朝局,司馬師掌權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自身能力也不差,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鋪墊,最終的結果是水到渠成。

    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8歲,連字都認不全,更不要說接替諸葛亮來掌權了。

    兩國的情形也不同。

    魏國是中品中正制,也就是說魏國的官員基本上全是從氏族大姓中選拔,作為氏族大姓的代表,司馬氏很容易控制朝局。

    而蜀國卻是法家路線治國的代表,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的是虛君實相的制度。這裡邊並沒有確立諸葛瞻接班諸葛亮的制度,沒有合理合法的繼承製度。

    更何況,劉禪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好感。劉禪並不是低能兒,他的政治才能只是被諸葛亮的光芒給掩蓋住了,所以顯得的暗淡無光。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大事小事一把抓,劉禪並無什麼實權。作為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個皇帝,這不是劉禪願意看到的和所能接受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弱化冷淡處理,標誌著諸葛亮時代的終結,諸葛瞻想象諸葛亮一樣把持朝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

    表面上看,諸葛瞻娶了公主為妻,地位也不低,實際上都是表面現象。

    在上邊有劉禪對諸葛瞻掌權的防範,在下邊也沒有強大的支援力量幫他上位。

    諸葛亮死去好多年的時候,蜀漢的政治格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諸葛瞻才長大。諸葛瞻如果想掌權,必需象司馬師司馬懿一樣在朝局有很自己很強的人脈儲備才有可能成功上位。

    然而諸葛瞻卻沒有這樣的條件,也就自然沒有這樣的結果。何況他的能力也實在一般,並沒有領袖群倫的能力。

    當鄧艾奇襲蜀漢時,如果諸葛瞻有足夠的軍事才能,只要險要處設防,就可以讓鄧艾全軍覆沒,有來無回。但諸葛瞻卻錯失良機,並最後戰死。

    諸葛瞻死前說的話很有意思:“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這句話說明,諸葛瞻根本就沒有掌控蜀漢的能力,也沒有機會,最終他的下場是註定的。

  • 3 # 五味社

    一方面諸葛瞻徒有虛名,另一方面諸葛亮沒有像司馬懿那樣為兒子鋪路。

    司馬懿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透過高平陵之變,剷除最大的競爭對手曹爽,曹氏宗室經過第一次大清洗,王淩反叛,曹氏宗室經過第二次大清洗,至司馬懿逝世之前,曹魏政權基本被司馬家族所架空,雖然後來有毌丘儉文欽之叛和諸葛誕之叛,但曹氏宗室已經是強弩之末,他為魚肉,司馬家族為刀俎。相比之下,諸葛亮沒有在蜀國培植自己的勢力,很像曹魏的“二荀”。另外諸葛瞻才能一般,徒有虛名,因父蔭加拜官職,這也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人才的匱乏。

  • 4 # 每日趣評

    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這一年諸葛瞻7歲。儘管諸葛瞻世襲了諸葛亮的武鄉侯爵位,但是一個7歲的孩子能幹什麼呢?

    司馬懿病逝於公元251年,這一年司馬師43歲,司馬昭40歲。這兩人的年齡都到了不惑之年,早已經掌權多年,因此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利順理成章。

    那麼諸葛瞻年齡為什麼會這麼小呢?他最後像諸葛亮一樣掌握大權了嗎?

    諸葛亮早年一直無子,諸葛瞻出生那年諸葛亮已經46歲了。在這之前諸葛亮有一個養子諸葛喬,是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諸葛喬就早亡了,時年二十五歲。因此,在這之後諸葛亮僅有這一個老來之子,可謂是掌中寶。

    諸葛瞻有其父諸葛亮之風,但是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已經能夠縱論天下,成為劉備的心腹了,而諸葛瞻二十七歲時才是個侍中。

    諸葛瞻真正掌權是在34歲那一年,公元261年,諸葛瞻官拜衛國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而諸葛瞻早就掌握了尚書檯事務,公元260年已經官居尚書僕射,是尚書檯的實際負責人。因此,兩人在職位上諸葛瞻權利要大一些。

    此時的諸葛瞻面臨一項棘手的問題,黃皓在內專權,許多官員都黨附了他。而姜維多次出兵隴西無所斬獲,損兵折將,虛耗國庫。因此,諸葛瞻既不喜歡黃皓,也不喜歡姜維。最後為了罷掉姜維的兵權,諸葛瞻選擇了暫時和黃皓聯合,上表劉禪表姜維為荊州牧,讓姜維放棄兵權,回成都擔任文官。

    姜維沒有接受命令,反而和黃皓的關係極具白熱化。姜維上表劉禪處斬黃皓,認為黃皓禍亂朝綱。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斬黃皓,也沒有把姜維調回來。姜維被留在沓中種麥,自給自足。

    正是這樣的結果導致了漢中兵力空虛,後來司馬昭制定滅蜀計劃,魏國一路暢通的攻下漢中,兵臨劍門關。

    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率領留守部隊前去堵截。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迅速佔領險要地區,據險防守。而是徘徊不前,後來乾脆從重鎮涪縣撤退到綿竹。綿竹是益州的前治所,當年因為火災而廢棄,根本不值得防守。諸葛瞻意氣用事,選擇在綿竹城外列陣,和鄧艾決一死戰。

    其實這時諸葛瞻最好的策略是要麼往前推進佔據江油和涪縣進行階段防守,要麼退守雒縣,這些地方都是易守難攻的重鎮。尤其是雒縣,當年龐統就是死於雒縣的攻城戰中。

    而諸葛瞻卻把軍事指揮簡單化,一戰定輸贏。因此,作為諸葛亮的兒子,他這一點很不合格。後來,綿竹防守失敗,諸葛瞻當場被斬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在諸葛亮死後,年僅7歲的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兒子,世襲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經過27年的官場奮鬥才終於掌握大權,官居衛將軍,主持尚書檯事務。但是此時的蜀漢已經病入膏肓,內有黃皓專政,外有姜維連年用兵。蜀漢已經兵疲民飢,朝綱敗壞。因此,一個小小的諸葛瞻是拯救不了蜀漢滅亡命運的。

  • 5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小魚兒來為您解答,分三點來解釋。

    1、直接原因,年齡上不可能

    諸葛亮於234年病逝在五丈原,年僅54歲,在病重之時,諸葛亮曾寫信給哥哥諸葛瑾,信中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由此可知,諸葛瞻在諸葛亮快去世時也就一8歲小孩。一個8歲小孩能夠擔當什麼大任,掀起多大風浪呢?

    而司馬懿就不一樣,司馬懿去世時,已經73歲高齡,此時他的兒子司馬師44歲,已經過了不惑之年。並且司馬師年輕時就有雄才大略,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並且多次隨父出征,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人脈。在接替司馬懿之前,自己就已經做到了中護軍的職位,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事後,論功封為長平鄉侯,加衛將軍之職。由此看出司馬師年齡大,資歷老,地位高,手段很,如此厲害角色豈是8歲的諸葛瞻能比的呢?

    2、道德操守上,諸葛亮一家人更忠君愛國。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有限的生命獻給了無限的興漢事業,最後死也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在病重時給劉禪上表,說自己家裡面的人都是自力更生,不需要朝廷照顧,並且自己平時都是用朝廷的東西,也沒有多餘的財富,死後也希望保持這樣,以免有負陛下。

    死後諸葛亮推薦的接班人蔣琬和費禕也都是兢兢業業的人,從這些可以知道,諸葛亮一心是為蜀漢的,沒有一點私心。對於自己的子嗣,他並沒有拉幫結派,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是以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來教育子嗣。所以後來諸葛瞻受到了劉禪的很多照顧,官位一路上升,雖然才能不及自己的父親,但是卻繼承了諸葛亮之志,是一個忠孝之人。

    反觀司馬懿一家人,發動高平陵之變,奪了曹爽兵權,並且誅殺曹爽一門,囚禁曹氏宗親。在朝中搞小團體,架空了曹氏權力,把曹氏的皇帝都玩弄於鼓掌之中。據說在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司馬昭和司馬師,司馬昭擔心得整晚睡不好覺,而司馬師卻是像平常一樣安睡,看來造反也是心安理得了。這一家人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給自己家謀福利,道德操守是完全比不上諸葛亮一家的。

    3、制度上,什麼樣的政治土壤,註定了會結出怎樣的果實。

    蜀漢的制度是在諸葛亮的嚴格管理下建立起來的,可以算是“依法治國”,蜀漢的法律比較嚴苛,諸葛亮在位期間,蜀漢基本沒有貪官。之所以諸葛亮能夠把蜀國治理成這樣,也歸功於他自己以身作責。諸葛亮自己用的全是公家的東西,沒有什麼多餘的財產。當初“揮淚斬馬謖”,雖然極不情願,但為了明正典刑,他還是殺了自己非常器重的馬謖。所以諸葛亮死後,雖然他的人已不在,但這種制度保持下來,官員們都還是比較自律的。在這樣的政治土壤下,兒子若是才能不足,想要繼承父親的權利這種事也是難以發生的。

    再看曹魏的制度,曹魏在司馬懿、陳群等人的推動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的大致意思是,人才的選拔靠中正的推薦,有名望的人就可以評出品級去做官。這項制度的好處是打開了士族從政之路,緩和了曹魏政權和世家大族的關係,能夠更多的贏得士族的支援。但是卻有一個貽害萬年的害處,就是寒門再難出貴子,權利永遠掌握在士族門閥的手中,朝廷只會越來越腐敗,越來越分裂。而司馬家族也屬於世家大族,不光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位高權重,其他司馬家族人也多在朝廷任要職。在這樣的政治土壤下,司馬師又何止繼承其父的權利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雖然都是各自國家的輔政大臣,但是諸葛亮一家人都是忠君愛國之人,而司馬懿一家卻是竊國大盜。權利都是浮雲,終會隨著歷史淹沒,只是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卻遺臭萬年。

    讀一段有深度的歷史,小魚兒帶您暢遊三國!

  • 6 # 林屋公子

    根本上說,就是諸葛亮忠君愛國,這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最大區別。雖然現在很多人想洗白司馬懿,認為司馬懿殺曹爽只是因為曹爽太跋扈,司馬懿是曹魏的忠臣。但是從後事安排上,就可以發現兩者完全不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一切政治遺產,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基本沒得到什麼。這也是千百年來諸葛亮粉絲這麼多的原因,儘管他效忠的勢力最後輸給了司馬懿的後人,但諸葛亮本人是名垂千古的。

    當然,有人說諸葛瞻年齡太小,只有八歲,所以才沒有繼承權力。這雖然是一部分原因,但絕對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就算諸葛瞻年長,諸葛亮也不可能讓他完全接手自己的權力。因為諸葛亮雖然專權,但根本還是為了報效國家,如果諸葛瞻沒這個能力,諸葛亮當然不會一己私心做事。從諸葛亮處理廖立和李嚴就能看出來,他們僅僅被廢為民,政敵李嚴之子李豐還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又有什麼私心呢?

  • 7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諸葛亮忠君愛國,他是傳統的儒家。

    孔明一生對劉氏的忠誠用《出師表》中的詞語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隆中對》中說孔明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令人玩味。管仲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諸侯,管仲有王佐之才,但終生也就是一相而已,從沒有稱孤道寡的野心;樂毅感念燕昭王恩遇,率領多國部隊連下強齊七十餘城,功高蓋世,但拒絕昭王封給他的齊王封號!孔明這兩比,是說自己文可比管仲,武可比樂毅,但絕不想稱皇。

    孔明從劉備手中接過爛攤子之後,他極力施展騰挪功夫,對內平叛發展經過,對外發動北伐,直到病逝五丈原,死後成都百姓自發出城二十里迎接丞相的靈柩。劉禪的“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說出了對孔明的理解和信任。

    二、孔明去世之時,蜀漢形勢還是十分嚴峻的。

    自鄧芝使吳後,蜀吳能相安無事,但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國家人才的短缺日趨嚴重,京劇中馬連良演的孔明唱詞可見一二:五虎上將,俱已去矣;只剩得趙子龍,老邁年高!到姜維北伐時,民諺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之說。蜀漢本只佔天下十分之一地盤,漢中在劉備奪下時,人口全部被曹操北遷,多年的內外用兵,蜀漢人口也極為稀少。簡言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支。魏國本就有吞併之心,如再傳兒子,就授人篡位口舌,曹魏可能乘亂吞蜀。

    三、孔明在日,朝廷上下均敬你三分,懼你三分,但兒子上位就未必了。

    說白了,孔明兒子如上位,君臣內訌,有可能蜀國內亂啊!一旦內亂,孔明兒子未必搞得定,一旦兒子敗亡,孔明家屬死無葬身之地,全家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霍光家的例子令人深省。

    四、孔明的兒子諸葛瞻在老子去世時,才八歲,上小學低年級的年齡。

    孔明的兒子出世得晚啊,當初孔明多年無子,曾請求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將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自己,諸葛瑾請示孫權後,讓諸葛喬西行來到蜀國,孔明將他視為嫡長子,為他改了字。諸葛喬授駙馬都尉,後隨孔明到漢中。後主建興元年,諸葛喬去世,年僅二十五歲。諸葛喬之子諸葛攀,官至代理護軍、翊武將軍,也早年去世。到諸葛恪(諸葛瑾長子)在東吳遭滅門大禍,子孫被誅盡,而孔明有了自己骨肉,諸葛攀恢復成諸葛瑾的後裔繼承香火。

    建興十二年,孔明出師武功縣,寫信告訴哥哥:兒子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聰明可愛,只是嫌他過早成熟,反而擔心他將來難擔重任。當年,孔明死在五丈原。

    諸葛瞻十七歲時,娶公主為妻,景耀四年,代理都護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尚書檯政務,景耀六年,與鄧艾交戰,不聽下屬固守待援的正確意見,貿然出戰,與長子諸葛尚一同死於鄧艾之手。這等庸才,印證了“老子英雄,兒子混蛋"此話還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不要說孔明去世時,他才八歲,即便二十八歲,孔明也不可能讓他頂班的,能力太差啊!

  • 8 # 歷史簡單說

    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這個時候諸葛亮四十六歲,正在漢中駐軍,準備第一次北伐,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個時候諸葛瞻只有八歲,襲諸葛亮的武鄉侯。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娶劉禪之女為妻。公元244年,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侍中。因為蜀人十分懷念諸葛亮,愛屋及烏,所以也很喜歡諸葛瞻。每當朝廷有好的政令的時候,他們都認為是諸葛瞻所主導的。

    公元260年,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而這個官職正是諸葛亮當丞相之前所擔任的。公元261年,諸葛瞻擔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董厥共錄尚書事。公元262年,諸葛瞻認為姜維北伐無功,上表給劉禪,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且削奪姜維的兵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三路大軍進攻蜀漢,姜維在劍閣將鍾會拖住,而鄧艾奇襲陰平關,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率軍在綿竹迎戰鄧艾軍。

    鄧艾派使者給諸葛瞻,說只要諸葛瞻投降,那麼就可以表他為琅琊王。諸葛瞻斬來使,率軍迎戰鄧艾,最終諸葛瞻父子戰死。

    那我們再來看看司馬師的情況。曹睿病逝於239年,託孤大臣為宗室曹爽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曹爽一族被滅,司馬懿這個時候七十一歲,而司馬師此時四十二歲。

    公元250年,曹芳為司馬懿立廟,王凌、令狐愚、楚王曹彪反司馬懿,也就是淮南第一叛。公元251年,王凌投降,楚王自盡,而曹諸公全部被圈禁於鄴城。

    曹芳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食邑五萬戶。六月,司馬懿病逝,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公元252年,司馬師成為大將軍。

    我們從諸葛瞻、諸葛亮、司馬懿、司馬師的那幾年的經歷,可以得出這個問題的原因。第一,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只有八歲,而司馬懿死的時候,司馬師已經四十二歲,所以司馬師能夠繼承權力,而諸葛瞻無法繼承權力。

    第二,最為重要的原因,為什麼諸葛亮在蜀漢大權在握,並沒有廢掉劉禪而自立,因為他是一個忠臣,而司馬懿不是,所以諸葛亮會教育諸葛瞻要忠誠,而司馬懿不會,所以諸葛瞻父子選擇是殉國盡忠,而司馬師是廢掉曹魏皇帝曹芳,司馬昭是殺掉曹魏皇帝曹髦,司馬炎是篡魏建晉。

    這個也是很多人喜歡諸葛亮,而不喜歡司馬懿的原因,也是諸葛亮歷代受到推崇的原因。

  • 9 # ww3721王建文

    諸葛亮是相當有影響歷史人物。可能是為了事業 結婚相當晚,他死時才53歲(181一234年)諸葛瞻才7歲多。一個孩子如何能擔當國家大責。再說他的爹又不是皇帝。更無法象孔明一樣事無鉅細,擔當全國一切重責。沒有父親的人。更不會在大人擔當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環境中,鍛鍊成長奮發有為,從小就缺乏有父之人,天然自我剛強必勝信心和勇氣。更多是的女性化柔和軟弱。喜歡書畫 ,自我防護能力強。諸葛亮之子也是如此。從小腦袋靈活。愛好書法 繪畫,記憶力特強的神童仙子。可惜父親的早死。使他失去了最有可能成為優秀政治家的條件。和家訓身教成才的機會。隨年齡增長,隨著優勢父蔭,環境一路順風,到達爵高位重,還娶到劉禪的女兒,是更喜上加喜。但大順了,讓他父親說著了成熟太早,難成大器。在鄧艾決戰中,同兒子以身報國 ,死在戰場年為37歲。非常可惜年華中消失了。他生命中註定不能象司馬家族人才濟濟,兄多弟廣。更無父親親手相傳,能學到真諦,唸到真經,憑一篇文章,能為大才也太神了。孔明辦不到平,凡人更辦不到。論當時政冶,軍事,經濟就是孔明活著。也無能為力。小小鄧艾,帥不多人馬,就能把蜀國打得人仰馬翻,大帥陣亡,國家投降,必然是爛到底,連劉禪都不想要了。魏國抓去都不想回去,樂不思蜀。可見壞到啥樣。歷史到大合時,逆時而動,必然無濟於事,姜維也自刎了。對蜀國而言孔明三代光輝永存,人生不朽。

    再看司馬家,第一代除司馬義,又有司馬郎,司馬通,司馬敢,司馬馗。兒子裡司馬昭,司馬倫,司馬師,司馬京,司馬駿等。出現歷史舞臺上,好多得優秀人物,都沒有機會出現。

    司馬懿,三國魏國,傑出政治家 。軍事家多次打敗諸葛亮的軍事奇才。雖然有空城計敗退那說。是孔明懂得以自己的奇才。一慣大愛奇才曹操是非常愛惜人才的,不會給自己迫害,還會大加能用,地位一定不低司馬懿。司馬義也明白有孔明存在,他地位必然不保。有孔明敵對,就會顯示他榮光。沒有孔明對立。自己和家族的性命都難保全。隨孔明彈奏廣陵散錚錚入耳,可心裡狂濤翻滾,也明顯看出孔明信心百倍。司馬懿的越來越心驚肉跳。從而全明白孔明,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更知道這是真的空城,卻不能闖。旁邊兒子一直摧他下令進攻時,卻下令撒退。這就政治家和政治家,軍事家和軍事家的對話。讓別人都膽寒心驚場面,他們卻明白自己要的什麼,能得到什麼。也是孔明為什麼有五次伐北多次失敗還為之原因。

    司馬懿29歲時獻計曹操,叫使孫權進攻關羽後方,使關羽被殺 ,荊州被奪。魏國樊城之危解除。他並支援曹操稱帝思謀,得曹操信任,從而不斷撐握軍事重權成為紅人。斬孟達,破公孫淵 ,抗孔明北伐。更加大權在握。成為曹操家族之處和夏侯家族勢力相提並論的最大勢力家族。60歲時曹爽專輔佐曹爽當政,讓司馬義在政壇沉寂多年。但司馬懿養神續銳 ,於始午年發動高平陵事變。使70歲曹爽被迫交出軍政大權,以謀反之罪被殺,小皇帝曹芳從自無娘。司馬義全面控制魏國的軍政大權。獨霸一切。251年王凌與侄令孤恩計謀曹操之子彪登上皇帝。以削弱司馬義的權力。陰謀失敗三族被屠殺,曹彪賜死。司馬家族勢力更加築固強大,當年司馬義72歲病亡。大兒子司馬師全面繼承他的一切,當權魏國。253年吳國孫亮帶兵入侵合肥新城,司馬師深溝高磊,以逸待勞成功擊退諸葛恪進功。使得諸葛恪回國被殺,家族向北。吳國進入內戰,加孫皓暴政無德,國內更加混亂。同時司馬師,透過廢曹芳,立曹髦為帝 ,和各種手段肅清曹家主要殘餘勢力。255年,母丘儉,文欽反司馬師,他親自監軍鎮壓。文欽之子文鴦,夜襲司馬師,把他嚇得九死一生。加上眼病流濃痛死在許昌。司馬昭又一次全面接管了魏國一切權力。256年司馬昭和皇帝曹毛一起鎮壓諸葛誕的叛亂。打敗了東吳諸葛家族勢力進攻,從而基本上消滅了一切敢於和司馬家族對立勢力,從實際上成為魏國的領袖人物和實權把握者。260年皇帝曹毛想反抗一下 ,自帶人員衝出宮殿,司馬昭立即帶兵鎮壓。成濟衝上前去一槍把皇帝刺死。司馬昭卻消滅成濟家族。換立曹奐為帝。到此為止。魏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國內一切政治軍事經濟權力都歸司馬家撐控。曹家的皇帝早就無意義了。263年司馬昭決定滅蜀派鍾會,鄧艾 ,諸葛緒三路南中北進攻蜀國。鄧艾帶少量精兵偷襲成都一舉成功。消滅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及孫子諸葛尚帥領生力軍。諸葛瞻和兒尚以身報國。劉禪投降蜀國消亡。264年司馬昭病亡。兒子司馬炎繼承一切,迫使魏皇帝曹奐禪讓皇帝。歷史進入西晉司馬家統一全國新時代。國家又回到大統一時代。國家疆土面積最大的時代 。是三家分裂時代,都不斷開疆劈土特別是曹魏徹底降服匈奴勢力,使它大部加入漢家懷報,少部分潰逃遠方不知所終。國土最大時期。蜀吳也是如此。從諸葛亮家族在三國中各個國家都有影響,看出諸葛亮家族並沒有整合家族勢力,各自為政,勢力單博不說,還互相牽扯,無法進取。司馬義從青年開始立志創國,到司馬炎建立晉朝,經過三代人,不斷努力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人心所想成就。不是象諸葛亮留下一篇誡子篇,出師表,就可以達到,是家族共同努力結果。孔明和司馬義相比,一個是戰略設計家,卻不是實幹家,幹得一踏糊塗。另一個卻是真正實幹家,測事如神,實幹如仙。在徵公孫淵時候預定一年就征服,就一年拿下,在和孔明鬥智鬥勇中更是武勝文勝,最後生生讓一代天驕的智慧神。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病死在戰場。在在君臣關係上,也是曹家的首先的發難,導致致命分裂,錯不在司馬義,是曹家的人,一代不比一代強,是主要原因,總計曹操曹丕都把司馬義做為兄弟利用,放心使用,可曹芳手裡就成奴才。結果是有鑰匙的奴才,餓死了無權的老闆。歷史一再說明團結就是勝利。就是分裂必然先敗。誰先分裂,誰失敗。諸葛亮家族,更是如此,一家三國,血淚成河。這裡不說了

  • 10 # 天長水秋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當時的權臣,但倆人的具體差異還是很大的。

    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定下三分天下之策,後來的行動也是證明策略基本正確。在劉備三顧茅廬準備出山時,他還對在家裡留守的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未出茅廬先定退步,這是一種胸懷。

    諸葛亮跟隨劉備火燒新野到處逃跑,到赤壁一戰定乾坤,得大片土地。取川蜀立國,始終沒有把發展家族力量壯大家族聲望作為一個哪怕是很小的目標。

    接受劉備託孤重任,是諸葛亮得到終生不再的信任。老戰士漸漸凋零,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老臣們越來越少,後來的蜀漢沒有任何人能威脅諸葛亮的地位。他沒必要。

    不治產業,不扶植家屬,諸葛亮曾給後主劉禪奏表說: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

    這份上表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為官以來的個人財產清單。

    不培養個人崇拜者。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開相府,治理國家。形成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管理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他完全可以培植個人崇拜者,以便在未來繼續進行。

    諸葛亮用人有不足,比如馬謖,比如對李嚴,還有對魏延。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整體形象——以國家和皇家的根本利益為重。

    雖然自古就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說。但是諸葛亮沒有給自己的親人們那樣的機會。

    相比曹魏,蜀漢的關係可以分為土著與外來兩大勢力。兩派勢力均衡就可以保持當時的政治穩定。孔明在世,一直保持著相府主持工作的局面。

    諸葛亮不想去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然就不會有問題所提及的狀態。

    司馬懿不同於諸葛亮。司馬懿跟隨曹操多年,是一個看透江湖的高手,他的理想不同於諸葛亮,他的所作所為自然就表現出差異。

    曹魏擁有大半天下,各種勢力之間保持平衡是很吃力的事情。沒有權力就意味著被對手肅清,更可能要沒有性命。

    同樣作為託孤之臣,司馬懿與其他同事們面對具體問題會有不同意見。皇帝聽誰的,意味著這個人在朝中的地位能否穩固。

    機構越大,關係越複雜。複雜的關係決定了其中成員之間彼此更多接觸,也就更容易產生摩擦。皇權的存在,是解決摩擦的評判。如何在各種摩擦中佔得上風,只有權力。

    關係越複雜,周邊所有的人越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至少是潛在對手。要實現自保,唯有消滅對手。消滅對手就要有新生力量補充,這些新生力量自然是自己信得過之人,也就是自己的親信。

    司馬懿沒有諸葛亮的政治理想,他看到更多的是東風壓倒西風,西風壓倒東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嚴酷現實。讓自己的親信同樣擁有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們繼承自己的權力,這就是最安全有效的自保。

    作為彼此的敵人,司馬懿跟諸葛亮對對方的瞭解,要超過所有人。甚至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瞭解的,作為對手已經深深懂得。

    政治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造就了不同的後代。

    蜀漢滅亡之際,諸葛亮的兒子戰死沙場;司馬懿的兒子卻是曹魏滅亡的掘墓人。

  • 11 # 蕭武

    諸葛亮不是司馬懿,沒有必要這麼做,也不會這麼做。

    司馬懿後來賴以成事的,其實主要是他在朝廷內外任職期間,培植了大量的私人勢力,用這些人來執掌曹魏的政治,軍事權力。

    不過,他的這個過程是從曹真死後才開始的,曹真還在世時,司馬懿在向朝廷舉薦人才時,更多時候還是比較公正的,並不完全看對方是否能為自己所用。

    曹真死後,他成為曹魏在西線抵禦諸葛亮率領的蜀漢北伐軍隊的主要統帥,他才開始大量配置私人勢力。用虎嘯龍吟裡曹叡的話說,就是司馬懿在用朝廷的官職和爵位俸祿,來為自己收買人心,樹立私人恩信。其中,有些就是她自己的子侄,比如他的弟弟司馬孚,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孚的兒子司馬望,他都是大力提拔和培養的。

    而真正比較忠於公家事務的人是怎麼做的呢?比較典型的就是荀攸。荀攸曾經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軍事參謀,又曾經接替荀彧擔任尚書令,可謂權勢顯耀。但是他在任職期間,給曹操的建議他都嚴格保密,即便是家裡非常親近的人,他也不會說。他這麼做,就是要歸恩於上,讓每個人都感激國家對他的信任和重用,提拔,而不是把這種感激變成對他個人的忠誠。

    諸葛亮的做法基本上和荀攸是一樣的,在他執掌朝廷大權的時候,他選拔和任用,培養人才的主要標準都是看社會公論對這個人的評價如何,個人才能是否出類拔萃,道德品行上是否忠於蜀漢政權,而不是看他自己是否喜歡,是否拍他的馬屁,是否忠於他個人。

    所以,司馬懿在曹爽專權時能夠一呼百應,召喚許多曹魏元老重臣一起起兵反對曹爽,就是因為他在曹魏政權裡已經提拔培養了大批只忠於他個人和司馬氏家族的人,這些人只知道有司馬懿,不知道有皇帝,當朝廷和司馬氏家族發生衝突時,他們要麼選擇站在司馬懿一邊,助紂為虐,要麼就是選擇有傾向性的中立。

    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更是變本加厲,加快了對忠於曹氏和曹魏政權的人的清理。先是以剷除曹爽餘黨為名,誅殺了七千餘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忠於曹氏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參加曹爽的陣營。

    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忠於曹氏勢力的剷除行動便是借王凌起兵謀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為帝的機會,剷除了一大批人,把曹氏宗親都抓到洛陽來,監視居住,讓他們沒有機會交接大臣,進行反對司馬氏的活動。

    所以,到司馬懿死的時候,朝廷內外已經都是忠於司馬氏家族的人,幾乎沒有人敢公開支援曹氏,至少是不敢公開宣稱自己忠於曹氏。哪怕是母丘倹,文欽,諸葛誕這些人,在公開起兵叛亂之前,也沒有公開表示自己忠於曹氏,甚至還都參加了鎮壓王凌叛亂的戰爭,諸葛誕又是鎮壓母丘倹叛亂的主力。

    在這個意義上,淮南三叛實際上就是三次對曹魏政權內部仍然忠於曹氏的勢力的政治清洗。王凌叛亂失敗後不久,司馬懿就死了,司馬師在朝廷裡忠於司馬氏家族的大臣的支援下,繼續擔任輔政大臣。司馬師鎮壓母丘倹叛亂後不久死去,皇帝曾經希望奪回對朝廷軍政的控制權,但已經沒有人忠於曹氏了,反而是鍾會偷偷讓司馬昭迅速趕往前線,去統領軍隊。

    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他死後,蔣琬,費禕,姜維相繼執掌蜀漢政權,但他們都不是諸葛亮的私人勢力,而是他留給劉禪的股肱之才,他們在任期間,也都沒有幹什麼培植私人勢力,挖蜀漢政權牆角的事。

    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在對待自己孩子的問題上。司馬懿生前,就一直在不斷培養和提拔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尤其是被當做接班人重點培養的,歷任朝廷內外重要軍政職務,積累政治和軍事經驗。

    而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才只有八歲,壓根談不上有什麼權勢。他過繼的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的職位也不高,更沒有以他為中心建立什麼政治勢力集團,所以他後來在蜀漢也只是普通官員而已。至於諸葛瞻後來擔任衛將軍,錄尚書事,這是出自劉禪親自培養,而不是諸葛亮自己培養起來的,諸葛瞻佔了諸葛亮的便宜的地方就是,諸葛亮的威望留給他的巨大聲望,以至於朝廷做的好事,都被老百姓認為是他做的。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同樣是三國時期軍師聯盟中頂級軍師的兒子,為什麼諸葛亮的兒子沒能像司馬懿的兒子一樣,掌控國家權力,甚至最後因此獲得整個國家呢?

    研究這個問題實在有意思,仔細分析,其實對當下我們如何教育培養自己的兒子,有不少的啟示。

    (諸葛瞻塑像)

    第一,諸葛瞻小時候所學的專業有問題。《三國志·諸葛瞻傳》裡面說:“瞻工書畫,強識念。”說的是諸葛瞻記憶力很好,書畫方面有特別的專長。記憶力好,並不表明他讀的古書多,更不表明他能夠化用所背得的知識。而書畫方面有特長,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承平之家,用以陶冶性情,提高個人素質,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在戰爭年代,這對國家治理,對指揮打仗,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雖然我們不知道諸葛亮平常是怎麼教他兒子的,但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瞻在當時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對於長大後繼承諸葛亮的權力,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而事實上,後來在綿竹之戰中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致使綿竹失守,與他沒有軍事指揮才能有莫大的關係。

    第二,諸葛瞻被太過寵愛,沒有學到真本領。《三國志·諸葛瞻傳》中又有一段話:“蜀人追思亮,鹹愛其(諸葛瞻)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司馬師畫像)

    諸葛瞻很幸運的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而其不幸也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因為有其爹的光環,諸葛瞻沾了不少光。只要朝廷出一個好的政策,大家都說是諸葛瞻的主意。這自然讓他沾沾自喜,雖然不是自己出的主意,說不定他也心安理得地據為己有。彷彿真是他做的一樣。甚至因為他爹的政績,他也認為是他的。很可能他從小就是這樣,所以他飄飄然,沒有學到真本事,最終也沒有真本事。

    第三,諸葛瞻從小就沒有得到努力掌控權力的鍛鍊。

    諸葛瞻生存的環境和司馬師司馬昭太不一樣了。司馬家族最後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但他們是在血雨腥風中一路拼殺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和司馬昭與他們的父親一起,親身經歷著,並且一同處理著。比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親自參與,當時司馬昭嚇得不得了,而司馬師卻像沒事人一樣安睡。後來司馬師掌權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曹芳想發動政變除掉司馬師,因為經歷過高平陵事件,可以說這時候司馬師表現得泰然自若,從容指揮,反敗為勝,廢掉曹芳,並誅殺其黨羽。

    (司馬昭畫像)

    而諸葛瞻則從小就在順境中長大,由於諸葛亮很早就確定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因此,諸葛亮根本不需要像司馬懿那樣拼殺,不需要為獲取權力而嘔心瀝血。因此諸葛瞻也一點兒也沒有得到實際鍛鍊,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獲取權力和掌控權力。

    司馬懿教育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就是無論如何,要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你要是不握著權力,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而諸葛亮教育諸葛瞻的,卻是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當忠臣孝子,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去世前,留給諸葛瞻的《誡子書》,說的全是這樣的道理。

    第四,諸葛瞻沒有團隊意識,不知道聚人氣拉粉絲。

    司馬師兄弟在司馬懿的教導下,從小就知道培養自己的團隊,聚集自己的力量。比如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馬師在和東吳的東興之戰中失敗後,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頭上,要處罰就處罰自己,不處罰部下。結果除了他外,唯一受到處罰的就是他的兄弟司馬昭。可以說,這樣做讓他聚集了一大幫可以隨他出生入死的好部下。

    諸葛瞻卻不是這樣做的。就如前面所說的,朝廷的“善政”,老百姓都說是他乾的。這時候,他就應該出來澄清一下,可是他沒有。還有,他當上“行都護、衛將軍”後,大家都去朝拜他,廖化讓宗預和他一起去。宗預說,我都七十多歲了,幹嘛去拜他。可見,他並非真心服人,人家拜他,不過是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罷了。

    正因為如此,諸葛瞻很快就遠離了權力中心,最後在戰爭中默默戰死,沒有給歷史留下太多印記。

  • 13 # 石頭說歷史

    一、最根本的原因,年齡問題。

    從年齡上看,諸葛亮比司馬懿小兩歲,是同齡人,但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卻比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整整小了20歲!差了一輩多!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的軍營中,享年54歲。在之前不久,諸葛亮給身為東吳大將軍的哥哥諸葛瑾寫了一封信,信中有句話是這樣的:“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從信中我們可以得知,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諸葛瞻僅僅8歲,一個8歲的小孩子怎麼去接任諸葛亮丞相的權利呢?而司馬懿在251年病逝於洛陽,享年73歲。其長子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的職位接替司馬懿的權力,把持曹魏政權,此時的司馬師已經44歲了。

    司馬師年輕時,隨司馬懿征伐,伴其左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在朝中和夏侯玄、何晏等人關係密切,有自己的人脈基礎,而且在接班司馬懿之前已經做到了中護軍。可諸葛瞻呢?諸葛亮死的時候,他才剛上小學二年級,打打王者榮耀還可以。

    二、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指定了接班人,但性質完全不同。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雖然說權利極大,但忠心無二,用一生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踐行了先帝遺願。其病重時,劉禪曾派使者前來探望,詢問誰來接班,諸葛亮說,蔣琬同志不錯,使者又問,蔣琬之後呢?丞相說,費禕同志也可以。諸葛亮死後,劉禪雖然廢掉了丞相這一職位,但還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讓蔣琬和費禕先後開府執掌軍政大權。蔣琬和費禕也盡職盡責,完成了本職工作,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把劉禪架空,把蜀漢變成他們的私產,劉禪的權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得到了增強。

    司反觀馬懿,在晚年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權臣曹爽一門,囚禁曹魏宗室於鄴城,並派重兵嚴加看管,在朝中形成權力集團,完全把曹魏政權玩弄於股掌之上,可以說為他兒子司馬師接班專權掃清了障礙。

    三、諸葛瞻父子共赴國難,司馬師兄弟廢殺魏帝。

    蔣琬、費禕死後,昔日的小學生諸葛瞻也長大成人了。諸葛瞻8歲繼承諸葛亮的爵位,可以說是蜀漢最大的官二代。劉禪對諸葛瞻也很器重,諸葛瞻可謂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年僅35歲就做到了衛將軍,還同董厥共掌尚書檯事務,成為蜀漢權力核心層的一員,雖不如司馬師那樣權利獨攬,也可說大權在握。

    雖說是諸葛亮的兒子,但諸葛瞻的實力非常平庸,沒有做好本職工作。263年冬,諸葛瞻率領禁軍在綿竹阻截鄧艾所部,大戰前,諸葛瞻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和兒子諸葛尚共赴國難,戰死沙場,以死捍衛諸葛氏的忠純名節。

    從這可以看出,諸葛亮班子成員(蔣琬、費禕、姜維、董允、諸葛瞻)一直在掌握著蜀漢的實際軍政大權,但這些人做出一件威逼劉禪、將蜀漢改朝換代的事情了麼?沒有!

    而司馬師呢?254年,司馬師鎮壓了李豐、張緝、夏侯玄的政變,將其滅族,並把曹芳廢黜,更立曹髦為帝。255年,鎮壓毌丘儉、文欽淮南叛亂,不久病死,因其無子,弟弟司馬昭為大將軍,接班專權。258年,司馬昭鎮壓諸葛誕淮南叛亂。260年,因”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指示下屬弒君,殺死了曹髦,更立曹奐為帝。263年滅蜀漢。264年,為晉王。265年去世,其子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雖然都是託孤重臣,是大權獨攬的權臣,但前者是忠臣,後者是奸臣賊臣。諸葛亮雖然也指定了一套班子成員接替權力,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也成為蜀漢的核心人物之一,但他們沒有做出一件出格的事情,完全是一國忠臣。司馬懿父子其所作所為,窮兇極惡,喪心病狂,令人不齒,不是一部電視劇就能洗白的。

  • 14 # 天山月3

    這就是忠良賢臣與亂臣賊子的根本區別。也是後人稱頌讚賞諸葛亮及其兒子的地方。劉備建立的蜀漢雖說是短暫,但君臣關係相當和諧,皆因以仁義誠信相待,不搞欺詐,不搞權術,對權力以公心待之,自然就不會產生私心、野心,公者千古即是至理。劉備託孤能以江山社稷相托孤,對諸葛亮來真是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也是古代人仁志士的選擇,諸葛亮能不效犬馬之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麼?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父親的影響下,能為蜀漢盡忠報國,戰死沙場可謂一代忠烈滿門了。司馬氏一家篡魏奪權雖然是暫時得到了天下和皇位,但總落下了亂臣賊子的罵名,讓正直的人千秋唾棄。

  • 15 # 陳聖鋼

    諸葛瞻在蜀漢是將軍,統領大軍征戰,尤其是綿竹一戰抵抗曹魏大軍戰死,為蜀漢灑盡了最後一滴血;司馬師同樣是曹魏的大將,在為曹魏攻打蜀漢、孫吳立下了大功,但在司馬懿死後,篡奪了軍政大權,為曹魏的統一也立了大功。

    至於諸葛瞻在諸葛亮死後為什麼沒有像司馬師一樣繼承司馬懿的權力一樣,一直大權在握?綜合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父親的教導不同。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從小就教其為人要正直,品行要端,不能有刁姦之心;而司馬懿教導兒子既要學好本領,又要掌控大權,最後掌握曹魏軍政大權。2.諸葛亮死時,諸葛瞻年齡較小,只有8歲,要繼承諸葛亮的權力不可所;而司馬懿死時司馬師就成為軍中要員,加之受父司馬懿的影響,自然水到渠成;3.諸葛瞻在劉禪的培養下成為軍中耍員,為了保持諸葛亮的節操,甘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死在戰場;而司馬師也同樣受司馬懿的影響,保持司馬懿的權力不被他人竊取,故費盡心機篡奪軍政權;4.權利之差異,致使諸葛瞻無力競奪軍政大權,當諸葛瞻成為軍中一員時,比其有武有謀的人比比皆是,要繼承諸葛亮的權力難上加難;而司馬師本身培訓了一幫人員,擁其成為軍政大權自然順理成章。

  • 16 # 醉美木瀆

    父親不是那個父親,皇帝不是那個皇帝,就算兒子想做也沒有辦法。

    諸葛亮不是司馬懿,他在蜀漢雖然秉政但是並沒有擅權,雖然任用親信,但是沒有排除異己。

    司馬懿私心很重,再加上自己兄弟,子侄眾多,他就利用姻親關係,像一隻八爪魚一樣,和曹魏的世家大族之間結成了利益同盟。

    在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違反誓言,誅殺了曹爽及其親信,任用司馬氏子侄以及交好的世家大族全面把持了曹魏政權。這也是司馬師在司馬懿死後能繼續秉政的基礎。

    反觀諸葛亮在蜀漢家族勢力單薄,即使他想他也無法像司馬懿一樣用姻親來建立關係網。

    並且諸葛亮在蜀漢執政大公無私,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既沒有為子孫積攢財富,也沒有培養兒子接班。

    劉禪不是曹魏小皇帝曹芳,諸葛亮去世時劉禪早就坐穩了皇位,並且在諸葛亮死後廢除了丞相,牢牢把皇權抓在手中。

    司馬懿能成功篡權的關鍵在於曹丕,曹叡壽命不長,兩人去世時都不滿四十歲,所以才讓高壽的司馬懿混成了四朝元老,逼格拉滿。

    後來的小皇帝曹芳毫無雄主之態,任由權臣擺佈,先是曹爽,後是司馬懿父子。

    劉禪則是能吃能睡身體好,諸葛亮在世時,有介於蜀漢形勢危急,諸葛亮又有託孤之實,劉禪不得不將皇權讓渡,自己都說在蜀漢“政由葛氏,祭由寡人”。

    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一職,之後執政的蔣琬,董允、費禕,都無丞相之名,而行丞相之實,便於控制。

  • 17 # 夏雨風

    諸葛亮本身是高風亮節,畢生以管仲樂毅的忠臣良將為楷模,以匡扶漢室為大任,教育子弟是"淡泊而明志,寧靜以致遠"。他身後除了將一生軍事心得傳授於關門徒弟姜維外,只留下八百株桑樹和微量土地。

    諸葛亮沒有像司馬懿那樣,從小帶在身邊傳授權力學,刻意扶植家族勢力。諸葛瞻也沒有繼承任何官爵,後來做了駙馬才擔任地方官職,和其子鎮守劍閣。

    諸葛受白帝城託孤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劉禪殫精竭慮,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連晉武帝司馬炎也讚歎諸葛忠良,可見諸葛亮人品高尚,不同凡響。

    諸葛亮為封建社會樹立了一代忠臣形象,受到列朝列代所仰慕,成都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

    敬愛的周總理,曾經在武侯祠站立沉思許久。中華民族歷來是偉大丶善良丶勤勞丶智慧的民族,就包含著忠義丶賢良的優秀品德。

  • 18 # 吳學華看天下

    我之前就寫過文章剖析過諸葛亮和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的人際關係,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堂弟諸葛誕在曹魏(運氣不好,遇到司馬家族),堂弟諸葛均的二姐嫁給龐統的侄子(當時龐統比諸葛亮吃香)。所以諸葛亮在南陽的時候,看懂天下形勢,其實就開始為諸葛家族布一場大局了。

    不過事在人為,最終他沒有成功。

    看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的那些神操作,就知道他心懷不軌了。首先,劉禪已經年滿16歲,他不還政給劉禪,處處自己拿主意,把控朝綱,他在上朝的時候,都身穿甲冑,帶著武士。這是和曹操有得一拼啊!

    《晉書》中就有過記載:……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東晉的大臣桓溫被賜予了一項特殊待遇,可以帶甲士進出皇宮,還特別提到一句,這是模仿蜀漢的諸葛亮。

    也就是說,諸葛亮去見劉禪,都帶著衛士去的,“忠臣無懼”,他究竟怕什麼呢?

    其後,諸葛亮把劉備留下剋制他的託孤大臣李嚴,一步步貶為庶人,然後培植自己的力量,不管有沒有才能,只要聽話就行,什麼費禕、董允。大力打擊魏延等一批老將,最終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

    當然,諸葛亮肯定培養兒子啊,他讓劉禪成為親家,兒子諸葛瞻成為駙馬,也是有下一步打算的,可惜的是,諸葛瞻沒有大才,雖然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漢大權,但寵信小人,聽不進良言相勸,在鄧艾突襲成都的時候,不懂得打持久戰,莽撞出擊而死。

    諸葛瞻正是沒有司馬師那樣的大才,所以無法繼承和鞏固諸葛亮的權力。

  • 1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輔政大臣的地位可不是世襲的。

    所以,司馬懿去世時,司馬師還只是衛將軍,原本並不能直接繼承獨攬大權的地位。

    可是,“議者”卻都說:“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推舉司馬師繼續執掌大權。

    由此,司馬師得以由衛將軍進為撫軍大將軍,繼續獨攬大權。

    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又繼承其地位,繼續執掌大權。

    相比之下,大權獨攬時間更長的諸葛亮,在其死後,其子諸葛瞻卻一直無法繼承其權位。

    以至於,諸葛瞻直到臨死前還嘆息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基本上沒有權力。

    同為大權獨攬的強臣,其後人的權位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利益不同

    諸葛亮、司馬懿,在世時均已獨攬大權。

    然而,同樣是獨攬大權,二者的性質卻截然不同。

    儘管司馬懿的託孤重臣地位是先帝指定的,但司馬懿最終獨攬大權,靠的是政變。

    政變前後,曹魏的實力派人物,或已被司馬懿剷除,或已與司馬家結為利益共同體。

    政變的成功,本身就意味著世家大族們拋棄了曹家,選擇了以司馬家為其利益代表。

    一旦權力由司馬家重回曹家,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世家大族即便不受牽連,也會被迫讓出相當利益給曹姓宗親及其擁護者。

    因此,這些所謂“議者”,自然想盡辦法維護這個以司馬家為中心的利益共同體了。

    最典型的例子,在司馬師去世後。

    當時,曹髦想趁機奪回大權。遂下詔讓大軍回洛陽,留司馬昭繼續在許昌,以奪回軍權。

    然而,鍾繇的兒子鍾會等人,都自發的想盡辦法,不惜違抗天子詔令,也要幫助司馬昭維繫大權。

    諸葛亮的情況則截然不同。

    與曹魏、東吳不同,由於劉備出身寒微,他們從來就沒有強大的劉姓宗族可依靠,從來就依靠的是異姓文武人才的支援。

    諸葛亮去世,天子可仰仗的仍然是當初丞相府的這些文武人才。

    所以,諸葛亮去世,蔣琬、費禕等人自然可以各進一步,無需再靠支援諸葛家族來維繫利益。

    利益不同,也就決定了眾臣對強臣後人支援態度的不同。

    繼承人的實際情況

    何況,司馬懿與諸葛亮後人的情況也截然不同。

    司馬懿去世前,“二子已長”,司馬師、司馬昭都已經在軍政中活躍了很長時間,已是成熟的軍事、政治領導者。

    尤其是司馬師。

    司馬懿能夠成功奪權,還多仰仗他這個兒子。

    司馬師曾為中護軍,中軍、外軍的將官人才多為其所推舉,其在軍隊的人脈基礎早已經極為深厚。

    高平陵之變前,司馬師又是“陰養死士三千”的主要負責人,既能暗中養死士,又能使整個天下一無所知!

    可以說,當時的司馬師,既已擁有足以服眾的軍政經驗、才能,也已擁有足以掌控局勢的私人力量。

    無論從哪個方面說,諸葛瞻都完全不同。

    諸葛亮既是“晚育”,又在54歲時就早早去世,因此,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才17歲。

    年紀尚幼,且基本上沒有軍政經驗。

    眾人與其去支援他攬權,倒不如直接去輔佐後主···

    如此,諸葛瞻當然不可能立刻繼承大權了。

    不如看看另一位蜀漢權臣——蔣琬。

    蔣琬去世時,兩個兒子蔣斌、蔣顯也已年長,而且能力比較突出。後來,鍾會就企圖透過拉攏這兩兄弟來爭取蜀中人心。

    然而···蔣斌、蔣顯卻並沒有得到特別高的官位···

    之所以如此,就要說到蜀漢政權的特點了。

    魏蜀兩國,政權合法性的特點截然不同。

    曹家掌握了漢室大權,篡位!人家再掌握你老曹家的大權,依樣畫葫蘆而已···

    蜀漢國小力弱,一旦精神旗幟崩塌了,將立刻失去凝聚力,迅速崩塌。

    因此,諸葛亮也好,蔣琬也罷,再是執掌大權,也是絕不可能“化國為家”的。

    總的來說,即使不談論個人品行,將諸葛亮主政與司馬懿擅權放到一起是不恰當的。

    諸葛亮主政,本質是替老劉家“看著”江山,文武雖聽命於諸葛,但自認為漢臣;司馬懿擅權,本質是世家大族們換了主人的結果,文武已跟隨司馬家族,老曹家已經過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隱忍的唐宣宗是如何開創大中之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