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向雜談
-
2 # 錢多多讀文史
如果不是精研歷史的人,如我,從前對唐宣宗的瞭解是不深的。之所以對他還有點印象,全在於他未上位前的“隱忍”。
唐宣宗本名李怡,是憲宗的第十三子。野史說他為了一展鴻圖,裝傻多年。這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戲說附會。因為李怡是憲宗排名靠後的兒子,其母身份也不顯,她原本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她入宮做了郭貴妃的侍女,後被憲宗臨幸,這才生下李怡。
因此李怡本是沒有機會當繼承人的。談不上要收斂鋒芒,躲避內鬥,他只需要做好本份就可以了。
但傳說中的李怡把自己扮成一個傻子,也並非空穴來風。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認為他“不慧”。他和諸叔侄兄弟在一起時,不怎麼說話,侄子李昂(文宗)、李炎(武宗)常常強逼他說話,並直呼其為“光叔”(李怡此時為光王),以其呆板無趣之狀取樂。其不靈光的聲名直達內外。
李炎病重之時,內廷掌權宦官馬元贄等想進一步掌握權柄,就迫使武宗下詔立李怡為皇太叔。為什麼說迫使呢?你們可以想象啊,李炎對這個“光叔”很是不屑一顧,怎麼會立他為繼承人呢?當然,也有人說李炎意識到了李怡在裝,希望立他能儲存李唐江山。這也有點不靠譜,畢竟李炎自己有不少兒子。
所以,李怡被選中為繼承人,應該是馬元贄等也認為他確實不靈光。
然而李怡(此時已改名為李忱)只不過是不愛說話而已,他即位後,顯示出的清明讓人大吃一驚。他在位時的年號為大中,其在位的施政方針稱“大中之治”。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一、內政。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孜孜求治,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但自德宗以降,李唐皇帝十分疑心臣下。王夫之曾言:
宣宗則恃機警之耳目,聞一言而即挾為成心,見一動而即生其轉念,賢與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見不聞,而上蠹國、下殃民,徼倖免於譏誅,則無所復忌。雖有若陸贄之忠者在其左右,一節稍疏,群疑交起,莫敢自獻其悃忱。其以召亂也緩,而一敗則不可復救矣。對於將領的排程,宣宗採取的方式為:每次罷免左護軍時,繼任者從右軍挑選;罷免右護軍時,則從左軍挑選;以此來防微杜漸。即每次罷免左、右護軍,常從本軍中挑選繼任者,眾人都無法窺測皇帝的想法。
這充分說明,李忱御下以智,也可見他並不輕信於臣。
李忱可貴的地方還在於善納諫,且不以親疏亂法。
善於納諫,是李忱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
李忱也不以親疏亂法度。
樂工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李忱寵愛。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人們為之求情,宣宗不允,杖殺了羅程。
二、外事。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李忱在軍事上的政績更耀眼的是驅逐吐蕃,收復河西。
原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等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
大中四年正月,天德軍“防禦使李丕以聞”。接著,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這個政績在中唐以後的唐朝歷史上都是令人矚目的。但這其中,李忱有撿漏嫌疑。
李忱的大中之治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但他本人被詠為“小太宗”,似有過譽之處。
宋人孫之翰的評價似頗中肯:
宣宗久居藩邸,頗知時事。故在位十三年,尚儉德以恤人隱,謹法令以肅臣下,恩厚宗室,禮重宰輔,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讀大臣章疏,誠好德之君也。然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懿安太后,嫡母也,不能盡禮事之。及致暴崩,為世所駭。白敏中乏濟時之才,功德無聞。令狐綯復容子納賄,有紊時政。故懿宗朝,諫臣疏綯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於今日。當時事可知也。其河湟歸順、夷夏粗安,蓋承武宗用德裕經營天下事,威令已盛而然也。不然,宣宗用敏中輩,於時事有何經畫哉!至寵愛次子,不定長子儲位,裴休奏請,則曰:若立太子,便是閒人。此尤見昧人君之大節也,卒致內臣爭立嗣君,幾至於亂。是宣宗區區為善,止於小節爾。也許唐宣宗於晚唐諸帝中,算得上出類拔萃者。
回覆列表
李忱即憲宗第十三子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生於大明宮,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我們知道,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有種片面的方法叫“只讀本傳”。同理,評價一個帝王,也不能光盯著他在位時期的那點兒事,必須結合歷史的程序和當時的環境來看。
安史之亂後,一代代的大唐皇帝都在努力中興帝國,這是一件長期、艱鉅的任務,絕不是蹦出個明君就能一蹴而就的。大唐皇帝們就像在參加一個接力長跑比賽,前仆後繼地往前跑。倒黴的皇帝跑的道路非常崎嶇(德宗),運氣好點的道路相對平坦(憲宗、武宗),更有幸運兒跑在最舒服的康莊大道上。唐宣宗,就是那個幸運兒。
宣宗在位時期之所以被稱為中興,在我看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1. 收復河湟,說出去很霸氣。
2. 他一死大唐就江河日下了,於是很多人會遐想,如果他活久一點該多好。
其他的一些事情都是點綴。如果沒有收復河湟這樣的功績,或者在他的統治期間農民起義、南詔叛亂就發生了,人們才懶得吹他從諫如流、恭謹節儉等事情呢。
比如唐文宗衣服洗了三次都不換,夠節儉了吧?柳公權直接告訴他,這種細枝末節的東西,對一個皇帝來說沒什麼卵用。文宗被柳公權這樣打臉,態度也非常好,讓柳公權當諫議大夫,好多給他提意見。文宗在節儉、納諫方面做得到位了吧?可有多少人在這方面誇他呢?在位期間發生了甘露之變這種丟人的事,文宗是註定和“明君”無緣的。
然而這兩點主要原因,都和宣宗的個人能力關係不大。
(以下引文皆出自《資治通鑑.唐紀》)
一、河湟:天上掉下的餡餅。
851年10月,張義潮讓哥哥張義澤帶著河湟十一州圖籍覲見唐宣宗。淪陷吐蕃幾十年的河湟地區徹底光復,舉國歡慶。
*圖為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窟。
但顯然,這個成就是建立在吐蕃衰落、內亂的大背景下的,並不是宣宗個人英明神武的結果。我們知道,846年,33歲的武宗嗑藥死了。如果他多活5年,收復河湟的功勞自然就不會記在宣宗頭上了,除非你認為武宗不會接受張義潮的投誠。
吐蕃的衰落,是從唐德宗時期開始的。德宗用外交手段,聯合回鶻找吐蕃的麻煩,又拼命拉攏吐蕃的小弟雲南(後來的南詔),終於讓吐蕃陷入孤立,內外交困。但更致命的打擊,是武宗時代發生的。
842年,殘酷的吐蕃內戰開始了!達磨贊普死後無子,他的妃子聯合宰相擁立達摩哥哥的三歲兒子當傀儡。結果一個大佬論恐熱不幹了,舉旗反抗,自立為國相,並打敗了討伐軍。當然,他的對手也有狠角色,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就是一個。雙方你來我往,纏鬥二十幾年,吐蕃境內的人民被內戰折騰得生不如死。
蘇毗等疑不戰,恐熱引驍騎涉水,蘇毗等皆降,思羅西走,追獲,殺之。恐熱盡並其眾,合十餘萬,自渭州松州,所過殘滅,屍相枕藉。
是月,吐蕃論恐熱屯大夏川,尚婢婢遣其將厖結心及莽羅薛呂將精兵五萬擊之……恐熱大敗,伏屍五十里,溺死者不可勝數,恐熱單騎遁歸。
唐宣宗繼位後,正趕上吐蕃內戰打得如火如荼,河西、隴右的老百姓實在受不了,主動跑到大唐來投誠。849年2月,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軍民來降。宣宗馬上派兵接管,並在長安親切接見了千餘名投誠代表。代表們脫下吐蕃的裝束,換上漢服,圍觀的長安人民都山呼萬歲,那場面簡直感人至深!
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降。以太僕卿陸耽為宜諭使,詔涇原、寧武、鳳翔、邠寧、振武皆出兵應接。
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己丑,上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皆呼萬歲。
之後吐蕃內戰愈演愈烈,尚婢婢和論恐熱在850年又打得白骨累累,赤地千里。
婢婢糧乏,留拓跋懷光守鄯州,帥部落三千餘人就水草於甘州西。恐熱聞婢婢棄鄯州,自將輕騎五千追之。至瓜州,聞懷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
在這種背景下,張義潮抓住機會逆襲,851年2月在沙州舉起了大唐旗號,並在10月收復另外十個州。
義潮,沙州人也,時吐蕃大亂,義潮陰結豪傑,謀自拔歸唐。一旦,帥眾被甲噪於州門,唐人皆應之,吐番守將驚走,義潮遂攝州事,奉表來降。
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義澤奉十一州圖籍入見,於是河、湟之地盡入於唐。
當然,這裡面有點水分。尚婢婢的軍隊駐守在甘州,拓跋懷光在鄯州,論恐熱在廓州,張義潮並沒有擊破這三支軍隊的任意一支。
綜上可見,吐蕃一步步衰落,導致了內戰,內戰又促成了河湟地區的投誠。而這個時候,宣宗剛好在位,一塊餡餅從天而降,恰好砸到了他的頭上。
二、傳說中的背鍋俠:唐懿宗。
如果說宣宗是這場接力長跑的幸運兒,那他的兒子懿宗就是個倒黴蛋了。宣宗在康莊大道上跑了13年,把接力棒交給了兒子。結果懿宗剛跑2步,就發現前方是一片泥潭沼澤。
宣宗是859年8月死的,同年12月,裘甫就在浙東叛亂了。兩者間就隔了4個月,懿宗屁股還沒坐熱,第一個大麻煩就來了。有多少人會相信裘甫叛亂是懿宗造成的?如果宣宗多活1年,裘甫就不會叛亂了嗎?顯然,叛亂因子早在宣宗時期就開始醞釀了,只不過爆發的時候宣宗剛好死了,懿宗不得已當了背鍋俠。背鍋就背鍋吧,小小的農民起義,有啥可怕的。懿宗馬上調兵展開平亂工作,結果他發現,事情遠比想象中的糟糕。
春,正月,乙卯,浙東軍與裘甫戰於桐柏觀前,範居植死,劉勍僅以身免。
二月,辛卯,與甫戰於剡西……官軍大敗,三將皆死,官軍幾盡。
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曰羅平,鑄印曰天平。大聚資糧,購良工,治器械,聲震中原。
浙東觀察使鄭祗德被裘甫打得屁滾尿流,很多人會認為這一定是懿宗無能造成的。真是這樣嗎?
時二浙久安,人不習戰,甲兵朽鈍,見卒不滿三百,鄭祗德更募新卒以益之。軍吏受賂,率皆得孱弱者。
鄭祗德戰敗的原因,《資治通鑑》寫得很清楚。浙東軍承平日久,早已腐化,吃空餉的多,隊裡沒幾個人,兵器都生鏽了。鄭祗德招募一些新兵去平亂,結果軍吏敞開了受賄,儘讓一些沒錢上交的老弱上戰場。
軍隊腐化,是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懿宗當政的幾個月就能造成的。懿宗也沒有頒佈過任何浙東鎮的人事任命,當地的官員、軍吏都是宣宗朝就在職的。可見,浙東軍隊腐化、貪官汙吏橫行存在已久,只不過一直被掩蓋得很好。裘甫一叛亂,這些陰暗面才徹底暴露了出來。
不光浙東軍腐化了,周圍的浙西、宣歙兩鎮的軍隊也是一個德性,只會拿錢,不會打仗。一聽要上陣,不是裝病,就是落馬。
祗德饋之,比度支常饋多十三倍,而宣、潤將士猶以為不足。宣、潤將士請土軍為導,以與賊戰。諸將或稱病,或陽墜馬,其肯行者必先邀職級,竟不果遣。
最後懿宗一咬牙,搬出了河南、淮南的正規軍,終於在860年6月平定了叛亂。從這次叛亂可以看出,在宣宗時代兩浙地區就已經貪汙腐敗成災了。懿宗面對裘甫叛亂,應對沒有任何問題。先讓浙東軍自己搞定,發現不行,再讓周圍的軍隊搞定,還不行,再出動河南、淮南軍。如果宣宗多活幾年,肯定也會這麼做的,當然,也會想懿宗一樣焦頭爛額。那時人們再想吹他是“小太宗”,底氣就不足了。
裘甫剛平,懿宗還沒喘幾口氣,更大的麻煩又來了。860年12月,邊境傳來戰報,南詔攻克交趾!從此,懿宗就陷入了和南詔的戰爭泥潭,一直到870年才勉強停止。而南詔入寇的誘因,《資治通鑑》明明白白地寫著,就是宣宗時期種下的。
初,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強市蠻中馬牛,一頭止與鹽一斗。又殺蠻酋杜存誠。群蠻怨怒,導南詔侵盜邊境。峰州有林西原,舊有防冬兵六千,其旁七綰洞蠻,其酋長曰李由獨,常助中國戍守,輸租賦。知峰州者言於涿,請罷戍兵,專委由獨防遏。於是由獨勢孤,不能自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以書誘之,以甥妻其子,補拓東押牙,由獨遂帥其眾臣於南詔。自是安南始有蠻患。是月,蠻寇安南。
858年,安南都護李涿就惹得當地蠻人很不高興,經常勾搭南詔。南詔也反手勾搭上了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從此,安南就開始不安穩了。
不光如此,西川也和南詔接壤。以前,南詔經常從這裡進貢。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賜,每次進貢都帶著n多隨從。大中初年,杜悰擔任西川節度使,向宣宗表示,我們應該減少南詔入貢的次數,這樣可以省很多錢啊!宣宗立馬點了個贊。這下南詔怒了,開始騷擾西川邊境了,還一度攻入播州。
又,蠻使入貢,利於賜與,所從傔人浸多,杜悰為西川節度使,奏請節減其數,詔從之。南詔豐祐怒,其賀冬使者留表付巂州而還。又索習學子弟,移牒不遜,自是入貢不時,頗擾邊境。
當然,以上很可能是南詔方面的說辭。狼要吃羊,總會說是羊先惹了他。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大唐西南的軍隊,多年沒和南詔打仗,也被腐蝕了,而南詔發現了這一點。
先是,廣、桂、容三道共發兵三千人戍邕州,三年一代。經略使段文楚請以三道衣糧自募土軍以代之,朝廷許之,所募才得五百許人。文楚入為金吾將軍,經略使李蒙利其闕額衣糧以自入,悉罷遣三道戍卒,止以所募兵守左、右江,比舊什減七八,故蠻人乘虛入寇。時蒙已卒,經略使李弘源至鎮才十日,無兵以御之,城陷,弘源與監軍脫身奔蠻州,二十餘日,蠻去,乃還。弘源坐貶建州司戶。文楚時為殿中監,復以為邕管經略使,至鎮,城邑居人什不存一。
861年7月,南詔攻陷邕州,一通燒殺搶掠,搞得“城邑居人什不存一”。邕州本來有廣州、桂州、容州的三千兵防禦的,邕管經略使段文楚認為從外地調兵太麻煩,我完全可以從本地招啊。結果他剛招了500人,就被調回中央了。新上任的李蒙一看,這裡面撈錢空間好大滴喲!直接貪光了剩下的募兵錢,只用這500人防守,反正咱幾十年不和南詔打仗了,怕什麼咧?更爽的是,南詔打過來時,李蒙已經死了,接替他的李弘源當了背鍋俠。
邕州軍隊的墮落絕不是孤立事件,西川也一樣。
先是,西川將士多虛職名,亦無稟給。
這種腐朽的氣味被南詔聞到了,他能不入寇爽一發麼?
不管是檯面上的原因(宣宗時期官員惹怒南詔),還是檯面下的原因(邊境軍腐敗),都不是一個“昏君”懿宗造成的。任何一個王朝發展到200多年,官僚腐化,軍隊潰爛都會愈演愈烈。和平時期,這些毛病還可以掩蓋住。一旦發生農民起義、外族入侵,皇帝放眼望去,才知道他的帝國已經千瘡百孔了。
南詔的入寇敲響了大唐的喪鐘,868年7月發生的龐勳之亂,就是南詔戰爭的副產品。龐勳等徐州兵到桂州戍守,三年又三年,朝廷就是不讓他們回去。結果龐勳一怒而反,殺回徐州。長期的戰爭下,老百姓被貪官折騰得苦不堪言,紛紛列隊歡迎龐勳解放軍。父親鼓勵兒子、妻子鼓勵丈夫,積極加入龐老大的人民軍隊。
丁丑,賊至城下,眾六七千人,鼓譟動地,民居在城外者,賊皆慰撫,無所侵擾,由是人爭歸之,不移時,克羅城。彥曾退保子城,民助賊攻之,推草車塞門而焚之,城陷。
龐勳募人為兵,人利於剽掠,爭赴之,至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斷鋤首而銳之,執以應募。
懿宗又花了一年多,在869年10月才掃平龐勳。結果,南詔又來趁火打劫,發動傾國之兵包圍成都。成都保衛戰進行了4個月,南詔才撤退。
懿宗在位14年,前11年一直在戰爭的壓力中度過。如果宣宗多活11年,真的能做得比他好嗎?大唐已經存在了200多年,腐敗之風深入骨髓,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就等某人出來一推了。宣宗非常幸運,他在位的13年推手一直在醞釀,沒有發功。他剛一死,裘甫、南詔、龐勳一波浪過一波,讓懿宗疲於應付。當然,懿宗之後僖宗面對的黃巢就更浪了。
綜上所述,“小太宗”唐宣宗只不過是鴻運當頭而已。河湟大餡餅正好砸在他的頭上,貪汙腐化的弊端又沒有暴露,於是乎“大中暫治”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