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季文史
-
2 # 我是黃猿黃猴子
我說的簡單點劉邦世故圓滑,懂的見風使舵,見機行事,腦子靈活,要是在現在社會也特別混的開,可以說是蓋世小人。
反觀項羽雖然是失敗者,但他有膽有識,俠肝義膽,英武力大,卻也存在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不得人心,失敗是必然的。
劉邦的優點主要有這幾條,因而取得了天下。
一、以人為本。他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廢除秦朝苛法、減輕人民的負擔。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豈能不勝。
二、重視人才。收攏天下英才為已服務,眾人拾柴火焰高,豈有不勝之理。
三、誠信守約。如到灞上的約法三章,讓天下感到了其“誠”,這是成大事的根基啊。
四、能屈能伸。在自己弱小的時候能忍,真偉人也。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
五、指揮正確。大家知道的暗渡陳倉、爭奪成皋、垓下決戰都是領導指揮的閃光點,有了正確的指揮這就成功了一半啊。
六、屢敗屢戰,永不放棄,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
-
3 # 修心渡己
有人說,劉邦得天下是靠實力,也有人說劉邦得天下是靠運氣。個人認為劉邦奪天下肯定有運氣的成分,但實力才是最為關鍵,最為基礎的因素。運氣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楚漢爭霸中,為什麼劉邦能贏?那我們得具體分析下敵我雙方,必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那方才會最終修得正果。
首先,我們來說說項羽這邊。在推翻秦朝統治的路上立下赫赫戰功,也應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同時,壯大了自身實力,尤其是鉅鹿之戰後,一戰成名,用實力讓反秦的各路諸侯一一歸順。項羽自己也不客氣,給自己封了個西楚霸王。但是,一路走來,項羽是個稜角分明的人,優點突出,缺點也突出。
1.軍事方面。不用說,項羽有萬夫不敵之勇,說他是一代戰神一點不誇張。楚漢戰爭後期,儘管劉邦這邊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劉邦也從來不敢正面硬槓項羽,真的打不過,兵力有優勢也打不過。
2.民心方面。剛開始反秦之時,項羽可謂民心所向,可一路走著走著,項羽就漸漸的失去了民心。為何?因為太過殘暴,攻城掠地時屠城是常有的事,還有就是殺了秦軍投降的二十萬俘虜,視人命如草芥,何談民眾愛戴,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失之。
3.人才任用方面。范增,不用說,項羽的大腦,中樞神經!可最後呢,被人離間計挑撥之後被項羽趕走。之前手下的陳平,投靠了劉邦,手下的韓信,不識貨,不待見,也去投了劉邦。此消彼長,豈有不敗之理。
以上三點最終導致了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
再來說說劉邦這邊。首先,我們的說說劉邦這個人,年輕時幾乎算得上是當地的地痞流氓,遊離於社會縫隙間混生活。他有一特點,就是臉皮厚,特別厚,也正因為如此,娶了呂雉,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現在,我們主要分析劉邦為什麼能贏。
1.知人善任。這點太重要了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有云: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這裡說到劉邦稱帝得虧有這一百四十三人的幫助。說到這裡,我們也不一一列舉,說幾個著名的大人物—漢初三傑
蕭何,治國安邦之賢臣,解君憂,安民心
韓信,統兵打戰之將臣,戰必勝,攻必取
張良,出謀劃策之謀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2.民心,一直混跡於平民百姓中的劉邦知道民間疾苦,懂得體察民情,不管他是真心還是假意,最起碼他做的事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尤其是入關以後,安撫關內百姓,俘獲了民心。
3.個人因素。劉邦不像項羽,稜角分明,他是一個太過圓滑的人,八面玲瓏。同時心狠手辣,逃亡路中,親生兒女都可棄之,幾次三番將小孩從自己的馬車中踹了出去,只為自己更好的逃命。
-
4 # 輕描淡寫102448012
成王敗寇,所謂的評說都是事後諸葛亮,楚漢之爭被演義了無數版本,勝利者的優點和失敗者的缺點都被無限放大。假如結果是相反的,項羽贏得天下,那就會是另一個說法,而且評論劉邦都是他在政治和厚黑學的成就,其他無論人品出身、軍事才華還是人格魅力項都要強過劉,如果不是劉邦建立了大漢,我想用普通人的價值觀和普世的看法,很多人都會為項羽站臺。時也命也不知道,所謂瑕不掩瑜也是看最後的結果
-
5 # 何足道哉呢
我覺得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項羽相比較劉邦來說,出身好,個人武力值比較高,威望也高,但是也是一個過度自信的人,這樣性格的人往往很難聽取進去別人的意見,他適合做一軍之統帥,不適合做一國之領袖,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如何得民心?得天下?
他認為憑藉自己的本事可以打垮一切敵人,當然,他前期也基本上做到了,但是他不懂得管理,不懂得提拔人才,讓我們回憶一下,能想到項羽身邊都有哪些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有一個出色的謀士范增,結果也沒有對其重用,聽取其對的意見,錯失良機。不過我認為就算在鴻門宴殺了劉邦,他也得不到天下,得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專案性格不適合。
劉邦則不同,提到劉邦,我們能想到用兵如神的韓信,曾經也是項羽手下的人,想到運籌帷幄的張良,坐鎮後方為劉邦管理內政的蕭何,還有樊噲等等之人,我們都能說上幾個劉邦身邊的人,善用人,會用人,敢用人,這也是劉邦身邊人才多的緣故。
另外一點,劉邦軍隊入駐咸陽後劉邦的約法三章,也深得民心,對於出身一般的劉邦,能抵住咸陽城裡面的誘惑,聽取別人的意見,並能做出合理的做法,只這一點對收攏當時的天下人心就是很重要的,因為此時的天下還沒有到下結論的時候,劉邦的勢力也沒有到無懼一切的地步。所以需要他積蓄力量,徐徐圖之。
而反觀項羽,一把大火把阿房宮燒了個乾乾淨淨,雖然出了一口氣,但是對他有什麼用呢,所以說,取天下在於人心。
-
6 # 印記院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一開始,劉邦不過是秦末時期的一個小小的亭長,但是其在後面卻得以建立大漢帝國。那麼相比於出身高貴,擁有更高起點的項羽而言,劉邦到底憑什麼贏得這場戰爭呢?
出身低微,懂人情,明社會
劉邦雖然是一個混混,但是在今天我們很多人看來,他其實跟一個社會混混沒有什麼區別,包括他的出生,以及他的形式作風,都不像是一位老實人。但是正是因為他出身基層,所以他更加容易親近百姓,也更懂得百姓需要什麼,因此也更容易獲得百姓的支援。
為人仗義,知人善用
劉邦起兵於芒碭山,從一開始只有樊噲、蕭何等人到後面吸納了張良、韓信等才能輩出之人,這些人一直緊緊的圍靠在劉邦身邊,助他成就霸業。有一個十分明顯的例子便是韓信,從一開始相信張良而拜韓信為大將軍,到後面的決戰前封韓信為齊王,都表現了劉邦,知人善用把握人心的水平。
為人不拘小節,能用則用
劉邦本人便自帶混混氣質,而且他身邊的人也大多跟他一樣出生於草莽,像樊噲嗜酒好色,盧綰心胸狹隘,韓信孤傲不羈,他的手下們都或多或少的有著自己的一些性格特點,但是劉邦卻非常善於使用他們的長處,而避免談論他們的缺陷,這使得他的手下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功勞。
除此以外,劉邦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個人特徵,但是除了他本人以外,一件事情的成功還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南吝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於亂世,誅暴秦,抗強敵,定天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統一王朝。劉邦的成功,除了他敢於鬥爭、善於學習、能夠在戰鬥中成長外,還因為他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能夠把一大批傑出人才團結在自己周圍。《史記高祖本紀》載,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劉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領導藝術。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會帶兵的韓信,他敢放手給兵;善於謀略的張良,在他手下能夠運籌帷幄;會弄錢的蕭何,他能放手讓他去搞錢——但劉邦真的是放開手腳用人,什麼都不管了嗎?當然不是。我總結了劉邦用人有八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 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先在於知人,其次才是善任。知人首先在於知己,其次在於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這個確實很難,而劉邦恰恰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這些下屬有什麼性格、什麼特徵、什麼長處、什麼短處,把他們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做領導不是說非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情,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 老黃: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領導的最高水平。 孔子講施政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不能動的,要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老黃:你能成為北極星嗎?你的手下願意圍著你轉嗎? 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 劉邦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看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在這支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無業宅男……但是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率領的是一個雜牌軍,他劉邦是一個草頭王。 老黃:在傑出的領導眼裡,沒有廢材,只有沒發現優點的人才。水滸傳108好漢,不也都是些平民百姓嗎?劉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 劉邦用人的第三個特點是招降納叛 在劉邦的隊伍裡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了就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來,歡迎你來。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又比方說陳平——他走的路更多——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陳平。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老黃:宰相肚裡能撐船,你有多大的度量,就有多大的天下。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 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賞——因為這個事很費商量,就這麼著把封功臣的事拖了下來。有一天,劉邦在宮殿裡面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他就問旁邊的張良:子房,那些人在說什麼呢?張良說:陛下您不知道啊?他們正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你不要亂講,天下剛剛安頓下來,謀什麼反啊?張良說,原來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後,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都是你的親信,比如像蕭何這些人,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受了處分。現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係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或者甚至於會被陛下找一個碴子給“咔嚓”了呢?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兒商量謀反。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問:“為之奈何?”——子房你說該怎麼辦呢?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係呢又非常地惡劣?劉邦說,有,有一個叫雍齒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堅定的大腦腐
一句話:項羽太年輕,劉邦太厚黑。
先看看西楚霸王項羽:
公元前208年,25歲的項羽隨叔父項梁起義抗秦,斬殺會嵇太守殷通,初露鋒芒。
公元前209年,與項梁一起擁立楚懷王。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擁立懷王,喚起楚人復國之志,剷除暴秦,師出有名。此時懷王不過是一個為了號召各路起義軍的傀儡,項梁才是出國起義軍的實際領導者。然不過三月有餘,楚軍定陶大敗,項梁突然陣亡,權利被隱忍不發的懷王順勢掌控。重用劉邦,使之能與項羽相抗衡。此後提拔宋義為楚軍統帥、制定“懷王之約”令劉邦和項羽分兵攻秦 項羽徹底被邊緣化。人算不如天算,天縱英才的項羽卻如開掛了似的,九戰鉅鹿,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十八路諸侯皆作壁上觀,驚為天人,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經此役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一年,項羽26歲。
公元前207年,27歲的項羽一鼓作氣虜王離,降章邯,坑殺秦降卒20萬人於新安。接著勢如破竹,兵逼咸陽。劉邦駐軍霸上,於鴻門宴請罪交權已示歸順。緊接著誅秦王子嬰,屠燒咸陽,暴秦亡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天道之輪迴哉!昔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天下一統,何其偉哉,亙古未有!然則施法暴虐,妄圖千秋萬代卻二世而亡,豈不惜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項羽年輕氣盛,威勢正隆,又豈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他成功的太快了,太順了 ,一個字,幹就完了。當是時,專治各種不服,任他前路千難萬阻,老子一往無前幹!幹!幹!
自古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誅滅暴秦,項羽一戰定乾坤,居功至偉,仍不得不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
眾分諸侯,以少其力。彭城乃四戰之地,四面出擊,進攻方便,防守困難。然對西楚霸王項羽來說,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猛虎怕群狼,此時項羽勢大而內虛,若不因勢利導群封諸侯,撫其心,少其力,必被群狼分而食之。後人評論霸王封侯:盡人之功無所記,盡人之罪無所忘。餘竊以為此為其故意為之,各諸侯皆名不副實,人心難附,必然紛爭四起,霸王項羽便可逐個擊破,憑藉自己的能力,重建列國之間的秩序。
其後四年,西楚霸王項羽征戰四方,無往不勝,雖疲於奔命,仍牢牢佔據優勢。奈何老劉後期太牛逼,竟能聚合天下之英才群而攻之。如此仍不能速戰速決,合天下之力,經年累月,方才慢慢耗盡霸王之銳氣。霸王雖敗,仍不失為蓋世豪傑,遠非一時之梟雄可比。
公元前202年,這一年,西楚霸王項羽32歲。方過而立之年,早已建立豐功偉績,鏖戰天下群豪。然天不予時,不免四面楚歌,銳氣殆盡;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再說說老劉:漢高祖劉邦。
簡單歸納:
1.出身低微,懂人情,明社會。
2.知人善任,不拘小節。善用人之長,不揭人所短。
3.政治會作秀,善於撫人心。尊懷王而討逆,聚諸侯而共擊。
4.面厚心黑,不顧禮義廉恥。親爹,婆娘,兒女說拋就拋,完全不顧死活,真黑啊!
項羽雖然行軍打仗無人能及,但年紀畢竟太輕,沒有太多政治上勾心鬥角的歷練,自然不能理解劉邦帶來的威脅。雖數次能斬殺劉邦,仍不免惻隱之心。范增安排鴻門宴上刺殺劉邦,也只是看到劉邦可能的威脅,事實上,當時的劉邦對項羽構不成威脅。
回覆列表
楚漢相爭,為何劉邦會贏得天下?
這個問題相對容易回答。我認為劉邦贏得天下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知人善任,愛才、惜才。禮賢下士,愛才也惜才。張良、蕭何等人願意屈居他之下為他效力,並助他登上皇位。包括後來重用韓信,並不在乎他出身卑微,但他始終認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邦工於心計,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德。愛才惜才使得他有一幫下屬為他拼命,為他打天下。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何懼天下風雲變幻。
二、講情義、重信義。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重情重義,曹操也曾說過,重信義勝過一把殺人利器。劉邦為人講品格,重情義,所以很多人願意助劉邦一臂之力。
三、有勇有謀,處事冷靜。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四、刀刃向內,嚴於律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有時候,劉邦為了完成一件事情,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之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被劉邦的話驚呆了,最終導致計劃破產。
縱觀歷史種種,劉邦成王並非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