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子張棗顧城

    放開這個問題讓我來,關於秦始皇不立扶蘇為太子,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的說兩人主張不同,有的說秦始皇不相信自己會死,也就是怕死。

    而我個人覺得秦始皇不是不立扶蘇為太子,只是時機未到。

    那需要什麼時機呢?諸位請聽我慢慢道來;

    眾所周知的是,在秦始皇眾多兒子當中,長子扶蘇是最有潛力成為繼承人的一個,他不僅時常跟在始皇身邊,甚至針對國家大事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但是扶蘇與秦始皇主張的鐵腕政策不同,扶蘇主張以懷柔安撫六國遺民。這也是扶蘇性格的一個大特點,明朝張居正用了“仁懦”兩個字來評價他。

    現實也確實是這樣,秦始皇不得不擔心仁慈的扶蘇繼位後能否鎮得住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殘餘?

    因為在產生這個想法之前,始皇遇到了人生的第三次暗殺,這也讓他覺得,這個國家還不夠安定。由此他不得不擔心起大秦帝國,擔心起扶蘇來。

    扶蘇能鬥得過那些六國殘餘嗎?答案是難。

    所以秦始皇才會讓扶蘇北監蒙恬與上郡,就是為了磨礪扶蘇,而不是疏遠他,就是為了讓扶蘇知道,這個國家殘酷的一面,這個國家並不安定。

    目的是讓扶蘇改變看法,向嬴政本人看齊。

    有蒙恬說的話為證:“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

    秦始皇是給了扶蘇軍權的,並且是三十萬。由此可以推斷,秦始皇並不是要疏遠扶蘇,而是早就把他內定為接班人了,就是缺歷練。

    只是後來的結果並不如人意,秦始皇突然駕崩,扶蘇本人還是依舊仁懦,面對突然而來的自盡詔書,不顧蒙恬等人的阻攔,連想都沒想的自盡。

    這也恰好證明了秦始皇的思考是對的,扶蘇的仁孝是他的軟肋,不適合接受秦帝國這座危機四起的國家。

  • 2 # 書蟲吐絲

    個人認為,扶蘇沒當上太子,進而繼承皇位,是因為他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素質。

    1、政見不合

    秦始皇要焚書坑儒,扶蘇不僅不認同,還公開勸諫。先不說你說的對不對,你一個當兒子的公開批評老爹,本身就錯了。何況焚書坑儒,在秦始皇眼中對穩固秦朝統治至關重要。既然你不能按照我的理念管理國家,怎麼可能讓你繼位。

    2、缺乏遠見

    扶蘇沒有考慮秦始皇死後,該如何繼承皇位。可能他根本都沒考慮到,還有人會陰謀搶奪他的皇位。扶蘇深受儒家文化洗腦,認為嫡長子繼承皇位,天經地義,怎麼可能會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違,來奪取他的寶座。

    3、沒有魄力

    扶蘇被派到北方監軍,手握30萬強悍的秦朝正規軍。軍權在握,他可以採取兵諫,也可以殺秦始皇自立,最不濟也可以偏安一方,等到秦始皇死後再做定奪。可是他直接就自殺了。這種軟弱的性格,是不可能統治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這句話是趙高為了刺激李斯故意說的。)

    4、無意繼位

    這種情況可能性非常小,但也絕非沒有。扶蘇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反對秦始皇的殘暴政策,可能僅僅是出於一種“婦人之仁”,聖母心態在作怪。他沒有對治理國家的一整套思想理念。他的興趣在於學問,不在於爭奪權力。

    5、迷信思想

    那個年代,從秦始皇到平民百姓,無不相信神仙之說。秦始皇積極求仙,希望長生不死,永遠的統治下去。扶蘇作為臣子和兒子,又被儒家文化的君臣觀念束縛,他堅信秦始皇能成功。既然秦始皇永遠不死,他就永遠不能繼位。當皇帝的事,也就不考慮了。

    以上五點對扶蘇沒有繼承帝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秦朝落到蠢材胡亥的手裡,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確實有很多讓人搞不清楚的地方,特別是對於大秦帝國的滅亡,也是讓更多的人嘆息。

    我們看過很多古代電視劇的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穩定有一個好的統治者是相當重要的,而且要想長治久安的話,一般肯定都是先把繼承人選定下來,不然就會引起皇室的內爭,國家的動盪不安等等。

    秦始皇到死都不立太子這個確實是一個很讓人費解的問題。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死於公元前210年,死的時候只有49歲,很多人覺得這個年紀不立太子也沒什麼,很年輕嘛,那就錯了,那時候40歲以上的就算是老人了,秦始皇到這個年紀了肯定是要立太子的。但是一直沒有立太子。結果到死了之後就被胡亥和趙高李斯等人篡改了遺詔。

    歷史上很多人都覺得應該立扶蘇為太子,首先扶蘇是老大,古代都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嫡子是首選,然後就是長子。那麼扶蘇繼承皇位肯定是沒得說的。然後就是扶蘇的能力比胡亥太強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秦始皇的本意也是想把皇位傳給扶蘇的,但是自己死的太突然了。當然這個現在也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證明秦始皇把皇位相傳給扶蘇,現在的這些都是人們根據一些歷史記載推測出來的。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扶蘇一直就是和秦始皇唱反調,秦始皇實行的就是暴政,推行法家的思想。但是扶蘇呢一直主張就是修生養息,輕徭役薄賦稅,也主張對六國舊部予以善待,對儒家也是一直比較喜歡。但是這些都是和秦始皇相反的,所以扶蘇才被調到北方和蒙恬一起修長城,一方面是為了鍛鍊扶蘇,也是為了給扶蘇一點教訓。當時蒙恬的北方軍團有30萬,這個算是秦國精銳中的精銳,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百萬大軍,無十萬大軍南下了,這三十萬是離咸陽最近的也是最厲害的一支軍隊,所以把扶蘇排到蒙恬身邊,應該是想蒙恬能夠支援扶蘇兩個人搞好關係。

    所以說秦始皇應該是想把皇位傳給扶蘇的,只是秦始皇一心求長生不老,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死。所以也是一直沒有把扶蘇立為太子。

  • 4 # 楊朱學派

    秦始皇一直沒有立皇后和太子。直到臨死前,才下遺詔立扶蘇為太子。但為時已晚,被趙高篡改遺詔。

    很多人疑惑:秦始皇為何一直不立太子和皇后呢?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對韓非子之言深信不疑。

    《韓非子-備內》指出:太子和皇后是國君的天敵。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韓非子認為,人主之大忌,就是早立太子。

    秦始皇信奉韓非之言,一直不立太子。嬴政避免了像漢武帝那樣,屠戮太子、皇后等骨肉至親。

    而儒家主張。國君應早立太子。以安民心、定社稷。三歲老大,七歲看老。七歲時,就可以看出皇子是否賢能。就可立太子。

    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國,註定不會早立扶蘇太子。註定給趙高篡改遺詔的機會,註定秦朝成為最短命的王朝。

    所以,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罪魁禍首。是韓非子。

  • 5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沒有早早立扶蘇為太子,是有深刻原因的,主要原因有兩條:其一、保護扶蘇;其二、錘鍊扶蘇。嬴政一生雄才大略,精通法家理論,帝王心術無出其右,但是他創新有餘而守舊不足,沒有及時確認繼承人,最終導致大秦二世而亡,令後人扼腕嘆息。

    一、秦始皇保護長子扶蘇,故不早立太子

    生於帝王之家,必然先權力而後親情,先國家而後個人。嬴政十三歲就當了秦王,直到二十二歲才親政,期間有嫪毐篡權,呂不韋專權,幾乎次次都要了嬴政的命。所以嬴政深知一旦處在權力的中樞,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危險降臨。嬴政天生精於權術,勇於進取,故而嫪毐兵敗身亡,呂不韋服毒自盡。但是扶蘇天生仁慈,保守有餘,故而他未必能在權力的鬥爭中熬到繼位。所以嬴政並沒有早早的冊封扶蘇為太子,避免扶蘇在權力的鬥爭中早早隕落。

    我們從後世的奪嫡大戰中可以看出,過早的當太子其實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楊勇當了太子,最終被弟弟楊廣設計害死;李建成當了太子,最終被弟弟李世民誅殺;李世民的幾個兒子在奪嫡大戰中幾乎盡數隕落,最終李世民選擇了孝順的李治當皇帝,他不想自己的兒子全部死絕。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康熙皇帝的九子奪嫡大戰,康熙的兒子們差不多死了一半以上。

    二、秦始皇錘鍊長子扶蘇,故不早立太子。

    秦始皇在世之時,就深深知道大秦帝國內部矛盾重重,反叛勢力遍佈山東六國。秦始皇威烈昭昭,故反叛者不敢冒頭,一旦秦始皇駕崩則天下各路復辟勢力就要起事,以扶蘇之仁慈,何能安大秦天下?然則嬴政兒子雖多,才堪大任者也只有扶蘇一子,扶蘇雖略偏仁慈,但是也有“仁人而奮士,剛毅而勇武”的評語,故嬴政要錘鍊長子扶蘇,讓他成為一代雄主。

    錘鍊扶蘇的方式就是將扶蘇安排到九原郡,讓他去蒙恬軍中歷練,親自看看抵禦匈奴的戰爭有多殘酷。安排扶蘇去九原監軍,並非流放他,而是讓他遠離權力中樞,避免在權力鬥爭中隕落,因為秦法嚴酷,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扶蘇的大政方針總與國策相左,遲早會有權臣彈劾他,到時扶蘇就真當不上太子了。

    安排扶蘇去九原歷練,就是嬴政在給他找靠山,這個靠山就是蒙恬!蒙氏家族是秦國的軍旅世家,在秦國樹大根深,對秦軍有著極強的影響力。蒙恬、蒙毅都是國家棟梁,文可安天下,武可定天下,讓扶蘇與蒙恬相處,其實就是給扶蘇找一個最大的政治靠山。只要蒙氏支援扶蘇,則大秦可安,就算嬴政駕崩了,只要有蒙恬輔助扶蘇,則大秦可長治久安。

    秦始皇將扶蘇安排去九原後,多次巡視天下,目的並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威懾復辟勢力,剷除復辟貴族。比如楚國的項氏一族,在嬴政第五次巡視之時,就被秦軍殺得差不多了,只有項梁項羽叔侄逃脫。秦皇病重後,不是直接返回咸陽,而是北上趙地,其實就是想從趙地的雲中郡直達九原郡,他要親自傳位扶蘇,託國蒙恬,不想競在沙丘行宮駕崩了。

  • 6 # 有書共讀

    千古一帝秦始皇,自信滿滿,強悍無比!從不服輸,也不服老,總想自己長生不老,亦想帝業傳之萬世,千古一帝馭人馭權,撲朔迷離,給後世之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他一生未立皇后,未立太子,臨終卻呼喚遠在邊關的蘇扶回咸陽為他主持葬禮。

    表達把皇位傳之扶蘇的願望,那麼秦始皇帝為什麼不立扶蘇為太子,明正言順的讓他繼續皇位呢?

    秦始皇一代霸主,橫掃四夷,一統華夏,創新意識強烈,胸中的經略常人難及,對皇位繼承人的挑選、公佈自然也有他自己獨到的眼光,只可惜天不如人願,在秦始皇還夢想著長生不老之際,上天已來索命,年僅五十的秦始皇,命喪東巡路上,沙丘成了他的終點站。

    所以有書君認為他未立扶蘇為太子事出有因:一是秦始皇認為自己年輕得很,還不到立太子的時候,過早立太子影響朝堂穩定。

    二是秦始皇為了歷練太子,保護太子人選。三是秦始皇忌言死,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言“父死子繼”。

    具體原因且聽有書君分析分析:

    一、秦始皇認為自己年輕得很,立太子操之過早,還影響朝堂穩定。

    秦始皇迷戀丹藥,又派徐福尋長生不老藥,認為自己還不到半百,還是人生的青少年,就如初升的太陽,年輕得很,自己幹上幾十年,沒任何問題。他常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遠遠沒到就要找繼承人的時候,立太子還操之過早。

    秦始皇十一個兒子,立誰為太子,太子的母親,太子母親的母族,都會趁勢做大做強,而太子母親的母族又必是六國之後,六國之中無論哪一國做強,都會失去現有平衡,必定會引發朝堂不穩,秦始皇為了大秦帝國的穩定,當然不會早早立太子。

    因而秦始皇認定自己年輕,不必過早立太子,以免影響現有穩定秩序,動搖江山社稷。

    二、秦始皇為了歷練太子,保護太子人選。

    秦始皇對扶蘇的期望值很高,可這個皇長子喜歡儒學,講究以仁愛治天下,秦始皇擔心他的慈悲為懷會難以駕馭眾多臣子,更難治理天下百姓。因而趁著扶蘇直諫不該“焚書坑儒”之機,把他打發到上郡去歷練,和蒙恬大將軍一起駐守邊關,順便監管三十萬大軍,再趕一趕修長城的進度,同時去真正體驗一下軍營生活。讓扶蘇與蒙恬組建團隊,上下一心,其實是在替扶蘇找強大的後盾,有了軍隊的支援,太子之位才會穩若泰山。

    現在的太子未來的天子,皇子們誰不虎視眈眈,一旦過早確立太子,太子將成為眾矢之的,很可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打擊,甚至有可能性命難保。

    秦始皇沒有早立扶蘇為太子,意在保護他,讓他不必受不必要的傷害。秦始皇十三歲當上秦王,每天都處於高危狀態,內憂外患,時刻緊隨。他知道扶蘇一旦位高,當了太子,那其他皇子、皇子母族、皇子的賓客等,隨都有可能對仁愛的太子下手。

    所以秦始皇為了歷練太子,保護太子,沒有過早宣佈太子人選。

    三、秦始皇忌言死,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言“父死子繼”。

    人都怕死,帝王更甚,秦始皇更是忌言死。立太子意味著“父死子繼”,說自己快不中用了,馬上要死了,才會忙著找繼承人。

    其實,秦始皇早就在心中定好了太子人選,只是對死諱莫如深,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言“父死子繼”。

    正因為秦始皇怕死,不想死,不敢面對死亡,所以他從不言立太子,找繼承人。

    綜上所述,秦始皇沒立扶蘇為太子,不僅以為自己還年輕,立太子過早,影響朝堂穩定,還因為想歷練太子,保護太子,再加上秦始皇太怕死,忌諱說有關自己死的事情。

    千古一帝秦始皇高估了自己的壽命,以致於沒來得及立太子便命喪沙丘,導致讓趙高慫恿胡亥篡改詔書篡了位,也葬送了秦始皇創下的大秦基業,實在是秦始皇太過自負造成的硬傷。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7 # 平楠說史

    人們總是覺得,如果嬴政能早立扶蘇為太子,說不定秦朝就不會在胡亥手中二世而亡。嬴政為何不早將扶蘇立為太子呢?首先要知道兩點,第一秦始皇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麼早就過世,讓徐福出海尋藥,一旦成功不就不需要立太子了嗎?所以自負的他才會不急於立太子。第二,如果讓嬴政在一眾兒子中,選出一位太子人選,那麼這個人一定就是扶蘇。

    能夠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定有自己的思量,這種思量必定是為秦國的未來所考慮的。讓徐福出海尋藥,想要長生並不老的嬴政,一定是十分自負的。

    他不僅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千古一帝,他還希望自己能夠永遠統治秦軍打下的偌大疆土。到了晚年嬴政的自負性格依然在作祟,但他也開始審視自己心目中認定的太子:扶蘇。

    史料對扶蘇的評價有兩條:一、勇武剛毅,二、過於仁慈。

    在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時,仁慈的扶蘇就曾出面勸諫過嬴政。雖然勸諫嬴政是扶蘇仁慈的體現,但也體現了他性格剛毅的一面,要不然他也不會冒著觸怒嬴政的風險,為儒生們求情。

    憤怒的嬴政當即下令,讓扶蘇以監軍的身份,隨同蒙恬和十多萬秦軍前去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和百越人。

    嬴政是真的惱怒兒子扶蘇了嗎?仔細想一下,如果嬴政真的憤怒了,那他為何要將秦國十幾萬大軍和猛將蒙恬一起交給扶蘇呢?其實這正是嬴政對扶蘇的變相保護。

    秦國剛剛統一天下,嬴政必須以重法穩定大局。秦法雖然嚴苛,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輕易更改秦法,便會觸犯秦國貴族的利益,隨之秦國大好的局勢就會分崩離析。

    嬴政能夠耗費巨資修築長城,就說明他所謀的乃是大秦萬世之基業。這樣一位眼光長遠的君主,會不知道統一六國後,應該寬仁治國,以此來緩解秦國與六國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嗎?

    答案是否定的。嬴政需要的是時間,他需要先沿用嚴苛的秦法穩定大局,隨後再寬仁治國讓天下歸心。

    所以說當時的扶蘇雖然仁慈地為儒生們求情,但他的眼光卻並沒有嬴政看得長遠。

    扶蘇為儒生們求情,觸犯了誰的個人利益呢?他觸犯了李斯的個人利益,因為焚書坑儒正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治國方針。兒子得罪了掌權的李斯,秦始皇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是自己不在乎的兒子,大不了監禁,貶為庶人。但嬴政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將秦國大將和幾十萬秦軍託付給了兒子扶蘇。

    可以說嬴政這是變相將兒子給保護了起來。隨之便可以說煞費苦心的嬴政,是欣賞扶蘇,已經默認了扶蘇是自己選定的太子。

    李斯出身法家,他在幫助嬴政焚書坑儒,制定愚民之策的同時,還制定了其他一些國策:以秦法代替天下法,將六國舊郡細緻劃分成縣,統一全國文字,以秦王玉璽代替周王朝九鼎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讓六國百姓適應秦國的制度,消除六國曾經的痕跡。但這樣推行秦國的制度,必然會被六國百姓強烈牴觸,所以此時的秦國依然需要嚴苛的秦法。

    也許晚年的嬴政已經知道自己不會長生不老,自己也需要為大秦選定後繼之君。但在將秦國交給扶蘇之前,嬴政必須先替兒子消除國內的一切隱患。當六國百姓真正心歸於秦時,那時的天下才真正需要一位仁慈的君主:扶蘇。扶蘇帶兵修築長城的同時,其實嬴政正在為兒子削去權柄上的荊棘。

    反對焚書坑儒的扶蘇等於是和李斯站在了對立面。隨後扶蘇更是在地方上得罪了李斯的兒子。覺得與扶蘇矛盾無法化解的李斯,隨後便在嬴政病逝之時(有說是趙高毒死的),先一步聯合趙高擁立胡亥登基。

    手握重兵,麾下有大秦猛將的扶蘇實在是太過迂腐了。他以為嬴政將其貶到邊地修築長城是反感他。等到胡亥矯詔,賜死扶蘇的旨意送到他手上時,扶蘇卻迂腐的選擇了自盡。

    如果嬴政不是矚意他為太子,又怎會將十多萬秦軍和秦國猛將,一併託付給他呢?扶蘇到死都沒有明白,父親嬴政保護他的良苦用心。如果扶蘇起兵反抗胡亥,說不定大秦又會是另一番局面,也許這也是過世的嬴政樂於見到的一幕。

    參考資料:《史記》《秦皇本紀》

  • 8 # 曉夢龍

    對故事梗概做一個簡單回顧。

    秦始皇統一天下,採取高壓暴政,頻繁的徭役、焚書坑儒等等;皇長子扶蘇深受秦始皇器重,但扶蘇的政見與始皇相悖,他認為天下初定,應該休養生息,曾力諫始皇廢除焚書坑儒的法令。此舉“觸怒”秦始皇,始皇便將其“貶黜”到邊境上郡去督師蒙恬軍隊,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如題主所說,蒙恬軍隊有30萬之眾,是一支精銳之師!可以說,扶蘇掌握了大秦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事情的蹊蹺就在這裡!我們來解析一下“觸怒”和“貶黜”。

    1、為什麼會觸怒?

    首先,是政見的不和。秦始皇認為天下初定,人心不穩,六國舊貴族不甘失敗,復辟之心依舊熾烈,應當堅持法治,高壓政策,這樣才能使人民恐懼,放置暴亂;扶蘇認為天下已經統一,經過漫長的戰亂,人心思安,應當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採取寬鬆的治國政策。誰對誰錯?其實不可一概而論,這是統治者統治國家的兩種典型思維,一種是威,一種是恩。用威來震懾百姓,使其不敢;用恩來感化百姓,使其歸附。始皇和扶蘇各持一柄,這是矛盾的始發點。

    其次,是皇權的威嚴不可觸動。扶蘇的政見很有遠見,但一開始就施行仁政,可能條件並不充分。秦始皇很有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了,他知道扶蘇的建議很中肯,也是對國家好,但是作為皇帝的他,不能承認自己錯,皇帝向長子認錯,是一種十分微妙的政治局勢。始皇只能說扶蘇錯,錯了就該受罰。但是秦始皇對扶蘇的處罰也很微妙很有深意。

    2、真的是貶黜嗎?

    秦國的法律很嚴,如果秦始皇當真覺得扶蘇有罪,那就會給很重的處罰。但是秦始皇給予扶蘇的處罰是讓其到邊境督師,相當於把30萬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扶蘇,這真的是“貶黜”嗎?把軍權給了扶蘇,卻又為何不立為太子?始皇的這個做法,充分展現了始皇帝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

    首先,可以確認,始皇帝還是十分信任和器重扶蘇的。名為貶黜,實為歷練。把30萬軍隊交給扶蘇,一方面使扶蘇得以經歷鐵與血的沙場歷練,一方面也使扶蘇獲得了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其次,把扶蘇派到邊疆,遠離中央政府,並不是始皇對扶蘇的不信任,而是對權利這個具有致命誘惑力的東西不信任。扶蘇沒有野心,不代表以扶蘇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團沒有野心。扶蘇作為皇長子,絕對不是簡單的以個人身份存在與朝廷,他的身邊必定圍繞著野心家和陰謀家。扶蘇出於對國家的責任,對始皇進諫,很可能被一些小人加以利用,激化父子之間的矛盾,矛盾如果激發到不可調和,將難以收場。這樣的例子是有的,有太多的兒子被利用,殺掉老子,攫取權利,比如趙武靈王!始皇帝將扶蘇“貶黜”到邊境,名為處罰,實為保護,使扶蘇避免陷入權利鬥爭的漩渦中被利用被消耗。

    最後,為何不立扶蘇為太子?這個問題和上面的分析有關聯。

    一方面,給了扶蘇軍隊,再給扶蘇太子的名義,這就給了扶蘇過度的政治資源了,始皇帝害怕扶蘇駕馭不了這樣的政治資源。

    另一方面,始皇帝本身對權利也無限痴迷,他只能在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掌控感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給予扶蘇資源和成長。他害怕扶蘇掌握過多的資源,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綜上所述,始皇帝“貶黜”扶蘇,卻又給扶蘇軍權,給扶蘇軍權卻又不立為太子,這些舉動充分展現出了一個帝王的權術手段!始皇帝唯一沒有預料到的是,死亡來的猝不及防,李斯和趙高膽敢偽造詔書。可謂百密而一疏!

  • 9 # 日慕鄉關

    秦始皇的確沒有立太子,不僅沒有太子,也沒有立過皇后(此處屬於歷史研究空白,是否有皇后有待考證,現有資料未體現)。

    為什麼不立太子,不立皇后,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秦始皇的個人經歷來看,可以管中窺豹,做一番推論。

    秦始皇雖然是皇子出身,但是出身經歷十分坎坷,從小就見識了宮廷鬥爭,小小年紀就被送到趙國做人質,即位以後又先後經歷了與呂不韋,嫪毐等人的權力鬥爭,對於女人以及接班人十分敏感,況且自身雄才大略,比較自信,可能是他不願意立太子的主要原因。

    但是即使沒有立太子,扶蘇也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選。

    從扶蘇的名字來看,取自詩經“山有扶蘇”,有枝繁葉茂,光大門楣的意思,這個名字無疑寄託了秦始皇對接班人的期望,加上扶蘇是長子,才能出眾,凡此種種,無不說明扶蘇是繼承大統的不二人選。

    但是這位王子卻與老爹的性格不一樣,尤其是在統治天下的方式方法上,秦始皇崇尚暴力治國,以絕對的暴力管制天下人,而扶蘇崇尚“仁治”,仁者愛人,與父親的理念產生了碰撞,進而在“焚書坑儒”這件事情上發生了嚴重衝突,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兒子趕到邊境去監督蒙恬修長城。

    問題中說的把三十萬大軍交給扶蘇也不準確,這三十萬大軍的統帥是大將軍蒙恬。

    在我看來,秦始皇把扶蘇發配到邊疆去修長城並非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的一石三鳥之計,於公於私都十分完美。

    第一:可以鍛鍊一下扶蘇的能力,畢竟長在深宮,缺乏治理國家的實踐經驗,在一線去實地工作一段時間可以增長見識,為以後接班做準備。

    第二:與蒙恬培養感情,蒙家三代大將軍(蒙驁、蒙武、蒙恬),可以說是秦國柱石,蒙恬更是手握重兵,扶蘇想順利掌握政權,沒有蒙恬的支援是不行的,所以要提早培養感情,為以後接管軍隊做準備。

    第三:監督蒙恬,畢竟蒙恬掌握了秦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雖然忠心耿耿,但是以秦始皇多疑的性格,未必完全放心,把扶蘇派過去可以有效監控蒙恬。

    所以說,雖然沒有立太子,但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太子或者說接班人就是扶蘇。

    第五次巡遊返程的時候,秦始皇突發疾病,此時他已經知道自己撒手在即,所以立馬給扶蘇取信,要求速回長安辦理喪事,史記原文記載:喪會咸陽而葬。

    指明讓扶蘇來主持葬禮,意思就是指定他做接班人,可惜這道詔書被李斯趙高扣押篡改,讓胡亥登基,責令扶蘇自殺。

    這哪是篡改了詔書,篡改的其實是秦國的國運,秦始皇的多疑讓他在多年的權力鬥爭中牢牢把握住權力,卻也讓他失去了平安交接的機會,一念無明,人算不如天算!

    可惜了一位德才兼備的好皇子!

  • 10 # 龍鎮

    糾正一下,秦始皇沒有將30萬大軍交給扶蘇,而是交給蒙恬。扶蘇當時的身份是監軍,並不是大將。如果真的授予扶蘇兵權,反而說明一件事:秦始皇壓根沒有想過要立扶蘇為太子。為什麼這麼說?自商周以來,中國就有太子不帶兵的傳統。國君如果賦予太子帶兵的權利,意味著太子已經很危險了。最典型的案例,是春秋時期晉獻公想除掉太子申生,便命他帶兵討伐東山。大臣裡克表示反對,說帶兵打仗,是國君和卿大夫的職責,不是太子的份內事。太子領兵,如果事事都要國君請示就會失去威嚴,擅自發令就是不孝,所以太子不能帶領軍隊。晉獻公馬上說,寡人有那麼多兒子,將來誰繼承君位還不知道呢!而申生聽到這個訊息,第一反應也是:“吾其廢乎?”也就是“我要被廢掉了嗎?”

    由此可見,秦始皇不給扶蘇兵權,而是令他到部隊去鍛鍊,實際上是把扶蘇當作接班人在培養。那他為什麼又遲遲不肯立扶蘇為太子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當然是在考察。扶蘇為人忠厚,而且有愛心,在秦始皇看來,是一種軟弱的表現。秦始皇擔心,如果將國家交給扶蘇,他能不能震懾天下,維護秦朝的統治?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派扶蘇到上郡監軍,是因為扶蘇反對坑儒,惹惱了秦始皇。其實,秦始皇此舉,何嘗又不是想讓扶蘇接受血與火的考驗,變得更堅硬,更冷酷一點?

    另外一方面,則與秦始皇的心態有關。秦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他還是比較理智的,自稱始皇帝,而且規定繼任的皇帝叫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可是,一位叫徐巿的方士改變了他的想法。徐巿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住,可以傳授長生不老的藥方。吃了長生不老藥,想活到多少歲都不是問題。秦始皇大感興趣,按照徐巿的要求,派了數千童男童女,跟隨他駕船入海去尋訪仙山。結果自然是沒找到。徐巿又去了幾次,每次都空手而歸,但他總能說服皇帝保留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最後一次,徐巿乾脆就沒回來了,有可能已經葬身大海,也有可能漂流到了日本。但是秦始皇仍然沒有死心。死心才怪!他一生雄才大略,建立蓋世功勳,超越三皇五帝,到頭來還是逃不過生死之關,叫他如何釋懷?後來,他又聽信方士盧生、侯生,想盡各種辦法求長生,而且不辭辛苦,不斷東巡——表面上是為了巡視天下,震懾四方,其實從他內心深處講,每一次都東巡都要來到海邊,可不就是還盼望著徐巿給他帶回長生不死之藥麼?因此,秦始皇不想立太子。立太子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終將是會死的。而且,當時他才不過五十歲,就算擺脫不了凡人的命運,他至少也是希望自己活到七八十歲的,沒有必要那麼早立太子。

    所以,一生果斷的秦始皇,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始終猶豫不決,最終讓趙高和胡亥鑽了空子。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大概就是這樣吧。

  • 11 # 逝去的流水

    又或者是始皇帝不喜歡扶蘇,壓根沒打算把帝國交付於他。沙丘事變參與者只有三個人,太史公又如何得知那是份偽詔?歷史上的皇帝都是讓其他兒子去戍邊,讓預備的接班人留在自己身邊,如劉邦、朱元璋等。始皇帝太喜歡手中的權杖了,兒子一個封王就藩的都沒有,以至於皇室有難,沒有一人前來衛國,這也可能是他害怕會出現戰國紛爭的局面……

  • 12 # 勿忘我7777

    有的觀點認為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想要建立不朽的王朝,所以一直不立太子,但是據《史記》記載,“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死亡對秦始皇來說是一個禁忌,大臣都敢說死事。那麼這能說明秦始皇怕死才不立太子嗎?雖然秦始皇也曾派遣徐福到東海求仙問藥,以求長生,但他自己知道自己終究有一死,不然就不用為自己建墓地了,而且秦始皇三次遇上行刺,都沒有阻擋他出巡,所以顯然不是怕死的原因。

    根據史料可以得出秦始皇之所以一直不肯立扶蘇為太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扶蘇太過仁慈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已經39歲,原本也想早立扶蘇為太子。但是他在出巡時三次遇到刺殺讓他明白,六國的勢力在嚴峻的秦法面前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扶蘇的仁慈讓秦始皇十分擔心,在他去世之後,扶蘇能否獨當一面。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讓他去蒙恬軍營,為的是讓扶蘇感受戰爭的殘酷,歷練他的心智,可見秦始皇的良苦用心。

  • 13 # 虛擬佛子

    扶蘇的迂腐肯定早就被秦始皇看透了。這種教條主義堅持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信仰註定了扶蘇沒資格繼承皇位。從胡亥繼位後殺光兄弟的做法看,秦始皇肯定是非常欣賞幼子這種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決斷力的。志可惜秦始皇沒發現胡亥的行為是因為對趙高的盲從,並非自己的睿智。

  • 14 # 小魏同學vlog

    關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後人給出了兩個確切的觀點。第一個是秦始皇生性多疑,之前有過不少立太子篡位的例子,秦始皇這一點肯定會想到。第二是秦始皇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人選,最後死的又太突然,所以沒立太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皇帝立了太子後出現對皇帝不利的局面,當時有勇有謀的秦始皇又何嘗不想到這一點。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有很多兒子,當時的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當時卻由於天生懶惰不務正業,儘管當時秦始皇卻對他寵愛有加,也很縱容。總歸抵不過不過秦始皇另一個兒子,他就是扶蘇。

    扶蘇賢明謙讓,知人善用,有帝王之才,秦始皇也就把扶蘇放到軍中歷練,以待百年歸天之後,讓扶蘇順利繼位,並直接穩定朝局,而秦始皇因為自己壯年,也就沒有立扶蘇為太子。

    而且當時秦始皇一直想修仙,而立了太子肯定會對自己有威脅,不立太子這一點其實從根本上能保護自己的皇帝之位。

  • 15 # 西門不帶刀

    秦始皇和長公子扶蘇的關係,就像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太子朱標一樣:父輩都屬於開國皇帝,心智堅韌,剛愎自用,暴虐嗜殺;子輩寬厚善良,仁德有方;不過朱元璋比秦始皇強的地方是他早早地把朱標立為太子。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扶蘇為太子,但將30萬大軍交給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三層意思來說:

    第一層含義:秦始皇為什麼不早立太子?有三個原因:

    1.秦始皇還年輕,秦始皇49歲去世,49歲正是一個人壯年的時候,歷史上也並沒有記住秦始皇身體不好或有什麼隱疾,所以秦始皇在死之前的身體是非常好的。他自己沒想到死得這麼快。

    2.秦始皇沒有立皇后(這是受他母親趙姬與人私通產子,並叛亂的影響)。而古代立太子的順序先後為:立嫡,立長,立賢,沒有皇后就沒有嫡子。沒有嫡子就預示著沒有第一順位繼承人。

    3.始皇帝怕死,他一直在尋求長生不老藥。派徐福等方式多次出海去尋求不老藥。一旦成功,那是皇帝就可以永遠統治大秦。而如果早立太子,就預示著他早晚會死(這一點從秦始皇在沙丘得病後,忌言死,可以看出來)

    第二層含義,秦始皇為什麼不明確表示立扶蘇為太子?原因也有三個:

    1.扶蘇與秦始皇的執政觀點不同。對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扶蘇多次向秦始皇勸諫。執政觀點的不同導致秦始皇對扶蘇能否管理好這麼大一個國家心存疑慮。

    2.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比三皇五帝,但他發現,管理一個大帝國遠遠的難於建立一個大帝國,包含扶蘇在內的20多個兒子中,還沒有一個兒子能讓他下定決心,將江山交付於他。他還要再多看看。

    3.扶蘇性格上的寬和,導致秦始皇對扶蘇將來執政能力有很大懷疑(畢竟六國剛被滅掉,人心不穩,需要一個強力君主去鎮壓),

    第3層含義,秦始皇為什麼要將30萬大軍交給扶蘇?

    秦始皇剛統一六國,秦軍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是老秦人,而老秦人的成軍人口不過百萬。其中50萬秦軍分散在嶺南地區(地域很大,包含今天的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越南等地),30萬在北地長城抵禦匈奴,剩下的20萬秦軍分散在全國各郡。

    也就是說,秦始皇將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支軍隊的領導權交給了扶蘇(監軍)。扶蘇在蒙恬軍中待了至少三年(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0年),與大將蒙恬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扶蘇假如不接詔命而強行繼位後,這30萬主力秦軍(精銳邊軍),也將是他手中的一張王牌。他完全可以推翻遺詔所立的二世胡亥。

    可扶蘇成也仁義,敗也仁義,最後自刎,含冤九泉。

  • 16 # 滄海拾遺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崇尚軍功,獎勵耕戰,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始皇登基為帝后,建章立制,繼續開疆拓土,並論功行賞,大肆封賞文臣武將。但是,有24個兒子的秦始皇至始至終沒有確立太子人選,也沒有冊立皇后。按照“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繼承禮法,作為長子,公子扶蘇具有天然的優先繼承權。但從性格上看,雖然秦始皇性格剛毅,殺伐決斷,雄才大略,但公子扶蘇卻性格寬厚文弱,崇尚以文治國,在政見方面與秦始皇頗有衝突,與其父截然相關。這一點與明朝懿文太子朱標與明太祖朱元璋頗為類似。

    在這種情況下,在秦始皇在其在位的最後幾年,並沒有確立扶蘇的太子身份,反而將其派往北部邊疆統率30萬大軍的蒙恬處擔任監軍一職,關於這一舉措,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首先談一談秦始皇為何沒有早立扶蘇為太子。這個原因比較複雜。一是秦始皇認為自己身體健康,還沒有到必須要確定太子的時候。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去世時50歲,加上身體並沒有什麼嚴重舊疾,因此不想立刻立太子。二是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對方士很是信任,還曾派遣徐福到海外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早早立扶蘇為太子,暗自裡就被人覺得長生不老之術不可靠,這也是秦始皇很忌諱的地方。三是扶蘇性格寬厚仁和,加上執政觀點與秦始皇頗有衝突之處,秦始皇擔心他難以應對帝國初定後的複雜局面,因此對馬上立扶蘇為太子難以倉促之下下決心。秦朝建立後,國內局勢並未一帆風順,雖然秦始皇大力推行郡縣制,鞏固了各地的政治軍事局勢,但秦帝國立國未久,原來的六國舊族復國之心不死,暗地裡仍然在活動,秦始皇自己有把握有信心掌控局面,但對扶蘇能夠有效應對一旦自己去世後,帝國即將面臨的複雜局面信心不足,因此暫時沒有立扶蘇為太子。四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沒有冊立皇后,也間接地影響了太子的冊立。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設立三公九卿輔佐自己執政,掌握了整個帝國的命運,從史料記載來看,秦始皇勤於政務,對權力的掌控欲很強。因此對以往後戚干政很是反感,因此沒有冊立皇后,沒有冊立皇后,自然也就沒有嫡子,也就沒有必須冊立太子的緊迫性。

    接下來談一談秦始皇為何將公子扶蘇送往北方邊疆蒙恬處擔任監軍,與蒙恬共同掌握30萬軍隊的原因。個人認為,這一決定表面看是對公子扶蘇的不滿和懲罰,實質上看卻是秦始皇對長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所長進的表現。由於秦帝國崇尚軍功,能夠在軍隊中獲得將軍們的有力支援,對執政大有裨益。蒙恬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心腹愛將,因此得以執掌30萬軍隊。要知道,秦帝國在秦地附近最重要的軍隊就是駐守在北方邊疆抵禦匈奴的蒙恬軍隊,可見蒙恬忠誠可靠。秦始皇將繼承大統呼聲最高的公子扶蘇交與蒙恬,大有深意。其一是希望通過蒙恬的調教,能夠開闊扶蘇的眼界,使得扶蘇多加歷練,用現在的話講,這是把年輕幹部下放到基層掛職鍛鍊。其二是使得扶蘇獲得從軍經驗,儘早建立起與重要將領之間的友誼和隸屬關係,一旦扶蘇有朝一日繼位,可以獲得重要的軍事力量支援,有利於鞏固皇權。

    秦始皇在東巡歸途病逝前,手書詔書命扶蘇將軍隊交付於蒙恬會葬於咸陽,這表明秦始皇在感覺自己大限將至之時,還是最終決定把皇位交與扶蘇,並將蒙恬30萬大軍作為支援扶蘇繼位的堅實後盾。事實上,雖然秦二世胡亥矯詔賜死扶蘇,扶蘇也完全有機會拒絕詔書,率領蒙恬30萬大軍南下武力奪回皇位。可惜的是,扶蘇生性文弱,奉命自盡,也揭開了秦朝走向毀滅的序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什麼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