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zike

    有三眼恐龍蝦、北鯢、鱟、揚子鱷、腔棘魚等。

    1、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的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

    其最早出現在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在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之後,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並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屬於鰓足綱,鰓足亞綱,背甲目的一類小型的甲殼動物。

    2、北鯢

    北鯢,兩棲類動物,只產於中國新疆、哈薩克極狹窄的範圍內,所以又叫中亞北鯢;因其極像陸地上的蜥蜴,而民間稱蜥蜴為“四腳蛇”,人們又叫它為“水四腳蛇”。又因為它在陸上行進時像嬰兒爬行,又多了個“娃娃魚”的名字。

    新疆北鯢屬小鯢科,是準噶爾盆地水域中,2.5億年前廣泛分佈的有尾兩棲類的一種,是天山、阿拉套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孑遺物種。

    新疆北鯢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小鯢科分類,系統演化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新疆北鯢是中國生物寶庫中珍貴的物種資源。

    3、鱟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

    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

    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

    4、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揚子鱷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5、腔棘魚

    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目(Crossopterygii)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Rhipidistia)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

    在某些分類系統中,腔棘魚和扇鰭魚均被認為隸屬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內之不同目。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

    腔棘魚(Coelacanthus)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

    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葛摩(Comoros)群島捕得第二尾(命名為Malania anjouanae,可能與矛尾魚是同一種)。

    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鹽醃曬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烘焙短期最短要學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