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硯歌

    事實上,西方現代派文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非是一個單一的流派,而是許多反傳統文學的流派的總稱。

    20世紀以來,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蕭條、勞資危機、核恐怖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災難,使越來越多的人對個人的命運和世界的前途,抱悲觀絕望的態度,從而促進了現代派文學的興起和盛行。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01 西方現代文化意識與哲學主題

    只要讀過一些西方現代派作品,就不難發現:這些作品中怪異荒誕的畫面、離奇悖逆的情節、猥瑣齷齪的幽靈俯拾皆是。這些畫面、情節和幽靈又是作家們站在一定的時代和現實的高度所燭照的歷史時空。

    這便使得文學作品浸潤著鮮明的主體色彩,透射出強烈的西方現代意識和20世紀哲學主題。

    現代派作家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不再是19世紀以前的文學家們所關注的人類與自然的對立,而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科技生產進步所決定的個人與物化社會的衝突,是社會化大生產所帶來的每個“個人”存在的價值問題。

    因此,現代派作家必須創造出一個更實體、更直觀的世界,以代替現有的這種充滿心理的、社會的、功能的意義的世界。讓物件和姿態首先以它們的存在去發生作用,讓它們的存在繼續為人們感覺到。

    所以,人性的異化、個人價值的失落成為現代派作家所注目的第一個焦點。卡夫卡的《變形記》可謂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為了全家的生計,長年累月地奔波,謹小慎微,唯恐因過失而丟掉差使。可是,可怕的厄運終於降臨到格里高爾的頭上。一天早晨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蟲性與人性糅為一體,焦慮與掙扎集於一身。儘管自己竭盡全力想擺脫痛苦的處境,但他還是在孤獨和飢餓中告別了人世。

    故事情節雖然離奇怪異,但它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曲折地反映了現代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人們,特別是小人物日日夜夜遭受失業、經濟危機的威脅。他們雖然百般掙扎卻難逃無妄之災。在物質的重壓之下,人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個人只是一個完全可以用機器來代替的工具。

    因此,恰佩克的劇本《萬能機器人》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人創造了機器人,反過來卻被機器人所控制,自己蛻變為沒有感情、不會生育的機器,面臨著毀滅的危險。

    還有奧尼爾《毛猿》中的楊克也大聲嚷道:

    “本來我是鋼鐵,我管世界。現在我不是鋼鐵,世界管我了。”

    私人和公共的動機、愛情、金錢和戰爭只服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瘋狂邏輯,使人類無緣無故地走向失敗(《第二十二條軍規》)……

    這一切無不表明物件將逐漸失去它們的不統一和它們的秘密,將放棄它們虛偽的神秘性,物件將不再僅僅是主人公模糊靈魂的模糊反映,而是主宰人類的精靈,人卻異化為物質的奴隸。

    於是,在物的面前,《等待戈多》中的愛斯特拉岡、弗拉季米爾只有無希望地等待下去;《局外人》中的莫爾索既不為母親病故而悲慟流涕,也不為自己被處死刑感到恐懼,既不鍾情於愛情生活,也不對人生感到眷戀,對一切都無動於衷。

    於此,個人價值的失落,自我的喪失,在現代派作品中力透紙背地表現出來。人性物化、個人失落帶來的是人們對極大盲目性的自我尋覓和對西方社會前途命運的憂患以及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焦灼。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誕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它變得難以理喻,物主宰人,壓迫人,物與人的隸屬關係徹底顛倒。

    然而,總有人不甘沉淪,總有人想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如果不能理解世界,至少也要設法理解自己。如果無法支配世界,那也得設法塑造自己。

    所以,現代派作家隨之而思考的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什麼?重新找尋在宗教淡化、戰爭威脅、技術異化的現實社會中精神家園在哪裡?從而實現他們對生活的責任。

    於是,就有了艾略特荒原式的焦慮與呻吟;於是,就有了薩特為獲得本質所作的努力;於是,貝克特在惶恐不安之中又懷有一種混沌不清的希望;於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金斯堡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他們用香菸在手臂上燙洞,對資本主義叫人麻痺的煙霧表示抗議”。

    可見,現代派作家筆下的人物雖然失去了自我,但是對人類前途並沒有失去信心。相反,他們能夠更科學地認識人在宇宙、歷史、現實三維結構體系中的位置,擺平人與自身之外的一切的關係。

    事實上,這種焦慮與思考,正是現代派作家向中產階級體面社會的價值觀念進行全面的、無目的的攻擊的動力。

    當然,現代派作家的這種攻擊,不是簡單地否定某種社會、政治和審美理想,也不是簡單地理解社會的先進的和進步的願望,而是引伸到整個現代世界或人類有史以來的社會,甚至引伸到社會這種組織形態本身。其目的是為了全力表達現代意識,張揚現代意識的主體性。這是西方文學的進步與發展。

    與對人的自身異化進行思考、對社會前途和命運進行焦灼不安的探求相聯絡的是對戰爭的審視。現代派作家捕捉了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

    世界大戰的利劍給人類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物質劫難和精神災害。面對如此重大的事件,現代派作家不能不吐出自己真摯的聲音。

    應該說,現代派作家直面現實,他們用寫下真理和正義,而沒有寫下謊騙和屈辱。他們以筆為刃向法西斯主義者發出了血淚的控訴和憤怒的抗爭;他們以母親、嬰孩、愛情和正義呼籲自由與和平,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綏靖主義的虛偽和危害。

    比如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是直接取材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力作。加繆的《鼠疫》、沃爾夫的《到燈塔去》、馮尼格的《第五號屠場》等作品都是透過轉喻來抨擊法西斯及其僕從。他們借不同的畫面,唱一曲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悲歌,深刻地表現死的悲愴和戰爭的可怕。

    《永別了,武器》的故事發生地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義大利和瑞士。作者以美國青年亨利·腓特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兩年的遭遇以及他與英國護士卡薩玲·巴克萊的甜蜜的愛情貫穿全書。

    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度,卻相愛於戰地,愛得純真,愛得深沉。但是,戰爭卻使他們的愛情蒙上了一層陰雲,痛苦與不幸縈繞於他們的心際,分離是他們生活中無法迴避的結局。

    亨利看穿了這場不義之戰,他只要“一聽到神聖、光榮、犧牲這些空泛的字眼兒就覺得害臊。”他看夠了無謂的犧牲,便下決心絕不讓謊言造炮灰的伎倆永遠得逞。

    於是,亨利脫掉了軍服,裝扮成平民,掙脫了戰爭的魔掌,與卡薩玲度過一段愉快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卡薩玲因分娩難產,與嬰兒一起離開了世界。亨利苦苦追求的愛情,到頭來依然是生離死別的淒涼和傷心。

    作者在此不是著意渲染愛情悲劇本身,而是極力表白戰爭給亨利帶來的厄運。小說以愛和死的變奏來突出強烈的反戰情緒,譴責戰爭的虛偽與野蠻、殘酷與狠毒,從一個側面呼喚人類的和平。

    另外,自從《伊利亞特》首開西方軍事題材文學以來,歌頌人民的反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思想,控訴侵略者的倒行逆施,一直是文學家們傾力的重心。現代派作家不僅繼承前人的這一主題表現,而且還向縱深層次挖掘。

    他們從一味讚揚英雄轉移到普通人在戰爭中所遭遇的厄運;從戰爭場面的描寫轉移到對處於戰爭中的人內心世界的揭示;從細節真實轉移到象徵主義地思索戰爭與人性的衝突以及戰爭的形而上本質。

    作家以此間接表達正義戰爭是進步的,沒有戰爭則更為進步的基本思想。如今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也證明其思想的正確性和深刻性。和平、進步也正是整個人類社會所追求的文化主題。

    總之,西方現代派作家不僅繼承了19世紀文學的批判主題,反映20世紀西方人的精神情緒和人生體驗;而且,他們以一幅幅扭曲變形的圖畫,傳遞了整個20世紀人類的文化意識,把讀者帶入了高層次的哲學抽象領域。

    02 西方現代派文學反傳統文學的特點

    現代派作家在實現題材和主題的超越與突破的同時,對作品的形式及其表現手段也進行了相應的美的探索,他們憑藉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迥然不同的情境。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現代派作家大多是有機形式主義者,有著自覺的形式意識。

    他們認為粗俗的形式正是作品吸引力上最大的漏洞,“由於精心探索而找到的形式則是吸引力萬無一失的城堡和神堂”。

    他們較多注意作品的形式和結構,而不大注意作品本身,讓內容去服從形式,總喜歡為了形式而犧牲內容。

    因此,他們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表現形式不滿,指責傳統作家偏重物質,不關心精神而關心肉體。

    比如,英國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就極力貶低菲爾丁、哈代等人的創作,把他們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視為陳規偏見和刻板程式。她聲稱,只有“與他們分道揚鑣才能免使英國小說的靈魂毀於一旦”。

    羅伯·格里耶、薩洛特等新小說作家則攻擊傳統文學的典型化手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現代派作家勇於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這種開拓創新,從相對的意義上來講,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前人。

    現代派文學創造並加以實踐的新的形式,是打破傳統文學的時空結構,以人物內心精神活動的特別來安排情節,其結構呈現出放射型蛛網式特點。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有一定時間和空間形式。傳統文學,特別是傳統小說基本上是按時空變化秩序或者因果邏輯關係來組織結構的。它的特點是:

    時間順序十分明朗,故事由開頭進入高潮直至結局,隨著矛盾的解決而收尾。雖然也有插敘、追敘、補敘等手法,但並不改變整個作品的直線型格局。

    至於空間,每個人物的語言、動作都與之相適應,偶有轉換,作者也常用鋪墊、照應和過渡的方法向讀者交代清楚,況且傳統文學的空間轉換不會太頻繁和隨意。

    而現代派文學則有意改變傳統結構內容,表現物件以“自我”為中心,讓這個“自我”的各種思緒、感覺、遐想、幻覺、夢魘、各種胡思亂想、自言自語向四處輻射開去。

    過去與現在、歷史與未來往返穿梭,片斷的回憶、破碎的現實與殘存的夢幻交織成一體,表露出一片斑斕的色彩。

    這種結構表面看起來顯得雜亂無章,但是,在通讀全書縱觀全域性之後,卻不難發現於其混亂之中隱藏著井然的秩序,於荒誕之中表達了真意,藝術上頗具匠心。

    我以現代美國小說《喧譁與騷動》為例,對它的結構簡單分析,來觀察現代派文學中蛛網結構在表現作品主題方面的特殊藝術效果。

    《喧譁與騷動》是一部典型的意識流小說。作品將歷史、現在、未來熔於一爐,透過傑弗遜鎮上望族康普生一家每況愈下、四分五裂的過程描寫,展示了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危機。

    小說雖然以凱蒂的墮落為情節中心,但是,作者很少正面描寫,也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展開情節,而是透過班吉、昆丁、傑生、迪爾西4個人的變幻角度敘述同一個故事。第1章班吉部分以及第2章昆丁部分和第3章傑生部分都是典型的意識流。

    班吉已經33歲了,智力僅等於3歲的小孩。他分不清時間次序,腦子裡一片混沌。昆丁的內心獨白也顛倒混亂得如同夢囈,傑生的意識流稍許簡練明快。

    這3個部分一方面寫1928年4月6日、7日以及1910年6月2日這3個“現在”,另方面又常常回到1898年康普生家的奶奶去世、班吉隨母親上墳等許多往事之中。

    第4章迪爾西部分則補充餘下的情節。小說中不同的人物思索凱蒂怎麼墮落這一件事,探尋凱蒂母女倆與自己的種種關係。

    幾條意識流互相映襯對照,交叉重疊,就像幾個不同方向的反光鏡的光線統統集中到一個焦點上。這不僅強化了中心事件,多側面、多層次地突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且展現了康普生家族的風雲變幻,拓寬了小說描繪的畫面。

    《喧譁與騷動》表明現代派文學的蛛網結構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擴充套件性和巨大的跳躍性。適當地運用這種形式表現現代社會和精神活動,可以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第二、主題、結構的變化,帶來語言的革新與發展。

    現代派文學大師高度重視和挖掘文學語言功能,突破傳統文學中語言的表達方式,把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語言加以系統化、整合化、陌生化,超越功利的需要,進入審美愉悅的領域,讓讀者重新感覺生活,感覺事物。

    翻開現代派作品,傳統式的文學語言是不常見的,取而代之的是破壞語言常規,不顧語法規範,不顧邏輯式的語言,甚至不分段落,不用大寫字母。

    《等待戈多》話劇劇照

    例如荒誕派戲劇代表作《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的長篇演說,全部是由一些毫無邏輯關係的句子和片語組成,而且作者未加一個標點。

    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以不用標號不用大寫字母的文字形式直陳人物睡眼蒙、情思恍惚的意識形態,以模仿胃腸蠕動節奏的文字形式來描繪人物吃飯時的意識流動狀態。

    這些文字元號,如果從區域性上考察,卻近乎文字遊戲。但是,如果從總體上把握,它卻負載著這樣的功能:表現了西方現代人生活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不可理解和交流,顯示了西方現代人的荒誕意識。

    由此可見,現代派文學突破了傳統文學語言規範,豐富了語言的表現手段,表現了作家的主體意識,活躍了讀者的情緒。

    第三、現代派文學對傳統文學形式反叛上,採用了象徵、自由聯想與內心獨白等表現手法

    雖然象徵手法並非現代派作家所專創,早在古希臘悲劇文學中,就有作家借希臘神話世界來影射雅典城邦。

    然而,傳統文學中的象徵是區域性性的、輔助性的,其意義往往由客觀環境所決定,並且能夠找到對應的聯絡點。

    而現代派文學把象徵作為全域性性和主要的藝術手段,人物、語言、結構成為象徵的載體。它的應用範圍在現代派文學中非常廣泛深入,象徵主義詩歌和戲劇集象徵之大成。

    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法庭、城堡;荒誕派戲劇中的道具、破碎的舞臺形象;《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等等無一不是“荒謬世界”的象徵符號。

    現代派作家為了適應表現現代生活的需要,汲取了詹姆斯的意識流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等現代社會科學的成果,開拓出一種以自由聯想為中心的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

    這種方法觸及了無意識這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深層領域,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這就把傳統的表現手法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並蘊含著質的飛躍。意識流小說典型地體現了這一特徵。

    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複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範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這一特點的集大成者就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除此之外,象徵主義詩歌“我”的情緒的渲洩,荒誕派戲劇中的人物對話、獨白,黑色幽默文學中人物的思想動態等等,也多用自由聯想與內心獨白的手段。20世紀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亦從中吸收藝術營養,借鑑了這一表現技巧。

    綜上所述,現代派文學是一種用新的意識、新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文學進行革命性探索的文學思潮,是一種塑造審美人物的文學思潮。

    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現代派文學是與現代哲學思潮、社會思潮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西方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在文學上的反映。

    回答完畢。

  • 2 # 真相很簡單

    西方文化的程序不夠完整,缺少成熟的發展週期。現代派的出現,其實是模仿與寫實的逆思考。藝術是寫意的,這就是西方現代派的認知。這個認知很先進嗎?對於西方的文化空白是的,但它在東方並不新鮮。它的新鮮之處在於,藉助了新的工業時代,然後是資訊時代的科技成果與生活成果,呈現出先鋒的面目,讓人以為新鮮。藝術的無界與無所不能,才是我們剛剛展開的未來。

  • 3 # 火楓一葉

    一、現代主義文學思想特徵:

    1、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

    2、現代主義文學突出表現異化主題。

    二、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特徵:

    1、現代主義文學強調錶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

    2、現代主義文學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3、現代主義文學提倡“以醜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醜的事物。

    4、現代主義文學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和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傾向。

    現代文學類別的歷史背景

    在整個19世紀,統治歐洲科學界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牛頓的力學體系。在其影響下,實證、理性等觀念是引導文藝發展的主流觀點。但在20世紀初期,現代物理學,尤其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極大動搖了古典物理學的物質宇宙觀,科學世界變得微妙、複雜、難於把握。

    相繼誕生的電子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進一步毀滅了傳統的形而上學觀點,甚至極大的改變了語言。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和藝術的發展。例如,作為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流派之一的未來主義文學,就是在新科技發展的直接影響下誕生的。

    在哲學與文化領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引導文學家深入開掘潛意識和無意識領域,直接影響了意識流小說。

    然而,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最大的,卻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覺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個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基調。此外,康德不可知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理論,也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有飛的詩句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