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七茄子

    展開全部

    商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餘。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型別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婦好墓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見彩圖 鴞尊 顯示圖片、 三聯甗 顯示圖片、 偶方彝 顯示圖片、 玉龍 顯示圖片、 玉鳳 顯示圖片、 玉鷹 顯示圖片、 玉 顯示圖片、 玉人 顯示圖片、 玉龍與怪鳥 顯示圖片、 帶流虎象牙杯(商) 顯示圖片)。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亞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型別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戰國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 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溼。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裡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 “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 ,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複雜,佈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裡還繪有彩色壁畫(見彩圖 河南洛陽西漢墓壁畫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屬吏圖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祥瑞圖 顯示圖片、 內蒙古和林洛爾漢墓壁畫:寧城圖(部分) 顯示圖片、 山東梁山漢墓壁畫:淳于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佈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佈局簡化, 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臺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 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階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階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 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裡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接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見唐代陵墓)。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見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型別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託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 “開芳宴”的場面(見彩圖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宴飲圖 顯示圖片),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分佈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遼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赤峰的遼駙馬墓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顯示了“多室”的特點。墓室內有時有簡單的仿木建築的結構,並施彩畫。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內繪氈帳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遊牧生活。遼代晚期開始出現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這個時期受北宋墓的影響較多。特別是漢人的墓,有的在仿木結構的磚室中飾磚雕的桌椅,有的則在壁畫中繪“開芳宴”和孝悌故事圖等,與北宋墓相似。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時立愛墓和興隆的蕭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屬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 都系多室的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築結構,繪壁畫。時立愛墓的主室為八角形,前室兩側所附耳室為圓形,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蕭仲恭的墓誌則用契丹文書寫。分佈在華北南部和中原地區的金代後期地主階級墓,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有的墓裡繪有開芳宴、放牧、搗練等題材的壁畫,而大多數的墓則是大量使用雕磚,表現出門樓、格子門、欞窗、桌椅、屏風、燈、盆花之類,有的還有“鎮宅獅子”,使得墓室對現實生活中居室的模仿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雕磚的內容還包括開芳宴中的墓主人夫婦、侍童、廚役、伎樂乃至舞臺上的雜劇演員等人物,也有“掩門婦女”。這顯然是北宋後期在中原和華北南部地區流行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主要發現於山西省境內。其特點是仿木建築的結構日趨簡化,有些已變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區墓內裝飾以壁畫為主,題材仍多為開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樂的場面。山西省南部地區墓內多飾雕磚,內容多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類。五代、北宋以來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聲。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鳳陽的皇陵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與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明孝陵則為此後的明代陵制開創了先例。明代從成祖朱棣起,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縣,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稱明十三陵。陵園的總門在南面,稱大紅門。入門不遠,立“長陵神功聖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兩側依次立石望柱及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石雕像, 而各陵之前則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於總體佈局上的考慮,陵的方向雖多向南,但也有向東或向西的。各陵規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佈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當於唐宋陵前的獻殿(見彩圖 北京昌平 明長陵恩殿 顯示圖片)。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諡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以已經發掘的明定陵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本義:大土山

    陵,大阜也。——說文》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詩·小雅·天保》

    餚有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陵阜陸墐。——《國語·齊語》

    鴻漸於陵。——《易·漸卦》

    古陵蔚起。——《聊齋志異·促織》

    循陵而走。

    又如:陵谷(山嶺和深谷);陵谷變遷(高山深谷變換位置。比喻世事變化);陵丘(後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區);陵隰(山陵和低溼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廣的丘陵地)

    引申指帝王陵墓 [mausoleum]

    樂遊原上望昭陵。——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聊齋志異·促織》

    舉一滴可包陵谷。——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築);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戶(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寢;陵廟

    山,山頭 [mountain; top]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孫子·軍爭》

    山無陵,江水為竭。——《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

    <名>

    (形聲。從土,莫聲。本義: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泛指墳墓)

    同本義。後不加區別,統稱作墓 [grave;tomb]

    墓,丘也。——《說文》

    墓,冢也。——《廣雅》

    墓,土也。——《論衡·譏日》

    冢塋之地。——《周禮·墓大夫》注

    適墓不登壟。——《禮記·曲禮》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古詩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上》

    且立石於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墓廬(墓旁的房屋);墓隧(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墓堂(墳墓前的祭堂);墓庭(墳墓周圍的庭院)

    墓地 [graveyard]。如:墓厲(塋地周圍界域的標誌);墓工(舊指以看風水擇墓地為職業的人);墓鄰(相鄰墓地的墓主);墓亭(墓地上的碑亭)

    墓誌 [grave marker]。如:墓石(墓誌;墓碑);墓文(墓誌);墓銘(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墓刻(指墓碑上的刻文)

    宏偉的陵墓 [mausoleum]。如:烈士墓;墓闕(陵墓前的石建築,通常左右各一)

    參考:金山詞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寅恪是哪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