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龐涓和孫臏,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至於鬼谷子是何方神聖,其實歷史上並沒有給出定論,因為這位師傅實在是太厲害,所教出來的徒弟,個個都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就我們所知道的,鬼谷子的徒弟中,最出名的就有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家蘇秦和張儀。除此之外,還有兩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家,那便是龐涓和孫臏了。

    這四個人所處的時代雖然比較接近,可是相差的年歲卻也不小,這就造成了鬼谷子成了一個神話人物,因為誰也搞不清楚,這鬼谷子到底活了多大,有多少徒弟,所專長的派系專業是什麼。

    甚至有人認為什麼商鞅、李斯、白起等等所有戰國名家,由此我推斷,鬼谷子或許是一個學校的名字,這個學校裡面有很多專業,跟現在的大學一樣,所以大家都是師從鬼谷子。

    01龐涓和孫臏,倒是跟他們的老師,學習了同樣的專業,那就是軍事學。

    其實我覺得龐涓是比較勵志的人物,你回想一下古代龐姓的大人物都有誰?除了龐太師,可能大家很少再想到其他人了。

    所以說龐涓的祖先當中,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去學習軍事,純粹都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完全沒有先輩們的支援和幫助。

    可孫臏就不同了,他有一個非常牛的祖先,那就是孫武。當年吳王闔閭之所以能夠稱霸東南,其實所依靠的,那就是孫武的幫助。

    孫武甚至還寫了一本《孫子兵法》流傳後世,所以孫臏之所以對軍事學比較感興趣,那是有祖先福澤傳播下來的。

    可以這麼說,龐涓屬於自己上進的富一代,而孫臏則是受到祖先福澤的富多代。由此可見,龐涓要顯得更加不容易。

    在老師眼中,其實龐涓的能力要比孫臏更強一點,因為龐涓是可以提前下山的。也就相當於是提前把大學四年的學分都給修完了,提前畢業了。

    而孫臏則是老老實實地在鬼谷子學校學習了四年本科專業,還差點上了研究生。孫臏聽說師兄龐涓畢業以後,在魏國混得很好,所以剛畢業就屁顛屁顛地去找師兄了。

    02龐涓對孫臏下手,主要就是擔心孫臏的光輝蓋過自己。

    龐涓沒有背景,沒有人脈,完全靠一張畢業證書和自身的能力,便坐穩了魏國大將軍的職位。當時魏國是中原大國,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努力,魏國不僅經濟發達,而且軍隊強大,尤其是魏武卒更是當時戰國最強大的軍隊。

    所以龐涓能夠在這短短時間之內,便做到了魏國的大將軍,可見龐涓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魏惠王對龐涓相當器重,基本上讓他掌管了全國的軍務。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

    這個時候孫臏前來投靠自己這位功成名就的師兄,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畢竟從新人開始做起,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要是有關係的話,晉升的路途可就節約不少時間了。

    龐涓沒想到孫臏能夠前來,表面上當然十分高興,自己的師弟那就是自己的嫡系人馬,如果換做其他普通的師弟,龐涓可能就果斷給安排了。

    可是這個人是孫臏,是鬼谷子學校的天才軍事專業學生。龐涓雖然提前修完學分畢業,可是他早就聽說過這個學弟的厲害之處。

    兩個人縱然沒有正面交過手,可是龐涓從心理上,其實就已經落了下風。這就是龐涓的弱點,他看不得別人比他好。

    所以說孫臏之所以遭到龐涓的那種打擊報復,主要是因為他太優秀了。要是孫臏稍微普通一點的話,可能結局就不同了。

    03孫臏慘遭臏刑,從此再也無法帶兵打仗。

    孫臏為啥叫孫臏?臏可不是他的真名字,而是一種刑法。所謂臏刑,那就是挖掉人的兩個膝蓋骨的刑法。而孫臏正是因為承受了這樣的刑法,所以才得到了這個名字。

    孫臏本名孫伯靈,這個名字可就沒那麼出名了。那麼是誰讓他變成了孫臏呢?這個人就是他的好師兄龐涓。

    龐涓擔心孫臏來了以後,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故意構陷孫臏,將其打入死牢。本來打算就這麼弄死孫臏的,可是這個時候孫臏瘋了。

    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史記》

    孫臏是真的在裝瘋賣傻,以至於跟豬睡在一起,甚至吃豬食,可能是提前預知了豬肉會漲價這件事吧。

    龐涓被孫臏這一瞞天過海的招數矇騙了以後,放棄了殺害孫臏。不過他給孫臏施加了臏刑,挖掉了孫臏的兩個膝蓋骨,從此孫臏從一名武將,變成了大家眼中的軍師。

    成了殘廢的孫臏,依舊還是被龐涓圈禁在城裡,多虧了齊華人的幫助,他才從魏國逃脫。從此這兩個師兄弟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仇家。

    可憐的孫臏,本打算馳騁疆場,像龐涓一樣,成為王國的大將軍。可是現在他出師未捷就成了殘廢,再也沒有辦法帶兵打仗了。

    結局:孫臏用腦子擊敗了龐涓,卻也看破了紅塵。

    孫臏雖然成了殘廢,可是腦子還在,所以他知道自己該怎麼去改變命運。雙腿站不起來已經成為事實,他不能再這麼自暴自棄下去,所以孫臏開始退到幕後,成為將領背後出主意的軍師。

    桂陵之役和馬陵之役,都是孫臏指揮的兩場大戰。正是透過這兩場大戰,使得孫臏擊敗了龐涓,並且斬殺了龐涓。

    殺了龐涓以後,魏國也徹底被孫臏削弱。不過這個時候的孫臏卻看破了紅塵,再也不願指揮戰爭了。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史記》

    如此優秀的軍事家,如果一直輔佐齊國的話,可能都沒有秦始皇什麼事兒了,一統天下的極有可能是齊國。

    可是孫臏卻選擇了中途退出,從此我們再也找不到他的相關記錄。有人說他到了楚國的一個鄉下,一邊傳授學問給徒弟,一邊享受退休生活,過得逍遙自在。

    可能他已經參透了一切,所謂功名利祿,不過真的就是過眼煙雲。你所得到的,永遠都帶不走,而你這一生所經歷的,所感受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參考資料:

    《史記》

  • 2 # 塵子渝

    龐涓是出於妒忌孫臏的才能比自己更優秀,私下招孫臏來魏,卻捏造罪名將孫臏兩足斬去,又在面上刺字的方式,想使孫臏才華就此埋沒。《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在《東州列國志》和《孫龐智鬥智演義》等小說和演義之中,龐涓和孫臏都是戰國時期的著名隱士鬼谷子的高徒,但實際上正史記載只有兩人的確為同窗,但師從何人無從可知。

    孫臏所受臏刑很多小說和演義中也是描述為挖去膝蓋骨,但根據《史記》和《周禮·秋官司寇》記載: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刖罪五百。鄭玄注:刖,斷足也,周改臏作刖。因此孫臏所受刑法應該是斷去雙足。

    龐涓為何兩次都被孫臏牽著鼻子走,如果說第一次是根本不知道是孫臏的注意,那麼第二次非常匪夷所思了。

    首先就得講一下為何每次孫臏都可以順利“圍魏救趙”了,魏國的軟肋就是國都,一馬平川很容易失手,大梁就是後世的開封。北宋能輕易滅亡,開封無險可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自從魏國將國都遷到大梁之後,大梁就成了魏國的軟肋,魏國原本就是四戰之地,將重兵去打邯鄲之後,魏國就猶如驚弓之鳥,只要出現一點要遭受攻擊的跡象,國內就要求龐涓速度回來救援。

    這讓“圍魏救趙”連續兩次都成功調動龐涓的大軍,這是龐涓先天就處於劣勢的地方。第一次孫臏憑藉對龐涓的熟悉,輕易就活捉了龐涓,實際上換一個莽一點的將領,孫臏這樣的精細操作或許還真沒什麼作用,但是龐涓就是注意到了,這是龐涓高明的地方,可也是龐涓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桂陵之戰中了孫臏的誘敵深入之計,被齊國活捉。

    龐涓實際上擁有當時最為強大計程車兵魏武卒,如果堂堂正正而戰可以說孫臏毫無機會,也因此孫臏兩次交手龐涓都是採用誘敵深入然後打伏擊的手段這才打敗龐涓的。桂陵之戰後,不久龐涓被齊國送回,十年之後龐涓再度攻擊南韓,南韓抵擋不住求救齊國。

    齊國再度派出黃金搭檔孫臏+田忌來抗擊龐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龐涓第一次輸的不明不白,這一次憋了一口氣準備徹底將孫臏人道毀滅。孫臏還是故技重施再度“圍魏救趙”,然後龐涓不得不再度撤軍回援大梁。

    不過還沒等到龐涓回師,孫臏田忌就撤軍了,龐涓和魏王自然不肯放過,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於是馬陵之戰實際上是一場追擊之戰,孫臏再次利用龐涓求勝心切和自以為是的經驗主義,挖了下減灶計的大坑,誘使龐涓輕騎追擊,再度在馬陵擊敗龐涓。

    類似龐涓和孫臏還有李斯和韓非子,張儀和蘇秦

    龐涓剛愎自用,以為殘廢了孫臏就可以高枕無憂,在孫臏為齊國所重用的時候,明知道自己智略比不上孫臏的時候,連續兩次中計。《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智略比不上諸葛亮採取的是不應戰,正兵固戰,龐涓實際上有自知之明的話,就不該意氣用事,在發現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應當窮寇勿追。那麼在魏國軍隊綜合實力佔優勢的情況下,雖然也許大勝不了孫臏,卻可以保持不敗之地。龐涓在馬陵之戰大敗之後,魏國從此走向了衰落之路,可見其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

    李斯和韓非子也是同窗,李斯就斬草除根,不留後患,雖然留下了千古罵名,但是李斯成功的道路上卻再無韓非子可以阻攔。張儀和蘇秦則是真正的鬼谷子門徒,兩人互相競爭,道路不同,即是對手也互相成就。

    總的來說龐涓一沒有直接殺死孫臏,二來實際作戰上沒有真正重視孫臏,剛愎自用身死,國家從此衰落,可謂殊為可笑。

  • 3 # 小怪軟體管家

    龐涓和孫臏可謂是相愛相殺的一對,兩個人同時生活在一個時期——戰國,有著同一個老師——鬼谷子,有著最擅長的領域——軍事!這些都註定了在大爭之世,兩個人必然有一番龍爭虎鬥!

    龐涓是屬於那一種草根的奮鬥者,憑藉著鬼谷子的神秘以及自己出眾的軍事才能,最終一步步爬到了魏國大將軍的位置,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在握,可謂是風光無限!但後來自己的同門師弟孫臏出山了,雖然他很有才能,但卻沒有明確的人生路線,所以便想到了現在大權在握的師兄龐涓,便給龐涓寫信想去投靠他。但是令孫臏沒有想到的是,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更是因為孫臏的出身要比龐涓高,擔心自己的地位會受到威脅,所以便想除掉這個潛在的威脅!

    但是,這種想法畢竟不能放在明面上做呀,所以當孫臏的信到來的時候,龐涓就做出了特別高興的姿態,甚至說將自己大將軍的位置讓給孫臏。但實際上卻背地裡向魏王說孫臏的壞話,後來甚至汙衊孫臏私通敵國,所以在魏王大怒之下,孫臏被下獄,更在龐涓的操作之下,孫臏被挖去雙腿上的臏,從此也就有了孫臏的名字!

    可以這麼理解,龐涓自己的名號是有自己的戰績打造出來的,而孫臏的成功卻是靠打敗龐涓而成名的,這兩個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說誰都不會離開彼此!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龐涓出於什麼原因設計陷害孫臏這個問題,史籍給出的答案是龐涓嫉賢妒能。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在魏國為將的龐涓暗地裡派人把孫臏請到到了魏國並加以監視。後來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又羅織罪名誣陷孫臏,將其處以臏刑、砍掉了膝蓋……

    個人認為,這段記載有很多的方面有待商榷。首先,龐涓如果嫉妒孫臏的才能, 他大可以想辦法直接殺了孫臏或者把孫臏忽悠到其他國家去。畢竟那時候除了魏國之外還有六個國家呢!而且,身為魏將的龐涓想要殺掉尚未發跡的孫臏,難度似乎也並不大。那麼,龐涓幹嘛非要兜這麼大一個圈子把孫臏弄到魏國給自己製造一個直接的對手,然後再透過誣陷來砍掉孫臏的膝蓋呢?這顯然是不符合正常邏輯的。其次,從龐涓臨死前的那句“遂叫豎子成名”來看,龐涓內心似乎並不太看得上孫臏,不是嗎?如果如一些史籍所說,龐涓自知孫臏比自己能力強,因為嫉賢妒能才陷害孫臏。龐涓在被孫臏打敗、臨死前慨嘆自己生不逢時或者如後世那樣來句“既生臏、何生涓”豈不更加符合邏輯一些?其三,作為一個正常人,您會只因為同學比自己能力強就起殺心嗎?而且是在沒有發生利益衝突的情況下,費那麼大力氣、設這麼一個大局,就是為了廢掉這個同學。您不覺得這種思維邏輯有點太不正常嗎?

    龐涓與孫臏的矛盾究竟是什麼

    前面說了,所謂龐涓嫉賢妒能之說根本站不住腳。那麼,龐涓究竟為何要如此對待孫臏呢?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解不開的矛盾?個人認為,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龐涓和孫臏是老同學,而且關係還不錯。龐涓在魏國為將之後,覺得老同學孫臏還是有些能力的,於是就想將其收為己用,便派人把孫臏請到了魏國。可孫臏根本不是一個甘心屈於人下之人,到了魏國之後便開始透過各種途徑頻頻接觸魏國高層,企圖尋求更大的發展。這無異於是在跟龐涓搶飯碗了,龐涓心中自然不爽:“我請你來幫我忙,你卻來搶我飯碗!”再對照一下那句“遂叫豎子成名”,這才更加符合正常邏輯,不是嗎?

    龐涓為何要設計陷害孫臏

    如果孫臏僅僅是想攀高枝、另謀高就,恐怕未見得會讓龐涓起殺心。很可能到了魏國之後,孫臏已經攀上了魏惠王的高枝,甚至在魏惠王面前大有取代了龐涓之勢,這才讓龐涓覺得無法容忍而動了殺機……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龐涓在魏國的地位恐怕就岌岌可危了。為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龐涓只能對孫臏痛下殺手!話說回來,如果孫臏在魏惠王面前得勢,誰能保證他就一定能容得下龐涓?從後來孫臏報復龐涓來看,這人恐怕也不是什麼寬宏大量之人,不是嗎?說到底,龐涓與孫臏之間的矛盾很可能還是屬於權力鬥爭範疇,並不是什麼嫉賢妒能。

    龐涓是如何陷害孫臏的

    在中國古代,想讓一個人徹底完蛋,最好的辦法是將他往“謀反”上引,退而求其次就是往“叛國”上引。這二者屬於“十惡不赦”之列,一旦沾上就是永世不得翻身!龐涓何等聰明之人,自然也會想到這一點。

    孫臏只是一介客卿,謀反顯然是不可能的,就算給他安上這個罪名也沒人會相信!龐涓不傻,那就只能往“叛國”上引了。龐涓先是派人偽裝信使,假稱受孫臏表兄所託,勸孫臏返齊。連表兄這些細節都知道,可見龐孫二人讀書時關係應該還是非常不錯的。待騙得孫臏的信任並親筆覆信之後,龐涓將孫臏的親筆信進行了“技術操作”。在一切搞定之後,龐涓便拿著那封篡改之後的“孫臏親筆信”去向魏惠王告發孫臏私通齊國,把孫臏引向了“叛國”。

    魏惠王知道後大怒!其實也可以理解:“我打算重用你,結果你卻是齊國的奸細!”魏惠王被如此愚弄,自然氣急敗壞,於是下令處死孫臏。龐涓為了撇清陷害孫臏的嫌疑,又假模假式向魏惠王求情。最終,孫臏被魏惠王處以臏刑和黥刑——砍掉膝蓋並在臉上刺字,淪為了受大眾鄙視的刑徒。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龐涓想要得到孫臏的兵法,這才留下了孫臏。不過,這種說法個人認為優待商榷。兵法這東西本就是寫給別人看的,現代考古中已經出土過《孫臏兵法》竹簡實物。可見,這個東西早年就已經開始流傳了,但是出現第二個孫臏了嗎?打仗靠的是天賦和悟性而不是書!就算龐涓得到了孫臏的兵法又如何呢?所以,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其實根本站不住腳。

    至於後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孫臏後來被齊國使者偷偷帶回了齊國,再後來被田忌發掘後受到了齊國的重用。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龐涓,龐涓自盡身亡(一說被亂箭射死)……孫臏大仇得報!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這東西是勝利者寫的,失敗者永遠都是卑鄙小人!真相到底如何,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5 # 梨叔說史

    一、龐涓心高氣傲,認為只有孫臏才能與他匹敵

    在龐涓眼中,放眼天下,擅於打仗的人才,唯有他和孫臏。至於其他將領,心高氣傲的人了,根本不放在眼裡。因為他和孫臏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而他投靠的魏國當時是戰國時代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由吳起親自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天下無敵,當時的秦國還不是魏國的對手,秦國的新軍還沒有練成,尚處於變法進行中。因此,他認為當時各國的軍事人才,除了孫臏,無人是他的對手。

    二、龐涓起初對孫臏只是利用,沒有想過殺死他

    龐涓和孫臏都拜師於鬼谷子,有著深厚的師門情誼,他們是同窗好友,友情非比一般。否則,龐涓一紙憶函,也不可能就把孫臏接到了魏國。龐涓原本想讓孫臏輔助自己,做自己的副手,師兄弟一起打拼天下,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孫臏受到了魏王的信任和重用。這讓龐涓對他心生妒忌,他的如意算盤被打破了。

    三、龐涓想佔有孫臏手中的《孫子兵法》,然後再殺死他

    龐涓知道,孫臏是孫武的後人,鬼谷子將《孫子兵法》傳給了他,就想佔有這部兵法。只要他有了這部兵法,他就如同龐涓和孫臏二人合體,天下再無人是他們的對手。於是,他陷害了孫臏,孫臏遭受到了挖膝之刑,成為了廢人。龐涓從中求情,使孫臏十分感激他,並願意將《孫子兵法》寫出來交給他。但是,龐涓是個性急的人,他不斷地催促孫臏,結果反而讓孫臏起了疑心。最終,孫臏裝瘋,騙過了龐涓,藉助齊使回到了齊國,以齊國之力殺死了龐涓,報了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M照片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