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愛旅遊

    (二)、《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古詩十九首》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對它的分析歷來是見仁見智。不少文章認同馬茂元的觀點,認為《古詩十九首》以“遊子之歌”、“思婦之詞”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中下層文人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他們離別相思的感傷、人生苦短的惆悵,知音難遇的悲哀和對世態炎涼的憤慨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張茹倩、張啟成先結合劉勰對《古詩十九首》“古詩之離別,詞怨皆深”的評論,認為江淹《古離別》比較準確地概括了《古詩十九首》主要思想內容,又認真分析每首詩後,得出:第1、2、6、8、9、14、16、17、18、19是傷別;第3、11、12是嘆時傷己;第13、15是及時行樂。《古詩十九首》的主題是以傷別為主,宣揚及時行樂的僅兩首。[19] 不少論文偏重於對“感時傷志、相思離別”兩大主題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運的把握、心理活動的推測、藝術特色的品評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陳陳相因的居多。能夠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論文,沒有滿足於對詩中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詩歌格調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對《古詩十九首》作者內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內蘊的闡釋。他們相繼提出了生命哲學、生命價值、生命形態、人性復歸、精神形象等嚴肅命題,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研究的特點:復歸人性,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生命哲學論”。王利鎖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的哲學內涵,它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先聲蘊藉了豐厚而深沉的哲學精神和對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現出的深層心理意識即深沉的憂患意識,對人生短促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是這一哲學精神的核心。[20]劉琦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認為它“真實地展示了漢末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歷程,表示了他們生命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表現了儒家人生價值觀被現實擊碎後的精神空虛和道家消極人生觀的抬頭,在中國文學史上拓寬了文學的生命主題”。[21]解德楓對《古詩十九首》精神內蘊的發掘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強烈而集中地表達生存與死亡的命題,面對人生觀、人生哲學、個體生命等問題作出的人生抉擇,體現在他們對時間、節序的敏銳感和驚懼;對由永恆的時空構架中人的渺小和無所憑依所產生的漂泊感、虛無感;以個體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體認和觀照匯成了詩的主旋律,使個體生命的自覺成為一個時代的普遍意識,成為一個世紀的主題歌。[22] “生命價值論”。楊德貴認為:《古詩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從內容到形式開一代之先聲,之所以能產生一種“泣鬼神、動天地”的力量,也在於它以“人”為主題而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探尋。詩人們重視生命價值,積極去體現生命價值,在對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滲透一種對生命意識的深深憂患。中國文人的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漢末和魏晉,古代文人突然之間意識到了個體生命的短暫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亂離。《古詩十九首》就是這種生命意識的典型表現。他們從自我的角度來反求人生的價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內涵。[23]總之,“生命價值”、“生命意識”“人性復歸”、“人文精神”等問題,成為一時研究的熱點,姜蘭寶、張振龍、黃桂鳳等都參與了討論,並對某一方面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生命形態論”。 郭自虎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時總結出“他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卻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來彌補”。[24]這一說法在不少論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現。宣麗華兩次撰文,從深層次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他們獨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終貫注著屬於文人所特有的苦悶情緒,我們從《古詩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種相悖於當時主流文化的獨立話語,或者說作為藉藉無名的文人群體的獨特生存方式,恣意揮霍生命密度來彌補令人遺憾的生命長度,外化為拋擲生命的種種狀態。美酒佳人,宴飲冶遊,構成了《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勘破人生,及時行樂的生命形態,他們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營造著獨特的精神避難所,對人生無常與生命短暫的憂患,終於化為秉燭而遊的生存狀態。[25] “精神形象論”。 在古詩的字裡行間,在詩人的心靈深處,安琪透過“消沉頹廢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悶彷徨、在迷亂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們對現實人生的深深眷戀”。安琪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中華民族精神現象史增添了新質,塑造了一個自我生命開始覺醒的生機蓬勃的嶄新的精神形象,詩人們探索到新的人生價值觀念。從人生價值的哲學高度重新審視永恆的宇宙,短暫的人生和生命的意義。[26]與“精神形象論”相似的有“精神孤獨論”。劉方喜從詩人“寄居外鄉的特定語境中”,把握其思婦詩的真正意義,分析出《古詩十九首》作者在物質空間層面上,他們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在精神層面上,他們同樣失去了精神家園。《古詩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納而失去認同感、家園感所發出的真摯詠歎。[27]劉則鳴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古詩十九首》所渲瀉的情緒乃是一種沉重的孤獨感,這種在時空中、人世間的孤獨感縈繞在每個詩人心間,並顯露於每一首作品的字裡行間。古人因對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對社會命運的迷茫而處於一種焦慮狀態,他們想藉愛情來排解,想藉友情、親情、鄉情來排解,用及時行樂來排解,醉生夢死來排解,用詩的清醒與迷狂來排解,終於吟成這千古絕唱。[28] “及時行樂論”。《古詩十九首》中的“及時行樂”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說其是沒落階級的腐朽哲學,是追求富貴、長生的享受,以及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牢騷和離愁別恨的感傷情調等。關於馬茂元所受批判的陰影在相當時間內仍揮之不去。所以學術界一直採用低調處理方法,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它。或用“消極頹廢”來簡單概括,或避而不談。80年代以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持否定態度,認為對古詩作者及時行樂、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不能肯定,也不能盲目稱讚所謂“感情真摯”,應深入分析這些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不能模糊時代和階級界限。隨著思想解放,人們逐漸擺脫了偏見,能夠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二重性,並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採取客觀的、寬容的態度,辯證地分析評價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和生命意識的覺醒,以及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個人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王利鎖認為:享樂思想不過是假象的肆意暢懷,其背後真實的則是人體的自覺和覺醒之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享樂思想也應被看作是覺醒時對人生價值追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意識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們企圖增加生活密度來補償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9]郭精銳也指出:詩人們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嘆中悲天憫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現世享受,而這種享受是因為詩人不願再在憂生念亂中虛度一生而理直氣壯地追求的。[30]駱玉明和張湛非常直率地認為追求享樂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古詩十九首》是一種新的人生觀念的宣傳,及時行樂的種種表現中充滿著對生命的強烈眷戀和無可奈何的的心情。詩人旨在從客觀性出發,建立一種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詩人讚歎神往的另一個天地,別一種人生。[31] (三)、《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徵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為中下層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實際生活的深切感受,藝術上汲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又在表現方法上接受了《詩經》、《離騷》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在作品中形成了平易淡遠的獨特藝術風格,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範。不少論文從藝術形式、創作態度、抒情方式、修辭技巧等方面總結《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徵。倪其心將《古詩十九首》的風格概括為:深入淺出的藝術構思,富於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襯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淡語言,融合在一種直抒感興、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之中。[32] 抒情方式。《古詩十九首》用淺貌表現深衷,用短語表現長情。潘嘯龍結合具體篇章,論述了《古詩十九首》“婉轉附物,怊悵切情”,並加以延伸和具體化,認為“外在的抒寫方式如長期託擬、遙映、交鳴、正筆反用手法取得“喚得醒、點得透”的藝術效果。[33]劉躍進從抒情方式的轉變、獨立精神的尋求上,指出《古詩十九首》呈現一種低迴要眇的美學風貌,它按情感起伏的節奏剪裁詩思,讓讀者從各個側面去領悟詩人的情思。抒情方式是網狀的複合的,給讀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34]總之,真情是抒情詩的靈魂,不少作者從抒發真情實感的盡度審視《古詩十九首》的“愛情篇”、“友情篇”、“人生篇”,認為詩人嚮往真摯的愛情,渴望真摯的友情,追求真實的人生,在清新優美的詩句裡,在低沉感傷的情調中,迴盪著人間真情美的主旋律,閃動著詩人坦誠純真的心靈。 美學風格。 探討《古詩十九首》的美學思想、審美特徵和審美意象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鄧喬彬先後發表兩篇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論文,他認為《古詩十九首》對生活現象作了準確深刻的本質概括,體現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於漢大賦對生活的遊離,而是與生活的統一,且在表現生活美之中,創造了藝術美,達到了生活美與藝術美的統一。並總結出了《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的真情美、渾厚朴實的自然美、意境渾融的整體美,對中國詩歌美學的積極作用是不可置疑的。[35]盛樹屏又總結出了《古詩十九首》的重複變化的節奏美、整齊規範的形式美。此“五美”是對《古詩十九首》美學意蘊的比較全面地概括。劉迪才對詩中動物、人物、時間、空間等九種典型的意象加以審美觀照,發現詩人目前之象無不成為詩人心中之意投射的物件而深深烙上詩人主觀情感的痕跡。從意象與詩中呈現的情感氛圍中透視出詩人的靈魂。[36] 語言特徵。《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體現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豐富的表現力的爐火純青的語言上。它具有樂府民歌樸素自然的優點,質而不野,淺而不露。不虛矯晦澀,不閃爍其辭的情感表達方式等等,是許多論文反覆重複、極力稱道之處。趙敏俐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把《古詩十九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總結為:是情真意切的藝術,是文人抒情詩的典範。既有樂府歌謠的純真,又有文人詩的文雅,不過於粗野,也不過於雕琢,質樸而自然,純真而高妙,在追求思想表達的暢通無阻中,自然把自己的文化修養融入全部情感之中。[37] (四)、《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地位 近20年的中國文學史在論及這一問題時,大多是把它和《詩經》、《楚辭》、《漢樂府民歌》等進行比較研究,或側重比較它們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刻程度,或分析它們產生的社會基礎、政治思想、文化氛圍;或評論它們的創作態勢、語言特色、藝術風格等。概括起來,《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二是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出並現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三是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四是它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及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葉幼明得出的結論是:《古詩十九首》是中國詩歌由“言志”向“緣情”的方向發展的開端,由敘事向抒情方向轉變的伊始。《古詩十九首》盡情地毫不掩飾地抒寫個人情懷,為中國古典詩歌開拓了新的描寫領域。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開創的比興系統。[38]趙敏俐認為《古詩十九首》在藝術形式上為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路,也創作了一種雅俗相間的文人五言新詩體。這一抒情詩的藝術典範為魏晉六朝詩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張亞新則專門論述了《古詩十九首》為建安詩歌的繁榮所起的啟示、示範、和推動作用。它在體裁方面為彬彬之盛的五言詩黃金時代建安文學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它直麵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也直接開了魏晉文學的先河。[39] 綜上所述,20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但是也可以看出,交叉重複研究多,獨具特色、有重大突破的少。關於《古詩十九首》作者及寫作年代、思想內容、表現主題、藝術特徵,儘管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仍有很多研究課題。如對《古詩十九首》的人性復歸、生命意蘊、時間意識、時空感悟的研究正成方興未艾之勢。對21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曹旭提出了較為明確具體的意見:一是材料的收集,將隋樹森未收集到的資料(各種古詩選本、後人擬詩、歷代詩話評論、各種專著中等)儘量蒐羅完備;二是資料的整合工作,把詩歌的意象的層面、意義的層面、體式的層面、風格的層面結合起來研究;三是更新觀念,豐富研究方法,拓寬視野。[40]我們相信21世紀的研究者會繼往開來, 使《古詩十九首》研究呈現出新的氣象。 參考: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 2 # 力冰907

    我對文學藝術價值的內涵、規範、學術要求等學習不多,也很少從事文學創作,偶爾寫點小詩,還算不上文學作品。駕馭不了如此高大上的大題目。不過,作為一名百姓,一名讀者,說三點主要看法。

    一、人民性,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價值。

    文學,是精神、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座藝術殿堂。文學的產生,是古今中外無數勞動者,廣大的人民群眾,社會精英,在勞動創造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它來源於人民,根植於人民。任何離開了人民性的文學藝術,將會成為空中樓閣,浮光掠影。主要體現在,你的作品,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問題。人民性,應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價值。

    二、創新性,是文學藝術的繁榮價值。

    文學作品,是對生活,自然,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文化概括、提煉、昇華。它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如中國四大古典文學作品,都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況,表現存在,或價值存在。在文學作品創作中,離不開傳承,離不開創新,離不開發揚光大。當今時代,唯有創新創作,緊扣新時代,新徵程,新嚮往,新奮鬥,才能贏得文學作品的高原高峰。

    三、高尚性,是文學藝術的精神價值。

    任何文學藝術作品,都離不開道德與法治的約束。因為,文學藝術作品,不僅是產品,是商品,更是特殊商品,是受道德與法治嚴格規範的特殊商品。假如,我們吃蘋果,吃了個壞蘋果。這個蘋果,僅能傷害當事人。而任何一個具有商品屬性的文學藝朮作品,如果壞了,傷害的不僅是人的身體,還會傷害人的思想、靈魂、價值觀,有的會影響幾代人。所以,文學藝術作品,要追求更高境界的正能量,要體現高尚性,去掉極其低階趣味的亂作品。但高尚性並不否定具有人民性的趣味性、多元性。高尚性,是藝術與實際的完美結合,是大眾中的昇華,是繁榮中的再創新,是精品力作的再生。

  • 3 # 時保進

    1.藝術性 這裡的藝術性主要是說作者的敘述結構,表現手法,藝術手法等。

    筆者這裡拿四大名著舉例。先以《水滸傳》來說敘事結構,水滸傳的的結構比較典型“連環鉤鎖,百川歸海”。前七十一回就是向我們敘述一個個英雄人物,梁山聚義。以後就是打童貫,敗高俅,受招安,打遼國,徵方臘。前半部如百川歸海,後半部如長江只入東海。這樣的敘事結構就特別突出。

    再來說藝術手法等,水滸傳像我們介紹了許許多多英雄手法,具有傳奇性和現實性。這些英雄是是實實在在在的人,但是他們又有非常人的本領,比如說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石秀跳樓。等

    以上的這些都屬於評價一篇文章藝術性的範疇

    2.思想性

    這裡主要指文章的主題思想。比喻說水滸傳的主題就是忠義。紅樓夢的主題就是繁華和幻滅。餘華的《活著》就是人生的苦痛和無奈等等。往往不同的主題會有不用的受眾。但是這是衡量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

    3·社會性

    很多作家都有流派,他們在文學史上不同的社會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比如說作家劉心武寫的《班主任》這是關於文革的文章,是傷痕文學的開山之作。他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再比如張愛玲的小說敘述的是都市小女人的小資情調。寫的是女人的內心豐富體驗。這些都有一定的社會性。

    4影響力和生命力

    有的文章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只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有其歷史意義,但是等到歲月的便籤,他們就被淹沒在浩瀚的文學長廊裡。但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如袋子裡的錐子,掩蓋不住光芒。總會脫穎而出,這樣的作品生命力是旺盛的。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4 # 淨心修道

    這個提的是大課題,就發揮一二吧!

    文學作品的藝術在於透過文字語言形象的反映現實生活,體現特定的思想內容,所達到的完美統一和感人的程度。

    包括塑造的藝術典型的生動性,藝術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藝術手法的精確性和多樣性。

    是以作家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文學作品藝術性愈高,思想也強,感染性愈大,愈能發揮文學的社會作用。比如四大名著,彌久常新,經久不衰。

    優秀的文學作品,對於人的精神生活,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和認知作用,能喚起人們良知,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激發起人們對美好生話的嚮往。

    確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也不是為錢財名利而寫作,必需貼近生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揭示社會矛盾,發現社會問題,反映現實社會。

    這才是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之所在,價值之所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時間怎麼求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