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為觀指

    研究一下20年前的歷史,我們會驚訝地發現,美國打仗好像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從美聯儲印錢出來打,而是有盟友湊錢給美帝打仗。當然,越往後就越少人願意幫美帝付錢打仗了。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日本宣佈向約旦提供1億美元的無償資金援助,用於救助伊拉克的難民。日本又透過聯合國的渠道,向巴勒斯坦提供420萬美元的糧食援助。對於逃到約旦和敘利亞的難民,日本又提供了約合1120萬美元的援助。

    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日本向阿富汗難民提供了1.2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向巴基斯坦提供3億美元的援助,還承諾在阿富汗重建過程中提供5億美元。最牛的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了480億美元,科威特160億美元,英國120億美元,日本110億美元,德國89億美元,法國12億美元,其他國家合計約12億美元。美國自主承擔了150億美元。

    對於海灣戰爭,各個媒體上的統計資訊不太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各個盟友向美國提供的支援不僅限於現金,還有很多實物和服務保障被折現計算在內。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就為在沙特境內以及附近水域的美軍全部免費提供燃料、食品、淡水、交通設施和服務等。科威特、南韓、丹麥等都提供了免費的運輸服務,也折算成了他們對海灣戰爭的經費支援。當然,沙特在1990年提供了135億美元現金,科威特也提供了135億美元現金,德國提供了55億美元現金等等。

    這樣看來,美國過去打仗和我們想象中的真的不太一樣,那麼多國家搶著給美國買單。其實,仔細看看就能發現,戰爭除了對人類的傷害,本身也是一門生意。看看上面的資料,第一次海灣戰爭,出錢最多的是沙特,第二多的就是科威特。這二位其實很好理解!沙特官方部隊開著美式M1A2主戰坦克去葉門,也打不過號稱拖鞋軍的胡賽武裝。可以看出,沙特本身的安全防務水平弱到什麼程度。如果沙特不抱緊美國的大腿,在中東那個常年混戰的地區,想要活得像現在這麼滋潤,顯然不可能。因此,沙特主動給美軍交保護費,也是順理成章的。

    而科威特付錢就更好理解了,海灣戰爭的起因,就是伊拉克的薩達姆出兵進攻債主科威特,國際社會要求薩達姆撤軍,老薩不同意,最後美國糾集多國部隊出兵干預,把伊拉克給打蒙了,解救了科威特。從誰受益誰買單的角度來講,科威特是應該出錢的。

    那麼,日本為什麼在第一次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都表現得那麼積極呢?日本的訴求很明確。第一,中東那邊的事情關係到日本的石油安全,日本希望給美帝湊份子錢,在打完仗後給日本留幾口油井。畢竟日本天天要遠道而來拉石油回家,家裡的戰略石油儲備在當年只有171天的量,能源安全還是非常讓日本上心的。

    第二,就是日本的國際利益訴求。當年,日本經濟還挺活躍,放在1991年更是比較強勁。雖然經歷了泡沫經濟暴跌的危機,但是想當年日本的企業在世界五百強裡面的排名,甚至可包攬前幾名的。這麼強勁的經濟實力,還是有錢可以出去交換一些國際利益的。同時,日本錢包鼓了,就想著要軍事力量的正常化,迴歸正常國家序列。因此,也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美國支援逐步解禁對自衛隊的限制。

    這樣看來,美國當年打仗還是非常划算的。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卻沒有像小布什時代和奧巴馬時代那樣的國債總額飛漲。這樣看來,當年的美國大統領還算是相當靠譜了。如今可不一樣了。很多人都評價說,川總是這麼多年來,唯一在任上沒有主動打仗的一位大統領。近些年美帝打仗,顯然一方面是美國民眾在買單,另一方面也是全世界用美元的國家在買單。

    川總上臺之前,美國國債總額已經突破22萬億美元了。川總卸任時,國債總額突破了27萬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整個列強世界的經濟都非常糟糕,美國也不好過。畢竟世界經濟缺乏大規模技術革新帶來的增長點,這使得無論是日本還是德國,經濟都不理想,內部壓力和矛盾也逐漸積累。因此,盟友們也不太願意跟著美國瞎打仗。法國主動提出自建歐洲軍,就有點意思是不想再受美軍的保護費剝削了。你看看,連保護費都不想交了,哪兒還來的錢支援美國瞎打仗啊!

  • 2 # 深藍色

    其實很好理解,是全世界人民在買單。

    1、問題1美國為什麼能發動戰爭。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打趴下了,美國依靠戰爭期間的物資、金融支援,戰爭末期的傾巢而出,一錘定音,攫取了最大的戰爭利益。戰後一手建立了國際貿易、金融、能源等體系。發動戰爭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2、問題2美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美國的霸主地位,那就是“美元”,美元的流通依賴於美國建立的全球貿易和分工體系,體系內大家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角色,美國是老大,歐盟和日本負責輸出資本、技術、品牌,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中國和戰後崛起的日本、南韓及亞洲四小龍負責勞動力、加工製造,中東、非洲等地負責提供石油、金屬等原材料,美國等國家最終享受產品和服務及最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印製美元,美元在體系內流通,美元多了就貶值了。發動戰爭一方面可以強化對石油、重要戰略通道的控制,繼續鞏固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花掉一部分美元,美元少了就更加堅挺了,就會有國家繼續購買持有美國國債,美國繼續享用全世界的產品和服務。

  • 3 # 高紅權先生

    戰爭的經費當然還是美國自己掏腰包。

    現在很多網友都看到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有很多國家給美國交贊助,就覺得好像美國每次打仗都要收錢似的。實際並非如此。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我們都知道,那時候肯定是沒人贊助美國的。相反,美國還要拿出大筆的金錢來支援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肯定是美國自費打的一場戰爭。

    而北韓戰爭當然也是美國自己掏的錢。五十年代初那個時候,二戰剛結束不久,世界各國都窮得很,誰有錢去贊助美國?打仗的錢當然要美國自己掏腰包。

    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也是美國花自己的錢打的。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美國打了那麼多的仗,經濟還一直增長,老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受什麼影響呢?

    這個原因在於,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增長很強勁,像肯尼迪執政時期,GDP增長率達到了百分之八,雖然沒到兩位數,但是相對於美國的經濟規模,這已經夠恐怖的了。正是由於經濟的強勁增長,所以美國一邊打著越戰,一邊忙著登月,都沒有讓經濟受到什麼影響。

    至於海灣戰爭,雖然有一些贊助,但是主要的費用也還是美國自己拿的。因為當時是里根剛離任的時候,美國又經過一輪強勁的增長,而且海灣戰爭又很短促,所以美國也費太大力氣。

    只是到了伊拉克戰爭時期有些不同了。2003年單純地打伊拉克對美國來說到沒什麼,但是隨後長達八年的反恐戰爭卻消耗巨大,而且小布什時代經濟增長乏力,結果在2008年就出現了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第一次受到了戰爭的嚴重影響,出現了衰退。

    基本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美國此後一直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沒有去滅掉伊朗,連所謂的“伊斯蘭國”都是藉助他人之手來打的。可以說,伊拉克戰爭真的把美國給打“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日本人認為“被殺、死亡、破滅”是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