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
-
2 # 靜夜史
因為三藩已經膨脹到和清朝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必須有個了斷。
1644年,明朝滅亡,隨後吳三桂在和李自成打了一仗後投降清朝,成為清朝的馬前卒。隨後幾年,吳三桂不斷追擊農民軍,和在雲貴地區堅持抗清的南明政權進行戰爭,最終在1661年抓住並用弓弦勒死永曆帝朱由榔,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佔領。
由於清朝初立,南方局勢不穩,因此平定南明後的吳三桂被封到雲南做平西王。和吳三桂有相同命運的尚可喜被封在廣東,是為平南王。而耿精忠封為福建,是為靖南王。這就是清初三藩的來歷。
1661年,康熙繼位;1667年康熙親征;1669年擒拿鰲拜,正式掌握大權;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請求返回遼東,請求其子尚之信承襲平南王之位,康熙皇帝遂萌發了撤銷三藩的想法並最終付諸實施。
康熙之所以撤藩,有以下考慮:
1、三藩不除,帝國不興
三藩尤其以吳三桂最為勢大。吳三桂初鎮雲貴時,朝廷曾准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幾遍各地。鎮守雲南後,吳三桂每年需要俸餉900多萬,加上耿精忠尚可喜,共計2000多萬,相當於清朝財政收入的一半還多。同時,吳三桂在雲貴地區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宮殿。又借疏河修城,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經營雲南十餘年,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雲南每年數千匹。他遍佈私人於水陸要衝,各省提鎮多有心腹。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可以說,吳三桂經營下的雲貴,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王國,清朝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唯一的好處就是還認這個清朝政權。但是代價是清朝需要拿出一半以上的賦稅來供養三藩,長此以往畢竟拖垮清朝政府。
所以可以說,不除掉三藩,清朝的強大就無從談起,有這樣一個陽奉陰違、爪牙遍地的三藩政權,對於清朝遲早是個心腹大患。
對康熙刺激比較大的一件事,是順治駕崩後,吳三桂來北京弔喪。當時的吳三桂率領大軍數十萬,從雲南浩浩蕩蕩地來到北京,沿途所有道路都被封鎖。這樣的陣勢不像弔喪,倒像是來進攻北京的,所以驚慌的清政府趕緊通知吳三桂在城外設定祭壇祭拜,禮成而去,避免了一場危機。但這次事件讓年幼的康熙明白了三藩的強大,堅定了他日後撤藩的決心。
2、歷史使命已完成,難逃兔死狗烹命運
清朝對前朝降將的利用,始終堅持用完就扔的原則,扔掉之後還不忘踩上一腳,吐口唾沫,比如洪承疇,投降清朝之後兢兢業業,平定江南立功無數,最後被剝奪兵權勒令退休,給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完了一百年後還被乾隆皇帝列入《貳臣傳》裡。
相比洪承疇,吳三桂運氣可謂好到了極點。但是再好也是明朝降將,也逃不出兔死狗烹的命運。
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皇太后就告誡康熙,不要著急,等著吳三桂老死了,再趁機撤藩拉倒,但是康熙年輕氣盛,著急撤藩,導致吳三桂叛亂。
其實,吳三桂為了保證自己的小王國千秋萬代,不僅將兒子吳應熊安插在北京晝夜獲取情報,還將自己的黨羽安拆在雲貴以及全國其他各地。最要命的是,吳三桂還聯絡西藏達賴等外援,這儼然就是一個國家的所作所為。
所以,撤藩對於康熙而言是越早越好,就如同今天的寶島問題,久拖未決只能滋生更多事端。
再加上清朝對於這些漢人降將從心底裡就看不起,更不信任,留著吳三桂過年嗎?而且經過了多年的戰爭,雲貴等南方地區已經基本平定,沒有吳三桂的坐鎮也掀不起風浪了,是該清政府全面接管的時候了。
所以,康熙做得很堅決,意圖也很明顯。而吳三桂想起自己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不得不奮力一搏,反動叛亂。
3、康熙超強的權力慾和自信心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專制的頂峰,皇帝的權力慾望空前強烈,年少的康熙更是不例外。
作為一國之君,卻不能對自己管轄下的子民發號施令,這讓康熙很不爽,皇帝很不爽的解決辦法,就是幹掉一切擋路者。
鰲拜作為第一個倒在康熙面前的對手,有幸獲得了在監獄裡度過餘生,衣食無憂的生活待遇。
而吳三桂不同,作為割據一方的勢力,這個沒有底線和節操的軍閥不能保證對清王朝的忠誠千秋萬代。從他快要投降李自成到轉而投降多爾袞,就知道他是個有奶就是孃的角色。如果清朝不能滿足吳三桂的巨大胃口,這個軍閥能夠做出什麼僭越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
所以對於康熙而言,幹掉吳三桂比留著更有意義。
最重要的是,除掉鰲拜給了康熙信心,讓康熙認為吳三桂也不是搞不定的角色。在這樣的思路下,康熙就坡下驢,將吳三桂假意的請求撤藩的要求滿足,假戲真做讓吳三桂吃了啞巴虧,最終狗急跳牆。
不得不說,康熙在處理三藩問題上確實很有手段,也很有魄力,雖然冒著差點魚死網破的危險,但是對清朝的鞏固意義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古風散人
分封制雖然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收到屏衛王室的成效,但同時,它自存在之日起,就對集權統治的統一國家有著潛在的威脅。隨著封藩在地方的日漸鞏固,勢力的不斷髮展,其威脅和危害也越來越大,清代的三藩問題就是如此,所以康熙堅持撤藩。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順治十七年(1660),是清朝完成全國統一的第一年。但是由於連年的戰爭,清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所謂“國賦不足,民生困苦,皆由兵馬日增之故。”
順治末年,清王朝的統一戰爭集中於西南與東南地區,而領兵打仗的主要是三藩王。隨著戰爭的深入,俘獲人口的增多,三藩的軍隊也不斷地擴充。增兵必然增餉,而朝廷早已是餉不敷出。於是,三藩要餉,與朝廷首先在財政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至順治十七年,“藩屬將吏士卒糜俸餉鉅萬,各省輸稅不足,徵諸江南,歲二千餘萬”。其中又尤以雲南為最,是年歲需九百餘萬。且“各省軍需,俱取之本省,獨滇省用各省轉輸”。於是,在清廷全年稅收不過三幹萬的情況下,舉朝響起了“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需“裁兵裁餉”的呼聲。
西選之官遍天下所謂“西選”,是指由平西王吳三桂題除的官員。西選之官,不僅範圍相當廣泛,而且具有相當的優先權。康熙五年(1666)十月,兵部題奏:
“雲貴二省武職員缺,臣部推升之後,本官未經到任,隨經平西王吳三桂另題有人,以致部推之官中途往返,似屬苦累。請照吏部例,將此二省武職員缺,悉聽該藩題補,如無可補之人,該藩題明,臣部再行推升。從之。”可見,在此之前,吳三桂早已將雲貴二省的文官舉劾之權一攬手中,由此又獲得了武職員缺的全部除授權。而尤其重要的是,吳三桂藉“西選”之權,已將其勢力伸展到全國各地,“所選官蒞任督撫大吏,亦改容加禮,唯恐得罪藩府也”。
藩兵橫行暴民 勢凌有司三藩屬下凌虐小民之事屢屢未絕。如藩兵常常借禁海之名,徑入民人家中搜尋,藉端敲詐勒索,無所不為。時海禁正嚴,民人唯冀僥倖免禍,無敢言者。
平西藩下甲兵狐假虎威,仗勢欺人,“殺人奪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有司不敢問。”又以種種方式“誘人稱貸,責重息,稍有毫髮負”,便指為“逃人”。並借徵兵打仗之機,四處掠擄男丁,不從者,如果不以重賄,亦被指為“逃人”。民人多受其累,而官員忌憚藩府之威,無敢問及者,以致藩兵越發肆無忌憚。
-
4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老話說的好,天上只能有一個太陽,多上幾個咱就的請后羿把他們給射下來。山裡不能蹲著兩隻老虎,除非一公一母。所以到了國家這層面上,絕對不能出現兩腦袋,這必須剁了一個才行。
以吳三桂為首的這三藩和滿清的領頭羊康熙,這已經成為大華夏地頭上兩腦袋,已經到了一較高下的局面,不然早早晚晚滿清就得被三藩給玩壞了。
要想弄明白這個事,就讓老梁給大傢伙從頭掰扯掰扯。
頭上數1644年,咱大華夏最後一個漢人的大一統王朝算是玩完了。這導火索是李自成給拉出來的,這點炮手就是三藩的老大吳三桂。這癟犢子暗地裡和滿人勾結,拽著倆棒槌,敲斷了李自成的脊樑骨。回首就成為了滿清驅使著咬自家原主人的狗。
滿人屁股後面壓陣,這貨頂著大腦袋玩命的往前衝,把個南明小朝廷給滅的稀里嘩啦。到了1661年的時候,吳三桂蹲河邊裝姜子牙釣魚和自家原主人聊了半宿,最後用弓弦勒死了自家原主人(這場景是電視劇裡的),這就華麗麗的轉身,屁股後面拖上了一條金錢鼠尾大辮子換了一主人。
在這裡老梁插一句,當年要殺永曆帝的時候,滿清內部其實是存在爭議的,但到了吳三桂這裡,他就只有三個字“殺殺殺!”。這到了要殺的時候,吳三桂的主張剁了腦袋,但到了滿人這裡,人家覺得這大小也是個皇帝,這麼幹有點子缺德,堅持要留個全屍,這才有了用弓弦勒死的戲碼。
滅三藩的第一個原因算了,咱不說這個了。咱說滅三藩的第一個原因。
這麼說吧,這天下相當於是滿人白撿的,這整個就是個意外。打下龐大的中原,滿清回頭瞅瞅自己人,算上老弱婦孺不超過一百萬人口。經過一次次屠城,但漢人的人口依然比滿人多,咋整?
人少的管人多的,這天下就要不穩。沒轍了,滿清這就把南方這塊割給了吳三桂為首的三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滿清為了讓這三大腦袋好好待著,別搞事,還弄了便宜行事的制度給吳三桂。簡單的說雲南貴州這倆地的官員都接受吳三桂的管理。
這是啥,這整個就是國中之國。這還不算,滿清政府每年還的從他那收入不多的稅收中,拿出一多半來安撫三藩。
扣扣索索的滿清用剩下的錢來治理天下。這時間一久,吳三桂乾脆自己個造錢,造出的錢叫西錢,價值比滿清弄出來的都好。
這錢你也拿了,權也摟了。回頭這吳三桂還日日夜夜的操練自己的兵馬,啥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都往自己的庫房裡整,外加那些個造火器的硫磺,也搞了一大坨。
這是啥,這是戰略儲備,這玩意只能由國家來完成,你個藩王沒啥小心思,去弄這個,這不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就這麼日夜的經營,到了康熙登基,開始搞朝政的時候,三藩的地頭上,滿清政府已經插不進手來了。
這明顯就是養虎為患啊,指不定啥時候,這三大腦袋就跳出來咬你一口。畢竟吳三桂咬死前主人的事,就擺在哪裡,這出來咬你滿清康熙一口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滅三藩的第二個原因滿人一直在提倡滿漢一家親,但從實質上去講就一直在防範著漢人,在統治集團中嶄露頭角。最典型的例子,撫臺這玩意全天下有一個算一個,漢人佔的位置不到一半,可往上數總督這位置,歷來就是滿人的天下,漢人您就別想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人家曾國藩還當過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這不是漢人嗎?”
您別生氣,蹲一邊歇歇。曾國藩那都是那個年月了,滿清都快完蛋了,滿人那人堆裡就擠不出個人才來,沒的辦法才讓漢人蹲了上去。
咱回頭看看那年月裡,最有名的洪承疇,這老傢伙把自個賣了給滿清賣命,那立的功勞海了去了,最後天下安定之後,一個命令就把兵權給奪了,最後像丟骨頭一樣丟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一大家子讓人罵。臨到死了都一百年了,還被乾隆給提出來貼進了《貳臣傳》中首位。一大幫子為滿清效力的漢人,在這書您都能找的到。
得,咱把話題拉回來繼續聊。
稍微有著實權的位置都在防著你,你那麼大個子,康熙可是心心念唸的要弄你。
所以對於康熙來說,乾淨利落的弄死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比留著要省心的多。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康熙當時在決定撤藩的時候,朝廷很多人是反對的。反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害怕吳三桂勢力太強。當時,吳三桂等三藩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他們不僅擁有數十萬軍隊,而且其勢力在整個西南、南方,乃至西北方都盤根錯節。這就意味著,康熙如果想削藩,必然激起他們的反抗,甚至可能引發三藩的圍攻。
二是害怕引起漢人全國性反抗。滿清入主中原,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是滅國事件。如果這時候削藩,就有可能引發全國性漢人的反抗,那樣就危險了。
三是康熙年幼,更沒有指揮大決戰的經驗。要知道,如果削藩引發三藩反抗,必然是全國性的大決戰。雖說清朝八旗軍的戰鬥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是清朝入關時期那一部分能征善戰的將領,很多都已經凋零。而且八旗軍數量有限。同時,康熙年幼,似乎並沒有指揮大型戰爭的能力。
不過,雖然有那麼多人反對,但是康熙依然義無反顧地做出了這樣的行動。那麼,康熙為什麼就有那麼大的膽量,竟然一定要做出削藩之事呢?換句話說,康熙為什麼那麼確定他削藩一定能夠成功呢?
(康熙劇照)
我認為,康熙當時雖然並不完全確定他削藩能夠成功,但是他覺得自己是很有希望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華人渴望大統一的願望。中國這塊土地和歐洲這些西方國家不太一樣。華人向來是很渴望大統一的。諸侯們希望做大統一國家的皇帝,百姓們也希望在大統一的國家裡生活。雖然大統一的江山與老百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但是,只要國家是大統一的,就不會打仗,老百姓的日子也是好過的。因此,老百姓其實並不希望吳三桂造反搞割據。
二、老百姓認可了滿清的統治。誠然,滿清對於漢人來說,是異族。但是,其一,清朝已經入關,入主中原30年,天下已經趨於穩定,老百姓已經適應了在清朝統治下生活。那種亡國的感覺,已經沒有之前強烈了。其二,說起來,明朝並不是被清朝給滅掉的,而是被李自成給滅掉的。在那時候人的心中,李自成是流寇,是賊。清朝不過是消滅了賊匪而已,所以並不算滅了漢人的國家。這筆賬,也不能完全算在滿清的頭上。其三,當蒙古滅掉宋朝,建立元朝以後,實際上南北對抗的矛盾已經沒有那麼強烈了。所以,實際上漢人對滿清的抵制,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三藩之亂示意圖)
三、殺功臣是漢人皇帝傳統。漢人皇帝統一了國家以後,為了防止功臣們擁兵自重,常常會做所謂“殺功臣”的事情。實際上,就是削奪功臣的權力。這一件事,似乎在道德評價上,有一點過河拆橋的味道。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其實是理解的,甚至是支援的。
為什麼說絕大多數老百姓支援呢?一方面,皇權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皇權是一種極權,皇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凡是影響了皇權權威的事情,大家都會反對。從這個角度來說,老百姓是支援“殺功臣”的,也是支援康熙削藩的。另一方面,三藩擁兵自重,必然會引發戰爭。所有的戰爭,受苦受難的,都是老百姓。因此,老百姓是不願意邊將權力無節制而做大的。
(吳三桂劇照)
四、吳三桂等三藩得不到百姓的支援。實際上,嚴格地說,是吳三桂把清兵引入關來的。漢人的江山,也是在吳三桂的幫助下被滅的。而且吳三桂還多次追繳南明皇室,最後還殘忍地絞死了永曆帝。吳三桂真正算得上是一個漢奸。現在這樣一個漢奸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舉兵造反,謊稱是為了“復興漢人江山”,老百姓都不是傻子,都明白這個吳三桂這麼幹,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不會支援吳三桂的。
其餘的兩藩,也曾經是幫助滿清打擊“復明”勢力的急先鋒,當然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援。
正是因為有這些原因,所以,康熙雖然力量並不強大,但他依然堅持削藩。而實際情況和他的判斷是完全一致的,最終康熙取得成功。
(參考資料:《清史稿》)
回覆列表
首先,我來說說三藩是怎麼回事?
清廷入關後為了平定南明,大力重用當時投降的漢族軍隊,當時在攻擊永曆政權的時候封洪承疇為五省經略統籌指揮戰鬥,孔有德攻擊廣西、尚可喜和耿仲明攻擊廣東、吳三桂攻四川、雲南。永曆政權被消滅後洪承疇和其他清朝宗室率兵回去,而將吳三桂封在了雲南,尚可喜封在了廣東,耿繼茂封在了福建(耿仲明因罪自殺),死後耿精忠繼承爵位,孔有德兵敗身死且無後,故不封,此三藩之肇始。
康熙為何要裁撤三藩呢?就是因為三藩當時尾大不掉,已經對清朝中央政權構成了威脅,尤其是吳三桂。
首先傷害了清朝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之權。
當時吳三桂剛剛進入雲南的時候,清朝廷為了其用兵方便,給了他極大的權力,不僅雲、貴二省督撫都聽他的節制,也賦予了他設官用人之權,而且吏部、兵部還不能過問,凡他選定的官吏稱之為“西選”。這就傷害了中央的用人權。
方其入滇之始,羽書旁午,朝廷假以便宜,雲、貴督撫鹹受節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其所除授號曰“西選”,西選之官遍天下。第二、嚴重威脅到了中央財權。
吳三桂在久藩雲南後,不斷擴充實力,並且挑起邊境戰事,使中央財政難以支撐。光吳三桂這雲南一省就每年消耗九百餘萬兩白銀。
部臣奏計雲南省俸餉歲九百餘萬再加上福建、廣東兩個藩王,竟需要兩千餘萬兩,對中央財政構成了很大的負擔。
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第三、吳三桂在封地上不僅兵力雄厚,還大開茶、馬互市,從蒙古購入了大量的馬匹,積累硝磺等禁物,並且招募死士,這種做為哪怕是吳三桂沒有反心,哪個中央政權能放心他?
通使達賴剌嘛,奏互市茶、馬於備勝州,於是西番、蒙古之馬由西藏入滇者歲千萬匹。假浚渠築城為名,廣徵關市,榷鹽井,改礦鼓鑄,潛積硝、磺諸禁物,重斂土司金幣,厚自封殖。散財結士,人人得其死力。這就是康熙帝為何急於除掉三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