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誠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話,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視融。”一說為黃帝裔。《山海經·海內經》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

    又《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實則炎、黃古本同族,故二說一也。祝融號赤帝,羅泌《路史·前紀》卷八:“祝誦氏,一曰祝和,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祝融神話,還見《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間,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遠 來,助周滅殷事見於《尚書大傳》及《太公金匱》;共工與祝融戊,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見《史記·補三皇本紀》。

    也有古蹟為證: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的“紅崖丹書”,是原始社會石刻,有四、五千年曆史,共上內容正是上述炎帝世系,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祝融部落當屬神農炎帝系統。

    在公元前21世紀,遠古時代的中國,在現在稱之為中原的大地上,正在上演一場翻於覆地社會變革。

    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後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後葬于衡山,故南嶽衡山是祝融的道場。現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還有一座祝融殿。祝融,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雖傳說不一,但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一、祝融八姓的姓氏考證及由來

    最早記載祝融傳說的歷史文獻,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鄭語》,書中所載周幽王時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鄭桓公的一段對話:“且重、黎之後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憤。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衝向崑崙山,把崑崙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

    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始終是由高處往低處流,洪水從崑崙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工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這可算是《女媧補天》神話傳說的前傳。

    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後來吳回的後代分成八姓,分別是曹姓、彭姓、禿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羋姓,為祝融八姓。

    《國語。鄭語》中寫道:“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自此,“祝融八姓”的說法不徑而走。

    《世本》記彭中說:“顓頊娶於勝漬氏之子,謂女祿,是牛老童。顓頊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吳回,生陸終。”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

    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大戴禮記帝系》等古代史書的記載後,給出的答案是:“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

    而且《國語·鄭語》所記載的“祝融八姓”與《史記·楚世家》記載的“陸終六子”也不大相同。 “陸終六子”為:昆吾,參胡,彭祖,鄶人,安,季連。而為“祝融八姓”的記載卻是: ①己姓,包括昆吾、蘇、顧、溫、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龍;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韋、諸稽;④禿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鄔、鄶、路、偪陽;⑥曹姓,包括鄒、莒;⑦斟姓,斟灌、斟鄩;⑧羋姓,包括夔、越、蠻羋、荊。(本來應該進一步修改為:“①己姓,包括昆吾、蘇、顧、溫、鬷夷、豢龍;②董姓,董;”,依據《國語。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沒有很大區別,故作保留)。

    1、《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大戴禮記.帝系》載:“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黃帝產玄囂,玄囂產極,極產高辛,是為帝嘗。帝嚳產放勳,是為帝堯。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項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句芒,句芒產牛,牛產瞽叟,瞽叟產重華,是為帝舜,及產象、敖。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於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饋氏,產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為昆吾;其二日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日籛,是為彭祖;其四日萊言,是為雲劊人;其五日安,是為曹姓;其六日季連,是為半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雲劊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連者,楚氏也。”

    《國語。卷第十七》:朱,堯子,封于丹。均,舜子,封於商。啟,禹子。五觀,啟子,太康昆弟也。觀,洛汭之地。書序曰:“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傳曰:“夏有觀、扈。”太甲,湯孫,太丁之子。不遵湯法,伊尹不能正,放之於桐。管、蔡,文王之子、周公之兄。

    2、《國語。卷第十六》:重、黎,官名。楚語曰:“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為此二官;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顓頊生老童,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產陸終,陸終生六子,其季曰連,為羋姓,楚之先祖也。季連之後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黎當高辛氏為火正。言黎為火正,理其職,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時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採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後也,嬴,伯翳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後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周衰其將至矣。

    《國語。卷第十六》又記載: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侯伯,諸侯之伯。

    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

    吾為夏伯,遷於舊許。傳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籛,為彭姓,封於大彭,請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於豕韋者也。殷衰,二國相繼為商伯。五國皆昆吾之後別封者,莒其後。

    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於孔甲前而滅矣。傳曰:“孔甲不能食龍而未獲豢龍氏,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

    陸終第四子曰求言,為妘姓,封於鄶。鄶,今新鄭也。鄔、路、偪陽,其後別封也。

    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皆,妘、曹也。

    或,六姓之後。在王室,蘇子、溫子也。在夷狄,莒、偪陽也。

    斟姓,曹姓之別。或雲夏少康滅之,非也。傳有斟灌、斟鄩,澆所滅,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夔越,羋姓之別國,楚熊繹六世孫曰熊摯,有惡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摯自棄於夔,其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蠻羋,謂叔熊在濮從蠻俗。姜,齊姓。嬴,秦姓。羋,楚姓。

    3、《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所載,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而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因治學態度異常嚴謹。而被後人推崇!仍依舊出現一些錯漏,如《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便是例證。以致因為《國語。卷第十六》沒有列出陸終的第二個兒子參胡(惠連)而引起後人的混亂記載呢?

    後人錯誤記載的有:把惠連的姓,從董姓改為斟,最後斟姓成為無後的記載?甚至,把祝融六姓記載為:己,斟,彭,妘,曹,羋,而後,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禿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甚至董氏後裔的一些記載把董父源於己姓記載在參胡(惠連)上,以董父作為最早的董姓來源?這都是謬誤。

    確切的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羋。最後,曹姓分出斟姓,彭姓分出禿姓。形成《國語。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

    從上可以看出,參胡(惠連)是指陸終的第二個兒子。陸終的六個兒子分別是: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名字分別為:樊,惠連,、籛,求言、安,季連。

    證據是:

    1、《國語。卷第十六同時記載:斟姓,曹姓之別。那就不可能在六姓中同時出現斟、曹兩姓。反而漏掉開始的六姓中的董姓。

    2、《元和姓纂》記載:“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與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變成兩個董姓?這並沒有矛盾。3、《國語。卷第十六》與其他史料記載的祝融八姓排列一樣,從其彭之後有禿,曹之後有斟!不正是確定了在原來己,董,彭,妘,曹,羋六姓之後的最後排列!

    4、陸終的二兒子參胡到了董地為董姓;而第一個兒子的昆吾,為己姓,又從己姓部落的分出人員飂叔安之子到董國,也就從己姓分化出董姓。《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則夏滅之矣。”《國語。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

    故《國語。卷第十六》記載:“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其次是:昆吾的己姓大部落分出小國飂,《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國名(中國河南省唐河縣南。)。叔安,君名。”。第三是:《後紀》卷八又云:“ 有叔安異(裔)封於董,董甫(父同)以豢龍事舜,封於鬷川,別為 鬷邑”。第四是:《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後裔飂(音劉)有個裔子叫董父”。可見,是從昆吾的己姓分化,不是參胡的董姓部落分化。

    5、《國語。卷第十六》又記載:“斟姓,曹之別。或雲夏少康滅之,非也。傳有斟灌、斟鄩,澆所滅,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可見,斟姓並非無後。

    從董氏源出,可以知道:

    董氏源出有三,但皆出於董姓部落。1、從董姓的來源確切來說,是來源於古董國。古董國前屬於祝融部落,而祝融部落是董姓部落的聯盟。而按照男性任職的官員來說,最先來源與祝融六姓的陸終第二個兒子參胡到董國,因為沒有賜氏,最後逐漸被遺忘?《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2、其次是陸終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己姓後裔飂叔安(《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國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國名,在今中國河南省唐河縣南。推測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為飂)的兒子父,被派到董國任職,改為董姓。而董父也是董姓部落最早一個被賜氏賜予豢龍氏官職的男性大臣。那麼,也說明,董姓部落早於董父。董父的董源於董姓部落。由於進入以父系血緣為標誌的階段,後裔也就尊稱董父為董姓始祖!

    《氏族典》所記,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鉅、伯陵、祝融及其子孫都成了炎、黃世代聯盟政權中的重臣。確切說,炎帝出於祝融部落。參胡也好,董父也罷,皆源於祝融大部落。

    3、 而董狐源自黃帝大部落。第三是春秋時期源於姬姓的董狐,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為董督。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大史,籍黶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世代世襲為官在董國,也融入董姓部落。

    相傳,顓頊的己姓之後裔飂叔安有個裔子叫董父,他在山西古鬷川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而山西鬷川匯四周山水,此地澤中多香蒲,古為董草。祝融火神之後裔,用蒲葉搓為長繩,以存火種,解決鑽木取火不易儲存難題。舜帝就封董父為鬷川侯,建立董國,並賜以董為姓。從舜帝賜姓董姓,作為有董姓的開始,可以證明,陸終生六子,從祝融六姓最後變成祝融八姓。

    近年來 由於 楚文化 研 究 的開展 楚人 的起源 問題重新受到學術 界 的注意 楚 帛書 一 。 “祝 融 ” 一 名的發現 為探討這個 問題提 出 了重要線索 , ,這 裡說 的楚 帛書 指解放 前從湖南長 沙子彈庫一座 戰 國晚期木梓墓 出土 的 帛書 。

    那麼,楚人的始祖是誰呢?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資料記載,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是“祝融八姓”中羋姓的一支。

    《國語·鄭語》記楚國的公族是祝融的後裔。這是楚人始祖為祝融的最早的記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楚國的別封之君夔子不奉祀祝融和鬻熊,楚王忍無可忍,興師問罪,把夔子廢黜了,把夔國滅掉了;又記鬻熊是楚國始封之君熊繹的曾祖,祝融則是楚人的始祖,不奉祀鬻熊已罪不可恕,不奉祀祝融則罪莫大焉。1987年,湖北荊門包山2號墓發掘,墓主是戰國中晚期的楚左尹邵,出土的竹簡明確記載著墓主奉祀的祖先的名字祝融,這也證實了楚人的始祖為祝融。

    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與大司馬是同義詞。《史記.楚世家》記載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吳回覆居火正就為祝融,並明確了楚國始祖祝融本名吳回,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是人的神化,而非神的人化。祝融只是一個管火官名,吳回的祖輩都是火官“祝融”,譬如“重”和“黎”。現在知道了,楚人始祖“祝融”其實是一個統稱,並非僅指某一個人。

    如果從“祝融”再往上推,那應該就是“老童”了。根據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竹簡記楚國公族的遠祖為“老童”。《史記·楚世家》記載:“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這裡《史記·楚世家》裡的“卷章”應為誤錄訛寫,是“老童”不是“卷章”。“重黎”即為“重”和“黎”的合稱,代表“祝融”,祝融之先即為“老童”。而史料記載沒有老童的豐功偉積,名聲遠沒有“祝融”顯赫,故輩分雖高,卻不能成為楚人奉祀的始祖,此與時下修譜思想應該是不謀而合吧。

    楚人之後羋姓無可非議,楚人之始最早也只能推到“老童”,說是高陽或者顓頊而信以為真,那就是食古不化了(這是後話)。一個顯赫不凡的家族沒有一個多神的顯赫世系,未免會有點失落,故黃軒開世先祖神格化也在情理之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流接觸器和中間怎樣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