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湘老妖fwj
-
2 # 請為自由鼓與呼
曾國藩的湘軍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鄉勇逐漸演變成為一支地方武裝,隨著時間,形勢的變化,湘軍成為清廷不得不倚重的一支漢人武裝。在剿滅洪秀全太平軍的過程中,湘軍屢遭敗績,曾國藩幾次絕望投河但湘軍卻日益壯大。湘軍採用尾隨、包圍、蠶食、圍困的戰術,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完成了對太平天國的圍剿。李鴻章的淮軍的建立,是在曾國藩擔心湘軍力量過大,樹大招風。同時希望有其他的地方武裝興起,分擔剿匪重擔。也減輕清廷對漢人武裝崛起的擔憂。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得意弟子,另拉起一支武裝,湘軍、淮軍互相倚重,無意比只有一支湘軍要好!李鴻章的淮軍,以上海為據點,裝備了先進的武器,在和捻軍的戰鬥過程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戰鬥力,展現出李鴻章的淮軍精神!
-
3 # 斧影燭聲
湘軍
由曾國藩建立,是晚清一股重要的軍事力量,他最大的貢獻當屬消滅了太平天國,讓清朝得以繼續苟存。
湘軍大多都是湖南湘南人,採取募兵制招募士兵,而士兵又大多以農民為主。由於曾國藩看透了八旗制度的腐敗,特別是八旗軍官的貪腐,所以他招募了大量儒生來帶軍,所以湘軍軍官大多都是有才有志的儒生。但由於很多儒生都未曾接觸到過西洋練兵方法,所以其戰鬥力的提升有很大限制。
湘軍的武器裝備早期是冷兵器熱兵器混用,在與太平天國打了多次仗後發現太平軍使用的洋武器威力十分強大,所以也開始引進洋武器,但由於資金不足,很多都是落後的前膛舊式洋鐵炮,而且也不是所有計程車兵能夠裝備洋武器。
淮軍
由李鴻章建立,這隻軍隊可以說享受到了很多資源。因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所以其募兵方法效仿湘軍,依然採用募兵制,但是由於淮軍最開始是臨時組建的,所以其士兵質量趕不上湘軍,但等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淮軍得到快速發展,李鴻章聘請西洋教練來帶領軍隊,用西洋的練兵方法來訓練軍隊,而且這一時期招募計程車兵更容易接受西式訓練方法,所以其進展非常快。
淮軍的武器裝備大大優於湘軍,李鴻章受到華爾洋槍隊的影響也建立了一直洋槍隊,後續淮軍各營士兵也開始裝備洋槍,替換掉了原來的冷兵器,而後李鴻章認為長期依賴於國外的武器裝備不是長遠之計,便興辦了天津機器局、上海炸彈三局和蘇州洋炮局等近代軍事工業,這些軍事工業都是隸屬於淮軍的。為了能讓淮軍的戰鬥力快速提高,便創辦武備學堂,而且還定期派人出國學習。這些方法都使淮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而且其軍隊近代化也非常之快。所以說這隻軍隊從出生起就享受到了非常多的資源。
綜上,可以看出淮軍的戰鬥力其實是強於湘軍的,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訓練方式都優於湘軍。
-
4 # 楚狂接與
在曾國藩的湘軍存續的那一段時間裡,淮軍的戰鬥力是無法與湘軍相比的。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鬥中,湘軍是作為戰場主力,而淮軍是配合的力量。
說到底淮軍本來就是脫胎於湘軍,等到曾國藩把湘軍裁撤後,淮軍系統才慢慢接替湘軍成為漢人地主武裝主導的地位。
李鴻章,字少荃,曾經師從曾國藩。1858年李鴻章進入曾國藩幕府,幫助老師興辦團練,參與機要。1861年冬天,太平軍進攻上海,上海的達官顯貴數次派人至安慶相曾國藩告急,要曾國藩派兵防禦,並鉅額軍餉。考慮到上海經濟、軍事上的重要性,曾國藩派遣李鴻章帶水陸軍5000人前往馳援,其中便有曾國荃直屬程學啟部一千餘人。
李鴻章在1861年12月奉命募勇,至1862年2月,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各帶所部團練至安慶,並按湘軍軍制進行整編,這邊是最早的淮軍四營;同時,曾國藩又從湘軍撥調韓正國2個營,程學啟2個營,張遇春1個營,以及從湖南新招募的4個營一併交給李鴻章統轄。其中韓正國所率2營為曾國藩嫡系部隊,所統領的水師中,淮勇兵源更是遠不及湘勇。這是的李鴻章所部名為淮軍,實則是湘軍的一部分。
抵達上海後,李鴻章依託上海的財力不斷擴充淮軍實力,起初李鴻章帶到上海的部隊不過萬人,後來透過招募新勇、改編綠營、收編歸降的太平軍等方法到了1863年李鴻章攻克蘇州時,其麾下大軍已有7萬餘人。
另外由於上海為各國在華重要據點,李鴻章可以較為方便的得到外國新式武器和西洋軍隊訓練方法。到了1864年春天,淮軍“每營用洋槍四百餘,少亦三百餘杆。”並且還組建了專門的炮隊。這使得淮軍的戰鬥力極大提升,並且西方列強由於其戰鬥力過硬,並且合作態度良好,也願意大力提供支援。到了1864年天京淪陷前後,淮軍已經擺脫了湘軍的附庸地位,成為了可以和湘軍分庭抗禮的獨立軍事集團了。
而也正是1864年受到清廷忌諱最深,也是曾國藩自慮最多的曾系湘軍在實力最為雄厚強大的時候被陸續遣散了。
-
5 # 陳悅漫步海邊
僅從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表現來說,拋卻指揮者的能力不說的話,湘軍和淮軍的戰鬥力在伯仲之間。因為湘軍模仿戚家軍營制,招募同鄉成軍,以鄉親聯絡同袍手足,在武器方面摻入西洋槍炮。而淮軍完全模仿湘軍的上述制度和成軍方法,幾乎就是湘軍的翻版。而且湘軍、淮軍在戰術方面的特點也非常相似,不善於機動野戰,而喜歡掘壕築牆,結營打呆仗,即習慣於步步為營的陣地戰。
不過,淮軍成軍後,十三營淮鄉子弟兵乘坐輪船到了上海會防,此後淮軍在江南地區作戰,尤其是和洋槍隊/常勝軍以及英法聯軍部隊並肩作戰,耳濡目染中,對西洋武器的運用漸漸超過湘軍,而且上海正當通商口岸,獲取西洋武器也較為便利。所以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末期,淮軍的戰鬥力已經駕乎湘軍之上,加上當時湘軍因為功成名就、志得意滿,湘軍大帥曾國藩一方面是擔心擁兵過多、功高震主,一方面也確實注意到了湘軍樸風漸離,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於是提出了以淮代湘的主張。
在這之後,淮軍成為了清王朝國防的精銳主力。湘軍則幾乎裁撤殆盡,僅剩的一些老湘營,也已經無法和後來風生水起的淮軍比肩了。
-
6 # 飄1962
這種比較是不成立的。我一直懷疑提問題這些人的智商有問題。
曾國藩的湘軍成立在先,由於太平天國被湘軍鎮壓後,清政府十分懼怕曾國藩一家獨大,遂又扶持李鴻章的淮軍,進而削弱湘軍勢力。事實也是如此。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湘軍已經式微,淮軍成為甲午戰爭中的主力部隊。就是說,湘軍淮軍一先一後,歷史上一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根本沒同框過,怎麼比較?如果硬要比較,無異於意淫。腦殘的問題。
-
7 # 風談天下
湘淮二軍,均屬地方團練,是純粹的私人軍隊性質。
主帥對軍隊性格氣質的影響,最為關鍵。
故欲比較湘淮二軍的戰鬥力,先看曾國藩與李鴻章二人的性格特點。
雖為師徒相承,又同為晚清重臣,曾李二人卻是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帶出來的軍隊自然也是各有千秋。
左宗棠常罵曾國藩“迂”,不是說他笨,而是覺得曾過於老實謹慎。
所以曾國藩的湘軍,就完全是主帥曾國藩的性格氣質。
湘軍剿太平天國,憑的就是一股呆勁,“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用兵,從來沒有一絲計謀妙招,就是紮紮實實地穩步推進,挖戰壕,修營寨,從不打無準備之戰。
湘軍首先就是一支優秀的工兵隊伍。
所以,湘軍一開始接連吃敗仗,曾國藩都差點跳江自殺……
而一旦軍隊按照他的想法建好了,思想統一了,戰鬥力立刻就出來了,步步為營,直到曾國荃收復了金陵。
李鴻章的淮軍則完全是另一種性格,淮軍首戰就在上海,就和洋人並肩作戰。
李鴻章思想非常開放,立刻就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積極採購火器配備淮軍。
在這一點上,曾李二人表現出極大的反差。曾國藩聽說李鴻章配備了火器,還專門寫信教導他的這個學生說:
火器只是奇技淫巧,真正的戰鬥力還是精神氣。
對於老師的“忠言”,李鴻章一笑了之。
總結到此,可以就湘淮二軍做個大致比較了:
1.湘軍善守,淮軍善攻。
2.湘軍與時代脫節,漸趨沒落已成定勢;
淮軍緊跟時代,隨後又影響晚清三十餘年。
綜合而言:淮軍略強於湘軍。
-
8 # 港漂漂深圳
當然是湘軍,湘軍成功收復新疆,打贏了中法戰爭陸戰,並在甲午戰爭後期牛莊之戰以寡敵眾,給日軍帶來重大傷亡。對比淮軍,一觸即潰,不戰而逃,消滅的日軍是湘軍的零頭。
-
9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其兵員將領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曾國藩建立湘軍,是大清主要國防力量,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軍不能抵抗,然而外援英軍還未到來,當時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淮軍住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救,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上海地方官紳耗費白銀18萬兩租用洋行商船將十三營淮軍分七批運往上海,又用上海的海關稅和外軍支援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在上海對抗太平軍,又配合湘軍在蘇,浙進攻太平軍,1864年淮軍經過裁撤還有五萬人,1865年至1868年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帶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與捻軍作戰,捻軍被消滅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至上海,吳淞,南北上千公里的江海防守,李鴻章以淮軍為主力,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掌控國家外交,軍事,經濟大權,以後又建立北洋水師,北洋艦隊,是晚清最重要人物,曾國藩在選人用人上比李鴻章強很多,只可惜曾國藩為了讓清廷放心,湘軍都被裁撤,曾國藩用人強調,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濟,不求速效,練一收一人之益,練一月收一月之效,湘軍素質普遍比較高,李鴻章主要受西方影響較大,武器裝備以洋槍洋炮為主,打內戰比湘軍強,但近身肉縛湘軍戰鬥力意志力要比淮軍強好多,曾國藩主張以理學治軍重視道德和個人操守,追求儒學保家衛國境界,信奉實幹,反觀淮軍多是無廉恥之心,而是唯利是圖的小人,李鴻章明知這些人的真實面目,還委以重任,其後果是吏治更加腐敗,士兵素質鬥志精神都遠不如湘軍,在對外作戰中,這種精神力量遠比幾件西洋火器不知要強多少倍,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湘軍精神,在對外作戰時表現非常突出,所以說一支軍隊沒有精神,沒有敢於亮劍精神,自始至終也不能作為國家的支住依靠,就算你武器再先進沒有精神支撐不敢於亮劍也只能戰敗,面對強敵要敢於亮劍。
-
10 # pony3147784
如果論鎮壓太平天國屠殺同胞,這兩個人無疑都是人渣,沒什麼值得吹噓的!本質上都是滿狗的奴才,人格低賤!李鴻章到處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結果人家俾斯麥不買賬,對其殘酷屠殺同胞的行徑報以鄙視!人格之不同,立見高下!
-
11 # 小鵬友學習
愚見:
二者可以說是傳承關係。
李鴻章與曾國藩在天門山因理念不同分開後,李鴻章返回安徽。後因太平軍挺近浙滬,奉旨籌建淮軍,在這一時期,曾國藩念及師徒情誼將湘軍中安徽籍將領連同部隊都劃歸李鴻章,兩人的矛盾得到緩解。且此時的淮軍為湘軍翻版。
至李鴻章率部進入上海,得到帝國主義賞識後,淮軍開始全盤西化,聘請國外教官,按照外軍樣式進行改編。湘淮兩軍至此開始不同。
至於戰力問題。
在對陣太平天國時期,受制於江南地區水網密佈,行動不便,更善於打陣地戰的湘軍表現要好一些。
在對陣捻軍時期,作戰地區轉移至北方,且捻軍機動性更強,陣地戰往往受制於人,不能發揮作用,反而裝備更加先進的淮軍能有更好的戰果。
至於甲午戰爭對陣日軍,不要過分追究兩軍的問題,受制於國力國體,湘淮兩軍雖一敗再敗,但也有至死不降的表現。
-
12 # 視覺柳州
毫無疑問曾國藩的湘軍比李鴻章的淮軍戰鬥力強多了,曾的湘軍一直是剿滅洪秀全全盛時期的主力,最終收復大清半臂江山!曾也成為有清以來漢人在朝中的最高地位,獲封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後期消滅的捻軍反清比起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的異教徒動亂遜色多了!
回覆列表
湘軍戰績:剿發、徵捻、平回、收復復新疆、抗法、抗日。老湘軍的最後一戰是:甲午戰爭時,在各路清軍紛紛敗退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寧死不退,與超過自己一倍的日軍在牛莊血戰,最終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淮軍戰績:剿發、徵捻有功,抗法潰不成軍,抗日一潰千里,甲午海戰更是成了中國人永遠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