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玩命流星
-
2 # 蔚來計劃
歷史上真正的包大人,那個全身黝黑,額頭有個大月亮的大人其實是民間一個誇大了的角色。真正的包大人不僅面板不黑,而且也不是專門審理案子的官員,他只是處理過幾件芝麻大小的案子,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百姓都覺得他是個秉公執法辦案如神的大人,漸漸的在他的身上加了很多的故事。
-
3 # 李庚19
包拯就是宋仁宗的一把快刀,刀殺了人卻怪刀 ,怪仁宗誰敢?刀最後的結局就是被拋棄,有時一把刀只殺一個人就拋棄,包拯短暫輝煌後是後半生窮困而死。無一人相助,悲悲,
-
4 # 溪水西流
據記載包拯從政期間,共彈劾六十一名各級官員,其中包括皇親國戚和宰相;他的這種不徇私的行為必定是會得罪人的,想報復他的人絕不在少數;而為什麼包拯安然無恙呢?當然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沒有可以被人拿來作文章的把柄是一方面,正所謂無私才能無畏;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的聖明和寬厚仁慈,以及他對包拯的高度信任,宋仁宗知道臣子的“大忠”是“從道不從君”,正是因為宋仁宗與包拯之間的君臣際遇,使得宋仁宗一直以來都支援包拯,保得包拯不被彈劾。這才是君臣相處的最高境界。
-
5 # 老龔166916589
包拯一身鐵面無私,彈劾了許多朝廷大佬,為何卻沒有得到報復。
。。包拯官拜龍圖閣大學士,錄開封府事。他一身得罪了很都朝廷顯達,沒有受到報復。其原因也很簡單。歷史上的名言:‘君明臣賢’。包拯時期當朝皇帝是仁宗皇帝趙禎。
是北宋第四代皇帝,他的父皇是真宗皇帝趙恆。當年趙恆恩寵兩個妃子,即李妃,劉妃,皇言明你兩個中誰生下太子,就封皇后。就這樣引起了李劉爭寵。後李妃杯孕生子,由於劉妃妒忌。造成大家都熟知的(狸貓換態子),所以當朝皇帝趙禎,是有內侍太監陳林和宮女寇仁女保護下來,寄居內清宮沒有被畏魚,保持了一條生命。火燒冷宮李妃外逃鄭州有平頭百姓範仲華撫養。所以要說到包拯,不能不說,天下第一大案。
。。包拯的背景同狸貓案有很大關係,在急難時有李太后內部撐腰,加上包拯本身很聰明,善行偵探,性格鐵面無私,不偎權貴,堅持法理。加上相國王延齡,內清宮八賢王的支援,再加上仁宗皇的清明和救母之恩,聖意很支援他工作。恩賜龍虎犬頭三把鋤刀,分別處制,王子王孫大臣,地痞惡霸強盜,平頭百姓中觸犯王法者一視同仁殺頭,比較點型的,皇帝犯法打龍袍(狸貓案涉及皇帝判打四十大扳),用打龍袍的方法,這就體現了包拯的聰明之處,只有他才想得出來。接著殺八王爺的兒子,殺國仗龐洪兒子,殺當朝駙馬,殺自已親侄包免等等都是振憾社會的名案,他是歷史上四大偵探案之首,
。。包拯得罪了那麼顯達,沒有人敢彈劾他,首先是有道明君的支援,李太后的撐腰,本人的性格善惡分明。
-
6 # 老楊科普
包拯在做官的時候,基本上不怕得罪人,什麼都是按法律辦事,我們都知道,官場是最為複雜的,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長此以往,不免會得罪很多權貴,得罪很多有錢有勢的人物,但是包拯反而沒有得到他們的報復,而且是官越升越高,這是為何!第一,打鐵還需要自身硬,包拯一生清廉,辦案鐵面無私,讓對手找不到自己的把柄,就算有人彈劾,陷害包拯,也找不到包拯犯錯的把柄,像個刺蝟一樣,讓人無法下手。加上宋仁宗是一個好皇帝,實行仁政,重用好官,像包拯這樣的清官,肯定是要維護的。第二,宋朝重文輕武,法律規定是不能殺文官的,而且文官的地位比武將高多了,就算文官犯法了(不是造反這樣的罪),就會把他們貶到一個地方去,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被貶的文官,他們喜歡借詩言志,發洩自己的不滿,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很多他們留下來的作品。第三,維護統治,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基本上每一年就會發生一次,為了維護統治,而包拯是一塊很多的金字招牌,受到來百姓的愛戴。如果拿包拯當說客,起義的人覺得包拯是一個清官,說話有威信,那就不反了,如果把包拯殺了,豈不是自找麻煩。雖然小說當中的包拯和正史上的包拯不一樣,但他確確實實是一個為老百姓做事的好官,所以包拯值得我們傳頌,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
7 # 維海805
包拯百姓尊稱包青天。正義力量的化身。破奇案大案甚多,得罪貪官汙吏也甚多,為何他不怕權貴報復並得以安身。
首先包拯品德高尚,為官清廉公正。貪官惡勢力難以從他和團隊中找到破綻。
其次包拯上得皇帝信任,朝廷中有一幫好官在明暗之中幫助他。百姓十分信任和尊重他。貪官汙吏畢竟是黑惡勢想報復也要權衡左右力量對比。
包拯身邊及團隊團結一心,有文有武文武兼備。壞人報復使暗招都被他們識破,拿他無法。
-
8 # 野草的沉思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是老百姓心中清官的代表,被人們稱為“包青天"。他在朝中長期擔任諫官(御史),對官吏多有彈劾,卻能全身而終,這原因一是他自身清正廉明,無懈可擊。再有就是他遇上了一位好皇帝一宋仁宗。
包拯曾任過端州知府。端州產的端硯非常名貴。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給內庭。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私下貪汚一批,去討好權貴上司,搜刮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好幾十倍,百姓遭了殃。包拯任知府期間,除了進貢朝庭的以外,連一塊也不增加。
按照宋朝的規矩,百姓到衙門告狀,先要託人寫狀子,還要透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趁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百姓告狀,可以到知府衙門前擊鼓,直接上堂控告。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誰當開封知府都要巴結那些權貴。包拯任開封知府卻不尿這一套,不僅不尿,還對權貴毫不客氣。有些宦官,權貴在惠民河道修築花園,亭臺,阻塞河道,至排洩不暢。包拯知道後,下令通通拆除。有個權貴賴著不拆,包拯真接寫了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權貴只好把花園扒了。
包拯嚴於律己,從不以權力為自己為親戚朋友謀私利。他死的時候遺囑:後代子孫做了官,犯了貪汙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不許葬入包家墳地。
在任諫官期間,包拯彈劾過許多大臣,比如張方平,宋祁,張堯佐等。其中以張堯佐一事最有代表性。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氏的伯父,仁宗想任他為三司使,包拯堅決反對。仁宗改任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更加激烈地反對,說話時唾沫星子濺到仁宗的臉上,仁宗用袖子擦去臉上的唾沫星子,同意了包拯等人的意見。仁宗回宮對張妃說:你總想為你伯父要大官,你不知道御史是包拯嗎?"
-
9 # 大宋趣史
包拯生活在宋仁宗時期,士大夫階層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敢於犯上直諫,毫不隱諱,這種人被士大夫稱讚是正直。包拯為何敢於彈劾高官呢?
一:宋代有不殺士大夫言事官的說法
據《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當皇帝第三年的時候,在太廟密室裡立了一個碑。每當新皇帝即位之後就讓他朗讀碑上的文字。後來靖康之變皇宮守衛沒那麼嚴格了,普通人也能看到這個碑刻了。上面寫著“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宋代皇帝對士大夫階層都很優待,士大夫上書言事最多也就是被流放,不會被判死刑。因此宋代士大夫不擔心因為進諫皇帝受到殘酷對待,如果能給皇帝提出意見反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這個人會被皇帝稱讚也會被同僚敬佩,會被歷史記載留名青史。包拯也是其中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
二 包拯擔任過諫官,諫官有豁免權
包拯擔任諫官的時間分別是: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五年(1045年)任監察御史皇祐二年(1050年)——皇祐四年(1052年)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嘉祐三年(1058年)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諫官的職責是:糾察文武百官歪風邪氣,貪官汙吏,肅正朝廷綱紀法規。有大事可以在皇帝面前辯論抗爭,且許以風聞言事不必有足夠證據。就是說諫官們只要聽到傳說哪些官員有不法行為,就可以彈劾不用擔心有沒有證據。諫官乾的工作就是挑大臣毛病,挑錯挑的不對也沒關係.
三 包拯自己潔身自好,身正不怕影子歪
《宋史》記載包拯雖然當了大官,衣服和家裡用的器物,飲食都和沒當官以前一樣。可見包拯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也就不會貪圖享樂。作為一個清官對升官發財也不會感興趣。想攻擊包拯的人也找不到包拯的短處。
四 宋仁宗寬容對待臣子,納諫。
宋仁宗喜歡和臣子一起商量國家大事,不獨斷專行。對於臣子的建議一般都能接受。《涑水記聞》記載:王素以前是諫官,被任命為地方官。臨走的時候去跟皇帝辭行,仁宗說:你之前在諫院,還有想說沒說的建議嗎?趕緊說給我聽。另一個諫官被任命為出使遼國的使者。向仁宗去辭行,他把想要說的話記在笏板上。仁宗看見了問他寫的什麼,諫官就把想說的話一五一十的和仁宗說了。可見宋仁宗是一個很喜歡聽取大臣意見,向唐太宗一樣善於納諫的皇帝。
-
10 # 德雨50926495
在中華民族數幾千年,誕生了無數個優秀的公務員,北宋時期的包拯,便是其中的一位。從歷史上看,賢臣良將的下場,往往都不太好,不過包拯是個例外,他不僅善終,並且還被追認了禮部尚書,被奉為文曲星,接受後人的供奉。
包拯的形象,多位數人在戲曲中認識了,這位臉黑似黑炭,額上有新月,做起事來忠肝義膽,公正無私,為民伸冤的光輝的形象,當然有戲曲加工的成份,如《鍘美案》《鍘包勉》、《狸貓換太子》、《狸貓換太子》等等,故事純屬虛構。但就其現實生活中,的確就是如此。
包拯任內最大的是彈劾案,莫過於王逵案。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深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奏彈劾,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朝廷終於罷免了他。
在任開封府時,疏浚惠民河,直達淮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通道。惠民河常漲水為患,水淹河道二側土地,原因是當朝權貴,在河道二側,蓋河景房,侵佔了河道。包拯遂毅然下令,強行拆遷,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這也直接觸犯的當今權貴的利益,偽造地契,要求朝廷補償。包拯透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包拯四十才出仕,六十四歲去世,為官二十多年,得罪權貴及利益集團無數,有沒有得到報復嗎?在七十年代的一天,偶爾發現包公墓,於是考古人員開始挖掘,開啟墓穴時發現,墓穴已經被人毀過無數次,連棺槨都被破壞的面目全非了。你想想看,包拯生前不是說教這個,就是彈劾那個,得罪人無數。這些人生前不敢動他,死後就不太好說了。
無論是戲曲中的包拯,還是歷史現實中的包拯,形象都是正面的,都是一個公正無私,剛正不阿,國家公務人員的典範。畢竟社會是需要正能量的,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
11 # A玩命流星
包拯不管走到哪裡做官,都一直保持著原來清正廉潔的品行。一次,宋仁宗將他調回了開封,希望包拯能改變一下這裡的風氣,因為開封是權貴們的聚集地,這裡貪汙腐敗已經成了常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準備一些錢打點,但從包拯來了之後,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轉變。
一次,開封發了大水,究其原因才知道是有錢有勢的人們侵佔了原本的河道,在上面修築了花園亭臺,包拯一聽十分生氣,命令他們拆掉這些建築,但他們卻拿出了一份地契,說這裡就是他們私人的地方。但經過包拯的查驗發現,這些地契是偽造的。包拯忍無可忍,直接派人開始進行拆除,並準備將這件事上報宋仁宗,權貴們一看包拯是要把事情鬧大,也只能乖乖將那些建築拆掉了。
不僅是權貴,就連親戚家人,包拯也得罪了不少,看到包拯越來越受到宋仁宗的器重,官職越來越大,總會想讓他走走後門,暗中照拂一下家裡人,但包拯都嚴厲拒絕了。漸漸地家人們也瞭解包拯的處事了,也就不再來說那些事情了。包拯的家中和普通的百姓家中並沒有什麼區別,過得十分清廉。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報復,實在是無從下手,包拯確實清正廉潔,就算想找個什麼理由上奏他,也抓不到他的把柄。其次,宋仁宗並不是一個昏君,不至於黑白不分,包拯的一言一行他都會看在眼裡,他明白包拯的為人,就算有人想構陷包拯,有時候他也會為包拯撐腰。大臣們看到連皇帝都如此信任包拯,怎麼還敢妄想報復包拯呢?
-
12 # 蔚來計劃
歷史上真正的包大人,那個全身黝黑,額頭有個大月亮的大人其實是民間一個誇大了的角色。真正的包大人不僅面板不黑,而且也不是專門審理案子的官員,他只是處理過幾件芝麻大小的案子,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百姓都覺得他是個秉公執法辦案如神的大人,漸漸的在他的身上加了很多的故事。
-
13 # 李庚19
包拯就是宋仁宗的一把快刀,刀殺了人卻怪刀 ,怪仁宗誰敢?刀最後的結局就是被拋棄,有時一把刀只殺一個人就拋棄,包拯短暫輝煌後是後半生窮困而死。無一人相助,悲悲,
-
14 # 溪水西流
據記載包拯從政期間,共彈劾六十一名各級官員,其中包括皇親國戚和宰相;他的這種不徇私的行為必定是會得罪人的,想報復他的人絕不在少數;而為什麼包拯安然無恙呢?當然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沒有可以被人拿來作文章的把柄是一方面,正所謂無私才能無畏;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的聖明和寬厚仁慈,以及他對包拯的高度信任,宋仁宗知道臣子的“大忠”是“從道不從君”,正是因為宋仁宗與包拯之間的君臣際遇,使得宋仁宗一直以來都支援包拯,保得包拯不被彈劾。這才是君臣相處的最高境界。
-
15 # 老龔166916589
包拯一身鐵面無私,彈劾了許多朝廷大佬,為何卻沒有得到報復。
。。包拯官拜龍圖閣大學士,錄開封府事。他一身得罪了很都朝廷顯達,沒有受到報復。其原因也很簡單。歷史上的名言:‘君明臣賢’。包拯時期當朝皇帝是仁宗皇帝趙禎。
是北宋第四代皇帝,他的父皇是真宗皇帝趙恆。當年趙恆恩寵兩個妃子,即李妃,劉妃,皇言明你兩個中誰生下太子,就封皇后。就這樣引起了李劉爭寵。後李妃杯孕生子,由於劉妃妒忌。造成大家都熟知的(狸貓換態子),所以當朝皇帝趙禎,是有內侍太監陳林和宮女寇仁女保護下來,寄居內清宮沒有被畏魚,保持了一條生命。火燒冷宮李妃外逃鄭州有平頭百姓範仲華撫養。所以要說到包拯,不能不說,天下第一大案。
。。包拯的背景同狸貓案有很大關係,在急難時有李太后內部撐腰,加上包拯本身很聰明,善行偵探,性格鐵面無私,不偎權貴,堅持法理。加上相國王延齡,內清宮八賢王的支援,再加上仁宗皇的清明和救母之恩,聖意很支援他工作。恩賜龍虎犬頭三把鋤刀,分別處制,王子王孫大臣,地痞惡霸強盜,平頭百姓中觸犯王法者一視同仁殺頭,比較點型的,皇帝犯法打龍袍(狸貓案涉及皇帝判打四十大扳),用打龍袍的方法,這就體現了包拯的聰明之處,只有他才想得出來。接著殺八王爺的兒子,殺國仗龐洪兒子,殺當朝駙馬,殺自已親侄包免等等都是振憾社會的名案,他是歷史上四大偵探案之首,
。。包拯得罪了那麼顯達,沒有人敢彈劾他,首先是有道明君的支援,李太后的撐腰,本人的性格善惡分明。
-
16 # 老楊科普
包拯在做官的時候,基本上不怕得罪人,什麼都是按法律辦事,我們都知道,官場是最為複雜的,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長此以往,不免會得罪很多權貴,得罪很多有錢有勢的人物,但是包拯反而沒有得到他們的報復,而且是官越升越高,這是為何!第一,打鐵還需要自身硬,包拯一生清廉,辦案鐵面無私,讓對手找不到自己的把柄,就算有人彈劾,陷害包拯,也找不到包拯犯錯的把柄,像個刺蝟一樣,讓人無法下手。加上宋仁宗是一個好皇帝,實行仁政,重用好官,像包拯這樣的清官,肯定是要維護的。第二,宋朝重文輕武,法律規定是不能殺文官的,而且文官的地位比武將高多了,就算文官犯法了(不是造反這樣的罪),就會把他們貶到一個地方去,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被貶的文官,他們喜歡借詩言志,發洩自己的不滿,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很多他們留下來的作品。第三,維護統治,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基本上每一年就會發生一次,為了維護統治,而包拯是一塊很多的金字招牌,受到來百姓的愛戴。如果拿包拯當說客,起義的人覺得包拯是一個清官,說話有威信,那就不反了,如果把包拯殺了,豈不是自找麻煩。雖然小說當中的包拯和正史上的包拯不一樣,但他確確實實是一個為老百姓做事的好官,所以包拯值得我們傳頌,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
17 # 維海805
包拯百姓尊稱包青天。正義力量的化身。破奇案大案甚多,得罪貪官汙吏也甚多,為何他不怕權貴報復並得以安身。
首先包拯品德高尚,為官清廉公正。貪官惡勢力難以從他和團隊中找到破綻。
其次包拯上得皇帝信任,朝廷中有一幫好官在明暗之中幫助他。百姓十分信任和尊重他。貪官汙吏畢竟是黑惡勢想報復也要權衡左右力量對比。
包拯身邊及團隊團結一心,有文有武文武兼備。壞人報復使暗招都被他們識破,拿他無法。
-
18 # 野草的沉思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是老百姓心中清官的代表,被人們稱為“包青天"。他在朝中長期擔任諫官(御史),對官吏多有彈劾,卻能全身而終,這原因一是他自身清正廉明,無懈可擊。再有就是他遇上了一位好皇帝一宋仁宗。
包拯曾任過端州知府。端州產的端硯非常名貴。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給內庭。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私下貪汚一批,去討好權貴上司,搜刮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好幾十倍,百姓遭了殃。包拯任知府期間,除了進貢朝庭的以外,連一塊也不增加。
按照宋朝的規矩,百姓到衙門告狀,先要託人寫狀子,還要透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趁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百姓告狀,可以到知府衙門前擊鼓,直接上堂控告。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誰當開封知府都要巴結那些權貴。包拯任開封知府卻不尿這一套,不僅不尿,還對權貴毫不客氣。有些宦官,權貴在惠民河道修築花園,亭臺,阻塞河道,至排洩不暢。包拯知道後,下令通通拆除。有個權貴賴著不拆,包拯真接寫了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權貴只好把花園扒了。
包拯嚴於律己,從不以權力為自己為親戚朋友謀私利。他死的時候遺囑:後代子孫做了官,犯了貪汙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不許葬入包家墳地。
在任諫官期間,包拯彈劾過許多大臣,比如張方平,宋祁,張堯佐等。其中以張堯佐一事最有代表性。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氏的伯父,仁宗想任他為三司使,包拯堅決反對。仁宗改任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更加激烈地反對,說話時唾沫星子濺到仁宗的臉上,仁宗用袖子擦去臉上的唾沫星子,同意了包拯等人的意見。仁宗回宮對張妃說:你總想為你伯父要大官,你不知道御史是包拯嗎?"
-
19 # 大宋趣史
包拯生活在宋仁宗時期,士大夫階層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敢於犯上直諫,毫不隱諱,這種人被士大夫稱讚是正直。包拯為何敢於彈劾高官呢?
一:宋代有不殺士大夫言事官的說法
據《避暑漫抄》記載:宋太祖當皇帝第三年的時候,在太廟密室裡立了一個碑。每當新皇帝即位之後就讓他朗讀碑上的文字。後來靖康之變皇宮守衛沒那麼嚴格了,普通人也能看到這個碑刻了。上面寫著“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宋代皇帝對士大夫階層都很優待,士大夫上書言事最多也就是被流放,不會被判死刑。因此宋代士大夫不擔心因為進諫皇帝受到殘酷對待,如果能給皇帝提出意見反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這個人會被皇帝稱讚也會被同僚敬佩,會被歷史記載留名青史。包拯也是其中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
二 包拯擔任過諫官,諫官有豁免權
包拯擔任諫官的時間分別是:慶曆三年(1043年)——慶曆五年(1045年)任監察御史皇祐二年(1050年)——皇祐四年(1052年)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嘉祐三年(1058年)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諫官的職責是:糾察文武百官歪風邪氣,貪官汙吏,肅正朝廷綱紀法規。有大事可以在皇帝面前辯論抗爭,且許以風聞言事不必有足夠證據。就是說諫官們只要聽到傳說哪些官員有不法行為,就可以彈劾不用擔心有沒有證據。諫官乾的工作就是挑大臣毛病,挑錯挑的不對也沒關係.
三 包拯自己潔身自好,身正不怕影子歪
《宋史》記載包拯雖然當了大官,衣服和家裡用的器物,飲食都和沒當官以前一樣。可見包拯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也就不會貪圖享樂。作為一個清官對升官發財也不會感興趣。想攻擊包拯的人也找不到包拯的短處。
四 宋仁宗寬容對待臣子,納諫。
宋仁宗喜歡和臣子一起商量國家大事,不獨斷專行。對於臣子的建議一般都能接受。《涑水記聞》記載:王素以前是諫官,被任命為地方官。臨走的時候去跟皇帝辭行,仁宗說:你之前在諫院,還有想說沒說的建議嗎?趕緊說給我聽。另一個諫官被任命為出使遼國的使者。向仁宗去辭行,他把想要說的話記在笏板上。仁宗看見了問他寫的什麼,諫官就把想說的話一五一十的和仁宗說了。可見宋仁宗是一個很喜歡聽取大臣意見,向唐太宗一樣善於納諫的皇帝。
-
20 # 德雨50926495
在中華民族數幾千年,誕生了無數個優秀的公務員,北宋時期的包拯,便是其中的一位。從歷史上看,賢臣良將的下場,往往都不太好,不過包拯是個例外,他不僅善終,並且還被追認了禮部尚書,被奉為文曲星,接受後人的供奉。
包拯的形象,多位數人在戲曲中認識了,這位臉黑似黑炭,額上有新月,做起事來忠肝義膽,公正無私,為民伸冤的光輝的形象,當然有戲曲加工的成份,如《鍘美案》《鍘包勉》、《狸貓換太子》、《狸貓換太子》等等,故事純屬虛構。但就其現實生活中,的確就是如此。
包拯任內最大的是彈劾案,莫過於王逵案。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深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奏彈劾,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朝廷終於罷免了他。
在任開封府時,疏浚惠民河,直達淮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通道。惠民河常漲水為患,水淹河道二側土地,原因是當朝權貴,在河道二側,蓋河景房,侵佔了河道。包拯遂毅然下令,強行拆遷,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這也直接觸犯的當今權貴的利益,偽造地契,要求朝廷補償。包拯透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包拯四十才出仕,六十四歲去世,為官二十多年,得罪權貴及利益集團無數,有沒有得到報復嗎?在七十年代的一天,偶爾發現包公墓,於是考古人員開始挖掘,開啟墓穴時發現,墓穴已經被人毀過無數次,連棺槨都被破壞的面目全非了。你想想看,包拯生前不是說教這個,就是彈劾那個,得罪人無數。這些人生前不敢動他,死後就不太好說了。
無論是戲曲中的包拯,還是歷史現實中的包拯,形象都是正面的,都是一個公正無私,剛正不阿,國家公務人員的典範。畢竟社會是需要正能量的,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回覆列表
包拯不管走到哪裡做官,都一直保持著原來清正廉潔的品行。一次,宋仁宗將他調回了開封,希望包拯能改變一下這裡的風氣,因為開封是權貴們的聚集地,這裡貪汙腐敗已經成了常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準備一些錢打點,但從包拯來了之後,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轉變。
一次,開封發了大水,究其原因才知道是有錢有勢的人們侵佔了原本的河道,在上面修築了花園亭臺,包拯一聽十分生氣,命令他們拆掉這些建築,但他們卻拿出了一份地契,說這裡就是他們私人的地方。但經過包拯的查驗發現,這些地契是偽造的。包拯忍無可忍,直接派人開始進行拆除,並準備將這件事上報宋仁宗,權貴們一看包拯是要把事情鬧大,也只能乖乖將那些建築拆掉了。
不僅是權貴,就連親戚家人,包拯也得罪了不少,看到包拯越來越受到宋仁宗的器重,官職越來越大,總會想讓他走走後門,暗中照拂一下家裡人,但包拯都嚴厲拒絕了。漸漸地家人們也瞭解包拯的處事了,也就不再來說那些事情了。包拯的家中和普通的百姓家中並沒有什麼區別,過得十分清廉。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報復,實在是無從下手,包拯確實清正廉潔,就算想找個什麼理由上奏他,也抓不到他的把柄。其次,宋仁宗並不是一個昏君,不至於黑白不分,包拯的一言一行他都會看在眼裡,他明白包拯的為人,就算有人想構陷包拯,有時候他也會為包拯撐腰。大臣們看到連皇帝都如此信任包拯,怎麼還敢妄想報復包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