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珍
-
2 # zhangxy3239
老子的道德經是富有哲學思想的著作。老子講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人在得意的時候,更需要謙虛謹慎,不能忘乎所以。一些人走上貪腐,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有問題,同時是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人在失意的時候,也不要妄自菲薄。需要吸取教訓,繼續努力奮鬥。像特朗普做總統時,自以為是萬能的,隨心所欲,隨意打壓其他國家,隨意對待冠狀病毒。結果落到今日,眾叛親離的可恥下場。作為一個成功的人,需要永遠保持謙虛謹慎,勤奮努力,切切不可以忘乎所以。
-
3 # mr216961316
都是相對的,人的性格可以透過學進行完善補缺,但徹底改變太難了。比如我喜歡吹牛說大話,透過學習知道了天高地厚,知道了收斂,低調謙遜敬畏,當然主要還是被打臉實在太疼了。
誰要說學了道德經就勘破生死,不再大喜大悲。。我覺得。。。這不可能啊
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失聲痛哭,天喪予,弟子提醒他老師您悲傷過度了,孔子喃喃自語,悲傷過度了嗎,這時候不悲慟,什麼時候才悲慟啊。
夫子敏而好學,說能無悲無喜的怕是已經超過孔子了吧,或者說悲喜之事距離夫子還差很多?
順應自然之道是不錯的,但擯棄七情六慾是不是違揹人之常情,違背自然了呢。
學天地之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或想太上忘情還是省省吧,能丟了最複雜極端的物慾情慾,純粹親情友情沒那麼熾烈張狂最符聖人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啊,做好這些沒準真能不悲不喜了。
-
4 # 千金策
天地不仁,以萬為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人的悲與喜,源自於其對人生所遇的理解。人生所遇,無論結果是什麼,本身都沒有對錯,好壞,善惡,美醜,禍福、吉凶的分別。
如果你不去將它們做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禍福吉凶的評價,那麼你就不會有得,也不會有失,因此,不會大喜,也不會大悲。
如果你把它們做了對錯好壞善惡美醜禍福吉凶的評價,那就有了得失的分別。對為得,錯為失。善為得,惡為失。福為得,禍為失。吉為得,兇為失。得之則大喜,失之則大悲。
大道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無論你遇到了什麼狀況,它們都是一種條件,也就是“有”。任何的條件,不論它們是什麼,都意味著無數種與之相應的趨勢,也就是“無”。其中必有我想要的趨勢,即目標,目的,也必會有我們力求避免的趨勢,即風險。
聖人的英明,就在於把握條件,把握趨勢,使理想的趨勢成功,目標目的得到落實,而使風險得以避免。這種做法,老子稱之為常道。
因此,對於懂得了老子學說的人來說,已經發生的事實,沒有對錯好壞善惡美醜吉凶禍福的區別。這些區別,只能用於對可控趨勢的評價,但不能用於評價不可控趨勢。
在這種策略下,就不會有大悲大喜的感受了。
-
5 # 崑崙139100429
那就是懂得(獲得)了辯證思維,這就是哲學的初步。如若再深入一步探尋、深研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唯物辯證哲學眼界和心胸會更加開闊,世事會更加洞明,行事更會超脫於一般、有視野、有定見……!
-
6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一個人如果時常出現大喜大悲的情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表現!
福兮禍之所附,禍兮福之所依!宇宙的平衡,社會的平衡,人體的平衡,都是因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才能永世長存。
因此,學習道德經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就己經與道合一了。也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算是入道了,這個時候再看道德經就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一通百通了!
-
7 # 荒原牧雲
我不懂《道德經》,我想道德經裡揭示了天地自然規律自然道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根基。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猶如浩翰星空,那麼道德經就是星空裡的太陽!這個`太陽′把西方的天空都照亮了,而太陽昇起的東方還陰雲密佈,遮遮掩掩,兩千年了還不能給出正解,使它光照大地!《道德經》源於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正文化,而今的文化是被扭曲的被利用的。我想《道德經》揭示的就是天之道,天象是`⊙′,O′圓周為有形物質為陰,內心無形為陽,外體形象是內心的反映。事物皆隨心,誰的孩子都仿爹!一個公雞踩群下的蛋,孵出來雞長大了都仿`爹′!太陽是天地之心;文化是社會之心;善良是人生的太陽,是人身之心!良好,良才能好;兇惡、惡毒,惡生毒,毒則有害!一善一惡,一陽一陰。善惡陰陽是一體,我們心向善,遠物慾
-
8 # yongyu123
道_亡_猶浴小德之與江[氵毌]_修之於身其德乃貞,修之於家其德有舍,修之於郷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奉,修之天下其德乃溥_以家觀家,以卿觀卿,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可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
9 # 使用者清風細雨2020
可以這樣說,毛澤東主席曾專門對如看任何事物有都要一分為二的告誡,事物都有兩面性,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但是老子的這說法還有所欠缺,毛澤東主席講的辯證法,同時指出:有利的一面與不利的一面相互是可以轉化的,因事物的各種條件變化,有利的一面可以轉化不利了,不利的一面也可以轉化為有利了。這就是說我們在實際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事情不好解決,就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分析、研究把那些不利因素找出來並看清,搞明白,就可以解決困難,把不利因素改變為有利因素,困難就會解決。當然真正解決問題也要看那些是主要矛盾,那些是次要矛盾,其實在我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這一哲學法則都可心適用,這項工作的關建是找出有關問題的關建也就說主要矛盾的不利因素。
-
10 # 無相茶話會
你要真讀懂了,心境也許有變化,基礎是現實的碎銀幾兩滿足了你的油鹽醬醋茶。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不是讀懂了什麼,只是無奈了,心有慰藉而已
-
11 # hellonihao8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都是暫時的,所以,不必太過在意。坦然面對才是最好的態度,我們需要的,只是掌握其規律和應對方法。
-
12 # 申愚人
是:懂得了《道理經》物極必反(弱者道之行,反者道之動)的道理。得失禍福,人生之成敗。人生奮鬥之成=結果。大喜,錯了!老子警示:人生的成功,意味著道之執行,已至極端,正是人生滑向低谷的開始,實質潛藏著(失與禍)敗的危機;當戒驕戒躁,安守拙誠,戒除巧詐,克守本份以守成(守成:已得來的成果)續業。意為:老子告戒人們,在人生得福“成功之時”,當知物極必反的道理,須知懼而忌,不可放縱膨脹,加速滅亡,應當守拙(誠),安守本份多行善舉,符合道行規律,自然延續成功的事業,以確保禍福的自然行進歷程。大悲(失敗的人生),老子認為,也是錯的。老子示意:弱者道之用。說明人生之禍或失敗!是人生,正處於當下禍患之中,同時是蓬勃向上基點;現實是阻滯,但意味著向上升發的勢頭,意思是~老子暗示人們,在黑暗中要看到光明(道義:黑暗孕育光明),當不氣妥,保持信心,預見未來,激發鬥志,戰勝禍端,必然贏得人生成功,以實現道法自然的必經途徑,獲取人生成功。老子思想,精甚玄妙,實難參透,上述卑人言論,是對老子思想的心得,但未必正確,斗膽呈現,望斧正,在下恭敬笑納!
-
13 # 龍江一姐666
回答提問?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任何人會平坦一生。
面對前方的路會有很多酸甜苦辣,悲喜交加,面對得失,禍福,大喜大悲,清心寡慾就是最好的擺脫方式,只有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道德經"福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說;人生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情圓缺。
凡事必有利弊,順其自然就好!以平常心態面對一切,讀懂這些道理,值得領悟。
人生,窮也好富也好,建康就好,
老也好少也好,平安就好,
名也好利也好,開心就好。
-
14 # 使用者熱天的雪
根本不懂得什麼叫道德經的東西,從未見過,但是,不管你遇到好事還是壞事,悲也如此,喜也如此,並不會有絲毫改變。天大的魔難,也只能堅強面對,既使你的眼淚流乾,要來的始終要來,現實就是如些殘酷。魔鬼要來,單平凡人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必須要超越三界之外。才有機會獲得自由,否則,就只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盡熊熬,永無寧日。給螞蟻蛇蟲一般,誰也不會憐惜,哪怕你在大道中橫衝直撞,腿腳再快,也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存在,只平空一腳踏來,便將你踩得粉身碎骨。仔細想來,平庸的人也跟螞蟻差不了許多,自以為有天大的本事,怎經得被人輕輕一捏,臨死時方知息己並沒什麼本事,怎奈反悔已遲。恨只恨天意如此,人,終不能與天作對。
-
15 # 原來易經簡單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辱,得寵就是受辱,小李子要得到慈禧的寵愛,必須跪下來親慈禧的腳趾,受辱。丁副官一直受到大元帥的提拔,他也要每天承受大元帥恣意的辱罵,得寵也受辱。
貴=大患,得貴而受封,驕傲之氣容易遭人嫉妒而致禍患上身;獲得勳章獲得大位之人,殊不知躲在後面伺機而動扳倒他的人有多少。
四十年前我是小學老師,就向我學生說,我不是好老師,也不是壞老師,我是老師,盡老師之責而已。
當一位和尚講道,講畢而全場鼓掌稱讚,這位和尚不免微笑而露出一絲喜傲之心,那麼,他所修的道已經全無了。
平常心,大家都會講,特別是面對重要的選擇、選舉、升遷等,只要口中講平常心,心裡面就是波濤洶湧而忐忑不安。
所以,行為如常,不喜不悲,不說只做習慣之事,才會接近平常心,也才不會得禍。
-
16 # 盧王瑤臺
老子的《道德經》有這樣一段原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這段原文告訴我們:你認為是禍害的,然而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你認為是幸福的,災禍卻藏在它的裡面,而這一切誰又能知道呢?
大家都聽過“塞翁失馬”的故事的吧,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塞上有一個老翁養的一匹馬忽然走失了,鄉鄰們知道後,都來看望他,大家本以為塞翁非常著急,可看到情況完全出乎村民的預料,塞翁正悠閒坐在炕上,對來看的鄉鄰們說:“走失了一匹馬,也許正是好事呢。”,鄉鄰都認為,塞翁由於馬丟了,急的講話都錯亂了。三天後,讓大家想不到事情發生了,塞翁的馬回來了,而且帶回了另一匹良馬。這一次,鄉鄰又紛紛來道賀,然而這一次又說了讓鄉鄰聽不懂的話:“這不一定是好事,也許反倒是壞事呢!”半個月後,他的兒子騎那匹良馬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這一下鄉鄰不再懷疑塞翁的話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是得還是失,遇到是福還是禍,我們都要坦然面對,調整自己的心態,不以物喜,而不以己悲。現實生活中,因為不能很好把握得失禍福的人真不少,這些人沒有真正理解《道德經》的禍福轉換關係。
現實生活中,有些小富之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得與失、福與禍的關係,他們往往把持不住手中的財富,手上有兩個閒錢開始不認識自己了,自己姓什麼都不知道,賭博、找小三、吸毒,總之,世間不能做的壞事,他們都儘量去嘗試一下,最後落得個家人破妻走,人財兩空的地步屢見不鮮。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我想,這些人如真懂重《道德經》的真經,他們也不會幹出這些蠢事。 我們要追求的生活方式: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
17 # 策馬奔騰娟子
道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只是為了尋找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見,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後都被證實是正確的。。。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瞭解了道就能夠明白世間的奧秘!!!難悟!!!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有些沒有道理,你學道德經有了心得改變了心境,卻去問別人是怎麼回事?問別人你是懂了什麼道理?不知你的心得從何而來,不再大喜大悲的心境又是怎麼得來的。這一切不是該你來介紹的嗎?
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很多的感悟可以達成那種效果。
比如,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可以使人懂得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包含有好壞兩個方面的。禍也好,福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只是我們看到的或者是感受到的表面現象而已。沒什麼值得大喜大悲大驚小怪的。由老子的陰陽互根也可以得出同樣的效果。還有以中為度,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寡慾清心,無為而無所不為,等等等等。任何一種心得任何一點開悟任何一絲明慧,都可以達到那種得失禍福悲喜不動於心的效果。
其實,對於老子的道德經,我覺得關鍵不在於學習而在於修煉。不是去琢磨裡面的文字,揣測其中的道理。而是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進入到那種境界當中。最好是進入老子的思維老子的心神老子的狀態當中,跟老子一起去進入去體會去感悟道的規律。並在這種體悟感受中體察自己的內心和身體的動態,去找到自己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