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影視作品濫用並且錯用題主提到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對此可謂是怨念頗深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的是人如果不修養自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這裡的“為”,即修煉,修養。 我還想說兩個典型的成語(詞語)錯用例子。 錯用物件型:“對牛彈琴” 很多人面對不開竅的對話者,會惱羞成怒地丟上一句“我真是對牛彈琴啊!” 句子裡還要重讀“牛”字以表示對方確實是個結結實實的大笨蛋。——然而,你知道嗎?實際上對牛彈琴這個詞本身並非是貶低牛的愚笨,而是嘲諷彈琴者拎不清,把牛作為演奏的物件。 正確用法例句:“他是個大老粗,怎麼跟他談藝術,你這不是對牛彈琴嗎?” 將錯就錯型:“空穴來風” 一聽到“空穴來風”這個詞,我相信很多童鞋會立馬把它和“謠言”之類的聯絡在一起。 我們知道,在語言的發展中,有很多詞的詞意發生了改變。“空穴來風”就屬於意思變得完全相反了的那一類。 其原意其實大致是“某事(某現象)是有來源有根據的。”去查詞典會看到,這個詞出自宋玉的賦。但我個人更喜歡某版本的成語故事——話說有個小山村,一到晚上,就聽到有“鬼叫”,村民害怕得不行。後來才發現,原來山上有塊大石頭,上邊兒有個洞,特別招風,風一吹過就“嗚嗚嗚”地響。 也不知是不是該怪這個詞畫面感太強,特別容易望文生義。大家都當成“流言散步開來”去使用,漸漸的,詞意呢就發生了轉移,詞典也被迫修改了這個詞的用法。這裡也就可以看出語言學的特殊性,如果大家都用的是錯誤用法,就沒有必要揪著不放,因為語言文字和理科的東西不一樣,說到底還是拿來給人用的,對錯不是永恆的。 其實這種因為太多人誤用而轉變的字詞非常多,這也屬於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望文生義”型: “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個詞,在下從知乎上發現過好幾次誤用的例子。具體語境比如某題主提問“男友人挺好的但是窮要不要繼續在一起”,然後題下答案“還是分吧貧賤夫妻百事哀”云云。 這裡把該成語作“夫妻因為貧賤所以做什麼都不開心”解,可以說是毫無道理的,完全是因為望而生義。我們稍微想一想也應該知道,“貧賤夫妻”並不是幹什麼都“哀”得不行,另外,因為貧窮而拋棄配偶,更是完全不符合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取向,不然怎麼會有更有名的一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這句話出自元稹的《遣悲懷》。意思大概是,(對亡妻)因為我們一起度過了清貧沒有地位的歲月,所以每當想起以往種種,都感覺格外的悲傷。在生活和學習中,其實到處都可能有這些不明顯的離譜錯誤。這些錯誤歸根於不負責任的媒體作者不加學習考證,僅僅為了增加一點所謂文采,或純粹為了裝X而亂用詞語和俗語。大家寫作時可不能抱著那樣的心態,不然可就“貽笑大方”了(加引號其實是是因為“貽笑大方”這個詞也比較容易用錯)。最後歡迎各位的指正。並對點讚的小夥伴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路影視作品濫用並且錯用題主提到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對此可謂是怨念頗深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的是人如果不修養自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這裡的“為”,即修煉,修養。 我還想說兩個典型的成語(詞語)錯用例子。 錯用物件型:“對牛彈琴” 很多人面對不開竅的對話者,會惱羞成怒地丟上一句“我真是對牛彈琴啊!” 句子裡還要重讀“牛”字以表示對方確實是個結結實實的大笨蛋。——然而,你知道嗎?實際上對牛彈琴這個詞本身並非是貶低牛的愚笨,而是嘲諷彈琴者拎不清,把牛作為演奏的物件。 正確用法例句:“他是個大老粗,怎麼跟他談藝術,你這不是對牛彈琴嗎?” 將錯就錯型:“空穴來風” 一聽到“空穴來風”這個詞,我相信很多童鞋會立馬把它和“謠言”之類的聯絡在一起。 我們知道,在語言的發展中,有很多詞的詞意發生了改變。“空穴來風”就屬於意思變得完全相反了的那一類。 其原意其實大致是“某事(某現象)是有來源有根據的。”去查詞典會看到,這個詞出自宋玉的賦。但我個人更喜歡某版本的成語故事——話說有個小山村,一到晚上,就聽到有“鬼叫”,村民害怕得不行。後來才發現,原來山上有塊大石頭,上邊兒有個洞,特別招風,風一吹過就“嗚嗚嗚”地響。 也不知是不是該怪這個詞畫面感太強,特別容易望文生義。大家都當成“流言散步開來”去使用,漸漸的,詞意呢就發生了轉移,詞典也被迫修改了這個詞的用法。這裡也就可以看出語言學的特殊性,如果大家都用的是錯誤用法,就沒有必要揪著不放,因為語言文字和理科的東西不一樣,說到底還是拿來給人用的,對錯不是永恆的。 其實這種因為太多人誤用而轉變的字詞非常多,這也屬於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望文生義”型: “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個詞,在下從知乎上發現過好幾次誤用的例子。具體語境比如某題主提問“男友人挺好的但是窮要不要繼續在一起”,然後題下答案“還是分吧貧賤夫妻百事哀”云云。 這裡把該成語作“夫妻因為貧賤所以做什麼都不開心”解,可以說是毫無道理的,完全是因為望而生義。我們稍微想一想也應該知道,“貧賤夫妻”並不是幹什麼都“哀”得不行,另外,因為貧窮而拋棄配偶,更是完全不符合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取向,不然怎麼會有更有名的一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這句話出自元稹的《遣悲懷》。意思大概是,(對亡妻)因為我們一起度過了清貧沒有地位的歲月,所以每當想起以往種種,都感覺格外的悲傷。在生活和學習中,其實到處都可能有這些不明顯的離譜錯誤。這些錯誤歸根於不負責任的媒體作者不加學習考證,僅僅為了增加一點所謂文采,或純粹為了裝X而亂用詞語和俗語。大家寫作時可不能抱著那樣的心態,不然可就“貽笑大方”了(加引號其實是是因為“貽笑大方”這個詞也比較容易用錯)。最後歡迎各位的指正。並對點讚的小夥伴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