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燦倫

    可是,我不想深入回答這類問題,我只是簡單說幾句。為什麼呢?是因為這幾點原因:

    1、這類話題屬於特別敏感的話題,國家都認可了,已出巨資為他的以“量子糾纏”為理論基礎研發了“量子通訊”技術,併為他發射了“墨子號”衛星。你能咋地?

    2、他在西北某地的地面上,向這個衛星發射的兩束“糾纏”著的鐳射,宣佈“實驗獲得圓滿成功”。新聞釋出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你又能咋地?

    3、這可能是出於某種需要,需要有這麼一個人,需要有這麼一點能“轟動世界”的東西,在關鍵時刻轟動世界。這就是他的最大貢獻,至於有沒有實際的作用,是後來的事情,已經不重要了。

    4、回答這類問題的人可多啦,特別以方舟子為代表的大伽人物,還有吉林大學的曲昭偉教授,他們的觀點和立場,我都是很贊同和支援的。可是這些立場都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的,這些聲音都出自非官方,聲音小,力量弱,官方聽不到,聽到了也當作沒聽到。你又能咋地?

    5、量子力學基礎理論雖有百年了,它本來是塊金子,但哥本哈根學派把它帶進垃圾堆裡了,渾身潰爛漏洞百出奄奄一息。在它身上長出的“量子糾纏”,很多人把它當作累累碩果,我看它只不過是從垃圾堆裡生出的一棵蘑菇,看起來很美麗,過不了幾天,它就會腐爛消失!

    6、舉個例子,“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設想的一種物質,後來認為它是光傳播的媒介,它必須無處不在,必須既是最軟又必須是最硬,必須是最重又必須是最輕。再後來,邁克爾-莫雷實驗徹底的否定了以太的存在,隨後出現了相對論。

    7、對比看看,量子力學理論的微觀世界,它既是粒子的又是波的,波不是真實的波而是一種數學意義的“機率”,粒子(或波)的位置和速度(或動量)不能同時確定,某時刻的能量不能確定,波在觀察時會瞬間“塌縮”,兩個“相關”的量子分離很遠但又“糾纏”在一起……玄而又玄的東西,和“以太”又有什麼區別?順便也提一下“暗物質”、“暗能量”,它的命運會怎麼樣,自己去想吧看吧!

    8、看到了麼:一個理論中,如果有一個不可思議的玄乎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肯定不會真實的存在,而是那個理論錯了!!!

  • 2 # 九維空間

    量子糾纏的存在已經經過了多次實驗上的證實,而且都是物理學界公認的結果。

    貝爾不等式實驗就是用來證實量子糾纏存在的。該不等式由物理學家約翰貝爾在1964年提出。貝爾發現如果存在局域的隱變數理論(符合愛因斯坦局域實在假說),那麼測量兩個間隔除以測量時間大於光速(即類空間隔)的粒子,它們之間不會發生任何聯絡,行為都是事先決定好的,應該符合經典的機率限制。這樣就可以推匯出一個不等式,測量量子糾纏的結果如果符合該不等式,那麼非局域的量子糾纏就不存在,局域的隱變數理論是對的,否則如果實驗違反上述不等式,那就可以排除隱變數理論,確認量子糾纏的存在。

    1982年,第一個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橫空出世。得益於鐳射技術和單光子探測技術的發展,法國物理學家阿斯派克(Alain Aspect)領導的小組利用量子光學方案,在實驗上明確地觀測到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結果。隨後以蔡林格(A. Zeilinger)組為代表的世界上很多團隊做了一系列實驗,都明確地違反了貝爾不等式。至此實驗已經宣告了局域性隱變數理論的死亡,證明了量子糾纏的存在。

    但科學總是吹毛求疵的,物理學尤其嚴重,任何一個導致影響結果可靠的小漏洞都不能放過。過往的一系列檢驗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可能存在兩大漏洞:

    1、探測效率漏洞。如果單個光量子的探測效率太低,將導致漏掉太多光子計數,剩餘的計數太少,會使得結論變得不可靠。因此需要提高單光子探測效率到83%以上。

    2、局域漏洞。即兩個探測器要分開距離足夠遠,而且探測糾纏光子的時間間隔要足夠小,使得距離除以時間間隔要小於光速,這樣就能確保在探測過程中,探測器之間不會透過隱變數來通訊,商量好測量結果。

    2015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透過兩個探測器相距1.3公里的類空實驗,同時解決了這兩個漏洞,得到了違反貝爾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結果,稱為“無漏洞貝爾不等式檢驗”。這個實驗代表物理學家們已經在最吹毛求疵的嚴格條件下證實了量子糾纏的存在。

    如今貝爾不等式檢驗的實驗已經走出實驗室,向著更遠的距離進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團隊走在了世界的最領先位置,在2016年8月成功發射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7年該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在2000公里的星地距離上利用量子糾纏分發得到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結果,即證明量子糾纏在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離上依然存在。

    補充: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專業課程,門檻很高。民科們的智商水平太低,不可能學明白,那你們還是活在自己虛幻的世界裡吧,在那些世界裡沒有量子糾纏,你們才可以盡情撒歡。但不要用你們的愚蠢汙染現實世界。

  • 3 # 董加耕

    量子糾纏問題,可以說已經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愛因斯坦等人提出量子糾纏問題,並與玻爾進行論戰,第二階段是貝爾給出了一個不等式,使量子糾纏問題可以透過實驗來裁決,第三階段就是實驗驗證。最早進行量子糾纏實驗的人好像叫阿斯派克,好像是個法華人,試驗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的,記不清了,有興趣可以去百度。後來,又有人不斷的對試驗進行改進,包括潘的試驗,使糾纏的距離增加,或產生多粒子糾纏。試驗者肯定是進行了某些試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試驗結果,這個無法否認,但這些試驗結果究竟說明了什麼,可能是個問題。

    許多科普文章極不負責,根本就沒有講清楚愛因斯坦本來所講的量子糾纏。將一雙手套中的一隻送到一個地方,另一隻送到另一個地方,如果你在一個地方開啟包裝,發現是隻左手套,那你也就同時知道另一地方的那隻手套是右手套。這是量子糾纏嗎?這不是!量子,在你沒有觀測它之前,處於一種狀態不唯一、不確定的疊加態,即在你未開啟包裝前,包裝盒中的東西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唯一的左手套,而是左手套與右手套的疊加態,就像薛定諤的貓,在你沒有觀測它之前,它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態。你一旦開啟包裝盒觀測它,它就立馬坍縮為一個確定的、唯一的左手套,而不再是左右手套的疊加態。同樣,另一個地方的那個包裝盒中,也不是一隻右手套,而是左右手套的疊加態。但是,你一旦觀察你這邊的手套,使它由不確定的疊加態,坍縮為明確確定的、唯一的左手套狀態,那另一個地方的手套狀態也就同時被確定了,那它此時就不應該再處於左右疊加態了,而應該同時由疊加態坍縮為確定態,由左右疊加的手套轉變為唯一確定的一隻右手套。

    愛因斯坦並不同意量子在人的觀測前處於一種疊加態,但觀測會導致疊加態坍縮為確定狀態的說法,愛因斯坦認為,如果這個說法是合理的,則必定存在超距作用。當你觀測你這邊的手套,使它由疊加態坍縮為唯一態時,除非你這邊的手套超距的傳送資訊給另一地方的另一隻處於疊加態的手套,告訴它“我已坍縮為左手套了,你也立馬坍縮為右手套吧”,才能說明另一地的手套為什麼沒有觀測,也會同時坍縮。你這邊的疊加態的坍縮,是由人的觀測引起的,而另一地的疊加態的同時坍縮,沒有觀測,沒有外界影響的坍縮,是由超距的量子糾纏引起的。

    玻爾認為,在你觀察前,兩個地方的兩隻手套,不論它們相距多遠,描述它們的波函式是唯一的一個波函式,你的觀察使波函式坍縮,是整個波函式的整體坍縮,所以,無論兩隻手套相距多遠,只要你觀察了你這邊的手套,使它由不確定狀態轉變為確定狀態,則另一地的另一隻手套,也就必定同時由不確定狀態轉變為確定狀態了。

    從玻爾與愛因斯坦的爭論中,可以看到,他們都認為,量子糾纏的實質,是兩個地方的疊加態的坍縮,是同時進行的,但一個地方的手套狀態的坍縮,是由人的觀測引起的,而另一個地方的同時坍縮,或同時由不確定狀態轉變為確定狀態,不是由人的觀測引起,而是自發的,其實也不是自發的,是由量子糾纏,或玻爾所說的整體性引起。他們都認為,坍縮後,一個為左手套,另一個為右手套。坍縮後的兩個地方的手套狀態,其關聯程度,是完全相同的,這種關聯,是由“一雙手套必定是一左一右”這個定律所確定的,這個定律,在量子力學中,還是在經典理論中,都是承認的。也就是說,玻爾和愛因斯坦都認為,不論按量子力學,還是按經典理論,對兩個地方的狀態之間的關聯程度的測量,應該得到完全相同的測量結果。但不知為什麼,在貝爾那裡,卻變成了按量子力學和按經典理論計算,得到的關聯程度卻完全不同?

    退一步講,即使貝爾的推論成立,但要驗證貝爾不等式,需要對大量的糾纏粒子對進行測量,因為這個不等式是一個統計結果,對一對具體的糾纏粒子,你仍然不知道它們之間究竟有沒有糾纏。你最多隻能說,在這些大量的粒子對中,其中有一些粒子對是相互糾纏的。但是,為什麼有人敢宣稱,他測量出了單個粒子之間的糾纏?如果對於一對具體的粒子,它們之間究竟有沒有糾纏無法認定,那基於量子糾纏的許多應用,可能就都有問題。

    我認為,量子糾纏,在量子力學標準解釋的語言下,是無法實驗驗證的。你怎麼才能知你沒有測量的那個粒子究竟有沒有因糾纏而使狀態坍縮?你不測量,你就無法知道它究竟有沒有坍縮,而你若進行測量,你又怎麼區分它的坍縮,究竟是因糾纏引起,還是因你的測量而引起?可以看出,不論這種糾纏有沒有超光速,都無法實驗驗證。

    量子糾纏實際上是無法測量驗證的。

  • 4 #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真正從1公里的範圍內做實驗,都還沒有證實糾纏粒子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態,就去忽悠可在無窮遙遠距離上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態,還是無力到達後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態,這屬於吹牛。相距1公里的兩個糾纏光子,他們認為可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態,卻還要依賴十萬人參加的貝爾大實驗去驗證量子糾纏的真實性,去證實愛因斯坦定域論錯了,無水平的忽悠。糾纏光子一坍塌,非定域論瞬間變成定域論,不確定性瞬間變為確性,違反了現代量子力學不允許定域論和確定性。強鐳射透過晶體反射,二個方向的偏振上下旋,反射至目的地,他們認為是量子糾纏,那只是隨機產生糾纏光子,隨機產生量子資訊。兩個光子是否可糾纏,但兩束暗淡的光子忽悠也稱為量子糾纏,他們就是用的暗淡光子做金鑰。在量子糾纏問題上,愛因斯坦不承認量子糾纏,說上帝不會擲骰子。現代量子力學家們說太難了,根本就不懂,還立了多少個專案,邏輯說不過去。一束強鐳射透過晶體反射,傳到二個方向的非均勻磁場偏振,具備了上下旋後,繼續反射出去,就被認為是量子糾纏了,不符合愛因斯坦猜測的量子糾纏,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客觀上在1公里範圍內的實驗還沒有面世,就用十萬人的貝爾大實驗去驗證愛因斯坦的定域理論錯了,別有用心。要說上下旋發射光子,上下旋巳處於統一態了,發射後還保持短暫的統一性(只是短暫的),上旋1,下旋0直接發信息,比經典通訊差,沒必要。要解決量子糾纏,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量子這個概念問題。

    電子是能量子,但它是由夸克組成的。黑體輻射的能量是黑體體內高能微觀粒子運動形成的,能量離開了高能微觀粒子就不客觀了(實際上一切物體都具有吸能,放能特性,只是黑體吸能和放能的程度不同罷了)。粒子攜帶能量才能克服阻力而運動,微觀粒子組成宏觀物體,一切微觀粒子具有質量不宜否認,不然宇宙就是虛無的。科學界對光子還認識不清,量子糾纏主要是研究光量子的,光子才是關鍵所在。量子到底是什麼?就是光量子,其它量子並不重要,電子糾纏不存在,不能改變墨子衛星發射強鐳射的事實。一束光子和一個光子有什麼不同,數量不同,運動時的阻力不同。人為給能實現量子糾纏,怎麼就糾纏出巨能,不能大於給於糾纏的能量,也不能違反阻力規律,無力到達改變對方的存在態。數學也挽救不了神奇的量子糾纏。他們認為糾纏甲光子改成01101010資訊,糾纏乙光子在無窮遙遠處瞬間被遙控改變為10010101資訊,卻不需要力的到達,不符合攜帶能量的目的是要克服阻力,宏微觀運動都是有阻運動。現在又反過來了,說金鑰是少光子傳輸,不是量子糾纏,也不存在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態,開個玩笑而已。一束鐳射偏振上下旋反射出去是隨機資訊,客觀上就稱為資訊,屬超光速前題下攜帶的資訊,不能辯解說超光速沒攜資訊,無阻力存在不存在,有阻力存在就是資訊,有物質運動就是資訊。

    認為接近單光子頻率和靈敏度就稱為單光子是不嚴謹的科學態度,單光子技術用世界最先進的儀器也辦不到,無非是對儀器裡運動的光子計算出的單光子,在光子質量未知的前題下,怎麼就認為發射的是單光子呢?認為離蠟燭亮點1.6公里處就是單光子了,離燭光3公里就是<1的光子不科學。無非是一束暗淡不可見光子游戲而已。當敵方還不知情的前題下,可用於金鑰分發,但不是用的糾纏原理。一旦敵方弄清楚真相後,有可能早巳知曉,當戰爭來臨時就會敗得很慘。

    一會說金鑰分發是利用的單光子原理,一會兒又說還是糾纏單光子發射,量子糾纏在客觀上就是利用一束暗淡不可見光偏振上下旋原理,既不能發射很遠的距離,比經典通訊差得遠。量子糾纏在客觀上是不成立的,是天時地利都佔著的天大騙局,有水平有能力還會行騙嗎?單光子攜帶能量甚微,沒有什麼神奇之處,神奇之處是吹出來,用望遠鏡觀察不到單光子。騙子有幾個特點,一,還處在實驗階段就說已成功了。二,高高在上,總帶神秘色彩。三,吹得天花亂墜,一戳就穿幫。四,在大學基礎上多讀了幾年唯心的書,不知天高地厚,總把矛頭指向民科。五,總離不開純數學的推導,幾個實驗基礎垮了,就謎霧重重,一片空白。六,只會用接近單光子的靈敏度忽悠世人。單光子存在時間極短,發射不了多少距離,吹得活靈活現。客觀上不管用什麼最先進的儀器去操控單光子,人眼操控不行,先進觀察儀和望遠鏡被空間不可見光阻擋也不行,要成像是幾億光子以上,單光子只能被吸收,還怎麼能在客觀上操控呢!只有神棍做得到,實際上是操控一束暗淡光子忽悠忽悠唄。墨子號停止發射強鐳射脈衝資訊,金鑰就在客觀上消失了,這就是經典通訊的最好證據。從地面發射強鐳射脈衝資訊到墨子號晶體上,透過偏振上下旋反射至目的地,那是隨機資訊。鐳射本身就是光子束,一個脈衝一個光忽悠誰!

  • 5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對於任何宣稱“量子糾纏”被證實的實驗,我想提出如下問題……

    就問你一個問題……你能直接確定發生了“量子糾纏”嗎?……能確定具體的“量子糾纏對”嗎?……還是透過所謂機率“算出來”,結論是“應該”發生了所謂“量子糾纏”?

    說實話,還真不知道你是如何設定“前置條件”……並據此判斷“估算出”……發生了“量子糾纏”?……

    就我所知,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確定哪一對量子確實發生糾纏了……

    另外,請宣稱證實者提供實驗報告……讓別人重複驗證……而不是什麼期刊發表的論文,那個永遠不算數……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如果認為需要保密,也沒關係……可以請相關的保密單位去驗證……總不能只是你一個實驗室自說自話吧?

    畢竟,國家是幾百億投資方……應該有權力知道真實的進展……而不是忽悠……是不是呢?令人肅然起敬的“科學技術大學”……?

  • 6 # 譚宏21

    物質都會形成有結構的拓撲體系。只要是這種拓撲形式,它必然具有自洽性,包含有對稱、守恆、完備屬性。可以說,物質的時空拓撲體系中包含幾個對稱、守恆屬性,它就是幾維的。拓撲空間在三維以下可直觀幾何上理解,三維以上就不能直觀理解了。

    微觀世界的量子拓撲體系是以其對稱、守恆屬性都是量子化的為標誌。量子拓撲上的狀態空間,或叫機率空間,或叫資訊空間也是量子化守恆的。例如,電子繞原子核運動而形成的狀態空間,或機率空間,或資訊空間,是以電子僅以一定的機率,出現在原子核外空間的能級軌道上,能級間的空間是電子無機率,或不可達空間;整個原子核外的一定空間上,電子存在或出現的機率是守恆的,是1或100%機率,或叫資訊量子化守恆的。當原子產生拓撲形變時,其資訊空間也就產生了形變,但其量子化守恆依然存在。

    所謂量子糾纏,實際上就是以某種晶體的晶格做為量子光柵或柵格;將兩個或n個光子或粒子,透過晶體量子光柵後,就形成了類似原子核外電子一樣的量子干涉拓撲體系。只不過原子的量子干涉譜是圓形的、球形的、橢球形的,甚至螺線形的,而通常的量子干涉(譜)空間是“平板”的而已。實際上,微觀世界,量子干涉和量子糾纏都是普遍的,沒有量子干涉和量子糾纏反而不正常而奇特!實際上,只要有約束存在,比如,原子核、量子柵格,則量子拓撲空間,其機率,或狀態,或資訊空間就量子化了!

    晶格量子光柵把2個或n個光子(粒子)“擰成”,或形成了一個量子拓撲體系。這樣,這2個或n個光子(粒子)的狀態空間,或機率空間,或資訊空間就守恆了,他們之間的狀態變化就“聯動”了,或叫守恆關聯了,即使當其拓撲形變時,比如,一個留在本地,一個運動到遠處,他們之間的狀態變化也是關聯,或聯動變化,這就是量子糾纏現象。

    量子糾纏最好的驗證,就是不測回波的量子雷達。將糾纏雙光子之一發射到空中去碰撞目標,另一個保留在本地,形成纖維叢狀態。當天空中的糾纏光子碰撞到目標而發生狀態改變時,本地保留的那個狀態將聯動改變。這樣它就會從纖維叢狀態“解耦”出來,從而就探知到空間的目標。

  • 7 # 聊天選手九段

    分子原子自動跳躍有時候是不需要能量的,這是因為環境所謂的干擾造成的,但是這個環境干擾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分子原子他們是在一個自個的空間裡,你就是把分子原子砸個稀巴爛,他自個兒很快就會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自個的空間,有的是在冷環境,有的是在熱環境,比如蒸饅頭吧,麵粉 已經是很細很細的啦,但蒸出的饅頭又大又香。分子原子不規則運動,兩個以上的原子分子就會形成不規則慣性運動,為什麼要兩個以上呢?它們之間是相互碰撞的,是因為兩個的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狀態不一樣自然就會形成慣性運動,一個狀態接著一個狀態中,比如燒開水吧,溫度越高,冒的氣就越多,水分子很快就找到自己的新環境。

  • 8 # 原創物理研究

    量子糾纏是對微觀粒子全同時稱性波函式的誤解。量子力學基本原理中,根本沒有什麼糾纏的概念,有的只是全同對稱性。微觀粒子與宏觀物體不一樣。比如兩個電子是不可區分的,但兩個雞蛋可以區分。由此就導致統計規律發生變化,使得微觀粒子的波函式必須有交換對稱性。因此我們既可以說a粒子在1處,b粒子在2處,也可以說a粒子在2處,b粒子在1處。這只是說明量子統計與經典統計不一樣,根本不存在對a粒子的測量改變b粒子這種鬼魅的東西。現在的量子糾纏的說法完全變味,純屬那些不懂量子力學的人胡扯。

  • 9 # 彭曉韜

    據我所知,目前沒有一個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的存在,只停留在思想實驗中!按照量子力學自己的說法,是不可能用實驗驗證的!因為即使產生一對糾纏態的量子,你未測量前也不能肯定它們處於糾纏態,但你一測量,糾纏態破壞了。你就不可能讓它們做後續事情了!再者,量子一般為高速運動的粒子且同類粒子不計其數,不可能同時在兩處對其測量。你無法判定哪個對應哪個,時間上也難以同步!最重要的是,無論何種量子都受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作用,而任意空間的萬有引力和電磁場均不相同,既然測量會使量子態塌縮,為何不同處的場不會使其塌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瑞典賽混雙決賽,伊藤美誠比賽時捂臉仰天,劉詩雯舉手友好示意。當時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