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譯文: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大修孔廟,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文章主旨: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譯文: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大修孔廟,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文章主旨: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