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
2 # 狼主1970
劉備帝室之胄,支脈世衰,境與民同。少知其身而蒙大志,織蓆悉解乾坤經緯之道;販履更明人生苦難之艱。求存市井,深諳百姓疾苦;風雨飄搖,盡知家國多難。天下為吾土,百姓為吾民,濟貧問苦,語溫而淚達,事未舉而能和眾心,情之致也!
備昭帝室之胄,身如賤民,大幟初張,何籠天下智勇之士?明心曲,匡扶漢室;拋真情,約為兄弟。古之有言,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備言暖守禮,素著仁義之風,遂得民心,情勝也!
兵敗渡江,民有願從之心,備有相攜之意,雖身有數危,而不忍相棄,妻兒與民同行,妻離子散之時,情真可昭日月,有道之情偽者,備真大偽似真耶?
操與備較智勝也,身出非正,少逞狡智,得其城雖不至害民,與備較之,民之樂從可判矣!
販履織蓆未可輕
民生疾苦入襟中
親如手足天下計
赴死桃園古今情
-
3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當然不是逼迫的,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待人很仁義。當年徐庶第一次見劉備的時候,就說:“吾自潁上來此,聞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可見使君之仁德及人也。”的確,和曹操相比,劉備因為自身的不足所以很仁慈。
另外曹操在攻打徐州的時候,因為是替父報仇,所以未免過於殘暴。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擊(陶)謙,破彭城傅陽。(陶)謙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陶)謙者皆殲。(《後漢書·陶謙傳》)
-
4 # 秦野雁
得民心者得天下。爭天下階段,尤其是在創業之初,大家都注重自己的名聲,會想方設法的為百姓著想,甚至會幫助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主要目的是贏得民心,為自己的創業團隊獲取更多的支援率。
劉備剛開始時,只有關張依附,十分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劉備雖然不愛讀書,但是得民心這個道理他是清楚的,他用行動向世人證明他的愛民之心。所以他每到一地,播仁德,布仁義,施仁政。無論是在徐州,還是在新野,還是在其他地方,都受到百姓的擁護,他在得民心方面做的很有效,很成功。
攜民渡江,主要出自《三國演義》,是說劉備為躲避曹軍追殺,帶領自願跟隨的百姓一起離開新野逃亡的過程。在攻擊樊城之前,曹操遣徐庶到樊城勸降劉備。他是這樣說的:“……如肯來降,免罪賜爵,若更執迷,軍民共戮,玉石俱焚。”在以前打仗,很多時候都會勸降在先,以示仁義至盡,如不聽,非要用最後手段攻城,那麼城破之後大多都會屠城的。受禍害最深的還是百姓。
劉備為了不使百姓為了自己而遭受擄掠,才攜民逃亡,甘願和百姓同敗。看到新野樊城兩地的百姓們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江,哭聲不絕的慘狀。他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說完,像曾國藩那樣欲投江自盡,當然,有左右在,是不可能讓他跳下去的。
人之初,性本善。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身居其中的都會動情。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動婦人之仁,劉備做的已經是很不錯了。
-
5 # 恬然滋味
漢末什麼精貴?人口。
所以,劉備有動機脅迫民眾搬遷。
那麼,十萬百姓是脅迫的嗎?
應該不是!
為什麼?
首先,劉備“廣施仁義”,勤政愛民這個基本面是肯定無疑的。得民眾擁戴。
其次,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殺戮重。這個應該也是廣為人知。民眾對曹操有恐懼。
最有利的證據在於,劉備及家人一路和百姓同行。這個風險有多大看結果就知道。千萬別說劉備不能預知危險。這是真心的患難與共。事實說話。
所以,結論是百姓真心追隨。劉備真擔當。
-
6 # 讀史坊
不是,劉備的仁義人盡皆知,老百姓是聽了劉備的名聲,自願跟隨大軍,這才有了劉備攜民渡江的故事。
劉備的仁義在《三國志》中有兩個故事可以說明。第一個是用行動感化殺手。劉備因為戰功做平原相時,同郡有個叫劉平的,覺得自己身份比劉備低,咽不下這口氣,就找了個殺手去刺殺劉備。殺手假裝投靠劉備,結果在劉備那裡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且他看到,凡是投靠劉備的,都得到很好的照顧。殺手被感動了,不但沒有執行自己的任務,還告訴劉備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目的,然後帶著愧疚離開了。
這個故事中,劉備用現身說法證明,他求賢若渴,對待人才那叫一個仁義。如果不是劉備的仁義,殺手不會被感動。
第二個是帶十幾萬百姓逃難。曹操在後面追,劉備帶十幾萬百姓一起逃難,以每天十幾里路的速度行走。這哪裡是逃難,簡直就是旅遊。可是,後面的追兵不會等啊,有人勸劉備捨棄百姓自己先逃,劉備把頭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說,成大事要以人為本,這些人來投靠我,我怎麼能扔下他們不管呢?
國家以民為本,劉備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對於投靠他的百姓,他寧肯放慢速度,也要帶著一起走。
-
7 # 南門太守
劉備攜民渡江,老百姓是自願跟隨大軍的,劉備既便想脅迫也沒有這個能力,因為老百姓有十幾萬人,而劉備身邊也就兩三千人。
但是,劉備中途不放棄大家非要一路同行,目的卻並非他所說的“以人為本”這麼簡單,背後有著不易察覺的隱秘動機。
首先,還原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劉備還幻想劉琮能全力對抗曹操,如果那樣,他願意與劉琮一起死守荊州。但劉琮已決定投降,卻沒有及時通報劉備,劉備還矇在鼓裡。
劉備當時駐紮在樊城,與劉琮所在的襄陽只隔了一條漢水。等曹操過了新野,離襄陽、樊城不遠了,劉備才知道訊息,劉備又怒又急,趕緊從樊城撤出,向南行軍,對外聲稱要去搶佔江陵。
江陵就是現在的荊州市,這是劉表的後勤基地和水軍基地,曹操聽說後,也不去搞襄陽的入城儀式了,把受降事的交代給其他人,親自率領一支數千人的精銳騎兵去追擊劉備。
曹操的騎兵很厲害,其中最精銳的是虎豹騎,個個百裡挑一,曾創造過斬殺袁紹的長子袁譚和烏桓首領蹋頓的輝煌戰績,曹操每逢大戰必帶上這支隊伍,現在要追擊劉備,自然帶的也是這支鐵軍。曹操率領虎豹騎行軍速度很快,“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當時這是行軍速度的極限。
劉備率領的南逃隊伍行進速度是多少呢?每天只有十多里,這沒有誇張,而是史書裡說的,逃命為什麼還這麼慢悠悠呢?是因為劉備的隊伍太龐大,一路上不斷有向南逃避兵災的荊州百姓加入,人數很快多達10多萬。
人數不少,可惜這是一支沒有戰鬥力的隊伍,有點像黃巾軍遠征,家屬、百姓、逃亡的地方官吏,什麼人都有,夾雜著各式各樣的車輛,有數千輛之多,這樣的隊伍行進起來只能用蠕動來形容,“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其次,看一下劉備脫險的過程。有人看到這種情況,向劉備建議:“現在我們人數雖多但能戰鬥的人少,如果曹軍殺到,如何迎敵?應該加快行軍速度儘快趕往江陵。”
這個建議有一定道理,如果要搶在曹操之前到達江陵,就不能再帶上眼前這些官民百姓。但是,劉備能接受這樣的建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以人為本”這幾個字如今已耳熟能詳了,據說最早就是劉備在這種危急情況下說的。
劉備難道不知道虎豹騎正急速向這裡靠近嗎?劉備當然知道,他並不傻,他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便明說。劉備大概想過,既然曹操拼命來追,即使自己率幾千人搶先一步趕到江陵,也未必能得手,江陵水軍的總兵力應該在3萬人左右,還不包括一定數量的兵步和騎兵,他們效忠於劉琮和蔡氏集團,讓他們在自己和曹操中間作選擇,他們肯定不會給自己當墊背。
劉備大概認為,江陵就算了,能過眼下這一關已經算命大。
如何逃命呢?劉備想起了多年前親自經歷過的一幕,那就是官渡之戰中的延津之戰,曹操以少勝多,靠的是成千上萬的百姓,劉備深受啟發,他知道這10多萬百姓也許能幫助自己躲過一劫。
果然,曹軍在長坂坡追上了劉備一行,劉備一觸即潰,但劉備、張飛、趙雲等人卻安全脫險,甚至連這諸葛亮這樣的文人也脫險了,為得益於劉備的安排。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形,數千名曹軍精銳騎兵殺到,雖然打散了劉備的隊伍,但很快就傻眼了,因為他們在長坂坡一帶看到的全是人。
推測一下,劉備的兵力至多不過三、四千人,他在樊城的總兵力也許更多一些,但南下之前劉備作了分兵,命關羽率一部分人乘船由漢水南下,目的地是夏口,也就是現在的武漢,此時劉備手上的兵力很有限,但是劉備等人混在10多萬百姓中間,曹軍想馬上找到攻擊目標,比較困難。
虎豹騎雖然生猛,但沒殘暴到見著老百姓就殺的地步,所以他們縱馬亂衝,劉備等人這才藉機脫險。
最後,說一下啟發劉備的延津之戰。延津之戰是官渡之戰中的一場,單從史書的記載的確非常神奇,曹操用600人打敗了6000人,還斬殺敵軍主將文丑。
史書上是這樣說的,看到袁軍殺來,曹操不慌不忙,下令紮營。曹操讓讓人登上高處偵察,不一會偵察兵報告:“敵兵來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沒有動,讓繼續偵察。
過了一會兒,偵察兵又報告:“騎兵更多了,步兵不計其數。”曹操並不著急,只是說了聲:“知道了,不用再報告了!”
面對10倍於已的敵人,曹操沒有下令撤退,反而下達了一個奇怪的命令,他讓大家出營解鞍下馬,同時把從白馬帶來的輜重擺在道路上。敵兵眼看快到了,諸將都說該上馬了。曹操仍然不慌不忙,對眾將說:“別急!”又過了一會兒,敵人的騎兵越來越多,看到路上的輜重,有一部分人開始忙著清理這些戰利品。曹操對大家說:“可以了!”曹軍全部上馬,縱兵殺出,袁軍沒有防備,大敗。
故事很精彩,但仍然沒有解釋600人是如何打敗6000人的。表面看曹操以輜重為誘餌使敵軍大亂是取勝的關鍵,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它改變不了雙方兵力懸殊的總體態勢。
袁軍即使開始有些慌亂,但對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而言,臨陣應變是基本能力,他們很快就可以組織起反擊,到那時兵力多寡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
袁軍追擊而來,人數想必還在不斷增加,6000人還不是它的全部,曹軍600人如果退到營寨裡固守待援,打敗敵人幾次進攻尚可理解,將敵兵全殲,並將沒有打死的敵兵全部俘虜那就有點兒天方夜談了。
對於這個問題史書沒有作出解釋,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有一個細節非常重要,那就是跟隨曹軍的還有數量眾多的老百姓,這其實是曹操計謀的一部分。
可以想象,當時袁軍看到大批輜重和混雜於其中的大量的老百姓,場面很混亂,像是趕大集,這為曹軍突然發起攻擊提供了最佳時機。
所以,做誘餌的不僅是這些輜重,還有老百姓。這樣的場面十分複雜,袁軍再彪悍,也不能見到老百姓就剁,曹軍將士甚至可以混到老百姓裡,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讓袁軍防不勝防。
同時,曹操當時是由白馬撤往延津的,曹操應該有時間進行兵力部署,調集周圍的部隊向預設的戰場機動。曹軍趁袁軍搶奪輜重突然發起攻擊時,投入的兵力絕不是600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時間內能全殲袁軍,人數恐怕也不比袁軍少。
史書為什麼沒有做全面記載呢?因為它不便回答隨軍行進的老百姓在此戰中的作用,所以炮製出600人全殲近6000千人,又臨陣斬殺名將文丑的神話,其實,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特定的戰場環境,隨便隨便就來個“以一打十”,而且是全殲,那是不可能的。
劉備當時隨文丑作戰,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從而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長坂坡之戰中,劉備也使出了這一招:用老百姓作掩護抵擋追兵,自己順利脫身。
-
8 # 楚狂接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荊州牧劉表本來病重聽聞曹操大軍前來征伐的訊息不久就死了,劉表的兒子劉琮代立。劉琮和他背後的荊州士族勢力決定投降曹操,當時劉備領兵屯於樊城並不知道這個訊息,等到劉備察覺局勢已經不可逆轉,只得帶領兵馬百姓往南撤退。
一路上不斷有荊州百姓跟隨劉備南下,到當陽這個地方的時候已經是十多萬人了。這些人可不是劉備逼迫他們跟隨的,而是仰慕劉玄德仁義而追隨他的。劉備仁德之名遠播海內,昔日曹操攻打徐州一路上燒殺搶掠,是劉備率部前往救援。劉備其人為當世英雄,在荊州也十分得人心。而曹操軍隊名聲不是特別好,除了于禁等幾位名將的部隊外,曹操收降的黃巾餘部軍紀很差。曹軍在征伐之中到處燒殺搶掠,特別是曹操部隊還明目張膽挖墳盜墓,這樣曹軍的名聲就更差了。
而荊州中很多人是從中原逃過來避難的,曹操軍隊什麼德行大家都知道。就算是諸葛亮也是為了躲避曹操東征徐州的戰火來到的荊州。所以一聽曹操來了,百姓肯定得跑的,這個時候劉表又病死了,劉琮年輕沒什麼威信,大家肯定跟著劉備跑。
劉備這個人確實待人很好,而且不是袁紹那種虛情假意。劉備待人推心置腹,這也是為什麼他班底特別忠心的原因。
-
9 # 初心如舊
劉備攜民渡江,老百姓是被迫跟隨劉備的嗎,為什麼?
網上有說法,因為劉備諸葛亮為了打敗曹兵,火燒新野把民房都燒燬了,老百姓無家可歸,沒有辦法才跟劉備逃往江陵,這說法有一定道理。從三國演義描述看,劉備諸葛亮在事先曾經安排,叫人傳話給百姓“曹軍即到,願意隨往樊城的,均予安置“,並令孫乾等部署船隻,接納百姓。當然這種情況在實際執行中,肯定騷擾百姓,而且火燒新野,自然會燒掉一些民房,但劉備當時的仁慈名聲,還是形成了相當人氣和一定影響力,比如,當年徐州太守陶謙,據記載【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
不能安此徐州也】這裡說,只有劉備才能安定徐州。而曹操則因為發兵徐州,以給父親報仇名義,大肆殺戮,一路燒殺屠城,影響壞到極致。俗話說,好事難出門,惡名傳千里,這是沒法掩蓋的,老百姓聽到那些殺人放火的曹軍要到了,儘管心裡可能一百個不情願,但想到萬一遭曹軍欺侮,還不如跟上起碼錶面不錯的劉備,先到樊城躲一躲呢?到了襄陽後,由於劉琮投降曹操,不敢面對劉備,看三國志--劉備傳【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劉琮投降是事先難以預計的,這樣本來只打算到樊城的
百姓,又要跟上前往當陽,還有部分襄陽城中官員,百姓也出城跟上劉備,就連魏延這樣的軍官,也忍不住殺出城,想迎接劉備,可見劉備名聲不是單單靠吹的。 再看【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有人建議說,帶這麼多百姓,日行甚慢,如曹軍追來,沒法抵擋,不如放棄百姓,加緊撤退步伐。而劉備卻說“幹大事要以人為本“,堅持要帶上百姓,雖然有其政治目的,客觀的看,既是迷惑人心煙幕彈,但也確實能一定程度鼓舞人心,起到相應保護百姓的作用。(9:10)
回覆列表
劉備攜民渡江大家應該都熟悉,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後,順勢要教訓劉備,劉備帶著老百姓撤退,途中很多老百姓慘死在亂軍之中,有人說老百姓留在城中更安全,是劉備逼著他們遷移的。小魚兒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劉備素來在乎自己的名聲,逼迫百姓這麼粗暴的活他不會做,原因也很明顯。我們先來看看劉備為什麼願意冒著被曹操追上的風險,也要帶著百姓一起慢慢走。劉備的這種做法並非他的首創,曹操早就做過了,正史也記載了曹操為什麼要帶著百姓遷移。在官渡之戰的初期,有一場“白馬之圍”的戰爭,也就是關羽斬顏良的那一場。曹操小勝一場之後,就帶著當地的百姓遷移走,袁紹的大軍在後面追擊曹操,這場景和劉備攜民渡江還真相似。《三國志•蔣濟傳》就記載了,曹操遷移百姓的目的。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抄。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遷徙百姓,是不想失去百姓,怕百姓被袁紹搶走了,人就是資源,人能生產能勞作,能把荒地變農田。其實劉備“攜民渡江”也是一樣,百姓的就是他最大的資源,沒了百姓劉備以後更難翻身,所以劉備才甘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帶著老百姓撤退。那麼劉備有到底沒有逼迫百姓跟隨他?答案是肯定沒有,因為要老百姓跟隨他的方法有很多,逼迫是最簡單也最蠢的辦法,劉備不屑於用。劉備的勢力和曹操的勢力處於敵對關係,那麼民間的輿論導向當然是“曹操是十惡不赦的奸賊”、“曹操殺戮無性”、“曹操喜歡屠城”等等這些內容,百姓早把曹操當做惡魔了。反觀劉備,一直在世人面前是仁義君子的形象,不用逼迫,百姓自己也都會願意跟隨劉備。《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在撤退的途中,有很多荊州人士從城中逃出來追隨劉備。可想而知,劉備在荊襄一帶是有多麼得人心。曹操真有那麼可怕嗎?殺戮、屠城、奸賊?不排除曹操也是一個很得人心的人,也懂得以民為本,也做過很多好事。但是他在名聲上畢竟沒有劉備做得境界高,劉備是一有機會就以情感人,讓人們看到他的仁義,這已經深入人心。而曹操還真做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這也怪不得別人給曹操做負面宣傳。《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為了報殺父之仇,攻打徐州的陶謙,“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打徐州殺戮過重,濫殺無辜。《三國志·曹仁傳》記載,“河北既定,從圍壺關。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這種屠城的命令曹操應該不止一次下吧。所以曹操的劣跡確實不少的,不光在敵方陣營口碑很差,在自己家口碑也不佳。《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曹操下令魏吳邊境的百姓向內遷移,結果百姓都東渡長江跑到東吳的地盤避難去了。看來曹操的確做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口碑差在所難免了。總之,劉備“攜民渡江”是劉備為了達到自己的一種政治目的,碰到曹操這麼一個劣跡斑斑的人,劉備根本不需要逼迫百姓,大家都是自發的跟著劉備取躲避“惡魔”曹操了。
每天一段有深度的三國曆史,小魚兒謝謝大家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