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南居君
-
2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唐宣宗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憲宗的第十三子。可是這位唐宣宗有小太宗之稱,那麼他為什麼會被稱為小太宗呢?這與兩個方面有關。
1.能隱忍
朝末年風雨飄搖,宦官手裡掌握著巨大的權力。在刀光劍影之中,有一個世人都公認的傻子皇帝,在這個情況下完成了大唐的一次中興。公元810年唐憲宗迎來了他的第13個兒子李忱,但是這件事卻沒有讓他感到多少快樂。李忱的母親身份很低微,所以他也受到很多人的歧視,他漸漸變得沉默寡言。
李忱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唐憲宗突然去世,新的皇帝登基,之後,李忱就得了一種病,按照道理來說,這個時候李忱應該安心的養病,但是他卻不顧自己病情的嚴重,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他突然從床上跳下來,然後行了一個禮。這一舉一動像極了皇帝對朝廷大臣的回禮。
偏偏這個時候皇帝來看病了,把李忱的動作看了個遍,一旁的侍從全部看呆了,他們慌忙地和皇帝解釋,李忱生病燒壞了腦子,皇帝意味深長地看了李忱一眼說,我這個弟弟啊,將來一定是我家的人才。說完就賞賜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可惜的是。皇帝坐了5年的江山就去世了,歷史的命運也迎來了逆轉。
皇帝去世之後,年僅16歲的長子繼位。但是這個人對朝廷上的事情不管不顧,只顧自己玩樂,導致朝廷多半被宦官掌控。接著,新的皇帝又登基了,他要弄清李忱到底是真傻還是假傻。他大難不死,好幾次讓皇帝覺得他在裝傻。
一個人裝傻裝了三個朝代,背後的心機多可怕。宦官本來要去殺他,但覺得他真的傻了,就悄悄的把他藏了起來。不久皇帝便病逝,李忱終於走向了九五之尊的寶座。而唐太宗也是開始時,受到兄弟的排擠,他一直隱忍,最後不得已發動了玄武門事變,登上了太子之位。
2.有功績
唐宣宗登基後,開創了唐朝最後一次盛世,他結束了牛李黨爭,遏制宦官勢力,打擊不法外戚,併為甘露之變的官員昭雪。同時他還減少賦稅,注重選拔人才,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土地,使唐朝國力有所恢復,百姓生活逐漸富裕,出現了大中之治的局面。貞觀之治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很清楚。
綜上所述,唐宣宗被稱為小太宗,也是合理的。
-
3 # 河東河西3141
(原創)武宗之後,即位的是太叔,光王怡,登基之後,改名為忱,是為宣宗。文宗、武宗,都是兄終弟及,三哥們相繼為帝,他們是穆宗的兒子。宣宗和穆宗是哥們,都是憲宗的兒子。他是大唐歷史上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為帝的第一人,這也是宦官擁立的結果。
宣宗李忱很會韜光養晦,裝痴作傻,狀貌木訥。在憲宗的兒子中,他排行十三。文宗在世,常常拿他開涮,逗他說話,以博眾王一笑,號為光叔。光王之所以如此小心謹慎,與他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其母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鄭氏,李錡敗亡後,為憲宗所納,生下了光王。李錡此人很是風流,據說那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就出自他的手筆。
鄭氏入宮,定然是以罪臣的妻妾沒入掖庭宮為奴的。鄭氏做過郭太后的侍女。光王怡自覺其母身份低微之故,便夾起尾巴做人,示人以木訥。武宗在位,對這位小叔起了疑心,倘無什麼野心,堂堂正正的做人就是了,何苦裝痴賣傻,必有企圖,於是對他留了小心,多次將他逐出京城,派駐外地。由此,他也正好藉機壯遊了天下山川,一副尋仙問道,不問世俗的隱士模樣。而這也正是宦官們擁立他為帝的緣由。
十三叔光王的確是在韜光養晦,在遊歷山川之餘,不免將胸中的磊落之氣,在不知不覺間,有所流露。“日月從我肩上過,江山常在掌中看”,便是他《百丈山》中的抒懷詩句。何其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濃厚的天下情懷昭然若揭,儼然的帝王氣派。可見其早有覬覦帝座之心,並非武宗捕風捉影,對他故意刁難。後來的朱熹也曾有引用,引申為讀書人要有家國情懷,高闊的眼界和磊落的胸襟。意境也有了翻新,“地位清高,日月從我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光王終於坐上了大唐這把龍椅,完全變了一個人。正是武宗大喪之時,他“哀慼滿容,裁決得當”。人們這才發現此人有“隱德”。宦官們自是後悔不迭。
李忱的“大中之政”,在後期的大唐,頗受史家推崇——“大中之政,人思詠之,迄於唐亡”。他為史家稱作“小太宗”。此時的大唐,已是夕陽壓山的時候了,即將進入暮氣四起之期,誰也回天乏術。更何況,與其太祖李世民相比,他的差距豈止是孫悟空一個跟頭的距離,不止十萬八千里。他只是學了些太宗的皮毛,形似神不似。他沒有太宗世民的遠見、才識、魄力、膽識和胸襟。
該時期並未做成一件足可名垂青史的大業績,李忱本人只是做了些仿效其太祖已經做過的事情:將《具員御覽》張貼於扆帷之上,以便時時觀瞻;讀大臣奏章,淨手焚香等等,做的都是些邀買人心的面上的文章。並沒有什麼大開大闔的舉動,使暮氣沉沉的大唐振作起來。大中之政,的確沒有這樣的大事發生。倒是會昌年間所革除的僧尼的弊端,又捲土重來,再次成為損害大唐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大頑症。
他即位之初,杖殺了道士趙歸真,並將名噪一時的術士軒轅集,流放嶺南。
到了晚年,他又將軒轅集召回京城,詢以長生不老之術。在不知不覺中,他又陷入到了大唐,不,或者說是歷代帝王們都難以擺脫的陷阱中去,追求長生不老之術。軒轅集倒是實在,他也不得不實話實說。故弄玄虛,只能糊弄一時,不能矇騙一世。稍一不慎,腦袋就要搬家,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別的好說,吃飯的傢伙丟了,這可是大事!趙歸真就是前車之鑑。
大中十二年,正月,流放嶺南的軒轅集從溼熱的嶺南之地,回到了寒氣凜冽的京城長安。在溫暖如春的暖閣中,宣宗李忱滿懷希望的問:“世上可有長生不老之術?”軒轅集伏地奏對:“王者屏欲而崇德,則自然受天遐福,何須更求長生!”軒轅集的話很富有哲理性,聰明的宣宗李忱聽出了其中的深意,他只有頷首。
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軒轅集看出了宣宗此時已有中毒的明顯徵兆:兩頰潮紅,眼光迷離。這是長期服食丹藥所致,他清楚,面前的這位大唐之主,命不久矣!他得趕快脫身而去,否則,禍不旋踵。他堅求還山。宣宗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一出長安,軒轅集便鞭打快牛,一路狂奔。他自己明白,哪裡有什麼神仙,何處能煉製長生不老之藥?分明都是騙人的把戲。他納悶,身為大唐的天子,聰明絕頂的李忱,怎麼就會相信呢!他不敢明言,也沒有這個膽量,他只有儘快隱入山林,這是唯一的自救方式。不久,宣宗便疽發於背,不治而亡。
宣宗李忱確實想有所作為,追慕先祖太宗世民,極力想恢復貞觀盛況,併為之做了種種努力,也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慘淡經營了。但已是大唐的末期,誠如劉禹錫所說,王氣已是黯然而收,誰也回天乏術,終至沉淪。我想,倘然宣宗李忱乘著難得的提振經濟的大好時機,鞏固會昌滅佛的成果,再加上他的聖明神武、毅力與耐性,以一顆雄起之心做支撐,任賢選能,奮發有為,大唐不一定不會呈現另一番氣象。可惜,他只從枝節上著手,在小事上發力,並未從根本層面上,革故鼎新,大刀闊斧,又因為個人帶有極大地成見,否認了武宗所有的改革成果,包括滅佛,故而,使得“大中之治”儘管有了些微的起色,卻未能從根本上挽回大唐的頹勢,沒有再現人們期待中的中興氣象,無法形成復興的大格局。
宣宗的離去,標誌著晚唐最後一抹晚霞消失在了西天際。雖是晚霞,但畢竟還是將大半個天空映照的霞光燦爛。對於宣宗,我並無反感或者是貶斥的意思,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唐王氣收斂之時,確非憑他一己之力就能夠扭轉得了的。雖有小太宗之稱,但他畢竟不是太宗。他自身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他對於元和之朝的偉績豐功念念不忘,又生出開邊的念頭,憑大唐當時的國力,已是力不從心。這就使得本已羸弱的大唐,更加的虛弱不堪。他缺乏大政治家的遠見,
對於當時大唐朝廷所沿襲下來的弊端沒做任何的改革。他依舊屈從於宦官的淫威,未做任何的限制措施。
他曾以談詩論文為名,與翰林學士韋澳就這個問題做過秘密探討。他深知其弊,卻又無可奈何。再說,他的即位,也是大宦官仇士良他們所擁立,這也就決定了他下不了清除宦官的決心。他倒是頗有快意恩仇的味道,凡是有恩與他的,他都予以百倍的回報。而凡與他有過節的,他也絕不會放過,哪怕是在大唐享有崇高威望,家世背景堪稱大唐第一的郭太后,郭子儀的曾孫女,他也進行百般的刁難。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其母鄭氏曾經做過郭太后的侍女,他深以為恥。郭太后去世,他竟然下令不許與憲宗合祔,也就是合葬。這就進一步表明了其心胸的狹小,這些無疑限制了他的格局,註定了他難以有大的作為。
-
4 # 讀書是福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 -859年9月7日/10日 ),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李忱於長慶元年(821年)獲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在對外方面,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認為他"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最終招致"內臣爭立嗣君,幾至於亂"的後果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 。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們的稱頌,時稱為"小太宗"。原因如下:
加強皇權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唐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李忱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李忱本人極其重視科舉),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武宗在位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援,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重新整理政治。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鄴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
重視人才李忱即位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於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對比之下,李忱對缺乏才能的皇親國戚卻不徇私情。其舅鄭光為節度使,李忱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李忱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兵部侍郎蔣伸曾向李忱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僥倖的人,可能止亂。李忱對其言論倍加稱歎,並再三留住他,說:"別的時間就不再能單獨與你談論政事了。"不久後,李忱就拜蔣伸為相。
整肅吏治李忱即位後,鑑於前朝晉升高官太濫的弊端,他對高官的人數予以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間以後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綠,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時以紫、緋為高官,所謂的賜紫賜緋即為升高官。李忱極為珍惜紫、緋,侍從官常備紫、緋二色服相隨,但有時半年未賞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則是,不到規定時間的不授,沒有政績的不授,換言之,也就是不以個人好感相授,不以親近相授。李忱最重視的是地方最高長官刺史,他認為整個帝國由各個地方所拼而成,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係到民心向背。他規定刺史人選被確定後,不準直接去上任,必須到京師來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對此的解釋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見,詢問其如何施政,以此瞭解其優劣,再確定是否可以任命。"
嚴明法度李忱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嚴格。尤其對於身邊的人,李忱更是嚴禁他們干預朝政。他曾說:"違犯朕的法律,即使是我的子弟,一樣不寬赦。"《資治通鑑》及《唐語林》記載了李忱用法嚴格的兩件故事:優人祝漢貞,以滑稽著稱,反應敏捷,能當場應景出語,且詼諧無比。李忱認為他能為自己解悶,很是寵信。有一日,祝漢貞說著說著,觸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臉,說:"朕養著你是為了娛樂,你怎麼能干預朝政呢?"從此便疏遠了他,並在其子貪贓事發後,杖死其子,將他處以流放。還有一個樂工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也極得李忱寵愛。羅程倚恃寵,竟然因小事殺人,被關進大牢。樂工們為他求情,說他有絕藝,可為李忱遊宴助興,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卻說:"你們憐惜的是他的才藝,而我憐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杖殺羅程。
從善如流善於納諫,是李忱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華清宮去放鬆一下,諫官紛紛上諫,諫得極為激烈,他便取消了行程。李忱納諫的程度,僅次於唐太宗,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將君主不合適的詔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徵;李忱納諫,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謨。魏謨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後,思慕魏徵,而在魏徵後裔中找來的。魏謨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李忱登位後,遂拜魏謨為宰相。其他宰相進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常嘆:"魏謨有他祖輩(魏徵)的風範,朕心極重他。"
智術治國李忱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閒語,或問裡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復嚴肅地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後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大中年間最得聖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 但是李忱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馭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李忱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李忱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李忱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李忱不但記性好,且心極細。度支部門上報汙損的布帛,奏表中將"漬"誤寫成了"清",主管官以為李忱不會注意,胡亂報了上去。豈知李忱一眼看破,處罰了與此事相關者。經常外出遊獵的李忱,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民間、瞭解民情,並且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秘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李忱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後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瞭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歎啊!"韋澳詢問後,得知李忱掌握的資料正是出自《處分語》。為解決宦官問題,他以論詩為名,召韋澳入內,屏退左右侍從,問:"近日外面輿論,對宦官的權勢有何說法?" 韋澳答道:"陛下威斷,宦官已大有收斂。" 儘管大動作無法實施,但李忱還是盡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內園使李敬實氣焰囂張,遇到宰相鄭朗不下馬,李忱立即剝了李敬實的官服,配給南衙當賤役。他又規定,凡是節度使有罪,監軍(由宦官充任)連坐。按舊例:每次罷免左護軍時,繼任者從右軍挑選;罷免右護軍時,則從左軍挑選;以此來防微杜漸。李忱在位時,以法馭下,每次罷免左、右護軍,常從本軍中挑選繼任者,眾人都無法窺測他的想法。李忱在位時,宦官問題雖未能全盤解決,但也有一定的成效,且他對吏治的整頓,亦贏得了民眾的頌揚。
回覆列表
唐宣宗是在唐憲宗以後中後唐最有作為的一名君主,他使風雨飄搖的中唐又一次在歷史上的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稱為小太宗說明他的處事風格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點相似,接下來我談談自己的觀點。
唐宣宗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宣宗是憲宗的兒子,他在晚唐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氣的,他有幸當皇帝也是因為他的忍性,才決定了他的命運,唐武宗以後因為沒有子女,面對著繼承人的問題上;當時朝政也是亂,不知道立誰為太子,我們都辛苦自從唐肅宗開始唐朝歷史上太監的歷史非常高,掌握著皇帝的廢立問題,由於當時的太監是馬元贄認為憲宗還有一個傻兒子可以立為皇帝。這件事情得到武宗的認可,所以立李忱為皇太叔進行監國。
武宗駕崩以後,宣宗繼位,改變了以前裝傻的樣子,虛言納諫,從善如流,決斷事務能力非常強,頒佈各項法令;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他這個人也非常的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宣宗只要有空閒就會拿出《貞觀政要》來讀,他在這本書中查詢答案,就想改變中唐以後,政治不穩定,經濟不景氣的現狀,還有就是當時的黨爭也非常厲害,太監和外戚的力量太大,想改變這種現象;他又為在穆宗、敬宗、武宗三朝被誣陷的人進行平反昭雪,得到朝臣的尊重。
唐宣宗勤儉治國,體恤百姓疾苦,注重人才的選拔,唐宣宗的一翻改革改變了安史之亂的現象,國家能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政治清廉,經濟發展一片繁榮,宛如回到了唐朝貞觀和開元時期,後代的君主和史學家稱之為“小太宗”,在位期間加強皇權、重用人才,特別崇拜唐太宗,希望成為唐太宗那樣的人物,但是唐宣宗雖然各方面都不錯,但是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國家看著表面強大,其實內部內亂不止,只是唐宣宗的改革緩解了唐王朝滅亡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