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城市比較師
好壞先定標準,統一了標準才能談好壞。
我的判斷標準只有兩條:
1、是不是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
2、是不是有利於生產力發展。
如果是,則是好事;如果不是,就是壞事。
1、比如,當天下太平了,海晏河清了、萬邦來朝了,既無內憂又無外患了,國家統一強大已經不是問題了。這時候,要是走狗沒眼力見,還汪汪叫,處死了,也別埋怨。
比如呂后殺韓信。
但國家還沒統一呢,你就殺功臣,比如趙構殺岳飛,就很不應該,該罵。
2、如果功臣就是甘當大地主,八旗子弟,提籠架鳥、欺男霸女,不事稼穡,阻礙科技進步、阻礙生產力發展。
殺就殺了,人民還能多口糧食。
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皇帝就是代天地行事
功臣就是那個芻狗,一開始很重要,祭祀結束就可以扔了。
-
3 # 五脈十三
文種無感君之變,越王賜下金鏤劍。皇帝與功臣之間而言是陣營不同,角度不同,很難評判好與壞,對或錯。而這事件的發生對於國家人民而言,就要詳細地去分析一下皇帝或者功臣的情意取用了。天下之事唯之用,用之道也只在取。取之道也只在意,意之道也唯其實情。總究一個情字天下取。
-
4 # 燁陽小靈君
從古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話,估計會直接噴出一句話:“關我毛事?”
古代人掙扎在溫飽的生死線上,進一步能吃一頓肉,退一步就得餓死,至於那些開國大將死與不死與他們何關?
殺了這些達官貴族對一眾百姓來說不能去搶財產,也不能去搶糧食,媳婦什麼的更沒戲,充其量也就是躲在牆角吹牛皮時能增加點笑料。
對國家而言,國家已經穩定,這麼多能打仗的人也可能是不穩定因素,但絕對是新的地主級老爺,凌駕與一眾百姓之上,然後殘酷的剝削就會如歷史迴圈一般再次開始。
所以對人民來說,就是三個字,無所謂!
大不了國家再次陷入分裂和內亂,百姓表示:我等又不是溫室裡的花朵,燒完一茬就還會有一茬,命賤卻也堅強。
對國家而言,可以從皇帝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官還不好找嗎?
找來的人可能沒這些功臣會打仗,會治國,但勝在忠心啊,自己的皇位穩固了,國家便是存在了。
到那時,這些死掉的功臣對國家而言,就也只剩下三個字了:無所謂。
-
5 # 朕的書房
看政權是否能平穩過渡,能,就利國利民;不能,就禍國殃民。
歷年以來,開國之君無非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族勳貴,比如李淵、趙匡胤;一種是草莽出身,比如劉邦、朱元璋。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前者誅殺功臣少,而後者誅殺功臣多。
這和他們的出身有關。
不同的兩種選擇唐高祖李淵本是隋朝外戚,在隋文帝期間就手握重兵,鎮守山西。隋末大亂後,各路諸侯紛紛造反,李密翦滅群雄,一統天下。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繼位登基。
但是李淵和李世民都沒有對功臣們痛下殺手,因為他們和手下的這幫功臣之前就是上下級關係。功臣們對老闆忠心耿耿,不會生出二心。
趙匡胤也是如此。他是後周禁軍三大巨頭之一,部下是跟隨他多年征戰南北的隨從。這些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他們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不敢公開違揹他的意志。
劉邦和朱元璋則不同。他們是草根出身,劉邦是泗水亭長,朱元璋出家要飯。
他們人單力薄,一沒有錢,二沒有資源,也不能開出足夠有吸引力的待遇招募人,都是跟著別人一起從底層幹起來,然後攢夠了一定的資本,跳出來自己單幹。
當兩個人坐上了最高的位置,就不自覺地就會希望別人都聽命於自己的意志,不願意分享權力。
那些開國功臣,要麼是他們的親朋故舊,要麼是以前他們的上司。他們一起打下江山,心裡也難免會有些想法:憑什麼你坐上了這個位置,當初不是靠著我,你能有今天嗎?
劉邦和朱元璋心裡沒有安全感,他們自己可以壓得住這幫功臣,但是子孫未必能夠壓得住,為了江山永固,必須要清除他們。
從這點上,儘管誅殺功臣是出於私心,但卻有利於後代坐穩皇位。
誅殺功臣,往往適得其反如果我們覆盤歷史,會發現誅殺功臣往往取得相反的效果。開國皇帝們是想實現政權平穩交接的,但反而使得朝政動盪不安。
比如劉邦誅殺功臣後,卻沒想到失去了制衡的力量,導致呂雉權勢過大,差點劉家天下改為了呂家天下。
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坐穩江山,想方設法誅殺有威脅的功臣,跟隨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老兄弟們一個個被他親自“送走”。
結果等朱棣起兵,朱允炆無將可派,只能派出草包李景隆,在綜合實力遠勝於朱棣的情況下,把勝利拱手讓給了朱棣。
這些都是劉邦、朱元璋不想看到的,老百姓更不願意看到。因為朝政動盪,百姓就不能安寧。
-
6 # 虎頭王29
應該辯證的看待,對於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殺掉對於國家人民是好事,而殺掉那些有功,而不居功自傲,一心為民的功臣是絕對錯誤的!
-
7 # 穿越再現彼岸
首先確定一點,幾乎每個開國皇帝都殺過功臣,有的較少,有的較多,較多者被後世之人多有批判之意,如西漢劉邦、明朝朱元璋等,較少者如北宋趙匡胤、清朝統治者等。
權衡利弊之後,開國皇帝們一般都會根據當時的局勢做出自己的選擇,如何對待功臣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養起來”,關鍵時候再用用;另外一種就比價直接,尋找各種理由將一些刺頭“功臣”加以誅滅。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新生政權的穩定,希望自己創立的王朝能夠“長治久安”,必須保證“肉爛在鍋裡”,不能讓外人得了便宜去。
從這一出發點來看,綜合幾個主要王朝來看有利有弊,對普通的民眾來說,很多情況下開國皇帝殺功臣的影響是好的。
自然經濟圖,是中國歷史上王朝賴以長期延續的根本
開國功臣不被殺會是怎樣的發展道路?如果開國功臣足夠低調,開國皇帝也不會隨意處死他們的。如果按照王朝的法規制度發展,一般都會有相當高的政治地位,以及相當優厚的福利待遇。
以西漢為例,開國的功臣們基本上都有一個縣級以上的封地,屬於獨立的小王國,屬於國中之國。當地的百姓繳納賦稅的物件是這些功臣,而不是皇帝所統治的王朝。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統治來看,起碼民眾的思想是不統一的,效忠的物件是諸侯,而非皇帝;在財政上來講,賦稅沒有到王朝體制之內,而是在諸侯手中,有很多諸侯甚至擁有強大的軍隊。
一個封建王朝體制內有很多國中之國,財政和軍事都是獨立的,看似沒有多少害處,一旦王朝遭遇危險,這些諸侯國極有可能擴大地盤,甚至滅亡分封的王朝。這是周朝的歷史教訓,劉邦不能犯這樣低階的錯誤,必須加以糾正,藉助一些事情處理一批功臣也在情理之中了。
劉邦劇照
劉邦殺功臣有沒有錯呢?在劉邦看來(王朝的角度),利大於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對於普通百姓來講,是在諸侯國好,還是在王朝體制內好是一個大問題。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老百姓在大體制下比在諸侯國的發展要好得多。
即便是分封制被嚴格控制了,絕大多數王朝有功的臣子們還是享有政治特權,轉而將這一特權伸展到經濟領域。很多功臣及其後代對土地的追求毫無止境,利用政治特權,展開一輪輪的土地兼併浪潮,使得很多百姓逐步喪失土地,成為僱農、流民。極少數人成為了當地的豪強,佔據大片的土地,與之相對應的是貧窮的農民越來越多,使得王朝的穩固一步一步陷入危機。
很多王朝的更替大都是土地兼併引起的,加之以其他因素,最終掀起了王朝更替的戰爭。不管是劉邦,還是朱元璋都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如果一大批“有瑕疵”的功臣安然在王朝中生存發展,必然加劇土地兼併,進而影響到王朝的政治、軍事領域,會加快王朝的衰落的。
功臣們對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太大,而劉邦、朱元璋採取了果斷措施,批次處理有瑕疵的功臣,既穩固了王朝政局,又使得自給自足的自由民經濟以充足的發展空間,可以極大的延緩王朝的衰落。
唐朝、宋朝、清朝大都沒有規模性處理開國功臣,但是形成的社會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唐朝自建國之初到唐玄宗末期就發生了幾乎顛覆王朝的安史之亂,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唐朝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國家分給土地給農民,農民在獲得國家土地的時候有義務參加軍隊,保衛王朝,但是到了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已經瓦解了,國有土地被官僚集團(很多是功臣集團)和地主階層兼併了,已經沒有多少“國有土地”分給民眾,自然也就徵集不到足夠的“府兵”了,代之以“募兵制”,使得軍隊士兵靠地方節度使給與土地吃飯了,忠於的物件變了,變成了了各地的藩鎮節度使。
宋朝趙匡胤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很多功臣放棄了軍權和政治權利,轉而給與足夠的土地和財富。但對於王朝的百姓而言,為了養活各級官僚和功臣集團,也相對地增加了很多負擔。清朝的功臣集團主要以“八旗”為主,上三旗隸屬於皇帝管轄,為了從軍事上鞏固政權,清朝統治者不敢對這些八旗子弟動手,以優厚的待遇將他們“養起來”,養這些人的待遇自然從國家財政上出來,國家財政大都來自於農民的稅賦,無疑是增加百姓的負擔,長此以往,百姓的負擔是越來越重了。
劉邦、朱元璋殺功臣,為的是穩定政治局面,維護王朝賴以生存的自然經濟,這樣王朝存續的時間較長,對待百姓自然是好的,對國家整體也是好的。雖然有些罵名,卻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功臣存在的一些問題。
北宋趙匡胤的做法是解決了一時的問題,將皇帝和功臣之間的矛盾轉移成社會經濟問題,將損害轉嫁到了北宋的民眾身上。雖然北宋的經濟比較繁榮,但卻得到“積貧積弱”的稱謂,國家稅賦很高,但是民眾生活卻大失水準。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臘起義,一南一北,彰顯了北宋對民眾徵的稅賦是極高的,引發了農民起義,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清朝“養”的八旗子弟,最終都失去了戰鬥力,人民的負擔深重。鴉片戰爭前後。清朝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王朝了。
清朝後期的八旗子弟圖
從王朝大規模農民起義說起。透過開國皇帝是否大規模處理開國功臣與否,對比一下王朝農民大起義爆發的時段來分析問題。
西漢,到王莽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享國210年,後有東漢恢復正統。
唐朝,到中期爆發了安史之亂;(距建唐137年)到了末期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享國289年);
北宋,到末期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被金朝滅亡(享國167年);
明朝,到末期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在清的攻擊下滅亡(享國276年);
清朝,到中期之後,農民起義和外國侵略接踵而至,苟延殘喘直至滅亡;
綜合起來看,養功臣的王朝,農民大規模起義一般要早於建立王朝之初大規模處理功臣集團的。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賴以穩固強大的是自由民為主的自然經濟做基礎的,出現豪強寡頭必然導致財富的兩極分化,最終釀成內亂,對王朝的存續時間和存續質量有非常大的影響。
至於有些人質疑貶低大殺功臣的劉邦、朱元璋等人,是因為他們站的立場和高度不同。最後以莊子之言附之:
夏蟲不可以語冰 -
8 # 卡通世界愛好者
我的觀點是好的,開國皇帝,建國後都有一大批和皇帝出生入死的功臣,皇帝會給這些功臣們大量的財物及土地,還會分給功臣們爵位,給他們高官厚祿,但是國家才剛剛建立啊,百廢待興,哪有那麼大的財力來供養這些功臣,而且這些功臣在軍中的影響力,對政治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會導致國家的不穩定,如果哪一個將領想當皇帝,想對皇帝取而代之,那個將領在軍中的威望,夠高的話,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能導致國家滅亡,而且這些將領功臣們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所以一旦新的國家成立了,他們就會覺得這個國家是他們拼死拼活建立起來的,功成名就,也是該享受的時候了,他們做起事來就會肆無忌憚,毫無法紀,這樣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是不好的,他們已經從國家的功臣變成國家的蛀蟲。
如果開國功臣們,能夠乖乖的交出權力,或許還可以頤養天年,可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享受到權力的滋味,想放下就很難了。
-
9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陪伴在君王身邊,就好似處在一頭老虎身邊,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虎口。就連幫助帝王取天下的功臣,稍有不慎,也會落入虎口。
中華五千年,歷經數十朝,做過皇帝的更是有千餘位。歷朝歷代中,最厲害的,當屬各朝的開國皇帝。而回望歷史,許多皇帝在取得政權後,便會想盡辦法,對之前一起打天下的大臣進行迫害,甚至誅殺。
其實說到底,殺功臣,對於一朝有害無利,只會徒增人民恐慌,說不定會造成更大的叛亂,要想國家長治久安,還應該廣施仁政,以得民心。
這個未必吧。
殺功臣或者叫清除功臣或者叫做清除一批人的朝代,都是長治久安的!
漢滅了韓信彭越英布,享受數百多年國祚。
唐滅了李建成李元吉系統大批官員,享受數百年……
宋杯酒釋兵權,溫和地“滅了”一批老臣,享受數百年……
明滅了大批老臣,享受數百年……
清順治滅了一批,糠稀滅了鰲拜吳三桂等一批,享受數百年……
其實,老百姓才不管哪個功臣被殺,最多隻是茶餘飯後聊聊而已,而底層官員說不定還希望老臣被殺,因為賣棺材的最好死的人多,老臣被殺的越多,下面的官員就更有升上去的機會。
而且,老臣被殺了,集權統治穩固了,對於後來君王有利。否則,這種老臣是很難駕馭的。
所以,封建社會那些老臣被殺,對於老臣以及與老臣有利益相關的人來說,無疑是慘痛悲傷的,但對於大多數百姓以及國家的安穩,並不見得是壞事。
回覆列表
當然是好事啊,而且是必須做的事,無關道德。
某企業家在談到創業成功後,講了一句話,“成功之後必須殺功臣”,就是把一起創業的大佬的權力奪了,甚至踢出局。
原因很簡單,一起創業的都是股東,不一定佔多少股份,但是他們的權力、資歷、威望都很大,手底下都有一幫人,這時候董事長還能有多大權力?必定處處受到掣肘,還怎麼帶著公司走下去?
當創業股東都在的情況下,必然有權力和利益的爭奪,造成內耗,削弱公司的實力,甚至因為鬥爭而對簿公堂、引狼入室,最後公司垮臺,例子很多吧,比如某照明公司。
這是合夥做生意的情況下,因為大家都是股東,
而如果是一個人做生意,其他人都是打工仔的情況下,這就好得多,一般都是拉攏,給分紅權,但也會殺功臣。
鄧超的一部電視劇裡,女助理因為合同終止,對老闆鄧超大發脾氣,“錢?你以為我真的在乎錢嘛?沒有我,你以為你可以贏了*,沒有我你以為你可以收購*?沒有我,你以為你可以過了*那一關嘛?沒有我,你以為你有今天?沒有我,你早就破產了”
看看,功臣是怎麼思考問題的?
“老闆就是垃圾,啥都不懂,只會瞎指揮,我才是最大的功臣,沒有我,老闆狗屁不是”。
功臣沒有什麼安善良民,安善良民不可能彆著腦袋打天下的,都是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所以別指望他們能安分守己了。
比如李雲龍後來大街上打人,被抓了拿出證來壓人,他違法了沒有?違法了都可以不追究,真的是安善良民?
古代打天下,大致分兩種,
一,劉邦、項羽、劉秀、姬發、滿清、遼、金、五代,這樣的,自己是大股東,其他都是小股東,大股東帶著小股東打天下,打下天下後,重新分蛋糕,如果有實力,殺了“功臣”完成統一。
如果你不殺功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你不殺功臣,功臣必然造反,到時候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五代十國的更迭,就是殺功臣引起的,你不殺功臣,功臣就造反,吳三桂為什麼造反?
另一種就是秦始皇、李淵、趙匡胤這種,獨資公司,自己是老闆,其他人都是你的打工仔,沒有股東,
這種不需要殺功臣,並不是他們道德比劉邦這些人高,而是功臣都是小弟,打工仔,不敢有不臣之心。
其實呢,很多人思考問題想當然了,認為古代臣子比較忠誠,功臣都是好人,皇帝把皇位傳給兒子,理所當然,臣子都不敢說話,跪拜就是了。
哪裡有那簡單呢?
功臣和反賊,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五代節度使安重榮直接說了,“王侯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皇帝,如果臣子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當遇到臣子的實力大了,威脅皇權啊,對皇帝來說,不是等你造反再收拾你,而是你有造反的實力就得殺了你,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對臣子來說,權力給了我,就像長在我身上的肉,你想收回權力,那就得流血了,至於誰流血,靠實力。
所以啊,對皇帝來說,如果你有造反的實力,讓我睡不著覺,念在你是功臣的情況下,好言相勸,勸你自己交出權力,我就算了,比如杯酒釋兵權等,如果你不願意,那我就分割你的權力,逼你交出兵權,如果你還不願意,那就別怪我了吧!
而對其他人,只要你們服從管理,安分守己,不違法,一般都會沒事的。
歷史上殺功臣的並不多,殺功臣不能都說皇帝刻薄寡恩,這是不對的,如果不殺功臣,雖然改朝換代、天下大亂也不是不可能的。
老百姓不懂,他們認為功臣都是忠臣、都是安分守己的,那驕兵悍將、跋扈將軍是什麼玩意?指的是誰?
他們把跟自己同一立場的皇帝當仇人,把跟自己對立面的功臣,當成了自己人,你說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