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塔奇克馬80667869
-
2 # 工地哥談天說地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女真人常年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森林裡,與野獸為伴,戰鬥力肯定是很強的。而明朝晚期,朝政腐敗,饑荒遍地,已病入膏肓,軍隊戰鬥力自然好不到哪裡去。但即使這樣,如果不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女真人要一統天下也不是簡單的事。
-
3 # 小胖愛解說
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朝經歷百年軍備廢弛貪汙盛行,加上各地爆發農民起義,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兵力去對抗農民軍,國庫空虛。其次是少數民族的優點就是騎馬射箭,武力強大。並且不需要大量的糧草打仗,減輕了戰爭的成本。而明朝多以步兵為主,並且訓練不足,再看君主崇禎帝多疑性格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濫殺。導致明朝雖有名將卻依然失敗。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歷史兵說
明軍打不過清軍,原因固然很多,不過,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明朝輸在了“扯皮”二字上!
歷史上,明朝是中國最能“扯皮”的王朝,不但會扯,而且它的各個組織機構之間還能扯出花樣兒來。
明朝火器的製造能力,當時在全世界那可是數一數二的。可一旦涉及到具體的製造過程,各個部門之間,馬上就開始互相扯皮,扯來扯去就把這件事給扯黃了。不但內需的扯皮,就是進口的事兒也敢扯,剛進口30門大炮,貨還在半道上,就被扯走19門。幹嘛了?賣了!
“扯皮”扯多了,膽兒自然也就扯大了!那麼明軍的膽兒後來大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剛裝備來一批新裝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扯出來就賣,為什麼?缺錢!
明朝末期,“扯皮”不但已經扯成一種時尚;而且更扯成一種習慣。所以,才出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奇怪現象!明軍打不過滿人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
5 # 慵懶國王
這句話說的過於絕對了,雙方有勝有負,不過一般都是明軍敗多勝少。其實,明軍還是有幾場戰爭打得非常出色,給予清軍毀滅性打擊,曾數次影響了天下戰局。明清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入關前,一個是入關後。
一、入關前的明清戰爭(6場)1618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正式對明王朝宣戰,一直持續到1683年的明鄭政權滅亡,一共進行了65年。這裡的戰場主要在東北地區,可以說是遼東戰場的殊死拼搏。
撫順之戰(1618):雙方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是後金對明朝的攻擊戰,共持續兩輪,以後金大獲全勝結束,明軍方面陣亡兩萬餘人,數十名守將陣亡。
薩爾滸之戰(1619.2-4):這是明軍對後金一次主動出擊戰,意在消滅後金勢力,報撫順之仇。出動李如柏、杜松、劉綎、馬林等四位名將,並且聯合北韓國軍,共9萬人討伐,杜松、劉綎陣亡,損失大小將領300餘人,士兵45800餘人,而且都是明軍精銳之師。
廣寧之戰(1622):標誌著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此前明清雙方互有勝負,但明軍一路敗退。王化貞、熊廷弼在指揮上意見不和,導致明軍大敗,喪失了遼瀋地區的控制,兩位將帥先後被朝廷處死。
寧遠大戰(1626.1):這是明軍為數不多的勝利之戰。清軍方面努爾哈赤率領六萬鐵騎進攻寧遠,明軍主將袁崇煥指揮明軍抗敵。此戰努爾哈赤重傷而死,士兵折損1.7萬人。
松錦之戰(1639-1642):明清雙方投入十餘萬大軍,是明清雙方最後關鍵性一戰。這場戰爭持續三年,明軍方面總司令洪承疇指揮八路總兵,八路總兵或是戰死,或是被俘,洪承疇降清,明軍被殲5萬餘人,此戰標誌著遼東防禦體系崩潰。
山海關之戰(1644.4):這是大順軍李自成與明朝降軍吳三桂部和多爾袞部決戰。李自成部10萬人,吳三桂部5萬餘人,多爾袞部10萬人,最終在明清聯合夾擊下,大順軍大敗,退回北京。這場標誌著清軍正式入關。
二、入關後的明清戰爭(11場)潼關之戰(1644.10—1645.5):這場戰爭主要是清軍對大順軍的圍剿,從陝西打到湖北。清軍方面出動了豪華陣容,清軍六王(多鐸、豪格、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兵分三路,佔領潼關,開啟西安門戶。大順軍連敗連退,連敗13場,最終李自成在九宮山犧牲,大順政權滅亡。
清滅南明之戰(1645.3-5):這場戰爭主要目的是清軍覆滅南京的弘光政權。多鐸部揚州之戰解決南明史可法部,史可法兵敗身亡。阿濟格部解決武昌的左良玉部,武昌明軍投降清軍。5月,南京城破,弘光帝被抓處決,南明滅亡。
江陰保衛戰(1645):這場戰爭是清軍入關後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也是明朝方面最悲壯的一戰。江陰人民守城81天,死傷15萬人,遭到清軍屠城。清軍方面,三位親王督戰,24萬大軍圍城,結果親王折損3位(博洛、尼堪、孔有德)大將折損18位,士兵折損7.5萬餘人,這場戰爭重挫清軍銳氣,推動了各地抗清鬥爭。
鳳凰山之戰(1646.7-12):這場戰爭是清軍對大西軍張獻忠的圍剿之戰。張獻忠部出動50萬大軍,張獻忠犧牲,大西軍損失慘重。同時,遭到南明軍的攻擊,大西軍丟失四川。
永曆北伐之戰(1652.4-8):這場戰爭由朱朝宗發動,兵分三路,共計24萬人馬。5月收復湖南省,8月收復廣西全境,全殲孔有德部十餘萬廣西清軍,逼死親王孔有德父子。
衡州之戰(1652.11): 這場戰爭是清軍對永曆政權正式討伐。明將李定國率部全殲親王尼堪部3萬餘人,親王尼堪被殺,貝子等數十位將佐被殺。這場戰爭對於清軍來說,損失慘重。
重慶之戰(1652.8-9):這場戰爭是永曆政權北路軍的戰果,在劉文秀指揮下,連敗吳三桂部,8月重慶之戰,清軍十餘名主將被斬,殲滅清軍2萬餘人。
周家鋪之戰(1653.3):這場戰爭是永曆北伐戰爭關鍵一戰,標誌著永曆政權北伐失敗。永曆方面朱朝宗指揮十萬大軍,清軍方面貝勒吞齊率軍十餘萬,最終以朱朝宗損失過半而告終。
清滅永曆之戰(1657.11—1662.9):清軍趁永曆政權內部兩度火併內訌,組織三路大軍進攻南明。1658年5月攻克貴州全省,12月永曆帝逃亡緬甸。1659年2月,李定國在磨盤山之戰伏擊清軍,清軍主將固山額真沙里布等部被擊斃。1661年12月,永曆帝被清軍俘虜。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政權徹底滅亡。
鄭成功北伐之戰(1659.5):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與南明張煌言部合力北伐。定海之戰,殲滅清軍所有海上力量。1659年,克鎮江,7月包圍南京。張煌言部進軍徽州,清廷震驚。由於鄭成功貽誤一月戰機,被清軍四路大軍擊敗,張煌言部在舟山被清軍殲滅。此戰標誌著南明政權徹底喪失了光復漢族領地的機遇。
廈門之戰(1660.5): 鄭成功與清軍主將達素在廈門一場大戰,此戰殲滅清軍達素部水師4萬餘人。
澎湖海戰(1683.7—10):此戰標誌著臺灣被清王朝收復,也標誌著南明軍最後的失敗。
三、明清戰爭,明方失敗的原因1、將帥配合問題:將帥不和,號令不明,軍心渙散,毫無鬥志,有的輸於防範意識,有的是志大才疏,有的是儲存實力等等。比如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最為典型代表。
2、明朝政治問題:明朝經過黨爭之後,政治上已經腐朽不堪,大臣們眼裡只有自身利益,而沒有國家利益。多年遼東戰爭拖垮了明朝財政,內部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如過江之鯽。內外戰爭同時進行,明朝的國力已經消耗殆盡。
3、叛徒投敵問題:隨著遼東戰場明軍失利,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范文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批明軍高階將領成為了清軍的中堅力量,更是清軍南下的急先鋒,為清軍攻城略地,張榜安民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沒有這些帶路黨,憑藉清軍落後的制度和意識,不可能攻下整個中國。
4、內鬥不停問題:從南明弘光政權內鬥,給予清軍可乘之機。再到永曆政權內鬥,導致收復的長江以南地區的戰果損失殆盡。可以說,南明諸路政權都有復興可能,大多因為內鬥而終。
總而言之,明軍並不比清軍弱,而是死於內鬥。先是王朝與起義軍鬥,再是政權內部將帥鬥,都給予了清軍以可乘之機。
-
6 # 鏡鑑青年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明軍自身的衰敗。
明朝的兵力,賬面上對清軍是壓倒優勢,但發展到明末年間,可用於作戰的兵力,其實也十分稀缺。明朝與後金的薩爾滸戰役前,明軍調集的四路大軍,以當時明朝御史周師旦的話說,這些軍隊的操練都是“襲其形似”,而且其中五千多火銃手,之前竟從沒操練過火器。為什麼後金能崛起,關鍵一條,就是明朝在為自己昏聵的戰備水平買單。
而待到後金變成了清朝,明王朝的軍事家底,卻是越發慘淡。比如崇禎年間的名將盧象升,他在視察山西邊境的軍隊後,就在給崇禎皇帝的奏摺里語出驚人:“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褲者,有少鞋襪著,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這還是明朝邊境,用於作戰的精銳部隊,竟都到了穿單衣的地步。
而且當時明朝軍制的怪胎“家丁制度”,更給明朝的衰敗軍備補刀,在明朝軍界喝兵血吃空餉成風的背景下,軍將們往往剋扣軍餉,將其中一部分用於打造自己的心腹“家丁”,大多數計程車兵,則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況。《增訂晚明史籍考》裡記載,明朝軍隊一萬人的軍餉,其中四千多人的軍餉會被剋扣,用於賄賂官員和養家丁。等於是一萬人軍隊,用著六千人的錢糧,飢寒交迫也就成了正常現象。而且只剋扣四千多人軍餉,都算是明末“良心軍隊”。
雖說很多學者都認為,明軍打不過清軍,是因為陷入內憂外患,苦於雙線作戰,但以明末軍隊的整體水平來說,別說是雙線作戰,應付哪一條單線,都是相當吃力。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崇禎皇帝低能的指揮水平。
雖然明末的軍隊,已經腐敗嚴重。但是在崇禎年間時,崇禎皇帝也曾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對軍隊大力整頓。對比看來,崇禎年間的明朝邊軍,戰鬥力也一度大幅度提升。在與農民軍的作戰裡,經過盧象升孫傳庭等人整頓過的明朝軍隊,對農民軍也一度形成絕對優勢。兵力極少的官軍,都經常痛擊數倍於自己的農民軍。甚至在對清朝八旗的作戰裡,明軍也一度煥然重振,許多英雄部隊,都曾打出過漂亮仗。
比如明末的松錦大戰戰場上,面對幾乎傾國而來的清軍,集中十三萬邊軍主力的明軍,開始也打的可圈可點。明軍一度痛擊清軍悍將濟爾哈朗,搶佔乳峰山高地,把清太宗皇太極都急的流鼻血。整個戰略的主動權,一度牢牢捏在明朝手裡。哪怕後來戰局逆轉,曹變蛟將軍率領的明軍主力,還在陷入重圍時發起逆襲,險些要了清太宗皇太極的命。當時清軍裡的北韓使臣們,就曾生動記錄了明軍浴血死戰的壯烈場景,每一個片段都激動人心。
但如此戰力煥發的明軍,為何依然不能取得一場勝利?因為當朝的崇禎皇帝,毫無大局觀念,前線剛剛取得進展,他就忙不迭的瞎指揮,迫使明軍更改作戰計劃,結果自亂陣腳陷入了清軍的埋伏,活活把計劃中的大捷變成了慘敗。明軍最後的十三萬老底部隊,幾乎一次性賠光。大明朝亡國的喪鐘,就此敲響。
一個積弊已久,且統治者毫無戰略眼光與胸襟的王朝,軍隊的戰敗,看似意外,其實正常。
參考資料:《國榷》《明實錄》
-
7 # 火器工坊
這是個偽命題,其實明軍有幾次機會可以擊敗清軍,或者最次也能夠制衡清軍。
首先在明金戰爭第一階段,即努爾哈赤和大明的遼東爭奪戰。一開始大明因為軍備廢弛、訓練疏漏、軍餉欠缺,所以基本上是被後金壓著打。熊廷弼經略遼東之後,開始構建廣寧防線,試圖以堡壘固守戰來拖垮後金。事實證明,熊廷弼對於遊牧漁獵帝國的瞭解程度很深,因為生產力低下,後金只能透過劫掠的方式獲得物資,但是早期金軍缺乏攻城武器,所以大明使用堡壘戰就非常有成效。熊廷弼在任期間,努爾哈赤一直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遼東的經濟有復甦之像,時遼東軍民感嘆“數十萬生靈皆熊廷弼一人所留”。但是隨後的黨爭使得熊廷弼被擼下了崗位,接著明軍野戰失利,努爾哈赤相繼攻下整個遼東,大明第一階段全面失敗確實因為內鬥造成的。
第二階段是孫承宗開始構建關錦防線到袁崇煥定罪被殺截止。起先大明在孫承宗的指揮下開始在遼東採用穩紮穩打的推塔戰術,試圖一路推到瀋陽。同是訓練強軍,以保證野戰不會處於劣勢。然而城堡修到大淩河之後,因為金軍的阻撓和明政府國庫的不濟,這一計劃只能被迫中斷,關錦防線從進攻模式轉入防守模式,而袁崇煥在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中也意識到明軍若想戰勝金軍,必須擅長打野戰才行,於是對於關寧軍的訓練,袁崇煥將重點從步車轉為精騎路線,這一舉措使得明末第一精銳——關寧鐵騎誕生了,並且人數從原來的1萬人擴張到了5萬人,其實力之強,足以讓清軍不敢肆意妄為。隨著軍隊的建成,袁崇煥決定對後金實施戰略包圍,即明軍從錦州和皮島同時出兵,形成鉗形攻勢,然後聯合蒙古察哈爾部和部分科爾沁部(林丹汗)以及北韓對後金進行戰略性包圍,最後把後金一口吃掉,從而解決大明邊患。但是再實施計劃的過程中,袁崇煥太過冒進,以至於皇太極搶奪了大明給察哈爾的支援糧草併成功的度過了1627年災難般的冬天,然後在1628年將周圍威脅一一化解,並打通了通往關內的第二條路線,使得關錦防線的價效比被大打折扣。可以說第二階段從戰略角度來考慮,明軍已經輸了,輸在了統籌不力上。
第三階段就是從孔有德叛逃後金之後開始,一直到松錦大戰結束,其間明金(明清)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為了穩住遼東局勢,朱由檢多次調派明末的幾位軍事大才諸如孫承宗、盧象升、曹變蛟、洪承疇之輩,然而皇帝本人卻是個拿不定主意的人,不願意提大臣抗住壓力,還經常剛愎自用,就使得孫承宗有才用不出、盧象升打仗卻不能指揮全軍而至最終敵眾我寡被迫戰死、曹變蛟、洪承疇被催戰而喪失戰爭主動權最後兵敗一個被殺一個投降。可以說第三階段,大明軍隊在這些個大員的指揮下都有戰勝清軍的機會,但是好牌讓崇禎皇帝給攪和黃了。可以說第三階段明軍的失敗主要在於大明皇帝的“業餘”插手上(當然明軍的質量大體上是跟清軍差不少的)。
所以說,不是明軍一定打不過清軍,而是浪費了各種機會而已。
-
8 # 戰爭史
明代的官員俸祿一直都是很低的,高薪養廉的事情在大明是沒有的,因為工資太低,那麼自然就得找其他辦法。官員們如果只依靠國家工資,那是很難生活下去的,人就是自私的,畢竟海瑞那類青天老爺實在罕見。海瑞大人在淳安當縣長的時候,一年的俸祿才三十兩,這點錢他不僅要養活一家老小,還得養著縣城的衙役,這明顯是不夠的。
(海瑞)
偏偏海瑞是個大清官,所以家徒四壁也很正常。大明重文輕武,和宋朝類似,文官的俸祿比武官要高,自太祖開國六公爵之後,武將的地位逐漸下降。慢慢武將淪為不入流、大老粗之類。權力更是如此,封疆大吏都是文官就職,例如嘉靖的浙直總督胡宗憲、隆慶的薊遼總督譚綸,都是文官掛武職,很是威風。
(胡宗憲)
不過當大頭兵的俸祿就更低了,基本上也就十幾兩,到了明末就更加不堪,有的時候無錢可發,在袁崇煥任薊遼督師之前,甚至還經常發生士兵譁變。士兵為國家打仗,這本就不是你情我願的事情,加上還不給錢,那麼自然要鬧事了。大明的主要邊防重地有四個,分別是宣府、大同、薊州、遼東,不論哪個皇帝在位,出問題都會出在這幾個地方。
(寧遠之戰)
明末的時候蒙古已經消停了,而遼東就開始亂了,女真各部族被努爾哈赤統一,李成梁犯下了一大過錯,最終導致的大明的滅亡。那麼為何後金僅僅十萬軍兵,卻能擊敗國土廣闊的大明,在萬曆北韓戰爭,日本出兵三十萬都被大明擊退,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卻屢屢在遼東擊敗明軍,讓明軍甚是狼狽。
原本遼東地區的明軍戰鬥力很強的,在李成梁在職期間,女真、蒙古各族都是被明軍壓著打的,李成梁不僅僅善於帶兵,還很會搞錢。李成梁明白單靠朝廷的糧餉是無法維計的,他便把土地分給軍兵,雖然當兵的沒有什麼軍餉,卻有著不少土地,這些土地主自然就不會缺錢了,加上李成梁獎罰分明,這幫遼東鐵騎幾乎無人可擋。
(遼東鐵騎)
到了天啟、崇禎年間,遼東的局勢陡變,女真統一,開始大肆入侵遼東,甚至還佔領了瀋陽,成了滿清的都城。這一切都跟錢有關係,軍屯是大明的軍管制度,讓士兵在無戰可打的時候,去種地,這樣就能軍隊的糧食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太祖時期的軍屯制度變了樣。
很多將領、富紳開始霸佔士兵土地,接著剋扣士兵糧餉,到了明末已經到無法控制的地步,軍隊經常出現譁變,朝廷也無錢可派,軍官貪墨橫行,士兵在前方奮戰,後方不發軍餉,那麼必然是失敗的結局。其次朝廷內鬥不斷,閹黨和東林黨的派系內鬥,讓遼東屢屢換帥,造成軍心不穩,這樣更打不了勝仗。
(努爾哈赤)
滿清是剛剛創立的政權,根基也同樣不穩固,所以軍隊數量才特別少,但有一點是明軍比不了的,就是滿清每次入侵遼東地區,便讓軍兵大肆搶掠一番。很多時候這些錢財物資是誰搶到就是誰的,這樣大大提高了八旗軍兵的戰鬥積極性,也是因為如此,滿清的戰鬥力才如此之強。
八旗軍兵都是馬上重騎兵,騎戰步戰都很強,除了關寧鐵騎基本上沒有對手。每個朝代的建國初期都是最強的,內部也相對團結。對比下大明就不同了,內憂外患之下還有朝廷內訌,這樣的軍兵也就很難打勝仗了。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明神宗實錄》
-
9 # 相見是緣7
因為飯桶皇帝朱祁鎮創造了土堡之變後,讓文官徹底把持朝政,使外行指導內行並讓明軍既流血又流淚,那戰鬥力自然不值得一提。雖然武宗和天啟透過努力改變了一些,但緊開了頭就被文官陰死了。最後崇禎上臺,又回到文官把持朝政所以才像宋時讓漢王朝幾乎亡國滅種。
回覆列表
窩裡鬥。內耗不已。只有不停添亂絆腳的,沒有雪裡送炭的。每當形勢穩定並開始好轉的時候,文官系統就一湧而上,生怕被人搶了功勞。
對明朝而言,後金只是一個出血口,如果不是反覆無常的決策和總是貿然的決戰,後金的問題是要不了大明的命的。後金充其量20萬人口,而已。
真正要命的事情,財政危機,是大旱災的情況下,每畝土地還要上繳二兩銀子的賦稅,而這塊地張居正時期只是核定下了每畝產出五錢銀子的產出。甘陝河南河北幾百萬,沒吃沒喝還要得不到賑濟。社會不能安定,流民起而反抗,從此內亂不已。癌從中生,不亡沒有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