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超9918

    焚書坑儒 是一件很不要臉的詞 當年方士向秦始皇獻長生不老藥 被秦始皇識破 趕走了方士方士就在民間造秦始皇的謠 秦始皇就坑殺方士並燒了方士書籍 跟儒家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獨尊儒家 是董仲舒個人的野心 他沒做到 但他的後人做到了 但他和他的弟子司馬遷編了一本偽史史記 在漢 晉二代是禁書 為獨尊儒家創造了條件 直到毛主席文化大革命才費除 不用儒家治國 所以獨尊儒術的儒並不是孔子心中原來的學術思想

  • 2 # 裝修自己來

    儒字有3個意思指讀書人:~生。腐~。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2.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家。~教(即“孔教”)。~士。~術。~學。  3. 古同“懦”,懦弱。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秦始皇嬴政當權下的歷史事件,大致起因有二:一是在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博士齊人淳于越的反對,淳于越要求遵古制,分封弟子,丞相李斯則對其進行駁斥,並要求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二是術士侯生和盧生借為秦始皇求仙丹靈藥為名,背地裡誹謗疾風秦始皇,被始皇察覺後亡命而去。這兩件事情分別引起了焚書和坑儒,史稱焚書坑儒。獨尊儒術的儒是指儒家學說

  • 3 # 文物樑子

    儒,儒家學說,弘傳儒學的人。

    “焚書坑儒”之儒,主要指儒生。這裡要說的是被坑之儒生不一定很多。始皇帝時候,並沒有限制其他學說,當時從事學術的總人數有限。

    “獨尊儒術”之儒,主要指儒家治國學說:

    天地君親師為尊。以儒家禮法構建起一個尊卑界限明確,長幼有序的有層次有等級的社會秩序。這個秩序以宗族家庭為最小細胞。以天子為最高代表。皇帝——天子即是天的兒子到了凡間,又是文武百官及黎民百姓的代表。在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思想體系下,天子負責溝通天與地與人的聯絡。

  • 4 # Max帆

    焚書坑儒,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情,坑儒是在焚書一年之後才有的事情。當時秦國剛剛”大一統“,各國的人民還遵守著當時自己的法律,這對秦國的統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為了鞏固秦的統治,就進行焚書,釋出秦的政令。但是秦始皇並不是什麼書都要燒燬,當時並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史記記載,坑儒是當時姓“候”和“盧”的兩個騙子,這兩個人就忽悠秦始皇,騙秦始皇說:“皇上我們能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這樣,秦始皇就相信了,給這兩個騙子不少金銀珠寶和船,讓他們去海外找仙藥。最終這兩個騙子逃走了,還到處散佈流言,說秦始皇的不義。秦始皇大怒,怒其的無德。覺得和他們同行的也不是好人,就下令逮捕方術士。所以逮捕的並不是儒生,而是方術士,方術士是指專門從事星佔、神仙、房中、巫醫、占卜等術的人。

    獨尊儒術,是當時漢武帝登基,經過幾年的調養,漢朝的實力有所恢復,同時漢武帝不想碌碌無為,想幹出一番大事業,重振漢朝。“無為而治”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情況了。這時,董仲舒就提出了“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有為,宣揚統一。而這時的儒學,已經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家的學說。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了。

  • 5 # 銳不可當1799

    儒家思想創始人為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用他的話說,叫做仁者愛人。後人將他的思想學說稱為儒家思想,與道家、法家等思想加以區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說思想百花盛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化大開放時期。

    然而,好景不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了以商鞅、李斯等為代表的法家思想,並且實行封建專制統治。認為儒家思想蠱惑人心,擾亂人們的思想,不利於其新興帝國的統一。秦始皇的做法,必然遭到持非法家思想人的抨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為了推進統一和社會變革,採取了極端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焚書坑儒。

    儒家思想的儒,代表了孔孟之道,是一種思想和學說。而秦始皇坑儒,指的是將堅持儒家思想的人,予以坑殺。這裡的儒,指的是堅持儒家思想的人,二者存在區別。

  • 6 # 木鐸人

    儒當然指的是儒家或是儒士。儒家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創立的一個學派,推崇的是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儒士就是指學習儒家學說的人了,後來也延生有文人的意思。

    那要分清焚書坑儒的儒和獨尊儒術的儒是不是一碼事,就得了解清楚這兩件事。

    其一,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時期發生的事,指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書同文。文化上也進行了統一,為了弱化民眾思想焚燬了許多學說的書籍。然後有些儒士反對惹得始皇大怒,下令坑殺了幾百儒士。後來的文人都說秦始皇是暴君,暴政,所以就有了焚書坑儒這檔事。但是後來很多人為秦始皇翻案,說秦始皇下令燒的書是一些方士迷信煉丹之類的書,坑殺的也是煉丹方士,因為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但這些人欺騙了他。但歷史真相是很難琢磨的。

    其二,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儒學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的肯定和實施。很多學說被摒棄,例如法家,道家,墨家等。只有儒家被得到尊崇和國家肯定,這也就奠定儒家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地位了。

    所以這兩個“儒”還是真不一樣,前一個儒指的是儒士儒人,學習儒家學說的人。後一個儒和儒術一起就是指儒家學說。以上。

  • 7 # 旅遊達人老嶽

    題主你好!根椐歷史教課書瞭解,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持負面評價,對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不乏正面評價。其實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沒有本質性的區別,只有程度上的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瞭解。

    1、總體瞭解,兩個事件的目的和實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

    2、兩個事件的方式是不同的。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對其他的思想文化進行極粗暴野蠻的破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

    3、兩個事件的結果不同。秦始皇並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同同意了百姓的思想,促進了大一統的形成與鞏固。

    詳細瞭解: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遭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變化。秦始皇贏政打擊儒家,想要讓儒家從諸子百家中消失。

    漢武帝則將儒家當做正統官方學術,因為統一的國家需要統一的思想,儒家正迎合了漢武帝思想,從根本上維護了君主制度的。

    法家透過陰謀詭計和嚴刑峻法,維護國家的統一,結果就是秦二世秦帝國就滅亡了。儒家則不同,道為王道,政為仁政,製為禮制,治為德治。

    儒家維護君主政制是透過思想上的宣傳,更容易被人民接受,所以大漢帝國能生存三百多年;法家透過嚴刑峻法,桎梏人民。

    也正因為發展、變異中的儒家思想過於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基本上壓制了其他思想的生存空間,也使得中華文化上千年沒有重大突破。

    如果不是夷族不時的入侵,帶來新鮮血液,或許就此僵化下去,乃至被時間所淘汰,進而如其他文明一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說不定。

  • 8 # 河東來

    “焚書坑儒”全面闡述應該是“焚儒教的書,坑儒教的人”,這裡的儒,指的是儒教。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全面闡述應該是“罷黜儒教的百家,唯獨保留儒教中儒家流派的治國技術”,這裡的儒,指的是儒教的儒家。

    實際上,滅儒教是一個“三部曲”,第一步是“滅儒教教主”,由秦國呂不韋實施,第二步是“焚儒教之書”,第三步才是“坑儒教之人”,後兩步由秦始皇嬴政實施。

    周王朝是政教合一的儒教管理體系,我們後世所謂的宗法制,看來是解決世俗行政管理問題,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宗教神權問題,就是“神”可以將自己的親戚和下屬分封為“小神”,周天子這個“神”是所有“小神”的宗教信仰核心。

    其實有點類似於西方的教皇和各地的紅衣主教的關係,但又有不同,是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的區別。

    儒教的思想核心是黃老帝王之術,現在流傳下來的是老子之術《道德經》這本宗教經書,而據傳是黃帝之術的《道經》這本宗教信仰根源經書卻遭到了焚燬,其他一併被毀的還有《樂經》、《書經》和《詩經》。

    儒教的祭司階層是道家方士,他們是著眼於國運的所在,為國家祈求福運,為國家趨吉避凶,為國家占卜預測,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大事,所以秦始皇滅儒教之人,選擇的是坑殺儒教的領導層和宗教精英---道家方士,這樣就導致《道經》、《樂經》在被毀的基礎上,能夠記憶掌握的人又被誅殺,徹底斷掉傳承,《易經》雖然得以保留,但使用他們的方士全部被誅殺,成為一種化石書籍,儒教略感欣慰的是,當時稍顯低端的《書經》、《詩經》由於頌記者眾,反而給儒信仰留下了一絲種子。

    總的來說,“焚書坑儒”屬於暴力改變信仰,所以秦王朝被稱為“暴秦”。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仍然是為了滅絕儒教,只不過因為儒教主體已經被秦始皇給滅了,漢武帝應該說主要是針對儒教的殘餘思想,避免儒教的捲土重來,但也使上古儒教的道家殘餘勢力走入民間成為道教。

    漢武帝滅絕人們信仰的方法是一種軟辦法,人們不是希望恢復儒教嗎?那我就將祭司階層的道家趕下臺來,讓道家的助手儒家上,漢武帝還親自將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冊封為新的儒教教主,讓儒家代表儒教跟廣大的儒信徒去解釋,這樣就造成了信仰的分化,上古儒教的儒信仰就此一分為三,代表宗教貴族的道教,代表宗教平民的新儒教,代表原始教義的古儒教。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誰懂得了中國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國的大半,還分析了華人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憎真主徒,唯獨不憎道士的現象,究其原因,道教本來就是與新儒教同源的。

    民間的思潮,就形成了道教,截教和闡教,就形成了“一氣化三清”,就是說,他們在思想領域,不可避免存在同源性。

    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屬於用“巧取”的方法改變人們的思想領域,也使中華民族接受了以“漢”為族名,建立了以信仰立族的先河。

  • 9 # 德雨50926495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了解“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 是發生在秦始皇期間,對於政見不同的私學領袖,與嘲諷皇帝修煉丹藥的方士,進行的一場清洗活動,共有四百六十餘人遇害。西漢以後,史稱“焚書坑儒”。

    以法家代表人物丞相李斯,推行“郡縣制”,遭到朝中儒學博士,淳于越為首部分官員,以及私學領袖的竭力反對。因為如果按照古制“分封制”的話,這些人中將有一部分,獲得政府的加封以及封地。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就是秦國廢除了“分封制”,已經一百三十多年了,李斯對這種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的人,進行了清洗。

    對不屬於官方收藏的《詩》、《書》等,相當於現在的非法出版物,也限期交出燒燬,對有敢妄論此事的人,一律處死,並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當朝官吏為師。另一種是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對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諸面,品頭論足,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裝神弄鬼、看相算命和修煉丹藥的方士。

    前者基本上屬於辦私學的讀書人,後一種人並非讀書人,焚燒的書籍基本上,屬於非官方性質的出版物,“焚書坑儒”不完全是對儒家的災難。

    西漢儒學大家董仲舒,利用其在朝中做博士的機會,投皇家所好,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被具備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採納,成為官方語言。與秦朝以前相比,此時的儒學已經如日中天。

    雖然儒生,都是指讀書人,秦朝時的“儒”,基本上是隻做學問,不關心天下事,愛鑽牛角尖的窮酸,是民間的儒。而西漢的儒,已經被官方繫結,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 10 # 冷清先生

    【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國學也不等於儒學。】

    儒字的含義既然是幫助病危之人的人,豈不是醫生、大夫、郎中嗎?儒家既然不是醫生、大夫、郎中,那麼儒家來幹什麼呢?需要幫助的人已經沒得救了,需要料理後事了,儒家就出現了,儒的真實含義是:“料理後事的人”。儒家的前身,是在八千年以前,伏羲制定男女偶婚制度以後,專職的承辦婚喪嫁娶的“樂人”。人類埋葬死者,已經有幾萬年的歷史,那時候的古人還是群婚制,結婚是不需要禮儀的,死人埋葬也沒有具體的禮儀。

    人類考古發現,一萬年以上的人類墓葬坑,除了墓主人的隨身之物,幾乎都是沒有多少墓葬品的。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墓葬出現了各種規格的陪葬品,根據人的身份不同,陪葬品的多少不等。為什麼,距今一萬年到八千年,人類的墓葬出現墓葬品,因為人類由男女群婚制走向了男女偶婚制,人類進入真正的文明社會了。群婚制不需要禮儀,只要男女願意就可以性結合。偶婚制的特點是配偶固定,還要防止其他人參乎,家庭的誕生就需要禮儀和制度的約束保證。

    氏族部落中主持婚喪嫁娶禮儀制度的,主要是部落酋長、祭司、樂師等等,部落酋長、祭司是部落中的上層人物,只是象徵性出席婚喪嫁娶禮儀,真正主持儀式的就是那些樂師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主持婚喪嫁娶禮儀的樂師專業化了。當五千年前,國家誕生以後,主持婚喪嫁娶的“樂師”們,一小部分昇華為主持國家禮儀的樂師,大部分還是繼續原來的工作。當然,儒家前身“樂師”的地位,還是不能和祭司相比的,但是儒家的前身高階樂師,已經躋身到上流社會了。

    《史記•周本紀》記載,殷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禁王叔箕子,殷紂王的樂師:“太師疵,少師疆抱殷之樂器投奔周。”周武王誓師伐紂:“殷商有重罪,不得不討伐殷紂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殷商滅亡周朝創立,可惜,周武王四年後就駕崩了,西周的新秩序尚未建立完善。武王之子13歲的姬誦即位為成王,周公旦輔政。周公旦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平定三監”,營建洛邑,制定周禮。周成王親政後,重新分封諸侯,啟用周公制定的禮儀制度。

    周王以下,分封五個等級貴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伯爵以上的諸侯國,均由周王直接管理,伯爵以下的方國,由公、侯、伯諸侯國節制。周禮規定,鼎和鍾是國家神器,天子九鼎、公爵七鼎、侯爵五鼎、伯爵三鼎,子爵、男爵一鼎。鍾(編鐘)是周禮的重器,編鐘的規模大小根據爵位高低,也分成幾個等級。天子之駕(馬車)九駟,公爵七駟,侯爵五駟,伯爵以下三駟,宮廷、府宅的規模大小都有不同的規制,連死後的陵墓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制。周禮就是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是不可以混亂、違背、僭越的。

    儒家的前身樂師參與制定了周禮,並且也是周朝禮樂制度的司儀,國家和地方的重大活動,諸如朝會、慶典、禮賓、宴會、國葬等等事物的禮儀,尋常百姓家裡的婚喪嫁娶的禮儀,都是掌握禮樂制度的司儀樂師們主持的,春秋時期,社會上就把這些人稱為“儒”。《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常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什麼意思?魯哀公問孔子說:先生穿的衣服,是儒家的服飾嗎?孔子回答說:孔丘少年時候,住在魯國,穿的是寬大衣袖的衣服,成年後多在宋國居住,戴的是峨冠博帶的帽子。孔丘聽說,君子之學是很淵博的,他們的服裝都是家鄉特點。孔丘不知道什麼是儒家的服裝。剛開始,孔子對魯哀公稱其為“儒家”,是有一點反感的。但是,孔子接下來,就順著魯哀公的話往下說,接受了儒家的稱謂,孔子總結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行為原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

    社會上把主持禮儀的司儀、樂師稱為“儒家”,孔子接受了這個稱謂,並且說出了自己的主張,孔子的服裝也就成了儒家的服裝。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周朝的禮樂制度,不斷地被諸侯們僭越,孔子稱其為“禮崩樂壞”,孔子主張的是“恢復周禮”“克己復禮”,就是想恢復西周時期的社會秩序。孔子生前為實現“恢復周禮”的理想,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得到的結果是四處碰壁。孔子後的幾百年裡,孔子的徒子徒孫們不遺餘力的推銷“恢復周禮”。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任用方士為自己求尋“長生不老藥”,任用儒家制定國家、宮廷、地方的禮儀行為規範。但是,秦始皇滅亡六國實行郡縣制,而儒家們要恢復周禮,這就和秦始皇的郡縣制格格不入了,這時候的儒家們也不懂得變通,一味的強調恢復“周禮”,勢必要恢復西周的分封制,這和秦始皇的郡縣制背道而馳,李斯曾經寫文章說:“俠以武亂法,儒以文犯禁”,秦始皇逐漸對儒家失去了信心。

    秦始皇認為他的功績要大於三皇五帝,他要上泰山封禪,讓儒家們主持泰山封禪大典的禮儀。因為秦始皇不重用儒家,朝野的儒家儒生們心裡有很大的怨氣,儒生們就私下交頭接耳的說:“秦始皇沒有資格封禪泰山”,對秦始皇封禪泰山採取消極牴觸行為。秦始皇在泰山封禪時,扳倒毀壞了黑帝神像牌位,儒生們一致認為秦始皇不尊敬上古神靈,個別儒生私下詛咒秦始皇,這是導致秦始皇要滅儒家的導火索。

    徐福欺騙秦始皇能找到蓬萊仙山,能找到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給他三千童男女,大批的金銀財寶,徐福乘船出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宮廷中的方士們煉製丹藥失敗,卻騙取了鉅額的錢財,秦始皇承受不了被欺騙,決心對儒家和方士要下手了,四百多名儒生和方士被逮捕,並且在市井之中被坑殺。秦始皇還下令,六國藏書除醫書、農書外全部焚燬,這就是“焚書坑儒”。沒有被坑殺的儒家、儒生們,全都躲藏到民間去了,天下的書籍基本被焚燬,只有少量的書籍被諸子百家偷偷藏起來,躲過了一劫。

    儒家在漢朝的地位不如法家、道家,漢朝治國用的是道墨家的“黃老之術”,儒家進入朝廷是漢高祖劉邦時期,掌管禮儀、外交等事宜。馬邑之戰失利以後,漢武帝急需改變國策,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天下求治國之策,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並且在奏章中提出“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了“君權神授”,但是並沒有接受“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之說。

    漢武帝覺得董仲舒待在身邊礙事,就把他打發到江都易王那裡去了,從此董仲舒再也沒能夠回到中央任職。漢武帝對儒家是非常反感的,因為儒家的那一套理論,只適合在和平年代,根本不適合對外政策的轉變,儒家學說只能治世不能強國。漢武帝廷議對匈奴的方略,儒生狄山又搬出儒家“和親”的那一套。漢武帝問狄山:“給你一個邊郡,你能守的住嗎?”答:“不能”。又問:“一個縣守得住嗎?”又答:“不能”。再問:“一個要塞守得住嗎?”狄山硬著頭皮說:“可以”,結果幾個月後,狄山在守衛的要塞被匈奴殺死了。

    漢武帝沒有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更沒有“獨尊儒術”。“獨尊儒術”是後世儒家編造的一個謊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作為愛狗人士該如何幫助流浪狗過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