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丁佔愛

    孔子是華夏民族歷史文化文明的創始人,他以高度超的思想品德教書育人,為成就弟子做出極大付出,傳承了《老子》文化,成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

  • 2 # 匹夫之責

    俗說學了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儒學價值多麼之大。再一個概念,先秦上古初時的儒家理論的醞釀形成,在後來的歷史中看,在社會功能的作用上對華夏人類的文明教化也是一樣重要的總結認識,而且也更為儒學原始意義的社會發展認識。

    (說到先秦的百家學說,關於道家道學的,在社會中一直有說法不同的爭議,本人也曾說過道家理論具有不易為人直接領悟而在社會發展的作用上如不及儒學作用意思的話,現藉此再重新作個分析:

    先秦至漢初,當時華夏人類的真實社會狀況不是以今天社會狀況和感識認識的,如道家理論學說與儒家學說等同樣為世人學習與運用。唯奉行儒學學說還沒有出現,而道家的也則還沒有"一半入世一半出世"的

    說法認識。總之,還是說的對待社會歷史應以當時看待當時。)(學歷探索,不當糾正。)

  • 3 # 聿遠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形式,任何時代,任何政府都適用,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信。

    孔子修《詩》,正《樂》.中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 4 # 佛山倒影13362321

    幾千了哪些是孔子真經,那些是統治階級篡改的文字 搞不清楚。有些道理是對的,應該借鑑。但絕不能治國,歷史己經證明了。

  • 5 # 白雲3498

    孔子是大教育家,孔子學說形成了儒家體系。

    自孔子以後孔子學說對華夏文化貢獻很大,人們的生生息息從不分開,緊緊關聯。

    孔子主要主張仁、義、禮智、行中的世界觀,基本上是德行天下。

    孔子學說永世傳承,是瑰寶!

  • 6 # 閒雲霧鶴

    成功的被統治階級利用了,一個絕佳的工具,影響了無數人。

    注意,孔子本身也是貴族,他本身是強烈鄙視農工商的

  • 7 # 凌風劍俠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局。

    他的核心價值觀是“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由於周後期禮崩樂壞,各國相互廝殺,社會秩序混亂,需要一種規範人類社會秩序的思想價值體系。孔子順應時代需要,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儒家”思想體系,透過他的學生整理完善,形成了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體系。透過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了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負面影響較大。

    其次,孔子也是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可見學校規模客觀。他的“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民間教育由此發端。孔子有“萬世師表”的美譽。

    另外,據傳孔子還整理了《詩經》。這真是功莫大焉!

    孔子及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要研究,保護,傳承。

  • 8 # 文藻巧翁

    孔丘——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未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出身於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本人屬於士階層。年輕時,他曾以“儒”(替人辦理喪事)為職業,又在魯國貴族門下做過管侖庫和畜牧的小官吏,還作過齊國貴族的家臣;以後,得到魯定公的信用,先後在魯國作過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掌理刑法),並一度攝行相事,但很快被排擠而去職。此後,他便帶領一群弟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謀求從政機會,但終因不合歷史潮流而被淘汰。晚年,孔丘繼續收徒講學,推廣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先後教過三千弟子,出了七十多個“賢人”。他還從事過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據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並修訂過魯史《春秋》。孔丘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本人沒有著作留傳,他的言論、思想,被他的弟子們收錄在《論語》一書中。孔丘的思想體系包羅宏富,涉及多門學科。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倫理思想、經濟思想,以及對體育、音樂方面的論述與實踐等等,都值得我們逐一進行研究。

    孔丘思想的核心是關於“仁”的學說。“仁”的內容十分龐雜,就是“克己復禮”、就是推己及人。這一套說教是針對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政治局面而提出來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奴隸制的等級制的一套禮儀規範。孔丘認為,人之所以仁,就是因為他們都具有一種仁愛之心。要發展這種仁性成為“仁人”,最主要是學禮、習禮、用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因此,他提出“四勿”的戒條,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今人言,非禮勿動”(《顏淵》)。他認為,“仁”與“禮”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容,“禮”是“仁”的形式,二者必須結合起來,表裡如一。他擺出以“孝悌”為“仁”之根本的處理不同社會關係的道德說教:要求子對父要孝,弟對兄要恭、對長要順,臣對君要忠、對友要“忠恕”。為了懷柔、安撫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小人”,對他們也要講“恭、寬、信、敏、惠”五德。這樣,能使“近者悅,遠者來”,就可以“天下歸仁”。他還把“智、仁、勇”三者聯絡在一起,認為仁是核心:智是知仁,是經過學習而懂得處理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宗族、官民關係的“禮”的規範;勇是行仁,是懂得了“禮”的規範就照著去做到。這三者具備,才是“仁”人。這些就是他提倡的調整社會關係的道德論。

    在宇宙觀方面,孔丘是一個天命論者。雖然他對鬼神采取了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雍也》),但是他篤信天命。他說:“唯天為大”(《泰伯》)。他認為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他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而首要的是“畏天命”(《季氏》),否則,“獲罪於天,天所禱也。(《八佾》)在他的哲學中,“天”一般是作為有意志、能賞罰的人格神來加以使用的。有時他還離開“天”講“命”。如他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反映了西周以來天命論向命定論轉化的新特點。

    在認識論方面,孔丘存在著先驗論和反映論的矛盾。他肯定有“生而知之”者,同時又強調“學而知之”;他一方面講“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一方面又提倡“多聞多見”,“博學勤問”、“溫故知新”、“因材施教”。但是,他的認識論中反映論的合理因素都統率於先驗論的前提之下,無論就學、問、溫、知的內容還是方法,都是排斥社會實踐的,因而始終沒有跳出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圈子。

    孔丘認為,矛盾是有害的,提出“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為政》)。他主張“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中庸》第六章),提倡“中庸之道”宣揚“允執其中”(《堯曰》)和“無可無不可”(《微子》)。他把“中庸”——折衷作為自己為人行事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整個哲學思想的一根軸線。在人性論上,他既說“性相近也”,又說“習相遠也”,好象說人性既是先天的,又後天的。在歷史觀上,他承認歷代禮制後世繼之都有所“損益”、改進;但又認為周禮是歷代以來最完美的,反對任何改革。在政治論上,他對於“犯上作亂”的被剝削、被壓廹者主張“殺無赦”,但又指出要講點“德治”和“寬猛相濟”等等。

    孔丘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末期的社會矛盾,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談及面最廣。其中固然有許多糟粕,是必須剔除、摒棄、批判的,但也有一些值得後人批判地繼承和借鑑的,對這些文化遺產仍應給予重視。

  • 9 # 大橘子侃古詩

    有人用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這樣的西方術語來總結孔子很不恰當,這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判中國的聖人。

    天不生仲尼,如萬古長夜。孔子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道統的人。中華文化起源於農業文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人性的文化。有人性就少了動物性。孔子的華夷之辯,信奉人性文化的就是華夏人,不信奉中華這種人性文化的人就是蠻夷,華夏民族是以文化來區別,不以血統來區分。不論什麼民族、膚色,只要願意相信華夏文化的就是華人。

    自堯舜到周文王,孔子將中華文化接續下去,發揚光大。孔子著《春秋》,世襲制的政權,有政治地位高的人未必有文化和道德的,這讓地位低的華人挺起了脊樑。自孔子以後,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學習孔子的理論,將文化接續和傳播下去,這樣才使中華文化不斷。

  • 10 # 猛哥厲史

    孔子自己都沒什麼文化,在文化上能有什麼貢獻?如果非說有,也主要是一堆沒有經過定義的說教名詞。

    孔子一生跑官要官,實在是無官可做才不得不開培訓班賺點黨費,並非是他熱愛教師這個行業。但他的水平和行為往往又被學生打臉。

    孔子生前周遊列國處處碰壁,甚至落魄於鄭國街頭。因為找不到主子,被人喻為“喪家之犬”。他活著的時候,是絕不會想到犬會翻身成為什麼至聖先師的。把孔子稱作萬世師表,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褻瀆!

    和現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比,他開的是公務員培訓班,相當於檔校,收費還相當高,根本不是人民的老師,是官迷們的老師。

    孔子並未著書立說搞科研,放現在連個副高階職稱都評不上。平時只給弟子演演吃人的禮教,講講瞎編的道理,後由弟子們加上自己的智慧編輯成《論語》。

    孔子親自動了筆的,也就是傳說中他曾整理《詩經》和《春秋》。但孔孟儒家學說加一起,不如陳勝吳廣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論語》中只看到一些蹩腳的心靈雞湯,並無高深思想,更別提科學技術。《春秋》所謂微言大義,實則語焉不詳,掩蓋歷史真相,造成爭議不斷。

    儒教就是中國的武士道。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禮,類似於印度教的種姓制度。

  • 11 # 瀟湘風聲

    孔子在文化上的最大貢獻,即開創了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精髓,而“仁”則是理論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思想主張,一方面透過典籍流傳。孔子親自整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另一方面透過授學傳播。孔子首創私學,廣招學生,打破貴族壟斷教育權利的局面,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受教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有很多為各國高官,進一步發揚儒家學說,被後世廣為尊崇。

    孔子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在教育領域沿用至今。

  • 12 # 觀點歷史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深刻影響著世世代代的華人。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在我接觸的大多數華人在理解中庸並在做人處事中信奉中庸之道。但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確不多,大都是對中庸思想理解只是簡單或膚淺的,甚至對中庸之道的理解還存在誤解。

    有的人說,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之道,凡事折中處理就體現了中庸,也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和事佬,沒有原則的騎牆迎合者,抱著不得罪人態度等等這樣或那樣的說辭,更有的所謂專家對國學經典註釋也不能正確註釋經文,成了“六經注我”。真是貽誤子孫,誤人子弟。常言道:師不明弟子拙。作為一名傳承傳統文化的老師,千萬不能隨意隨心亂解讀胡註釋。那個什麼于丹老師就屬於這類人。

    那麼儒家思想裡的中庸之道到底正確註釋是怎樣呢?又該怎樣去正確理解並在處人為事上如何去堅持運用?讓我們先從找出經文再講解其要義。

    叩其兩端而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這句話出自《孟子 盡心上》《孟子》是“四書”之一,是儒家經典之一。從字面上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持中間態度而沒有變通,也還是執著在一點上。

    戰國時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殘酷的戰爭,主張“兼愛”和“非攻”。當時的楊朱卻與墨子作對,竭力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有一天,墨子的學生禽滑釐遇到楊朱,毫不客氣地問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你願意不願意?”楊朱聽後搖搖頭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釐反駁道:“這只是一種假設,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楊朱聽後默然不語。孟子針對此事抨擊楊朱道:“楊朱主張"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對天下有利,他是決不會幹的;墨子主張"兼愛",如果對天下有利,即使磨禿了頭頂,磨破了腳板,他也是願意幹的。”

    “叩其兩端而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這句經文就是我們理解中庸思想的關鍵詞。這句經文就是從這個背景故事而來。

    那單從字面上去理解遠遠是不夠的,任何想理解中國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 13 # 愛說心裡話

    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影響中國幾千年,深入中華民族骨髓,誰想改變都改變不了。孔子思想最大的貢獻是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 14 # 藍天_549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最大的貢獻,是總結和完善了中國的文化,孔子的主導思想,主要叫人怎樣學會做人為指導。

  • 15 # 山中散人F

    孔子在文化上是中華民族儒學教義的奠基人,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璀璨的明珠,一直以來是封建王朝的治國理論或不可缺的綱要,規範了君臣子民的道德及行為準則。

  • 16 # 九林50

    不管怎麼說,孔子在文化上的歸納有一定貢獻,在現代人眼裡難免有些疏忽,在意識形態上存在意識問題,他必竟是幹年以上的文人,就不要去否認了,古為今用,有很警句在現代還是有適用之處。

  • 17 # 即此慕閒逸

    孔子作為中國國學文化的先驅之一,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

    一般人們只知道他是中國的教育先祖,就是在他家鄉“孔廟”裡,也建有“杏壇”講經之處。幾千年來全國各地也都建有“文廟”,其中以北京的“文廟”為最大。封建社會時,每年的“科舉”考試考場就和“文廟”相鄰。而考試發榜後的每屆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會被刻在文廟的石碑上。要是誰家祖上有人曾中過前三甲的,不妨到北京遊玩時,去孔廟石碑找一找。

    話扯遠了,再說回來。由此可見,孔子對中國的教育界的貢獻,以及歷代統治者對其教育思想的重視可見一斑了。所以,孔子當之無愧是中國教育界的鼻祖,先行者。

    由於孔子在教育界的貢獻巨大,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在其他領域的貢獻和成就。孔子,被尊為“聖人”,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全方位的。比如,他整理了詩三千(早期詩經)而編寫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編寫了《春秋》,還簡化明白了《易》讓《易》變得更實用;他的治理社會的主張而提出的“大同“,“小康”正被現在社會所實用。

    總之,孔子對中國經典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容小覷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下功夫好好研習,研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永,雨鈴霖的全文及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