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二了我了

    《雨霖鈴》①

    宋 柳永

    【原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⑩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採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後越來越遠.

    ⑨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譯文】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著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停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篷裡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鑑賞】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柳 永·《雨霖鈴》評解及賞析

    [編輯本段]

    寒蟬悽切①,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②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

    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④.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⑤,

    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進士.在北

    宋著名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

    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諧婉.他的詞,鋪敘展

    衍,不事雕飾.

    在宋詞的發展中,有開疆拓土之功.他的詞通俗淺近,旖旎近情.深受人們的喜愛.

    【註釋】

    ①悽切:淒涼急促.

    ②都門:指汴京. 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④經年:年復一年.

    ⑤風情:風流情意.

    【評解】

    《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鈴》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詳,字耆卿,初名三變,排行第七,故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鶴沖天》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詞句.仁宗知道後認為柳永過於狂妄,不準錄取,而招致他屢試不第.一生窮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頹廢放縱.晚年才考取進士,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製作慢詞的第一人.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並善於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凡有井水飲處,既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作品概括為三類:一是寫都市生活的繁華,二是男女情愛的苦痛,三是羈旅行役的悲傷.其作品往往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使慢詞發展成為與小令雙峰並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作品集《樂章集》.

    《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劉熙載〈〈藝概〉〉)但全詞情調過於纏綿,低沉傷感,有消極影響.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波三嘆,想象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悽、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迴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一託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託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覆渲染.即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看到柳詞有的句子過於平俗,尚欠文雅.

    【賞析一】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透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對映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透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賞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列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後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以來,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我認為,《雨霖鈴》的成功還在於其獨到的表現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敘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於用“點染”法,反覆塗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鈴》作一粗淺分析: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餘.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先寫離別之埃 卦詮蠢棧肪常淮渦蠢氡鶚焙潁 卦諉櫳辭樘 輝儺幢鷙笙胂螅卦誑袒 睦懟H 霾憒危 悴閔釗耄 硬煌 忝嬪閒淳±肭楸鸚鰨 商疚 壑埂?br>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悽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悽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淒涼的氛圍.“都門”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捨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手”兩句,再加深塗抹,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後,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遼遠,“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又將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麼難以忍受啊!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今宵”二句,又進一步推想別後的淒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後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也是寫離別的.離別的人一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楊柳岸”三字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餘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別後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嘆後會難期,風情無人訴說,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餘恨無窮,餘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後的種種設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後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的,足見柳永的藝術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李攀龍《草堂詩餘雋》)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我覺得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說,更是值得稱述的.他認為:

    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熙載的這段評論,實際上是以畫法論詞,看出在柳詞中的加深描繪,反覆塗抹的技巧.既精微入裡,而又大膽潑墨.也就是柳詞中抒情與寫景在章法和修辭的巧妙運用,可謂詞中有畫.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清秋離別,多情那堪?感情極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傷心而又淒涼,情景妙合無痕,這一別後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點化而得,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在點染方面的技巧運用,確是達到很高的成就的,在這首詞裡最為突出.(段秉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窮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