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576796536

    “骨力”自古就頗為書法家所重視,但何謂“骨”?何.謂“力”?不同的書家對於骨與力的關係以及其重要性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闡釋。本文試從木牘、紙、碑三種材質綜合這些作者的看法對這一問題作了一些論述。   關鍵字:骨力;骨;力;勁瘦;筋骨   “骨”,作名詞時指骨骼,即人與動物肢體中堅硬的組織部分。但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品質、氣概,常言“骨氣”“傲骨”即指此。書法中引入“骨”,不但是有品質,有氣概之意,還包含“力”――“骨”中含力。骨與力相組合,意在強調力。《晉書・王獻之傳》中曰:“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此句表明王羲之字中含力大於王獻之。字中“力”由筆力體現,故此王羲之還留下“入木三分”的美譽。   “力”大致有二層解釋:①力量,力氣。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從提拿東西需要力到體育競技的體操、舉重等,都是力量的體現。②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叫力。如宇宙中的萬有引力。而書法中的“力”除了有物理性之外,還蘊含精神力量。書法中的“力”是筆墨技巧表現的一種美,也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當中不斷積累形成的一種對書法審美上的追求。除了筆鋒對紙的壓力和摩擦力的物理上的力還包括創作者精神上的“力”。明朝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中對“力”作了解釋:   “何為力量?同是剛勁之稱”。同時,他不但對“力”作出瞭解釋,還對力的大小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深淺粗細從可分也,力淺量細,力易量難。露筋骨為力,藏筋骨為量,無筋骨為弱,急疾偏鋒為露,正鋒不滯為藏,柔媚婉轉日弱。”   “骨力”一詞可追溯至東晉衛夫人《筆陣圖》,其中闡述了“骨”與“力”的關係。“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需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這是創作者與筆的關係。創作主體在創作時,每一筆每一畫,都要用“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是體現筆力與字之間的聯絡。善用筆力的人在字中體現為“多骨”;不善用筆力者,點畫之間顯得軟弱無力,甚至臃腫肥大,稱為“墨豬”。但並非力越大越好,衛夫人推崇“多力”但也需“微肉”,“多力”與“微肉”組合作用的結果是為“聖”,相反則是“病”。明朝湯臨初支援此觀點,並以此觀點來批評時人:   “不知骨生於筆,肉成於墨,筆墨不可相離,骨肉何所分別?人多不悟作書之法,乃留意於枯槁生硬以示骨,效醜於濃重以見肉,二者不可得兼併一體而失之。”(《書指》)骨從筆出,肉從墨出,既然筆與墨不可分離,那麼骨肉也同樣不可須臾分開。湯臨初批評時人,不清楚骨肉的來源及關係,以“枯槁生硬”體現“骨感”,以濃墨來表現“肉”。如果骨肉不可兼得,失其中之一者便是“病”。   為何書家要如此強調“骨力”呢?南宋趙孟堅在《論書法》中說:“骨格者,書法之祖也。”趙孟堅把“骨”推至“書法之祖”的地位。可見“骨力”在書法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明朝趙宦光《寒山帚談》中也說到相同的觀點:“字法惡無骨”。趙宦光又言:“氣象豪逸,。求其骨力”。氣象大小、豪邁與否,取決於“骨力”。骨力是大多書家所追求的,但並非易事。明朝李日華在《竹懶書論》就感慨道:“知書道斷在神骨,未可以功力意態取也。”書重在神骨,但並非單靠功力和形態就足夠了。清朝劉熙載在《書概》中也談到“骨力”的重要性。“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骨力而日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字有骨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劉熙載闡述了透過執筆的方式不一樣,可得到不同的效果。“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   清朝楊賓《大瓢偶筆》中言:“書貴有骨,然骨存其人,非可強而致也。六朝以前無論已,唐後如歐、褚、徐、張、顏、柳、範、蔡、歐、蘇、黃、米、朱、文諸公書,皆以其人相似,絕無軟熟嫵媚之態。鍾紹京、蔡京、趙松雪輩書,未嘗不佳,而骨則微矣。”“骨力”在書法中不可或缺,大凡成名成家者,在字中都有體現,只是表現的方式有別而已。如宋徽宗瘦金體,將“骨力”體現得直截了當;而像《禮器碑》這樣的碑刻字型,經歷史風雨的洗禮,力的體現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想象空間。也有似趙孟燎綿裡藏針似的“力”。人們在評論各種版本的《蘭亭》時,大多以為《定武蘭亭》以骨取勝,   《褚摹蘭亭》以姿取勝,而《潁井蘭亭》則以筋取勝。《潁井蘭亭》言其銳利,“細筋入骨如秋鷹”。   (楊賓《大瓢偶筆》引無名氏語)《定武蘭亭》與《潁井蘭亭》都突出骨力。書寫者在臨摹《蘭亭序》時,不忘追求“書貴有骨”的精神。   以下列舉以木牘、紙本、石碑等不同材質表現的作者對“骨力”的諸種詮釋。   《武威儀禮漢簡》寫於木牘之上,簡長55.5-56,0.75cm,厚0.28cm,每簡一般容六十字。大部分漢簡都有粗糙、草率、信手拈來之特點,但此簡卻有很高的書法美學價值。雖經歷將近兩千年曆史,但墨跡依然清晰可見。在還不到一釐米寬的木牘上,手指一動,就完成一筆,因此在對“力”的表達上體現出直接性,宛如赤裸裸的大衛像一樣,毫無遮攔,一覽無遺。作者在於鈞一髮之間,手腕一抖,筆到所想之處,分毫不差,氣勢在萬馬奔騰之中,如快劍斬陣,快、準、狠,一氣呵成,極其爽快。   將“力”在書法中表現到極致的可推宋徽宗趙佶。宋徽宗怠於國政,但在書畫上的造詣可謂一代大家。其書法源自褚遂良、薛稷t薛曜、黃庭堅而變其法,以勁瘦著稱,自成一家,號“瘦金體”。‘瘦金體’本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   ‘御書’的尊重”。在宋徽宗傳世的《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等作品中,可窺見其“力”的表現。   《千字文》,宋徽宗年僅二十三歲時書之,縱觀如一根根鋼絲錯落有致地散落在紙面上,通篇看似粗細一致,但細觀之,仍有粗細變化。在對端點、折點、折筆和一些短促筆畫上的重點突出,顯出勁挺的筋骨。對於撇、捺和一些長筆畫則充分舒展,加之以硬毫筆書之,筆毫彈力盡顯,鐵畫銀鉤,“金縷”相銜,疏朗骨感,從中融入行書筆勢,氣韻流暢飄逸,字字清勁嚴整,通篇整飭有序。“故千文線條如張弓之弦,其形曲折,而其勢如脫兔之迅捷,稍轉即逝,得薛曜之勁而絢麗過之。”(陳振濂語)《欲借風霜二詩帖》瘦勁、挺拔、舒展、道麗的特點與《千字文》相差無幾,但在結體和用筆上較之《千字文》更加純熟。   我們再看看《禮器碑》,此碑立於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石在山東曲阜孔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雲:“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王澍評《禮器碑》除了其它特點之外,用了“瘦勁如鐵”這樣概括、明瞭的言語突出   《禮器碑》“力”的特點。又云“碑文矜練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功力不僅在字中,在字外是必不可少的。與其他漢碑相比,此碑筆畫較細,然細而不弱,如鐵畫銀鉤,方而勁健。學習漢碑之人,欲下筆勁挺有力,可推此碑學之。   綜上所述,“骨力”在中國書法的藝術表現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論書,儘管對此言人人殊,但無不以此為圭臬。對於“骨力”的強調和深入的研究,無疑還將作為書法藝術在傳承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一個重點。

  • 2 # Fam377

    按照字面解析,是筆跡如骨,十會堅硬。大約就是這個意思,骨力不是實力,而是中正的視覺效果。物體之間的牽引力是實力,書法的骨力其實是一種觀賞結果。所以骨力為虛,是對字型形態的借力形容。

  • 3 # 手寫咖

    顧名思義,就是指書法的力道所在,但分來來講,又各自不同。

    骨力自古就頗為書法家所重視,何為“骨”,何為“力”,古代書法家對於骨和力分別作了詳盡的闡釋,二者之不同,又有很多相似之處。

    1、“骨”:本意是指骨骼,但是引入書法中,不但是指有品質,還指有氣概之意,骨與力相結合,意在強調力,《晉書.王獻之傳》中曰:“時議者以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這句話表明王羲之字中含力大於王獻之,字中力“力”由筆體現,故此王羲之還留下“入木三分”的美譽。

    綜上所述:“骨力”在中國書法藝術地位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論書,儘管對此言人人殊,但無不以此為圭臬(gui nie),對於骨力的研究,無疑是書法藝術傳承的一個關鍵點。

  • 4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書法意義上所說的骨力,比喻書寫出來的字型形象感官效果很好,筆跡頗有椎劃沙、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之感。表明用筆技法正確特別嫻熟,以及紙法、墨法運用自如。

    書法骨力,多是指筆畫形制硬朗勁健,線條質感富有韌性,剛柔適度。字形姿態精神靈動、氣質十足。

    相反,書寫出來的字型狀態不佳,比如,筆畫形制粗糙,線條軟弱無力,字形無精打彩,甚至生硬、呆板,缺少活力,沒有藝術含量……這樣的字,說明書法基本功不紮實。

    那麼,怎樣寫才能表現出來骨力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運筆動作乾淨利落,富有明顯的節奏感。

    2、書寫速度恰到好處,保持氣韻最佳狀態。

    3、注重字畫筆斷意連,字行佈局一氣呵成。

    4、善於藉助字外功夫,科學巧妙融會貫通。

    此外,還需要在執筆法、臨摹法、結字法等方面,必須講求科學性、合理性、專業性。否則,書法骨力很難塑造出來。

  • 5 # 清涵書法

    1首先表明我的觀點,書法中提到的骨力,不是我們常說的力度使勁,那種力,而是透過筆畫的形態給人的一種力的感覺,這種力是內在的!!

    2被後世譽為“顏筋柳骨”的柳公權,就是以骨力取勝,有骨力的字或筆畫給人的感覺是挺拔,雄強,而不是那種軟綿無力。古人講“書到瘦硬始通神”,也是強調的骨力,可見書法中的骨力是書法愛好者的一種追求!

    3如何才能是寫出來的字或筆畫有骨力呢?啟功先生曾經說“只要這個筆畫的執行軌跡是正確的,那麼就有力量”,也就是字的骨力。宋代大書法家姜夔《續書譜》中提到“中鋒取骨,偏鋒取妍”。也就是說,要想使筆畫有骨力,就要使用中鋒運筆,中鋒用筆寫出來的點畫飽滿,雄強,富有立體感。而偏鋒用筆就達不到這個效果。

    4其次,要想字中骨力,還要堅持多練習大楷,筆畫相對大,筆畫就粗,就長,書寫起來就有難度,所以長期堅持寫大字也可以提高骨力。

  • 6 # 舍筏翰墨藝術社

    書法中關於“骨力”的問題,是書法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各種各樣的回答五花八門,流於簡單膚淺化,並沒有實際解決這個問題。

    透過多年書法技法的學習摸索,我想告訴愛好書法的朋友們,古代書法理論《筆陣圖》中談到,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骨力是在運用筆法中產生的一種力度,屬於書法筆法範疇的一個用筆概念。如果我們單純解釋《筆陣圖》中的原話,也就是說一個善於用筆力的書寫者,他的筆下就會多骨。這樣的解釋就顯得毫無意義了。所以,什麼才屬於善於用筆力的狀態呢?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後,才能知道什麼是骨力。

    其實,我們要回到最基本的筆法,中鋒用筆上來探討這個問題。順藤摸瓜,什麼是骨力這個問題才會豁然開朗。姜白石的《續書譜》中說:“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也。”這就是對中鋒用筆的一種解釋。中鋒就好比我們人體需要骨架的支撐,人的骨架在中間,外面包裹的肉身看起來才會挺拔健康。若沒有骨架,整個人都癱軟成泥了。人體的例子說明在書法中,中鋒用筆其實就是書寫中一種筆法對漢字表現的支撐。就好比人要有骨架子一樣。這樣寫出來的書法才會間架合理,挺拔有力。所以說骨力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只有刻苦學好了中鋒用筆,我們書法中的骨力才會呈現出來。(顏振東原創)

  • 7 # 秦躍利

    用骨力來描述漢字書法是很妙的形容。每個漢字都好比一個活生生的人體,由大小不同的二百多塊骨骼組成骨架。每塊骨頭都有不同的功用。從這個角度就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個字裡有主筆,有次主筆和輔筆了。那麼骨力在書寫中如何表現出來呢?一句話,中鋒大法是核心。要練好中鋒就不能迴避篆、隸、真等靜態字的學習。這些靜態字的筆畫與筆畫不象行草一樣牽絲映帶,更利於我們認真把握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當然只把單個筆劃練好了遠遠不夠。趙孟頫講的三年始會用筆,指的是對毛筆的控制能力,對各種形態的筆劃書寫運用能力等了然於心了。下一步要關注的是如何把這些好的筆劃搭成好的骨架,形成好的字的形態。這就是結字、造型和筆勢的問題了。這裡依然存在骨的搭配是否合理,毎個筆劃都力如金剛而整個字就僵硬,毎個筆劃都過於柔美則字就疲軟。所以從每個字的整體上要筆畫搭配有剛有柔,有輕有重,有細有粗,有正有欹,有緊有松,則骨力才能充分展示出來,風神也就表現出來了。

  • 8 # 千年蘭亭

    骨力是相對筋力而言的。

    1、骨力,又稱剛勁之力、果敢之力,有挺拔、勁健、乾脆、痛快的特徵。適宜於:北碑中的方筆楷法及唐碑中的歐、褚、柳等風格。

    2、筋力,又稱柔和之力丶含忍之力,有凝練、婀娜、遲澀、沉著的特徵。適宜於:北碑中圓筆楷法,如《鄭文公碑》《石門銘》《觀海童詩》等,以及唐碑中的顏楷。

    3、初學楷書,宜先構骨力,而歐字是楷書中骨力最強的字型。但歐字比較難寫,學歐不當,易陷入板滯一路。

  • 9 # 明草老師佳順書法網院

    書法中的骨力就是指筆畫的力氣,也就是筆力

    所謂骨,就是人的整個支架。

    而骨力就是整個骨架的力氣,堅硬程度!

    整個骨架有沒有力氣,主要跟組成支架的材料的堅硬程度有關係。

    那麼在書法當中支架的材料是什麼呢?

    是筆畫。

    所以書法當中的骨力主要是指的筆力!

    有的人說支架搭起來的方法也很重要啊,也就是結構也很重要啊,是的!也很重要,但是我是說主要指的筆力,其次才是結構!

  • 10 # 兩山堂

    ● “骨力”, 主要指強勁有力、骨架堅實的書法審美因素。

    ——“ 骨” 具有強、堅、剛、直、端、硬等特質 , 是肌膚之所以附、人體之所以立的基礎。

    《老子·三章》說 : “ 弱其志 , 強其骨” 。《周禮·弓人》說 : “ 骨直以立。” 《白虎通義》雲 : “ 男三十 , 筋骨堅。” 趙曄《吳越春秋》曰 : “ 筋骨果勁 , 萬人莫當。” 劉熙《釋名·釋形體》曰 : “ 骨……堅而滑也。” 蔣濟《萬機論》講 : “ 柱石之士 , 骨鯁之臣。” 《靈樞·經脈》講 : “ 骨為幹。” 劉勰《文心雕龍》曰 : “ 結言端直 , 則文骨成焉。”“觀其骨鯁所樹 , 肌膚所附。” 宗白華在論骨筋肉血時指出 : “ ‘骨 " 是生物體最基本的間架 , 由於骨 , 一個生物體才能站立起來和行動。”

    ——在骨、筋、 肉、血等書法生命意味系統中 , “ 骨” 是第一位的根本的因素。它的強、堅、剛、健的性質體現出生命體的強壯有力、生命力的旺盛穩健 , 其基礎間架的功能使生命體的諸因素得以結實地統一在一起。

    ——“ 骨力” 在書法中體現為筆畫的強勁有力、間架結構的堅實穩固等等。

    在書法審美意識中 , “ 骨” 與“ 力” 、“ 氣” 、“ 勢” 等密切相聯。王僧虔用“骨力” 概念評書 : “ 郗超書亞於二王 , 緊媚過其父 , 骨力不及也”( 《論書》 ) 。孫過庭強調“ 骨” 、“ 骨氣” 、“ 骨力” 的重要審美地位 : “ 假令眾妙攸歸 , 務存骨氣; 骨既存矣 , 而遒潤加之。……如其骨力偏多 , 遒麗蓋少 , 則若枯槎架險 , 巨石當路 , 雖妍媚雲闕 , 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 , 骨氣將劣 , 譬夫芳林落蕊 , 空照灼而無依; 蘭沼漂萍 , 徒青翠而奚託”( 《書譜》 ) 。張懷瓘也以“ 骨氣” 、“ 骨力” 為審美標準 : “ 崔瑗……師於杜度 , ……伯英祖述之 , 其骨力精熟過之也”( 《書斷》 )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把“ 力” 與“ 骨” 相提並論 : “ 又曰 : ‘力謂骨體 , 子知之乎 ?" 曰 : ‘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 , 字型自然雄媚之謂乎 ?" 長史曰 : ‘然"” 。

    有的書家還將人的生命力的強弱與書法之骨聯絡起來 , 認為人體生命力的耗竭直接影響了書法的骨力。米芾評書說 : “ 徐浩晚年力過 , 更無骨氣” (《海岳名言》 ) 。

    關於“ 骨” 的間架基礎作用 , 人們也給以充分的強調。楊泉《草書賦》說∶“ 其骨梗強壯 , 如柱礎之至基。”前引孫過庭關於“ 骨氣” 與“遒潤” 的比較 , 也說明了“ 骨” 的“ 體質” 、為潤、麗所“ 依” 、“ 託” 的性質。可見 , “ 骨” 從根本上決定了書法之力 , “ 骨” 為書法形象的其它因素奠定了可以依憑的堅實的基礎。

    ——以“ 骨力” 為基調的書法 , 呈現出峭勁、剛健、沉穩、挺利等意境風貌 , 具有與妍媚、流麗、蕭散、秀潤不同的審美特色。

    張懷瓘《書斷》載羊欣語 : “ 張芝、皇象、鍾繇、索靖 , 時並號‘書聖 ", 然張勁骨豐肌 , 德冠諸賢之首。”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認為 , “ 有筋骨”, “ 字型自然雄媚 。” 李嗣真《書後品》講 : “ 文舒《西嶽碑》但覺妍冶 , 殊無骨氣。” 梁巘《評書帖》 雲∶“ 明季書學竟尚柔媚 , 王、張二家力矯積習 , 獨標氣骨 , 雖未入神 , 自是不朽。”“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 , 學智永之圓和清蘊 , 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 , 蒼秀擺宕 , 骨韻兼擅。” 朱履貞《書學捷要》雲 : “ 書貴峭勁 , 峭勁者 , 書之風神骨格也。書貴圓活 , 圓活者 , 書之態度流麗也。” 朱和羹《臨池心解》曰 : “ 餘書素惡佻達 , 故於顏、柳、歐、褚及北海書日夕參摹 , 未敢以妍媚取悅也。客曰 : ‘君於八法、用筆、結體己自明悉 , 每嫌骨力多而妍媚少 , 故時人都不悅君書。 " 餘曰 : ‘惟其骨力多 , 方合古人; 惟其不悅時目 , 正是進步。 "” 這些論述 , 或直接探討“ 骨” 的特色 , 如“ 駿快” 、“ 勁” 、“ 雄” 、“ 險勁遒刻” 、“ 鋒骨凜凜” 、“ 蒼” 、“ 峭勁” 等等 , 或在與“妍冶” 、“ 柔媚” 、“圓和清蘊” 、“流麗” 等的對比之中 , 強調其陽剛之力。

    ——柳公權、歐陽詢的書法更突出了“骨力”的審美特點。“歐陽詢險勁遒刻 , 鋒骨凜凜 , 特闢門徑 , 獨步一時。”(梁巘《評書帖》)柳公權書法以“柳骨”著稱,具有“果敢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