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說出本年度最厭惡的一種食物,我想 ,,,應該是泡麵吧。
泡麵曾經被稱為屌絲食物,是年輕人因為經濟上的困難,或是動手能力上的缺失,而不得不每日堅持服用的廉價食品。
只要你會燒水就餓不死,可以稱得上是乾淨又衛生。
但在廣大媽媽群體眼中,泡麵是缺鈣、營養不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我相信,如果你的媽媽打電話問你今天中午吃了什麼,你一定不敢脫口而出“泡麵”三個字,而是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煮了面。
你還會時不時的收到關於泡麵有毒的科普文章。
但顯而易見的是,廣大年輕人並不是很聽媽媽的話。
疫情期間,每天空的最快的依舊是泡麵的貨架。可以說,泡麵,挽救了千萬家庭餓肚子的悲慘命運。
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泡麵品鑑活動之後,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
畢竟頓頓泡麵它是真上火呀。
於是,一些心思細膩的年輕人不禁開始懷疑,媽媽的虎狼之詞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吃泡麵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害?
接下來就由我名偵探板哥,為你揭曉答案:
泡麵被冠以“垃圾食品”的惡名開始於本世紀初。
人們將丙烯醯胺稱為“丙毒”,“丙烯醯胺可致癌”也被傳成了“泡麵可致癌”。
不過,丙烯醯胺真有那麼嚇人嗎?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丙烯醯胺列為2A類致癌物。
什麼是2A類,就是,很有可能是人類致癌物。
也就是說,丙烯醯胺有致癌風險,但在研究過程中證據不足,還有待進一步補充。
就好比你追一個姑娘,還沒追到手,就說人家是你物件。
一項權威調查顯示,丙烯醯胺含量最高的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咖啡及咖啡製品;其次是炸薯條這類高溫加工的土豆製品和早餐穀物類食品。
這麼看來,請大家以後不要喝咖啡了,畢竟喝咖啡才最容易致癌(狗頭胡說八道)
其實丙烯醯胺的致癌風險,關鍵取決於攝入量。
丙烯醯胺可能致癌,但世衛組織還沒搞清楚多少丙烯醯胺才致癌。
如果真要算,一個成年人至少得吃25公斤薯片才能致癌,到時候沒得癌症就先撐死了。
至今沒有研究證明,在正常攝入食物的情況下,丙烯醯胺能夠致癌。
所以說,那些說“吃泡麵會致癌”的言論,就是在耍流氓。
除此之外,從原料到製作方式再到容器,泡麵都受到過全方位攻擊。
比如一個震驚帖——“驚!泡麵竟在胃中32小時無法消化”。
一天多都不消化,吃的是泡麵還是秤砣?
泡麵即便經過油炸,也還是小麥麵粉。一般來說,人消化它們最多3小時。
下一個被攻擊物件是炸泡麵用的油。
棕櫚油因為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首先要澄清一下,飽和脂肪的攝入和心腦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係。
其次,它對人體膽固醇水平也沒有負面影響。
只要你正常吃棕櫚油,根本不會影響你的血脂水平!
更重要的是,棕櫚油是最穩定、保質期最久、發煙點最高的一種油脂。說白了,適合炒菜,也適合油炸。
一般植物油炸不了多久就發黃發黑,容易產生致癌物,棕櫚油卻久炸不變色。
堪稱植物油中的硬核!
所以別把屎盆子直接扣在棕櫚油和泡麵頭上。
除此之外,還有“泡麵裡有防腐劑,吃多了會變木乃伊”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謠言。
首先,防腐劑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本身不是什麼壞東西。
我們日常吃的醋、糖、鹽都可以用來防腐。
在古代,古人就用它們來做防腐劑。比如,用糖醃製水果做成蜜餞,用鹽醃製豬肉、鹹魚、青菜等。
今天的防腐劑聽起來嚇人,但新增它們是為了吃的更安全。
比如亞硝酸鈉,可以抑制肉毒桿菌的增長;丙酸鈣,對防止黃麴黴素有奇效;雙乙酸鈉安全無毒,防腐效果好,還會在人體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不新增防腐劑,也未必健康。非要揪住防腐劑不放,醬油都不要喝了。
而且泡麵其實並不怎麼新增防腐劑。
在油炸過程中,泡麵的水分含量會降低到3-6%。
麵餅幹,水分活度就低,微生物無法生長,所以不需要防腐劑。
醬包經過高溫殺菌和密封包裝,也不用防腐劑。
你吃的泡麵裡,可能根本沒有防腐劑。
那盛裝食物的容器呢?
有人說面桶有石蠟,還有說聚苯乙烯的,“桶壁上的蠟會在胃裡形成蠟膜”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
但!敲重點!!
泡麵桶上根本沒有石蠟。
石蠟的耐熱溫度不超過40℃,用開水一泡,石蠟熔化,面桶就漏了。
泡麵桶內壁滑滑的那層“蠟”,其實是食品級聚乙烯淋膜。
有謠言稱聚乙烯在65℃以上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危害健康。
為了破除謠言,上海市質監局對複合泡麵碗開展過安全評估。
結果,68批次泡麵碗均未檢出上述物質。
至於聚苯乙烯,2005年就被中國淘汰了。
總之,正規商家的泡麵,就別操心泡麵桶上的塗層了。
但我們有一說一,泡麵確實不夠健康。
100g泡麵,碳水化合物佔50%,脂肪40%。
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什麼都沒有,而且高鹽多油。
尤其是出不了門天天吃,當然做不到營養全面。
所以,近年來泡麵原材料也進行了升級。廣告商們也紛紛舉起了健康食品的大旗。
脫水素肉、幹蔬菜包被換成大塊的凍幹食品,泡上開水就能恢復食材的新鮮感。
此外,從油炸到非油炸,從傳統豬油到濃郁高湯,從品種單一到花樣百出,泡麵的升級是實實在在的。
泡麵爭氣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它“百搭”。
換句話說,面只是載體,重要的是放什麼東西。
簡單點的,可以是煎蛋,火腿腸,菜葉子。
高階一點,直接搭配肥牛、海鮮。(抖音上的影片
飢腸轆轆的深夜,如果將這些組合放到咕嚕嚕的鍋裡,幸福感會推向極致。
就算你窮的連花唄都還不起了,吃泡麵時,切個西紅柿,打個雞蛋,加上青菜,也算是蛋白質和維生素都齊全了。
華人對泡麵,也是一種集體記憶。
泡麵寄託著華人勞動、遷徙的足跡和記憶。
在長途火車、動車甚至是高鐵上,桶裝泡麵依然是大家揹包裡必不可少的存在。
甚至在偏遠地區,泡麵是奢侈品,能有一包泡麵吃,跟我們在深夜充飢時煮包泡麵是完全不一樣的幸福感。
就算是城市裡的孩子。小時候也會吵著吃泡麵、偷偷嘗粉包、放學路上和小夥伴一起買乾脆面。
這些事情你也許會記得,它們是許多人童年的一部分。
所以說,重要的不是泡麵,而是你和誰、在哪裡、什麼時候吃了泡麵。
如果讓你說出本年度最厭惡的一種食物,我想 ,,,應該是泡麵吧。
泡麵曾經被稱為屌絲食物,是年輕人因為經濟上的困難,或是動手能力上的缺失,而不得不每日堅持服用的廉價食品。
只要你會燒水就餓不死,可以稱得上是乾淨又衛生。
但在廣大媽媽群體眼中,泡麵是缺鈣、營養不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我相信,如果你的媽媽打電話問你今天中午吃了什麼,你一定不敢脫口而出“泡麵”三個字,而是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煮了面。
你還會時不時的收到關於泡麵有毒的科普文章。
但顯而易見的是,廣大年輕人並不是很聽媽媽的話。
疫情期間,每天空的最快的依舊是泡麵的貨架。可以說,泡麵,挽救了千萬家庭餓肚子的悲慘命運。
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泡麵品鑑活動之後,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
畢竟頓頓泡麵它是真上火呀。
於是,一些心思細膩的年輕人不禁開始懷疑,媽媽的虎狼之詞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吃泡麵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害?
接下來就由我名偵探板哥,為你揭曉答案:
泡麵被冠以“垃圾食品”的惡名開始於本世紀初。
人們將丙烯醯胺稱為“丙毒”,“丙烯醯胺可致癌”也被傳成了“泡麵可致癌”。
不過,丙烯醯胺真有那麼嚇人嗎?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丙烯醯胺列為2A類致癌物。
什麼是2A類,就是,很有可能是人類致癌物。
也就是說,丙烯醯胺有致癌風險,但在研究過程中證據不足,還有待進一步補充。
就好比你追一個姑娘,還沒追到手,就說人家是你物件。
一項權威調查顯示,丙烯醯胺含量最高的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咖啡及咖啡製品;其次是炸薯條這類高溫加工的土豆製品和早餐穀物類食品。
這麼看來,請大家以後不要喝咖啡了,畢竟喝咖啡才最容易致癌(狗頭胡說八道)
其實丙烯醯胺的致癌風險,關鍵取決於攝入量。
丙烯醯胺可能致癌,但世衛組織還沒搞清楚多少丙烯醯胺才致癌。
如果真要算,一個成年人至少得吃25公斤薯片才能致癌,到時候沒得癌症就先撐死了。
至今沒有研究證明,在正常攝入食物的情況下,丙烯醯胺能夠致癌。
所以說,那些說“吃泡麵會致癌”的言論,就是在耍流氓。
除此之外,從原料到製作方式再到容器,泡麵都受到過全方位攻擊。
比如一個震驚帖——“驚!泡麵竟在胃中32小時無法消化”。
一天多都不消化,吃的是泡麵還是秤砣?
泡麵即便經過油炸,也還是小麥麵粉。一般來說,人消化它們最多3小時。
下一個被攻擊物件是炸泡麵用的油。
棕櫚油因為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首先要澄清一下,飽和脂肪的攝入和心腦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係。
其次,它對人體膽固醇水平也沒有負面影響。
只要你正常吃棕櫚油,根本不會影響你的血脂水平!
更重要的是,棕櫚油是最穩定、保質期最久、發煙點最高的一種油脂。說白了,適合炒菜,也適合油炸。
一般植物油炸不了多久就發黃發黑,容易產生致癌物,棕櫚油卻久炸不變色。
堪稱植物油中的硬核!
所以別把屎盆子直接扣在棕櫚油和泡麵頭上。
除此之外,還有“泡麵裡有防腐劑,吃多了會變木乃伊”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謠言。
首先,防腐劑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本身不是什麼壞東西。
我們日常吃的醋、糖、鹽都可以用來防腐。
在古代,古人就用它們來做防腐劑。比如,用糖醃製水果做成蜜餞,用鹽醃製豬肉、鹹魚、青菜等。
今天的防腐劑聽起來嚇人,但新增它們是為了吃的更安全。
比如亞硝酸鈉,可以抑制肉毒桿菌的增長;丙酸鈣,對防止黃麴黴素有奇效;雙乙酸鈉安全無毒,防腐效果好,還會在人體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不新增防腐劑,也未必健康。非要揪住防腐劑不放,醬油都不要喝了。
而且泡麵其實並不怎麼新增防腐劑。
在油炸過程中,泡麵的水分含量會降低到3-6%。
麵餅幹,水分活度就低,微生物無法生長,所以不需要防腐劑。
醬包經過高溫殺菌和密封包裝,也不用防腐劑。
你吃的泡麵裡,可能根本沒有防腐劑。
那盛裝食物的容器呢?
有人說面桶有石蠟,還有說聚苯乙烯的,“桶壁上的蠟會在胃裡形成蠟膜”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
但!敲重點!!
泡麵桶上根本沒有石蠟。
石蠟的耐熱溫度不超過40℃,用開水一泡,石蠟熔化,面桶就漏了。
泡麵桶內壁滑滑的那層“蠟”,其實是食品級聚乙烯淋膜。
有謠言稱聚乙烯在65℃以上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危害健康。
為了破除謠言,上海市質監局對複合泡麵碗開展過安全評估。
結果,68批次泡麵碗均未檢出上述物質。
至於聚苯乙烯,2005年就被中國淘汰了。
總之,正規商家的泡麵,就別操心泡麵桶上的塗層了。
但我們有一說一,泡麵確實不夠健康。
100g泡麵,碳水化合物佔50%,脂肪40%。
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什麼都沒有,而且高鹽多油。
尤其是出不了門天天吃,當然做不到營養全面。
所以,近年來泡麵原材料也進行了升級。廣告商們也紛紛舉起了健康食品的大旗。
脫水素肉、幹蔬菜包被換成大塊的凍幹食品,泡上開水就能恢復食材的新鮮感。
此外,從油炸到非油炸,從傳統豬油到濃郁高湯,從品種單一到花樣百出,泡麵的升級是實實在在的。
泡麵爭氣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它“百搭”。
換句話說,面只是載體,重要的是放什麼東西。
簡單點的,可以是煎蛋,火腿腸,菜葉子。
高階一點,直接搭配肥牛、海鮮。(抖音上的影片
飢腸轆轆的深夜,如果將這些組合放到咕嚕嚕的鍋裡,幸福感會推向極致。
就算你窮的連花唄都還不起了,吃泡麵時,切個西紅柿,打個雞蛋,加上青菜,也算是蛋白質和維生素都齊全了。
華人對泡麵,也是一種集體記憶。
泡麵寄託著華人勞動、遷徙的足跡和記憶。
在長途火車、動車甚至是高鐵上,桶裝泡麵依然是大家揹包裡必不可少的存在。
甚至在偏遠地區,泡麵是奢侈品,能有一包泡麵吃,跟我們在深夜充飢時煮包泡麵是完全不一樣的幸福感。
就算是城市裡的孩子。小時候也會吵著吃泡麵、偷偷嘗粉包、放學路上和小夥伴一起買乾脆面。
這些事情你也許會記得,它們是許多人童年的一部分。
所以說,重要的不是泡麵,而是你和誰、在哪裡、什麼時候吃了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