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者無疆
-
2 # 趙寒翔
想要蓋好一座房子。首先要把地基打好。用好的石頭,磚,水泥。地基打好了,然後再砌牆蓋房子。這樣蓋出來的房子才牢固長久。窮人為了省錢圖省事,用劣質的水泥,磚。所以到農村看房子就知道這家人是窮是富了。
臨摹臨帖是寫書法的基礎。猶如蓋房子打地基,馬虎不得。先寫得像,寫得精細,然後才能傳神。離開臨幕才能自成一體。
說的容易,做起來難。
-
3 # 書山勤為徑
臨摹為什麼要像?其實就是鍛鍊控筆能力,說白了也就是用筆的穩定性。臨摹要像只是結果,臨摹的過程是我們得到提高的大關鍵。那麼接下來會引出其他幾個問題,多像算像?只要像就可以嗎?
多像算像?筆者認為,要儘量多的細節像才像,因為筆法在細微之處。同樣是轉折,原貼轉你也轉,原貼是絞轉,你是頓挫這,大體上看著似乎像,但實際上不像。所以很多人臨帖變成抄帖就是根本不注意細節。
只要像就可以嗎?再重複一遍,像只是結果,過程最重要。結果像很好,但是怎麼實現的?是寫的嗎?還是描的畫的?書法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透過結果追索過程。高階的臨摹,不只是摹其形,還要能還原古人揮運之時的狀態。最基本的狀態是什麼,是寫字不是勾勾畫畫。所以初學者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方面的傾向,不要為了像而像。寫十次有一次像,沒關係,只是穩定性還不夠,多加練習總會提高。寫十次十次像,其中九次是描的,一次是蒙的,那就失去了臨摹的意義。
最後,臨摹必須像,過程很重要。臨摹若不像,什麼都枉然
下面是我近期臨摹的作品,望多批評指正
-
4 # 寶善書法
學習書法繪畫,臨摹是學習書法繪畫的必由之路。
古代每個書畫家都以此方法學習書法繪畫的,這也是練習書法的有效方法。
臨摹的目的就是要和原碑帖或者原畫作保持精準一致,達到神似形像。
所謂的臨就是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所謂摹就是用薄紙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這樣做很容易達到精準像這個目的。
姜夔在《續書譜》中說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現代多數人大多注重臨習,卻忽視了摹字,認為摹字是依樣畫葫蘆,那是小孩子練字,不會有精進,其實不然,摹字能精準的得到古人字的結構位置。所以摹字是初學書法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
5 # 枚書書
古語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臨帖是書法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剛開始是大人手攙腋下,慢慢的走,到一定階段了就學會了走路。臨帖也是一樣的道理。那麼為什麼臨帖時要寫的精準呢?
一、帖是法帖(限古帖)
字帖,也有說是法帖。關鍵在這個法,法則、方法之意。臨帖猶如做人,這個法帖就好比是行為準備,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二、歷經千年之帖
古帖歷經千年,無數書家的書法之路都是從臨開始,一些有問題,有糟粕的書帖都被歷史所淘汰。取法乎上,可得其中。流傳至今的古帖,不論從起章法,點畫,墨法,筆法等等,都是精品。準確是我們臨帖的首要目標。
三、臨帖是準確性的重複
啟功先生曾言:“練字臨帖,一定是準確性的重複”。沒有了準確性,該是露鋒起筆,你卻藏鋒;該是方折;你圓折…這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準確,一次、兩次、三次,甚至萬次。不斷的重複,才是真正的入了帖中去。
四、更深層次的為形成自己的風格打基礎
臨帖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你自己書法風格的形成,先準確的臨帖,深刻體會書家的書寫風格,自己能夠熟練的掌握,對之後形成自己的書風至關重要。
-
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很明顯,精準臨摹的目的,是深刻體會古人用筆技法精要,揣摩範本當中每一個細節,領悟字型筆法是什麼,筆畫形狀怎麼寫出來的,字法特徵表現手法如何……
因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字帖,只是一個個美妙絕倫的筆畫與字形,並沒有附加當時書寫技法說明……所以,只有這樣做,才能試圖破解書法密碼,找到通往藝術殿堂之路的入口……
傳統臨摹方法有十餘種。恕我直言,凡是採用對臨法的,都不是正確的基本功訓練模式……只要是直接照著字帖硬性模仿,很難精準,而且訓練週期非常長,尤其初學者不可取。
-
7 # 翰墨書道
只有透過精準的臨摹,才有利於打下較為紮實的書法功夫。如果初學書法,不追求臨摹的惟妙惟肖 ,形神俱似即無法掌握規範美觀的字形和嚴格的書法技法的量的把握。要知道臨摹練習的精準才能和經典的優秀的書法作品之間的距離拉近。實際上,我們臨摹書法的目的就是象古人學習優美的字形和書法技法。只有臨摹的準,才什麼我們的臨摹學習起到了效果,否則雖然名之曰臨摹學習書法,可是我們卻繼續我行我素,按照自己固有的習慣寫,而不是按照最優的書法字形去寫。一是失去了我們學習的意義,二是也根本學習不到書法的技法知識。在說臨摹的像,說明我們臨摹讀帖讀的精微準確,吃的透徹。
學習書法必須從臨摹開始,沒有臨摹的書法,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我們說的書法。
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帖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所以說我們學習書法必須從古帖中求法,認真研究法帖技法,從用筆到結體章法,因為有所師承,有能夠做到臨摹的精準,學習書法才能獲得進步。如果臨摹不精,又“無師承,體勢粗惡”。
-
8 # 昭銘軒書畫
學習書法時,臨摹的目的是準確地學習、掌握古代書家的書法藝術技法和藝術風格。
既然要準確把握,那麼完全再現就是必要的和必須的,尤其是臨摹的開始階段,這就要求要臨得“精準”。
臨摹的開始階段,也就是學習書法藝術的開始階段,正是剛開始瞭解、理解、掌握書法的筆法和結體的時候,這個階段需要進的去,除了精準地臨摹,沒有其他的辦法。
米芾臨蘭亭序
米字格,田字格,九宮格,為精準地臨摹提供了方便,點畫的位置,線條的粗細長短,都可以給出很好的參照。
只有能夠精準地臨摹,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進得去帖,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法帖的方方面面包括細節,找到筆法和結體的規律。
趙孟頫臨蘭亭序
只有進得去,才有資格談“出得來”,才算入得了書法藝術的門。
-
9 # 黃漢雄書法
臨帖不僅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一般說來,一本帖子寫久了,你就會對其中的筆法和結構,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所寫之字與帖子上的字,總會有點像。但是,僅僅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臨帖既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要形神俱得。
初學者初時臨帖一定要專一,要“盯死一本帖子”反覆臨習,力求先學成一家,先師出有門。初時臨帖最怕“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輕易改換門庭。這是因為,臨帖需要“厚積薄發”,需要有一定的火候。初時生繼而熟,熟而能生巧,巧而能得心應手。臨帖強調“似”。然而,能“似”不能“似”,要看自己的筆墨火候。火候不到,何以能“似”?火候到了,又何以不能似?然而,臨帖亦不可陷入盲目性。趙宦光《寒山帚談》說:“仿書有二病,一不知去取,敗筆效顰;二未窺人長,先求人短。二者皆非也。”所謂“去取”,就是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和取”的問題,向來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比如,有人常常視醜為美,美醜不分,故常學在敗筆處卻又不知此處是敗筆。對於書法,很需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審美層次。
臨帖要學會“放電影”。在一般人眼中,帖子上的字都是靜臥不動的。但是,在書法家眼中,帖子上的字恰恰又都是活的。因為帖子上的字,都是由活生生的人一筆一筆地寫出來的。懂得筆法的人能夠從不動的、靜臥紙面的“死”字上面,正確勾想出許多提、按、頓、挫的用筆動作來。而不懂筆法的人,便常常缺乏應有的想象力。所以,人們在讀帖的時候,一定要對欲寫之字,先透過自己的大腦,像“放電影”一樣勾想出其中的用筆動作來,只有把帖上字都看活了,才能模仿出各種或提或按、或擒或縱、或輕或重等運筆動作來。只有用筆動作模仿對了,臨來之字才有可能形神俱得。
初級階段最難,“取法”好比唐僧西天取“真經”,道路很不平坦。上海已故著名書法家白蕉先生曾說過,學習書法的問題是一個方法問題,但更是一個思想方法問題。他的話看似簡單,其實含義極其深刻。學書法難,難就難在不能一學就會。技法需要鍛鍊,功夫需要積累,唯有厚積薄發,才能漸入佳境。書聖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創臨章第一》說:“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古人說天道酬勤,這是千真萬確的。
“學成一家”的標準是什麼?三句話:一是對著帖子能寫;二是合上帖子能寫;三是帖上有的字和帖上沒的字,合著寫來能一致。如果能夠真正達到這一步,那麼第一階段的“取法”的任務當告以完成。
-
10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學習書法為什麼臨摹的初學階段一定要精準?”初學書法從精準開始這是沒有錯的,但是要精準臨摹,一定要有老師指導,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我們想精準也精準不了。你想一想:面對書法字帖,我們是零基礎,我們不知道執筆,我們不知道用筆,我們不懂得怎麼選紙,我們也不懂得怎麼樣用墨,我們更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把字帖讀懂。這一切都需要經過老師的指導,只有指導老師給了你明確的建議之後,透過練習反覆的糾正錯誤,才能夠明白精準臨摹的道理。
書法字帖看起來是一個個筆畫組成的,實際上,筆畫裡邊的用筆過程也就是它的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過程是比較難以深入到裡面去的,為了把這一個筆畫寫好,不要說我們自學者很難摸索到規律和方法,就是專業的書法家,也要透過一輩子的奮鬥才能有所領悟,甚至於還未必能夠達到有所領悟的程度。
看字帖收筆部位用筆準確嗎因為我們面對的字帖是比較複雜的,大致上來說有兩種,一種叫碑刻字帖,一種叫墨跡字帖,這兩種字帖各有各的難度。墨跡用筆較複雜,我們很難去破解它的筆法墨法,也很難達到字帖上筆法和墨法的那種效果,因此就很難精準臨摹,而碑刻呢?它又是沒有用筆痕跡的字帖,我們不知道怎麼樣用筆才對,大部分的碑刻用筆,都是由指導老師或者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驗,老師對碑刻用筆都是猜測的,有些猜對了,有些猜的不對,所以也就涉及到臨摹用筆能不能精準的問題。
可見要想學習書法達到精準臨摹,這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不就寫個字嗎?是不是因為要臨摹精準,要求這麼高就難死了,我們乾脆就躲避它,或者是我們就高不可企及了?那倒不是這樣的。
精準的筆法就是這樣臨摹出來的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科學的訓練方法,精準臨摹也不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們從歷史上來看,我們看清代的,甚至於我們當代的一些書法家的臨摹作品,就是教授一級的臨摹,能夠真正達到精準臨摹的確實不是很多,這些問題都出在哪呢?我們一定要找到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就在於我們對基礎的問題,也就是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這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好,沒有解決好基本問題,要想達到精準的臨摹,這個可能性就基本上是已經消失了,因為你的方法不對,怎麼可以達到正確的一個結果呢?
昨天我剛剛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學習魏碑書法字帖《李璧墓誌》,在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一下我們著名書法家李松先生臨摹《李璧墓誌》的話題,我們就提到,就是像李松先生這樣著名的書法家,或者他的書法成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在臨摹問題上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精準臨摹的問題。
請看“風”字的豎畫臨摹精準了嗎?金總就是因為我們絲毫不差,所以才叫精準除了李松先生臨摹《李璧墓誌》還有許許多多的書法家在臨摹問題上,他們所存在的問題都是共同的,就是沒有完全徹底解決字帖上面筆畫結構上的用筆。所以,距離精準臨摹這樣一個框架問題,就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可以說,許許多多的書法家要達到精準臨摹,至今一筆都臨摹不像,一點都不是誇張。
那麼,為什麼沒有達到精準臨摹,而他們最後也把書法能夠練得不錯呢?這是因為在逐步的練習過程中,他們也會把自己的書法的用筆能力提高,這是需要長期修煉的。但是,即使他們的書法本身創作很好,臨摹,不一定就能夠達到精準,因為從用筆讀帖根底上的問題,我們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精準臨摹當然就是一句空話了。
我們把精準臨摹作為一個書法科學問題來研究,我們發現,不管你臨摹的字帖是哪一個字帖,哪一種字型,不管是真、草、隸、篆還是任何一個書法家的字帖,我們首先要對這個字帖裡邊的筆畫問題要做認真的研究,這些研究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就是要掌握好單個筆畫的結構,即:起筆、行筆、收筆,不論這個筆畫是點還是橫是豎還是捺還是撇,它的結構永遠是由起筆、行筆、收筆。
這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臨摹楊凝式的草書,你能看得出來有一筆是像的嗎只是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起筆,我們如何行筆,我們如何收筆,我們是不是達到了像字帖上一樣的起筆、行筆、收筆?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找到了,達到像字帖的程度了,應該說精準臨摹就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了。
所以要達到精準臨摹,首先我們要學會讀帖,我們所說的讀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我們從理論上我們要看準一個筆畫,哪個地方是起筆,起筆的效果是什麼,這個很重要。因為起筆,就是要把筆畫起筆部位的邊緣描繪出來,不把這個邊緣描繪出來,這個起筆就是失敗的。行筆部分一般來說不是很複雜,為什麼不是很複雜呢?因為行筆部位主要是順毫執行毛筆的。所以它的用筆問題主要是提按。
這是楊再春先生臨摹趙孟頫《膽巴碑》中的“勝”字。從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來分析,有一筆是像的是準確的嗎而起筆部位需要調峰,需要轉折等等,就比較複雜一點。所以學習書法起筆非常重要,這是一個筆畫的關鍵部位,也是我們學習書法筆畫裡邊的難點問題,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考察一下所有的書法字型真、行、草、隸、篆,我們就會發現:任何一個書法字型筆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筆畫的開頭和結尾,也就是它的起筆和收筆這兩個部位,所以我們講起筆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起筆部位,它的那個效果要“刻畫”出來。
下面我們舉例看一看一個字帖的臨摹起筆部位,我們從一點來說起,他為什麼沒有注意到?
例如這個“淹”字的三點水的第三點挑這個筆畫。注意,我用綠色的圓圈表示出來了。字帖上面這個挑畫的起筆部位,大概是成三角形的邊緣。但是臨摹的這個字是把它切得很齊的一個邊緣,你看看,這就是所謂的起筆部位沒有達到效果的問題。
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問題,大家一定要注意臨摹字帖的時候,任何一個字的筆畫,從第一個筆畫的起筆開始就一定要把它寫好,起筆寫好了,行筆才去順暢行,行筆順暢了,收筆也就比較順暢,這是臨摹字帖一定要謹慎認真的要點,我們掌握了這個要點,把字帖精準臨摹好,是沒有什麼嚴重問題的。
而所有的字帖臨摹,主要的問題就是筆畫的結構形態不夠準確,所以最後就在你的書法作品和你未來的創作過程當中,就留下一些後遺症,這就是學習書法最初為什麼要精準臨摹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牢記,精準臨摹就是這麼重要。
而且,精準臨摹不是針對一個字帖的,是針對所有字帖的。既然我們能找到一個精準臨摹的規律,那麼,我們對所有的字帖也都能夠達到精準臨摹。而現在我們很多老師的臨摹方法,是無法達到對所有字帖精準臨摹的。
這是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吳熙載先生臨摹的《乙瑛碑》,有一筆是精準的嗎?怎麼看?就從起筆、行筆、收筆看過去所以,很多人學了顏真卿的書法,就不會臨摹歐陽詢的字帖了,學了趙孟頫的字帖又無法臨摹顏真卿的了,學了魏碑又臨摹不了隸書,這都是非常不合理的臨摹方法所導致的後果。
這說明我們的臨摹方法是有問題的,我們只有探索到了對所有字型都能夠達到精準臨摹的方法,我們才能夠真正達到精準臨摹字帖的理想境界,所以科學的臨摹方法非常重要,而要達到科學精準臨摹字帖,一定要找好的老師來給我們指導。
精準臨摹字帖也體現了臨摹書法的創造精神。
有些書法家完全可以做到寫得好,但不等於臨摹的像,啟功先生的這個臨摹就是這種情況我們講臨摹書法不但要在起筆、行筆、收筆當中下功夫,而且對書法的“法、意、勢”也要達到像字帖上一樣,只有把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這種形態臨摹準確了,再加上我們對書法的“法、意、勢”這種統合的整體的美學效果也達到了,那麼,我們在未來的創作當中就非常容易寫出書法的新的面貌來,這也是精準臨摹非常重要的地方。
很多書法家在臨摹字帖的時候,由於他學的不是精準臨摹方法,也不會想到書法還有“法、意、勢”的問題,所以他們很難有創新,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臨摹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之後,他們也費盡了心機去創新的時候,卻很容易發現要麼走偏了,要麼沒有文化內涵。這都屬於在精準臨摹字帖問題上,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科學臨摹所造成的不完整的後果。而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重視在起筆行筆收筆的基礎上,還有一個“法、意、勢”的問題。
回覆列表
初學書法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臨帖,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初學書法都是從臨帖入手,臨帖務求與原帖相像,這樣才能在筆畫,結體方面練好紮實的功底,不會走偏路。臨帖高手都是臨什麼貼像什麼帖,因為是學習階段務求直達帖意,理解和融匯各個書家的筆法和筆意,這樣才會博學眾長。有的初學者在臨帖時不管臨什麼貼都是毛毛糙糙,加人自己的筆法和習慣,這樣即使臨遍名帖也不會有很大的進步。臨帖可以選從楷書入手。首先楷書比較練習的書寫習慣。更容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握字的結構形態。臨帖分為空臨、對臨、背臨、意臨這幾個階段。初學者可以選一種書體和字帖進行臨帖,要反覆的臨,堅持經常性,這樣才能對筆法、結構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不易掌握的筆畫偏旁進行有針對的練習,一定以像直接目的,務求與原帖一致,也可以選擇購買的臨摹的帖,先摹帖再臨帖,掌握好筆法結構以後,就可以背臨,和意臨了,總之學書法之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任何投機取巧可言,必須付出艱辛和努力才會有所收穫,只有堅持臨池不輟才會有更大進步,在書法的道路上才會越走越遠。